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实施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发布者:cj_llq 发布时间:2013-07-04 16:40:36 点击数:
社会调查实施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小长山乡中心小学 梁金萍
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调查教学的实践与摸索,我对在品生和品社教学中运用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有了自己的一点认识,现在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社会调查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这就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要重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光靠课堂教师的照本宣科的讲授是培养不起来,更多的依赖于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而且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要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社会调查是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有效的评价机制是激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有效手段。
在品社课中要求学生到课外进行社会调查收集资料,很多任课教师反映,这对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认为很多学生缺少相关书籍,没有电脑,不知道社会上哪些地方可以查到资料等。我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发现,在我们长海县,经济虽说不算发达,但是学生家有电脑的并不算少数,有的学生手里还有《上下五千年》等这样一些历史性较全面的资料。那为什么学生们没有社会调查的积极性呢?原因在于我们教师没有给学生社会调查的有效评价。本学期,我在六年级实施了小组竞赛的方式,每节课从课前提问到课堂讨论,每一次的有效参与都会记录成绩,其中通过社会调查方式带来的各种有效学习资料,也计入小组成绩。每节课的成绩填写到班级评比表,到学期结束时,按照各组总成绩来分配每组平日成绩A等的人数。一个月的事实证明,学生不仅关注每一次的课堂提问和讨论,更注重课前资料的收集,因为这种分更容易拿到。所以每节课交流所收集的资料时,场面非常热烈,再也不是以前的冷冷清清了。
三、在社会调查中小组合作好处多
在小学阶段,我们提倡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社会调查,这有很多好处。小学生能力有限,合作学习可以互相取长补短,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也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发展自己的长处,集个人的优势形成合力,使调查的内容更全面、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也会更加深入使收集到的资料最优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例如小组内,有的学生家庭有电脑,但有电脑的学生却不知道应该搜集哪些资料,在小组共同讨论后就可以有目标的搜集资料了。实地调查时,由于学生社会经验的缺乏,个人行动也有很多弊端,小组合作就可以避免很多问题的产生。
四、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调查方式。
社会调查包括亲自去实地调查,还包括一些间接经验的取得。实地调查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所占比例并不是最多,更多的是间接经验的取得,包括上网查阅资料、查找课外书,还有求教身边的父母、哥哥姐姐,以及邻居等。采用实地调查还是间接获取,既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是由教学内容所决定的。
五、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于社会调查的始终。
学生的社会调查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从制定调查计划开始,就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调查开始的时候,教师一般采取引导学生共同制定调查计划,在学生对调查计划的实施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后,教师就采取放手学生独立制定调查计划。实际上,由于学生社会经验的缺乏,导致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是肤浅的。很难确立准确而深入的调查问题。很容易出现调查流于形式,实效差的状况。这就要求教师在每次学生制定调查计划后,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计划的交流的时候,对调查问题进行重点的指导。例如,在进行《家乡人的智慧》的社会调查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调查的重点应是“风力发电、海水养殖”等项目是如何结合我们家乡的特点,体现家乡人的智慧”,而不能仅仅是认识这些项目是啥样。
教师进行社会调查的指导还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资料进行深入分析,让他们看到一些本质的、规律性的问题,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发他们对社会事物关心和思考,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