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学信息技术教研 > 学科交流

历练中成长,在历练中进步

发布者:cj_zgp   发布时间:2013-12-24 16:08:20   点击数:

历练中成长,在历练中进步
---一位参加全国课堂教学比赛教师的体会
   我想参加全国性的课堂教学比赛对于每位选手来说都是一次很好的、难得地历练,它的过程尤其如此!我们在历练中成长,在历练中进步;全国同行们观摩的这次活动更是一次分享的盛宴,分享成功的地方,分享不足的经验,让我们大家在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研究中共同的成长和进步!
    回想从准备开始:从自己下定决心准备经历这场历练,让自己在专业成长的路上努力跨步提升开始,我首先静心好好总结一下自己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一些课改的理念在内的教材的分析把握,课堂活动的实效及评价的可操作性等等问题。这些问题有自己的反思,也有每次信息技术公开课堂活动中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还有就是自身的个人素质和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和素养上自己觉得欠缺的地方,比如一些相关知识问题了解的深入性和个人包括语言在内的交流方式方法上的存在的问题。其实很多的问题自己最初是感受不到的,但是旁观者清,倾听大家的评价才意识到这些问题。
    从教学设计的初稿到一次次的试讲,差不多几个月来只在琢磨这节课,可是我觉得自己收获的不只是这节教学活动的本身,因为从许多的角度让我从新认识新课程的方方面面。每次试教我都希望把一些可能的问题尽量的表现出来,然后尝试着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有幸借助了我们的集体的支持。我每次试教都请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和其他不同学科的教师来听课和评课;首先:专业的力量使我在本学科的角度上不断的探索和进步。每一次的磨课中从试讲—评课—修改—提升—试讲,说句实在的“玩笑话”:听一个人N次同样内容的课实在是一种折磨,就这样我身后的这个团队默默地给了我专业学科成长地支撑,有时候自己试教的感觉不好,不在状态之中,自己讲的每一句话都觉得索然无味的感觉,可是他们却不厌其烦的很认真地从头评到尾,包括一些语言的细节都不放过。其次:我每次试教都请不同学科的教师来听课,之后评课;先后有美术、音乐、英语、语文、体育、数学等教师给我听课和评课,除了本校外,我还请到外校的教师,所以,他们也从信息技术学科之外的角度给了我许多的建议和意见,因为我认为教学活动除了知识点之外其它的理念等一些教育角度、构思是相同的。每一位参赛的教师为了这次活动都非常努力,而我取得了今天的这样的成绩,是因为我幸运的拥有这样的团队,他们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和帮助;所以我更需要这个集体、这个团队,需要专业的氛围,我想没有徐强老师一次次地与我磨课,没有段青老师的指导、鼓励和赛前忙碌着协调设备问题,让我有一颗安定的心参赛,我想我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其他学科的朋友给于我的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优于信息技术学科的一些教育教学的视角和方法也是我取得进步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我要感谢所有给与我帮助和支持的老师们,感谢你们在我专业成长的路上给与我铺路石一样的关怀和帮助!
从这次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收获还是很多的,我也积累了一些问题的角度和大家一起来交流、探讨:
1、以学生为本,发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多给与学生思维不断延展的空间和时间。
    以学生为本,怎样体现以学生为本呢?从技术能力上讲信息技术由于它学科的特点和其它多种原因,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远远大于其它学科,我们在教学中如何以从不同能力程度的学生角度出发,让他们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有发展,又能在整体上有提高,其实是很难的。这个问题一直是我在不断探索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试图从多元评价的角度上首先来激发学生个体不断发展的情绪,比如说“进步之星”的评选,我的安排是本节活动提出这个目标:和别人比有进步很重要,和自己比有进步同样精彩!课下老师看过大家的作品结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从这两个角度推荐人员,在下一节课前由大家评选。
    以学生为本,从另一个角度上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年龄越小的学生思维是很开阔的,不受许多因素的框定,特别是一些开放性问题,孩子们的理解有时会另我们成人感到惊讶。我们如何地引导和给予或为学生继续创造开放性思维延展的活动呢,这也是我们在设计课程,包括问题提出的角度等等方面,需要我们多注重的地方。我记得听过这样的一节信息技术课“在Word中插入图片”,教师一直在传授给学生这样一种思维定式:图片设计要符合生活实际,我个人是非常反对这种观点的。正是这样的教育,框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引导。所以我认为我们教师首先要自己有这样的教育意识,把这些理念理解之后,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有了这些内化了的理念,在做课的每个环节中包括提问、点评作品等等都会很自然的影响着你的教学方法、角度的指导,也会很自然地流露在教学活动的每个细节当中。
2、新课程的理念和实践
    新课程的理念和实践中产生很多的问题让我们在应用中重新的去思考:
1)预设课程与实际教学的冲突
    我们课前首先是“备”好课程,分析把握好教材和知识点;“备”好学生,把握学生不同的能力程度。但是我们很多时候“备课”的设计是希望按照教师自己的设计让学生从头到尾的按照流程来接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会有“偏差”的,那我们该怎样处理,怎样继续下面的课堂活动呢?我认为一种方案是:教师“备课”中,在不同的环节要预见和设计出几种活动方案,特别是比赛一类的教学活动(平时教学活动还好一些,因为比较了解自己学生的能力程度,如到外地参加比赛,对于异地的学生的把握比一定很好,容易出现很多的状况),以备使用。另一种方案是:按照现场学生产生的兴趣点,在不出“大格”的前提下,教师发挥教育机智,努力生成新课。
2)教学方法指导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在一节课中,教学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信息技术这样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活动,教学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一节课如果只是知识点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学会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收益终身,也是我们在追求的教育教学的目标。我们都知道山东杜朗口的新的教学模式,我认为他的精彩之处应该是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是成功的,那么带来的结果就是课堂是轻松的,在课下学生知道如何搜集信息,制作汇报材料等等,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何尝不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的方式呢?我们信息技术这样的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很多操作知识的学习都有他的共同点,而且新的软件不断的推出和更新,我们不可能全部在课堂教学中一一学习,所以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重要的,是不可忽视的。
3)、分组教学的合理性
    新课程实施以来,“分组教学”活动好像一下子成了新课程的标志了,无论什么时候,什么课程、什么课时都有分组教学,没有“分组教学”活动好像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区”,我们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特别是在公开课、比赛课上,有时表现的更为“牵强”,在没有“分组教学”的情景和必要时,老师却硬生生的鼓励学生:可以下地走动着去与别人合作,搞的学生不知如何是好;虽然我们鼓励学生与人合作、接受别人一起合作都是一种能力的学习,但我们应该更注意该知识点进行“分组学习”的必要性。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活动的新授操作性知识点的第一课时,一般不必要进行“分组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能有更多的操作机会和时间巩固操作练习,打好操作基础。所以我们在设计活动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该课时“分组教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不要用来“摆样子”,适得其反!
4)、不同程度学生能力发展的指导方法的探究
    这是我一直不断探索和思考的一个问题,我想没有哪个专家给我们指出捷径,这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去不断的思考、实践、改进的过程。我也曾经多次在做评委的时候,多次提问这个问题,但很多时候,我听到的是: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当小老师,让操作好的学生带大家学习;如果我是一个能力较差的学生,如果课课都是这样,我会很灰心和反感,我认为我永远都是能力差的学生,唉!我们的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应该注重学生微妙的心理品质的变化,我想这应该是各个学科所有老师都应该做的,这也是前面提到的“以学生为本”的一个方面的体现吧。在授导型教学与探究性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同时,知识点讲解清楚到位,探究任务要设置合理、有层次,让不同程度能力的学生努力“跳一跳”,都可能达到目标。另外,要注重评价方式对于不同程度能力学生的影响性,注重多元评价方式的运用和指导。
    体会从活动中提炼:参加这次全国的课堂教学活动的感受对于平时自己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一些想法做法之间也不断的相互指正和感染。
1、吸收其它学科之精华
    李艺教授在活动总结的时候提到: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其它学科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是我们一线教师体会最深的,无论什么原因,现实就是我们能实实在在的看到这些差距更是在实施课程改之后。我认为信息技术学科发展中,存在着与众不同的方式,那么信息技术教师做为比较优越掌握这些技术的专业教师,对于其它学科发展过程的信息来源、搜集应该都是我们的“特长”,问题是在于我们专业成长的环境与氛围,和我们在学科不被重视的情况下是否有一颗愿意成长的心!我还是坚持这个观点:教学活动除了知识点之外其它的理念等一些教育角度、构思、教学方法的设计运用的等等是相同的。李艺教授提出我们应该都与其它学科的教师多交流,都听其它学科的课,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我在学校的时候,由于学校规模不是很大,只分三个教研组,除语文、数学外,其它所有学科合为一个综合教研组;在教研组活动中,特别是每学期的各学科一节观摩活动,我们综合组所有教师都参与听课、评课,我想我们虽然没有大学校的专业教研的较好的氛围,但是我们同样收获着与其它学科共同成长的特殊的营养。另外,我在学校帮助其它学科教师做课件的时候(主要是参赛课件),我为了让课件的运用合理地融入教学过程中,每次都坚持和她们一起试教、评课,然后再修改,再试教……还有就是全校的公开课,我都坚持听。也许就是这样的过程才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的教育教学视觉和能力的不断提升。在这次参赛准备的过程中,我同样的找到很多学科的教师听我试教,为我提出很多宝贵和建议和意见。听了李艺教授的总结,我更坚信自己的这条路走对了。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解
    在这次活动中我在上自己的课以外,抓紧一切时间听别人的课,希望不要错过向全国各地优秀教师学习的机会。在听课过程中也感受到一些课程在与其它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存在“比例失重”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一些常见的问题之一:
(1) 、其它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这里首先是“其它学科”的课程,是以“其它学科”为主;“其它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把信息技术做为学习学科知识来利用、获取、加工的工具,是交流、评估的平台,只是一种服务于学科教学的学习手段。“其它学科”为主,“信息技术”为辅。
2)、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做为信息技术学科来说,与其它学科整合,是通过一些学科的知识来为学习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以操作性为主)创设学习情境,这里以“信息技术”为主,其它学科为辅。
我用一只天平来做图示,表示在整合过程中学科所呈现的比重。如果比重出现错误,就会让我们很难区分一堂课到底是什么学科的活动。所以,我们在做学科整合的过程中,注意把握好分寸,掌握好比例。
 
3、信息技术教师本身的思考和定位
    我把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状况分成三类:
1)、专业技术能力较强,不注重教育教学能力成长的教师;一些这样的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岗位上,不适应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以为自己的“技术”那么高,却“大材小用”;我认为这样的教师没有给自己“定好位”。这似乎又是一个比重问题:在教学岗位上的首先是一名教师,专业是你成为教师的学科方向,这里主语仍然是“教师”;如果主语是“技术”那我想应该是描述一些电脑公司的技术人员比较恰当。
2)、和专业技术比起来,教育教学能力比较强,但学科专业知识有待提高。这一部分教师,主要是指学校缺少专业毕业教师,由部分其它学科教师兼任,这样的教师在偏远的农村学校情况比较普遍。
3)、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共同成长。我想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学科不断的发展,在教学岗位上,我们更需要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能同步的成长。
    这次在温州活动之余,我也注重调查浙江省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状况。在浙江信息技术教师分两条线发展:一是注重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职称方面按照其它学科教师的评审方法进行;另一方面是做学校的技术支持(网络、硬件的维护等),首先要个人考取相应的全国的技术证书,然后按照工作时间来评定职称。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很可行,而且受到信息技术教师的欢迎和接纳,发挥各自特长,有利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
    总结这次参加“全国首届义务教育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活动,感受颇深。活动之余把自己的心得写写,也是自己积累的过程吧,一些看法纯属个人观点,我也希望能和同行们切磋、交流。因为和大家交流是成长进步的过程,和大家分享更是我的乐趣!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