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同伴关系建立及交往能力的培养
发布者:cj_zsq 发布时间:2013-04-17 08:31:50 点击数:
小班幼儿同伴关系建立及交往能力的培养
长海县幼儿园尹晓明
[摘 要]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积极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本文通过对同伴交往的现状问题及存在的原因分析,同伴交往应具有的能力,同伴交往的案例分析,及利用同伴资源促进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措施,探寻了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 同伴关系 同伴交往 交往能力 同伴资源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积极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而同伴交往困难将影响儿童以后的社会适应。因此,教育和培养幼儿与同伴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
一、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致力于培养幼儿与同伴的和谐的关系是每个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和心愿,然而在我国,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问题
1.自我为中心
当前在儿童同伴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事总是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从不顾及他人。他们固执己见,很少关心他人,与他人不能和睦相处,只注重自己利益的得失,从不考虑他人的利益。
2. 不合群
有的孩子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得较孤僻、任性,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常常闷闷不乐,甚至过分敏感。他们喜欢一个人呆在一边,不愿让别人接近他,更不会主动地与同伴玩合作游戏。这些幼儿有时还伴有小心眼、爱钻牛角尖的现象。这些不合群的心理特征严重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尤其是从家庭来到幼儿园中,恐惧、陌生、不会与人交往、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差。所以,成人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原因分析
引起幼儿同伴关系不良的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幼儿先天素质和自身心理的发展,主要还是来自家庭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1.家庭因素的影响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由于父母工作忙,孩子从小基本上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的,对他们顺从多、宠爱多,要求少、教育少,所以幼儿与同伴交往过程中第一个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通过调查还有的家长对幼儿粗暴,过于严厉,对幼儿来说容易形成自卑、胆怯、孤僻和畏缩的不良心理品质,表现为不愿意与同伴一起玩,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喜欢一个人玩,甚至有些敏感。另外还有的父母离异或不和的家庭也比较多,在这种家庭的人际关系环境中,幼儿常缺乏安定的情绪,从而出现骂人、踢人、争抢玩具等现象,具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
2.托幼机构的影响
托儿所和幼儿园是幼儿最早加入的集体生活环境,对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幼儿从家庭进入集体环境,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未能与幼儿建立起亲密、融洽、协调的关系,就会导致幼儿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造成幼儿与同伴交往的不协调。如果教师不注意爱抚、关心、尊重和认可幼儿,甚至经常冷落或惩罚幼儿,就会使幼儿产生不安全感,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进而形成孤僻、冷漠、不合群等特征。
二、同伴交往应具有的能力
小班是幼儿同伴关系形成的初期,同伴之间的交往刚刚开始,交往范围比较小,交往对象比较平均,同伴地位分化很小。此时,培养幼儿广泛的交往兴趣,在交往过程中体验和感受到同伴交往是快乐的,形成积极的交往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培养幼儿正确的同伴交往方式,学会基本的交往规则,能为日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奠定基础。
孩子毕竟年幼,对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不能很好的掌握,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与冲突。成人不可能每次都能及时地介入冲突事件中。成人要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想办法来解决与同伴的冲突与矛盾,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在面对问题时往往有他们自己解决冲突的方式和方法,而且孩子自己更可能会以一种友好与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冲突,也更利于孩子的发展。家长和教师应该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空间与机会,相信孩子有能力来解决类似的小问题。
同伴能力是指幼儿在生活中,学习中与他人接触与交往具有的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
1.交往态度
包括能主动与同伴交谈,愿意接受同伴的邀请,与同伴一起游戏并感受其中的快乐。
2.交往能力
包括与同伴一起认真做好值日生工作;能完成成人交给的任务;能主动使用“好”、“再见”、“对不起”、“谢谢”、“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注意倾听别人交谈,不插嘴;自觉遵守并提醒同伴共同遵守游戏规则;分配角色能商量,看到同伴发生冲突能劝解,同伴无意过错能谅解。
3.交往的行为
包括愿意把自己喜欢的玩具、食物与别人共享;洗手、喝水按顺序;玩喜欢的玩具不抢先、不独占;同伴遇到困难愿意给予帮助。
三、同伴交往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玩积木时候,班里的王佳宁看中了二宝手中的一块积木,二话不说伸手就抢,二宝左躲右躲就是不给,王佳宁伸手就扭了二宝一把,二宝反手抓了王佳宁一把,两人都大哭起来。
案例二 :小朋友搭起小火车在园子里做游戏,玩得高兴了,平时不爱说话的章章有点兴奋,大概是想跟排他前面的畅畅说点好玩的事,于是使劲扳畅畅的脖子,想让她回头.畅畅却以为受欺负了,生气地回头猛呵一声,吓了章章一跳,也让他很扫兴,但他不再解释,而是气呼呼地下了火车自己到一边坐着去了,集体活动的兴致一下子消失。
案例三:波波活泼聪明,反应灵敏,可一些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喝水时候推别人一下,排队时候挤别人一下,别人游戏他有时就横冲直撞去捣乱,经常有小朋友来告他的状。有一次进行语言活动《说说我的好朋友》,他站起来很得意的说:“心元是我的好朋友,帅帅是我的好朋友,翔翔是我的好朋友……都是我的好朋友!”没想到翔翔立即站起来反对:“不是,我不做他的好朋友。”理由是波波经常在喝水的时候朝翔翔和其他小朋友身上吐水。接着又有几个孩子也声明自己不做波波的好朋友,让他很尴尬。
分析: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当前在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现在的幼儿是在家中享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在与同伴交往的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很少关心他人。在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受到影响时,他们往往情绪变化过快或过激,出现一些不友好的甚至有攻击性的行为。
其次,有的幼儿在同伴交往中不能够正确的运用交往的手段。比如章章,他在和同伴交往时经常出现一些带有粗鲁,冲撞行为的动作,容易引起误会,表现得较独断、任性,不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久而久之,他们就更不会主动与同伴游戏,这些不合群的心理特征严重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再次,有些幼儿在同伴交往中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如:骂人,踢人,推人,对别人吐口水,争抢玩具等等。如果不及时矫正这些行为,幼儿会逐渐形成无礼暴躁、冷酷无情等不良情绪。
四、利用同伴资源,促进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的良好品质。”因此,让孩子们学会友好交往,是其个性发展的需要,是其完成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过程。而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的初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交往能力,并经常产生冲突。因此,培养幼儿的友好交往能力在小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同伴资源对小班幼儿的友好交往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小班阶段的幼儿对外交往的范围已由亲子间的交往逐渐转向同伴间的交往,同伴成了幼儿发展的重要资源。同时,由于这一阶段的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的初期,认知上常有自我中心的特点。“他们只有在与同伴的互动过程中才会认识到别人的观点、需要与自己并不相同,学会了解别人,理解别人,约束自己,改变自己不合理的行为与想法,学会与同伴相处。”因此,他们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才能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增强集体适应的能力,并渐渐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协调各种平等关系,从而实现与他人友好交往的目标。
《纲要》中提出,教师的任务就是要“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充分挖掘利用好同伴资源,培养幼儿友好交往与合作的技能,使他们形成各种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利用同伴资源,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措施
1.创设良好的同伴交往环境
《纲要》中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环境对幼儿的交往能力的培养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做一个有心人,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同伴交往环境,这主要包括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两个方面:
(1)创设良好交往的心理环境
关心、尊重幼儿的情感需要,并与其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培养幼儿与他人友好交往的第一步。因此,培养幼儿的友好交往的前提就是建立民主、平等、支持的师幼关系。教师应尊重、理解幼儿,以平等的态度来和幼儿对话、交流,特别是小班幼儿,教师更要积极地为他们提供交往的机会,以消除幼儿的不安情绪,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
蒙台梭利认为,“在孩子的周围,成人应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讲话。”孩子们爱模仿的特性要求教师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常把笑容带给孩子,让他们在放松、安全的心理氛围下自由交往。
(2)区角环境的创设
蒙台梭利提倡,要让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发展,而区角活动的环境则正是这样的一个有准备的环境。
2.充分利用好同龄、混龄儿童的同伴资源
(1)混龄活动,促进幼儿的积极交往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而也就没有互相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互爱互助、相互模仿、共同努力和共同分享的经验,这不利于发展儿童的集体主义意识,而会导致个人主义的蔓延。”在幼儿园里,独生子女占了绝大部分,在家往往都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皇帝”、“小公主”,并且缺乏与异龄儿童交往的经验,这不利于他们良好社会性的形成,而教师组织的各种混龄班的活动则弥补了这个缺陷。如:在与哥哥姐姐一起玩玩具的过程中,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哥哥姐姐们的谦让和关怀,并且哥哥姐姐们的各方面的行为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供模仿的范型。
(2)平行班的混班活动
同龄儿童的交往不同于混龄儿童间的交往。在混龄儿童的交往中,小班幼儿更多地是充当被照顾、受帮助的“弟弟妹妹”的身份,而在与同龄幼儿的交往中,则比较容易产生冲突,这就需要他们自己来学会协调矛盾,解决冲突。而小班的幼儿由于初步的集体的概念,对于平行班幼儿往往会采取一些消极的交往策略。如看到有其他班的幼儿趴在门口看自己班的电视时,他们往往会采取将其赶走,或者与其口舌相向等一些不友好的行为方式。因此,平行班幼儿的混班活动对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开展各种游戏,促进幼儿的社会性成长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其相互交往的媒介,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来促进幼儿各方面的成长,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会交往、合作,探索交往的技能。如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模仿各种角色的语言来了解角色关系,形成一定的角色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语言交往能力。在结构游戏中,幼儿通过共同的建构活动,形成了初步的合作交往的意识;在各类规则游戏中,幼儿学会了等待、轮流、协商、克制等一些交往的技能。如:小班开学初不久教师组织了游戏 “猜猜我是谁”,通过游戏,孩子们不仅牢牢地记住了同伴的姓名、体貌特征,还和同伴建立起了亲密、和谐的关系,逐渐消除了对家人的依恋。在哈罗,哈罗的故事表演中,幼儿学习了各种与同伴打招呼的方法,如招手、问好、相互握手、拥抱等,并体验了与同伴交往的快乐情绪体验。
游戏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的发展空间,正是在一系列的游戏活动中,孩子们逐渐形成了交往的意识,掌握了一定的社会性的语言,并学会了一定的交往技能。
4.充分发挥玩具在同伴交往中的作用
玩具是孩子们的最爱,特别是小班的孩子,他们正处于独自游戏的高峰时期,与玩具的互动较多,而在幼儿与同伴的互动行为中,围绕玩具展开的互动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因此,玩具在同伴交往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总之,同伴关系的建立对小班幼儿的友好交往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获得社交技能,发展社会性行为。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今天交往的学步,正是明天迈向成功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3.
[2]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24.
[3]林筱泓.浅谈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培养.[J] 2002, 1.
[4]董会芹.同伴关系发生特点及问题的关系.[J] 20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