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发布者:cj_zgp 发布时间:2013-12-26 08:21:01 点击数: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经过多方努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我国已初具规模,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笔者结合国内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情况,认为在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时,以下八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不能以单纯的计算机教育替代信息技术教育
所谓信息技术,简单地说,就是获取、加工、存储、传输、表示和应用信息的技术,它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当前,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更是其发展的热点。故计算机教育无疑是目前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我们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绝不能因此就将单纯的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等同起来,以前者来替代后者。
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起步稍晚。受发达国家早期信息技术教育的影响,程序设计和计算机基础知识一度成为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内容,甚至至今仍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然而,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这种惟计算机技术的教育目标日益显得不切实际,不但教学内容过于单纯和专业化,而且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国家早巳改变了这种做法。如:日本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为培养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并视之与“读、写、算”三种基本能力同等重要。又如:美国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时,积极充分地在教学中利用信息工具,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活用能力”,即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信息科学的知识和技能,还培养学生信息的检索和创造能力。再如:英国对中小学生实施信息技术教育中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有效、自主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以及对外部事件的模拟和控制。具体而言,信息技术能力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运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各学科的学习;三是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和影响。如此,不仅向学生传授了信息技术知识,还着重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批判意识,在应用信息技术中形成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另外,对于不算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以及边远地区和农村,计算机教育的成本无疑是昂贵的,因此一些国家主张信息技术教育在考虑计算机教育的同时,也应根据现实的能源情况,将其他信息设备,如印刷材料、录音带、录像带等纳入到信息技术教育当中,以便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现实性。
如此看来,尽管计算机教育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但绝非全部,应当赋予信息技术教育以广泛的内涵和外延。我国在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时,不仅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越和意识,掌握其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其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更应注重通过信息技术教育使学生提高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他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运用信息技术,并将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计算机教育的思想仍严重地影响着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甚至出台的有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材安排的完全是计算机技术的内容。令人欣慰的是,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的计算机教育正在被愈来愈多的人所认识。各省、市和自治区陆续组织编写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材也更多地融人了计算机教育之外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更令人兴奋的是,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及现实需要,我国教育部2000年11月下发的教基[2000]35号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规定为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且认为信息素养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意识。即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的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2.信息常识。即信息科学技术常识,促使学生阅读有关的信息文章,参加有关讨论,便于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3.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查错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
4.信息道德。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并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
由此可以断定,我们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将愈来愈科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也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扩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等信息设备的工具性认识
由前面的论述可知,信息技术教育应当具有包括计算机教育在内的更加广泛的内容。另外,经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以程序设计和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教育只对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有利,而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作用不大,并且还增加了他们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恐惧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深入,计算机等信息设备的工具性日益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扩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加强计算机等信息设备的工具性教育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除专门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外,还应充分利用其他课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在中小学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无疑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也为强化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效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然而,纵观世界各国的信息技术教育进程,呈现两个明显的阶段:一是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重点工作是建设畅通的信息渠道和丰富信息资源,大规模地培训师资,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等;二是整合阶段,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
受社会信息化总体水平的制约,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晚、力度小,目前第一阶段的许多工作还正在做。但是,为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效率,也不妨在搞好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各学科的整合,在专门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之外,充分地利用其他课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具体措施如:要求各科教师有目的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让学生结合各科学习需要接触和使用相关工具软件,启发学生利用各种新的信息手段和技术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等等。如此,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在各科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四、注重加大资金的投入,改善硬件配置状况
硬件设施是信息技术教育顺利开展的基础保障和前提条件。在这一点上,由于国情不同,发达国家的情况比我国要好得多。比如,2000年底,美国所有的中小学均以接人互联网,平均每6名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每9名学生拥有1台可以上网的计算机,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已经开始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而我国由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总体经济水平低,硬件配置情况难以与发达国家相比,不但数量少且档次普遍偏低。即便在现有硬件配置水平上,各地办学条件差异很大,存在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以及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不均衡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当仅因经济因素而放弃主观的努力,更应积极地想办法,筹经费,通过多种渠道努力改善硬件的配置状况。借鉴国外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努力改善硬件配置状况:
1.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财力情况,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用于信息技术教育,并保证随着经济的增长逐年有所增加。
2.政府部门应当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对教师和学校购买计算机、上互联网提供优惠价,以提高教师和学校购买和使用计算机的积极性。
3.要进行旧计算机的回收、维修与捐赠的试点工作。此项工作可由承担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的各师范大学的相关院系负责。将回收、修理的计算机主要捐献给贫困地区中小学。
4.积极动员和倡导社会力量关注信息技术教育,争取获得企业、公司、社会团体的赞助和支持。
5.配备硬件设施时不要盲目追求最新、最高技术,要根据当地经济、教育发展水平和不同的教学需要来购置。
五、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各科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
师资培训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师资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水平。像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投入巨资进行师资培训。由于我国现有的大部分信息技术课教师是由其他学科转行而来,普遍存在基础差、底子薄的缺点,而其他各科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更低,因此师资培训工作目前在我国是当务之急,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根据国内外的经验,要搞好师资培训至少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多方位筹措资金,适当增加师资培养的投入。其次,健全培训体系。可以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培训体系,利用多种渠道,如各级培训中心、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中心、师范院校、教研室等进行培训。再次,选定科学的培训内容。要根据培训目标制定科学的培训大纲和培训内容,编写好师资培训教材。在培训内容上不仅要注意对师资进行信息技术本身的培训,更应注意引导师资提高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法中的应用,使他们学有所用,以改变信息技术培训与应用相分离的状况,消除信息技术难以深入课堂、深入学科的瓶颈。最后,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搞好职前师资和在职师资的培训。在对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更要采取各种形式,做好对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工作,从而全面提高教师把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于学科教学、深入课堂的能力。在培训形式上,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例如,在我国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就可以采取分段集中面授,建立教师培训网络,利用广播、电视等进行远程培训以及送教上门等各种形式,以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
六、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一般不宜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而应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例如:可以采用“学生作品”方式进行考核,“学生作品”可以一人完成,也可以几人共同完成;考试时宜采用开卷方式,可以查询图书资料、学生间相互交流,也可以请教老师;日常教学或考试、考核时要对有特点的作品予以及时的关注和表扬;考试分数可以由同学自评、互评、老师评等等。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有效地提高了他们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完成任务时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从而不再将考试视为一种压力和负担,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努力搞好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利用工作
教育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可以加快教育信息网络化进程。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不仅可以使教师从中获得更多的教育教学信息,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为他们进行科研创造条件,而且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使他们在不见面的情况下就可以聆听优秀教师授课,有利于缩小地区间教学水平的差异。教育信息资源的充分应用还能引发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的革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大批量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搞好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利用工作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和许多国家一样,已经认识到了教育信息资源的重要意义,正积极地建立各种形式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努力搞好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利用工作。如,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设立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加快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提高教育信息资源的集团式开发,引导软件开发从应试型向开放型、检索型、智能型、工具型、资料型、模拟型方向的转变;强化服务意识,鼓励学校、教师、学生积极利用教育信息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学习活动,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现象等等。
八、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推动信息技术教育朝着科学化的方向不断前进,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要搞好信息技术教育,有必要加强理论和应用研究。例如: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在不同学科教学、学习中的应用模式、应用效果的研究;加强对学生主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的课题研究;配合中小学综合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模式、效果评价的研究;等等。这些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成果,可以科学地指导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从而保障信息技术教育沿着科学化的方向不断前进,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