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研讨会感悟-愉悦的课堂 好玩的数学-獐小-张义涛
发布者:cj_jyk 发布时间:2013-12-20 09:09:27 点击数:
愉悦的课堂 好玩的数学
——参加小数研讨会之感悟
獐子小学 张义涛
本次活动是由中国基础教育论坛主办,大连市中山区望海小学和白云小学协办的一次数学课堂教学现场观摩及专家讲座,一共6节课,授课内容均选自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教材,所有我听得也津津有味,眼睛瞪得锃亮。授课的六位老师都是教学名师,潘小明,上海市宝山区第一中心小学校长;夏青峰,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博士生;徐长青,天津市红桥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天津师大兼职教授,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专家委员;华应龙,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苏派名师”,首批“首都基础名家”;刘伟男,北京市第二实验数学教师,张齐华,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副校长。两天的时间里,非常幸运地观看了六位老师的精彩课堂,感触很深
无论人教版还是北师大版,都是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实验教材,其基本理念是相同的,也是相通的,都突出了“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个理念。在这六节课上我看到的是老师和学生融洽关系,和谐的氛围,老师在干什么,在哄孩子,“骗”孩子,轻轻松松地帮孩子,说说笑笑一节课完了,学生也学会了,幽默课堂,游戏课堂,娱乐课堂,不怕学生不会,就怕气氛紧张。觉得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乐呵呵的,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潘小明的课是《分苹果》,即我们说的鸟进笼问题,蔡建主任说是抽屉问题。名师课堂,铺垫的功夫太厉害,潘老师课前有这样一个活动,问“都知道自己的生日吧?”“知道。”又说“无论怎么数,总有一个月至少有3个同学都过生日,对不对?”生不解,调查,一月都谁,站起2个。二月都有谁,站起一个。五月都有谁,站起6个。想想老师的话对不对,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师生展开讨论,有说对的也有不解的,活动设计很好,但学生没吃透,没吃透“总有一个月”和“至少”在这句话中的意思,因而影响了整个教学进程。但瑕不掩瑜,整个课堂非常精彩。本课的学习资源是“把4个苹果分在3个盘子里。”探究的问题是“无论怎么放,总有一个盘子里至少有( )个苹果。”问题很深奥,让学生分一分,情况是这样的:
2 1 1
4 0 0
2 2 0
3 1 0
分析这组数据,就能得出“无论怎么放,总有一个盘子里至少有2个苹果”的结论.问孩子是怎么算的,居然有一个孩子很快说出4÷3=1----1,但是讲不明白算理所在,我这时听小明说了一句话:别瞧不起小孩。我说小孩很厉害。因为我还没反应过来,那边算式已经出来了。这个孩子猛吧!可惜他说不出道理。接下来的过程就很感人了,潘老师是南方人,可能是语言的原因,有一些孩子就是不明白,总是说至少有1个苹果,也可能是孩子没理解“至少”的意思,潘老师就把“至少”给孩子解释清楚(为了达到某个标准,会出现一个最低值,不能比这个值再低了,再低就不能出现这个普遍情况了),这是个很深奥的问题,有几个孩子还是不明白,潘老师耐心地讲,最后急得把外衣都脱掉了,非常好玩,听课的老师也轻轻地发出善意的笑声。当练习出现“有3个红球,4个绿球,5个蓝球,至少摸( )个球,才能保证两个球颜色相同,至少摸( )个球,才能保证有两个球颜色不相同。学生理解得也挺困难。可是不管孩子理解得如何不到位,这位老师始终没有一句批评孩子的话,教自己的孩子,无非也就这个样,真是大师的境界。课一结束,掌声四起,这掌声是对学生的鼓励,是对潘老师的认可,是这位老师的先进理念和精心设计,以及学习过程中师生和谐的交流,特别是老师对教材的深刻挖掘和准确把握赢得了大家的掌声。我想,什么样的课是完美的呢?稍有遗憾的课算不算完美呢?算。对于我们教者而言,这样那样的不足,往往更能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这真是一节精彩的课。
潘老师讲座的题目是《好问题从哪里来》,好问题从哪里来呢?好问题从学生先问中来,从学生先做中来,先问先做就是先行,让学生先行,让学生在先行中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好问题来自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和精准把握。好问题来自于教师对学生语言的认真倾听,来自于对学生疑惑的敏感。好问题从深刻的教学思索中来,好问题从细致深厚的教学积累和智慧中向我们走来。
《烙饼问题》是徐长青老师的一节课,徐老师是天津人,天津是中国相声的发源地,听了他的课,我觉得徐长青如果不成为教学名师,也能成为很棒的相声演员,课堂中小孩被他忽悠得围着他此起彼伏,他常常对学生说我不信,当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意见,他就回一句我信了,那小孩被他吊得内心很满足的样子,刚坐下又举起小手跃跃欲试。有一个小孩有意思,不知是溜号了还是领会慢了,老师的话说完了,很有趣,大家一笑而过,课堂上很静,这时他才笑,很响,很突兀,听课的老师也笑。有趣吗?有。轻松吗?轻松。
《烙饼问题》为学生提供的信息是每次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问题是如何用最短的时间烙出4张饼,5张饼,6张饼,乃至更多的饼,并寻找规律。教学重点是向学生渗透“统筹优化”的数学思想,即“一题多解,多中选优”。课堂如行云流水,教师设计很独特,学生兴趣盎然,有一处模拟烙饼的环节,老师伸出手就算是锅,一名学生上前,用两只小手当饼,往老师手上一蹭,喊一声“吱啦”,一面烙好了,下面学生说一声“3分钟”,再烙一面,6分钟。小孩在游戏中知道了用得时间是多少,还是这样的游戏,又让学生烙5张饼,问题来了,时间不一样,好了,多中选优,最佳方案是9分钟。难点突破水到渠成,也就是烙奇数张饼所用时间。上来烙饼的小孩学得老高兴了,整个班的小孩也高兴。最后让学生给这节课来个题目,“统筹优化”,“我会烙饼”,“谁用得时间少”,有个小孩说我的题目是“饼来啦”,马上又有一个小孩说我的题目是“锅来啦”,课堂气氛老热烈了。徐老师说在别的地方上课学生给的题目能写一半黑板。生机勃勃的一节课,凝练清晰,深邃舒缓,这是徐老师的自我概括,我想,也许正是由于具备了这样的大家之气,才使徐老师敢于娱乐课堂,游戏课堂,幽默课堂。
徐长青讲座的题目是《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简约教学》,学生已经会的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学生学不会的不教,强调学不会是学生的权利,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倡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富于变化,语言幽默,真情表达。
还有三节课是华应龙的《整数背景下的“平均数” 》,张齐华的《认识负数》,夏青峰的《小数的意义》,共同的感受就是教师和蔼的态度,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自然流畅的环节设计,凝练、清晰、深邃、舒缓,就像一首灵动的乐曲,体现了丰富多彩的人格魅力。
窥一斑见全豹,一叶落而知秋,《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材各地不尽相同,人教版的,苏教版的,北师大版的,可能还有云南的,四川的。我也经常抱怨,学生的计算怎么了,北师大版教材有缺陷吧,为什么偏选她?换一换多好啊。现在我明白了,任何版本的教材,理念都是相同的,都是编者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的匠心独运,又都不会十全十美,有缺陷,让人遗憾,但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因为,在偌大的中国,如果只有一种小数教材,即使她是完美的,又有何价值呢,岂不是死水一潭?假如换了一种教材,谁又能保证她一点缺陷没有呢?亲爱的北师大版,你的精彩之处让我学会了欣赏,你的不足之处同样让我学会了沉思。教材的挖掘,教学的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