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学信息技术教研 > 学科交流

信息技术教学关键环节之二: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引导

发布者:cj_zgp   发布时间:2013-12-24 10:11:15   点击数:

信息技术教学关键环节之二: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引导
完成教学设计,就进入教学实施阶段了。由于教学设计只是课前计划,而课堂则是动态的,变化的,由教室环境、教学设备、学生和教师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着,如果缺少了恰当的组织和引导,即使是详细分析了学情和教材、精心设计的教学,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因此,信息技术教学的第二个关键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引导。
    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的目的就是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民主宽松、自由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兴趣的、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需要从课堂的切入点、学习动机和课堂气氛、课堂的动态生成、个体差异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本文先讨论前两个方面。
一、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尽快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尽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这一点不仅需要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精心策划教学策略,还需要在课堂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智的调整、施用教学策略。
理解抽象的概念需要再现概念的抽象过程,这需要教师对概念有深刻的理解,并将抽象过程设计在恰当的问题中,一一呈现出来。本课的第1个关键切入点是问题“信息从哪里来?”的提出,沿着这个问题可以追根问底,引出对信息一系列深层次的思考。要比“什么是信息?”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本课的第2个关键切入点是“课堂随机点名器”。第一它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第二由于它的随机性实现了点名的公平性,很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由于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公开竞争的需求,课堂上每个学生心甘情愿地、兴奋地、大脑高度集中地思考着每一个问题。
信息技术课大多数在计算机教室上。在这种环境下调动学生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就是要让学生尽早、尽快亲自动手实践去主动探究。这是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大原则,不仅教学设计时要遵循,课堂教学中也要时刻铭记在心。因此,教师课上必须精讲,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而精讲对教学的切入点要求更高,既要起到引入的作用又要节约时间。显然,单纯的铺垫是不合时宜的,哗众取宠的热闹场面更需杜绝。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下面两点对课堂教学的引入是重要的。
第一,点评作业。将点评作业作为新课引入是我经常使用的方法。由于留给学生较大的自创空间,作业中常常会涌现出令人振奋、技术超前的闪光点,其中不少正是将要学习的新内容。把新课引入与作业点评结合起来,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第二,课前的教学准备工作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引入”效果。长期以来,我将每次课的教学内容、范例、教学资源、作业评价等放在教学网站上。教学进行几周以后,学生习惯了在课前上网查看作业情况,浏览教学内容,常常听到学生说“老师您今天只要讲讲某某点就可以了”,这时我知道,新课的引入完成了。
需要强调的是,要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投身课堂学习,只有充足的时间是不够的,还要有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联、具有挑战的实践内容,这一点需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
二、激发学习动机,营造民主宽松、自由活泼的课堂气氛
学生到底愿不愿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中?有没有信心和兴趣去学习?除了选好切入点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认同,体验到成功和快乐。取决于教师能否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自由活泼的课堂气氛。
1、创造积极和谐的课堂环境,需要教师的亲和力。
具有亲和力的教师是平和、宽容的,是善于尊重、理解学生的。学生只有拥有放松的情绪、愉悦的心情,才有勇气去迎接学习的挑战。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教师要以平等友好的心态,微笑温和的话语与学生交流,尊重、理解每个学生的权利、价值观和感觉,保全学生的面子,杜绝直接的批评、奚落、嘲弄、讽刺,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安全感。
具有亲和力的教师是充满激情的。这种激情来自对职业的热爱,对专业的精益求精,对工作的无私奉献,来自高尚的师德修养和人格魅力。这种激情感染着、激励着学生,唤起学生的热情,营造着课堂活跃的气氛。
 
具有亲和力的教师是善于鼓励学生的。任何人做任何事都希望得到肯定和认可,在不断认可的鼓励下把事情做得越来越好。学生的学习更是这样。课堂上教师一句赞赏的话语、一个轻抚的动作都是对学生的信任和激励,能够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和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长久持续的鼓励在学生身上会起到意想不到效果,使学生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
具有亲和力的教师是机智的。机智的教师是敏感的,能够及时捕捉学生情绪的变化,发现学生的困难,感知学生的潜力。机智的教师是智慧的,能够及时采用恰当的语言和行动稳定学生的情绪,化解学生的困难,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的机智源于对学生的爱,对教学的不断反思;源于广博的知识,深厚的专业功底。
    此外,具有亲和力的教师的态度是公平公正的、谦虚的、耐心的;是善于倾听、观察学生的;是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的。
   2、创造积极和谐的课堂环境,需要对学生的兴趣感兴趣
什么是兴趣?兴趣不是那种需要时就能获得或产生的心理状态。不是老师说“拿出点兴趣来”,学生就能对你的教学感兴趣。一个人关心、专注、热烈地投身于某事或某人或某物,这就是兴趣。在课堂上,伴随兴趣而来的是专心致志、勤奋努力、遵守纪律、创意无限、学有所获,学习与兴趣有一种直接的、本原的关系①。激发学习动机就是让学生做他们感兴趣的事。也就是说,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兴趣中。
 
学生的兴趣是什么?可能有的老师马上会说游戏。诚然,游戏对学生是有一定吸引力,但绝不是学生兴趣的全部。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兴趣是变幻无穷的,教师课前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采集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熟悉的主题为背景,将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进去,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内容。课堂上要观察学生表现,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加以引导和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作为教学背景还需要解决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同一个主题一些学生感兴趣,另一些学生并不一定感兴趣。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是主题一定要宽泛,如“我的校园我的同学”,在内容上给学生留下广阔的自主创意、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在形式上,除去必须使用的方法和技术外,不给学生太多的约束。
    只要经过努力,下了足够的功夫,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和兴趣点,就会有令人惊喜的效果。下面是一例有代表性的学生感言。
3、创造积极和谐的课堂环境,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设计一文中已经强调过,课堂是学生的学习场所,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成功的信息技术课堂不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演,也不是学生疲于应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各式活动,而是学生在宽松自主的课堂气氛中,集中精力的思考、平心静气的实践。实现这一点,一是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二是课上教师从主角地位退下来,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三是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再次切屏,避免喋喋不休的讲解,把安静的空间还给学生。此时,教师要集中精力去发现学生的问题,倾听学生的观点和想法,观察学生的实践和操作,并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