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小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数学 > 资源共享

小数研讨会体会-广小-李娣

发布者:cj_jyk   发布时间:2013-05-05 19:04:15   点击数:


一个问题一堂课——观《圆的认识》所感

广鹿中心小学  李娣

圆的认识。不需要多费周章,圆心、半径、直径,折也好、画也罢。总之想进一切办法让学生了解小小的圆中这些要素的意义,圆,也就被认识了。教师经过精心设计与实施,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将圆的特性了然于心。我们也愿意利用自己聪明与智慧,最大限度让学生学得轻松,思维得到最大的考验。

我习惯于利用“为什么”、“不这样又如何”、“还会怎样”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来达到全面的、辩证的理解水平,每一问都塑造了一个枝杈,伸得远些、高些,很长时间以来,我自觉得这样就足够了,改变也只是在细枝末节上进行。这就是所谓的意识吧。

意识在这节课被带到了从未涉足的另个一境地——近90分钟的1节课,只源于一个现象的两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更直接的说,是源于一个最初的问题:为什么圆形的井盖不会掉下去?在这个情境下推导出的关键词“直径”催生了第二个问题:你对直径还有哪些发现和结论?这一节课就这样愉快、兴奋让人期待地展开。

愉快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位师者,与学生的言语往来之间满是幽默、豁达和看似信手拈来却恰到好处的经典话语。学生得到前所未有的赞赏,决不是一般的“真棒”、“真聪明”、“好极了”,而是得到了只能用在名人或成功人士身上的“学习离不开接下来的这个环节”、“重复也是不一样的重复”“在学习中表现出积极和主动”“机会是要靠抢的”“我学了,我学会了我就要教给大家” 、“很多有价值的东西都是在不经意间被发现的”、“外圆内方,做人的道理”……

兴奋是因为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最少会有一个答案在手,不必担心自己一无所获,在胸有成竹的背景下他们会勇往直前地寻找别人不曾发现或不会发现的有关直径的“秘密”。

期待是对于看课的我来说。圆的常识毕竟不是难的知识点,不够多,只是让学生弄明白需要少费周折。学生能发现出什么?会有什么惊喜产生?最初的我期待中还有些许怀疑,因为的却猜不出这些发现的言外之意,也猜不出到目前为止这节课的与众不同。

与众不同就这样发生了,而不是被造就。当学生满满一黑板的结论被自信的一一解说,当学生和教师诙谐自由的言语与思想的对接,感觉这些学生的每个人每一分钟都被“直径”的魅力所吸引,语言、心态、思维自如但指向集中,对直径的剖析精彩迭出,让我们这些自以为对圆有足够认识的人不得不佩服他们心思的缜密和创新。

精彩当然也不缺教师画龙点睛的几句。过犹不及,这里有的只是恰好。

这一节课让学生意犹未尽,也让听课的我再次自觉相形见绌。因为觉得学生不会或可能不会,于是将脚步放慢,将一个简单的问题分解,以细碎的步子牵引着学生挪到目的。因为牵引成习惯,因为细碎成习惯,因为学生跟随成习惯,离开了教师在前面的身影,学生就不知所措,就原地踏步,就等待教师的救援,于是细碎的牵引又开始。失误,应该是源于开始,源于我们对学生能力的怀疑,源于对目标肤浅的解读,源于对教的误解。

改变,不是将很多问题捏成一个或两个就可以。需要的是一个如诱饵的问题,可望又可及,可以是终点,可以是起点,可以是每经过一次都能体验到碰触了一下的喜悦,每碰触一下,思维的火花就会绽放。

改变,是彻底地替学生想一想,把自己放在第二位,做个幕后英雄。这样的英雄更值得称颂,这样的英雄才真的让学生喜欢。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