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学习
发布者:cj_llq 发布时间:2013-12-16 14:06:06 点击数:
问题解决学习
栾源清
鼓励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重要的是引导大家转变教学观念: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到关注学生的学;从关注学习书本中的间接经验转变到从参与社会生活中获得直接经验;从关注学生准确掌握知识到关注学生主动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从学生被动的听从教师指示到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从漫无边际的学习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学习整理与总结提高等等。
品社课程虽然包括品德与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主团结教育等等,但是没有哪一项知识在这门课程是系统的,等到初中以后,像地理历史和政治等很多知识都会设立单独的学科进行系统教学。也就是说,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可能会学到很多知识,但是学习知识却不是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那我们教学的重点是什么?是教给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方法,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于此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平的和行为习惯,为使他们成为有良好素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确定教学重点以后,再反思我们的日常教学,教师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学方法很多时候还是以讲授为主,害怕一节课中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全部讲给学生,对重点知识反复复习来应付考试,所以教师就大量把握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与应付。这样的教学方法自然无法达到前面所说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需要研究适合我们品生品社课程的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课标中重点为我们介绍了四种:体验学习、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和小组学习。小组学习在前面社会调查教学方式的研究中已经进行了具体研究,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 “问题解决学习”。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问题解决学习。
请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
课标中说,“问题解决学习是使学生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学习、研究并尝试提出某种解释问题或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方式。”
赵亚夫老师对问题解决的实质是这样分析的:就是排除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灌输,在任何时候都促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地去解决正在面临的疑问和矛盾。它培养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导入新的知识和经验,努力使不可理解的问题得到理解的能力和态度,并在此过程中,确立富有个性的、具有内在逻辑的思想。
简单地说,就是面对实际问题和现象,提出问题,确定问题解决方案,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为什么要使用问题解决学习
课标中说:问题提解决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寻求解决或解释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地、关联地、多角度、切合实际地分析和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关心社会的态度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
从现状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一种现象是,学生没有提问的机会,这是我们教学中存在的很严重的问题。我们的孩子没有好奇心吗?有。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没有提出更多的问题?而且越到高年级提问的欲望越小?
因为老师要赶教学进度,不喜欢学生随便问问题,影响到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我们的家长太忙没有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社会不喜欢问题多的公民,把他们叫做刁民,所以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被“这个问题等以后解决,老实点,不许随便讲话!你闭嘴”等禁止声、恐吓声吓得不敢提问,直到顺从与麻木。
另一种现象是,教师给了学生提问的机会,但是没有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也是问题解决学习不能有效落实的重要原因。我们的孩子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吗?有啊!可是我们的孩子没有展示能力的机会啊!父母长辈过分包办代替,给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这些已经成为社会的时尚,那些王子心、公主情就是这样养成的。在学校,只要听老师讲课,掌握应有的知识,完成教师留给的作业,就是好学生。整个成长过程,孩子就像一个宠物被训练着,被娇惯着,当他们独立面对社会生活时,一下子觉得社会好丑,生活好难,什么方法能够既有钱享受,又不出力遭罪呢?偷、抢、骗、勒索、贩毒等方法可以快速实现,因此违法案件中,青少年犯罪的比率越来越高。因为大人们只教给他们享受,没有教给他们面对困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啊!
山上的小树被砍伐,农民种上了庄稼,师问:人们的做法对吗?
生答:不对,破坏了生态平衡。
师问:应该怎么办?
生答:重新栽上树苗。
看到大街上到处都有斑斑痰迹,教师问:随地吐痰对吗?
学生回答:不对,那是不讲卫生。
师问:怎么办?
生答:不随地吐痰。
看到学校门前的水沟里堆满了垃圾,师问:人们这样做对吗?
生答:不对。
师问:怎么办?
生答:应该找垃圾工人清扫,不允许倒垃圾。
这是一位关心社会生活的老师在上课中可能会做的一些方法,请问:在座的品德与社会老师,你们认为这样领着学生在教室里空喊口号有用吗?既然以上的问题都与我们个人生活相关,我们有没有领学生到社区、乡镇政府或农林局、民政局、交警大队等相关部门反映这些情况?有没有指导学生撰写建议书邮寄到相关部门反映情况?让学生学会应用自己的公民权利,监督问题的改变?
一定要领着学生确实解决一次问题, 哪怕这个问题最终没有解决,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体验解决问题成功和失败的感受,让他们明白成功与失败都是正常的,让他们学会总结经验、查找原因,再想办法让他们学会观察现象、思考问题,让他们独立探究或者合作解决问题,学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网络和工具等解决问题。
三、怎样使用问题解决学习方法
课标中说:问题解决学习没有固定的学习步骤,而且是针对社会生活中某种现象和实事,通过提出问题、查询资料、访问调查,提出有针对性与合理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学习过程中,伦理的、道德的、对社会价值观和人的行为方式的思考与判断必然贯穿始终。
杨洪妮这节课中就用到了问题解决学习,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是,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归纳后指导学生到指定的地方寻找问题答案,(这里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解决问题的步骤之后再进行解决问题)
课标中尽管没有固定步骤,却有一个大体的步骤,那就是:发现提出问题——查询资料、访问调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计划——解决问题。
1、发现并提出问题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参与社会生活,并对生活中的现象和事件进行归纳思考,比如关于家庭卫生的保持、关于班级纪律管理、关于学校的课外活动安排、关于道路交通规划、关于白色垃圾对环境的影响等等,这些都是在学习家庭、学校、社区和国家各领域内容时能够涉及到的内容,需要教师关注并引发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交流见闻经验和感受的机会,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创造有利的环境,为质疑的种子准备好土壤。
发现和提出问题一般先让学生确定自己迫切需要追究的问题,使他们能主动展开学习。有些老师往往不给于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整理已有的经验、搜集资料和确立问题,而是有意识地提供一种人为的场景来使他们产生问题。但是,这种做法容易使老师意想的课题直接转化为学生的问题,学生在解决与老师意想的目标直接有关的问题时,容易直接引用教科书或参考书的内容,发表抽象概念,做肤浅而武断的思考。为了激发学生产生自己迫切要解决的问题,老师要提供一种“抗衡场景,这种场景动摇个体或集体既有的认识体系,使已有的认识体系和具有推翻已有认识体系可能性的认识产生对抗,使学生产生困惑并力图去克服这种对抗。”至于如何构筑“抗衡场景”,日本学者认为,有两种方法:一是准备能引起抗衡的中心教材,以此为核心组织导入、展开、总结等整个教学过程;(人们已经习惯了购物使用塑料袋,塑料袋泛滥却给社会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所以国家下令商家不准提供免费塑料袋,但在很短一段时间内,这条命令就失效了,为什么会这样?在六年级下册的教材《做一名地球卫士》中,有一课是《生活中的垃圾》,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国家的法令为什么贯彻不下去?)二是激发班集体中的主流思想和反主流思想之间的对抗。(我们也用过辩论赛的方式)教学过程中最初的问题必须是充溢着学生们的生气、能使学生执着不懈追究到底的问题。不必在乎问题的大小或醒目与否,不必拘泥于教学目标和内容排列。社区的问题、来自儿童生活中的问题,能使每个学生主体化的问题都是值得珍重的。
其次,确定共同问题
在上个阶段,每一个学生确立的问题极富个性化,其方向性和深浅度因人而异。要推动整个班级的教学活动,还须从众多问题中抽选出全班学生能共同协作进行追究的共同问题。抽选共同问题的方法有多种。日本学者归纳的方法如下。
老师提示问题。当学生们的问题不能形成焦点时,老师可以在整理学生们的问题并让全班确认之后提议:“老师认为这个问题比较重要,你们觉得怎么样?”无论如何不能突然生硬地提出自己臆想的问题,而必须让学生理解自己所追究的问题为什么会形成那样的焦点。
由学生自己商讨决定共同问题。这个方法基于这样一个基础:学生们认识到同学之间提出问题看似零乱无关,但实际密切关联,在解决某一个问题的过程中,自己的问题也会同时迎刃而解,并具有自己的问题早晚能被提出来解决,并通过集体的力量得以解决的信心。不过,当班级内还未形成参与思考集体问题的积极性时,这种方法有点困难。这时,下面的方法也许比较有效。
老师把可能引起全班思想震动的某一个学生的问题提出来,让其他学生的思想与其“抗衡”从而推进学习。
找出学生之间最主要的分歧点,这个分歧点能在当时刺激所有学生进行反思和解决自己的问题,让学生将这个分歧点作为自己要追究的问题。
2、提出解决问题方案或计划
问题提出之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时间思考和整理已有经验,阅读和收集资料,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计划。在后面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也许制定好的方案和计划需要不断打破和修改,甚至完全重新制定,这些都不要紧,重点的是培养学生有目标有计划做事儿的思维和良好习惯。第一次制定方案和计划时,教师要给以案例,或具体的方法指导,以后,可以让学生模仿直到最后独立制定计划和方案。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真琢磨,用心去做,把整个方案和计划想细致,在指导学生做方案和计划时给以必要的提示,力求学生能够制定科学的方案计划,减少解决问题中出现更多意外的麻烦。
3、解决问题
这个阶段是为了解决成为焦点的问题,每个学生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解决的方案,通过讨论,提炼集体和个人的思想,共同解决问题。但是,解决由某一个问题形成的共同问题和解决由众多问题的分歧、对立形成的共同问题时,其教学过程是不同的。前一种情况,一般都是通过搜集资料、提出方案、讨论并提炼方案等阶段展开教学的,是最常见的方法。后一种情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则要不断地引发学生之间思想的抗衡、对立,不断使其推出新的事实、条件和视点。与其说是验证思想的正确性,不如说是发现新的问题。
在学生集体解决存在对抗的共同问题时,由于学生容易使用抽象的概念进行空谈,因此老师要让学生出示思考的依据,尽可能挖掘学生中多样化的思想,特别要重视老师预料之外的发言,抓住思想发展中的空白点并对此进行挖掘。既要极力避免在学生面前表现权威,又须具有促进学生进行思想的“抗衡”并推进学习的组织能力。
总之,解决共同问题不是停留于验证假设,而是发现新的视点,对问题作出新的把握。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产生具有变革和创造精神的思想。
4、发现更高层次的问题
问题提解决学习不是一个“从不懂到懂”的过程,而是“从不懂到不懂的过程”,是一个新的困惑(问题)连续产生的过程。因为真正具有发展可能性的学力指的不是如何运用习得的知识,而是指如何以习得的知识为基础去感受新的事态中的矛盾(问题)。因此,在问题解决学习的最后阶段,比起知识和思维方式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学生进一步发现更高层次的问题,如何点燃解决新问题的欲望。对问题的追究是无止境的,是连续循环的,解决问题的结果同时又是解决新问题的开始,学生的思想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深化。
在这个阶段,老师首先要让学生反省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开展的调查活动,可以回忆调查时的辛苦,也可以反思搜集的资料为什么都是与调查目的无关,或交谈调查的着眼点问题。通过不断积累这种对调查方法的反省,就能掌握确切的调查方法,这也是学习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第一步。
此外,老师还须让学生在学习结果和思想方法发生变化的同时,将重新理解力的知识对照事实再进行自己体会、玩味,将这些知识的内在关系进行有逻辑的整理提炼,这些工作对巩固在本节课或本单元获得的思想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同一般教学中为巩固知识而做些应用题是同样的原理,不同的是,问题解决学习注重的不是巩固知识,而是巩固思想方法。
在以上两项指导根据需要进行之后,老师要让每个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发表新发现的问题或疑惑,并在全班得到确认。
以上是问题解决学习展开过程中对教师指导方法的一般要求。不过,反对权威、倡导革新和开放精神的问题解决学习流派并不热衷于对问题解决学习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模式化。知道问题解决学习最根本的条件是,老师必须研究自己正面对的学生的个性状态,提炼教材,同自我斗争,琢磨自己在那时那刻的教学中应采取的最具生机的指导方法。因此,问题解决教学法的研究价值与研究空间是极大的。
活动:现在请教师从自己所教年级的教材中找一课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提问并解决
找一课内容可以由教师提问,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解决问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