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科研资源

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发布者:cj_zsq   发布时间:2013-04-11 09:12:31   点击数:

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大连市长海县小长山乡中心小学 刘云胜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观念和新的教学理念存在一定的冲突。而目前的小学生大部分又是独生子女,因此小学品德教育中也随之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反思我们长海县学校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一定程度上存在“假、大、空”的问题,任课教师教学观念依然封闭,没有跟上新课程标准的发展。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教师,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转变当前的教学现状,是我们需要探索和研究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小学品德教育  现状  有效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段话从两个方面给课程定性,一是从课程目标看,它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课程,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或方向性;一是从课程的类型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具有综合性。依据本课程的性质,教育的有效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追求。课堂教学中,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断创造新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也是每一位《品德与社会》任教教师的追求。现结合听课与授课实践谈谈自己在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性
著名教育家董政枢有这样一句话:“好的开头,有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因而有效的品社教学,首先应该有一个成功的导入。我们平时总习惯以:“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课《我长大了》”或者“你知道在家里都要注意哪些文明礼貌吗?”这样提问的方式导入。这样的导入虽然开门见山但却不是有效的,因为这样的导入仅是起到一个导入的作用,除此之外,毫无艺术性可言,也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有效的导入应该是情趣盎然,扣人心弦的。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可以采用以知识经验导入,以生动故事导入,以有趣谜语导入,以音乐视频导入,以各种游戏导入等,并要并善于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和情感的素材灵动而丰富多彩地展开教学,从课的一开始就能将学生深深吸引住。
例如在教学《屈辱的条约》时,我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观看《鸦片战争》的录像片断(视频中配有对历史事件的讲解),当同学们了解到中日《鸦片战争》是由于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输掉了时,个个面露气愤,而且急于追问我战败后的结果,学习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这样再自然引导出课题,学生就对本课有了情感上的铺垫,就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了。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也容易从故事中懂得道理。教师如果能运用标准的普通话,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教学,肯定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授四年级上册《家乡水的故事》一课时,土生土长的我就用真实的《家乡水的故事》导入,学生听了家乡的水从咸到甜这个故事后,都很兴奋,都有想知道家乡的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变化的过程。接下来我就问: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都踊跃发言……在这种情绪的带动下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课堂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课堂评价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让我们的课堂评价更加有效,让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充分的体现。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到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教学中我选择了更加有效的多元评价方式,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评价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1、要把握好评价的时机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我在课堂中注重抓住对学生评价的时机,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做出评价,当然这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只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充分预设后,才能对学生的回答在短时间内进行判断,从而进行有效的评价。
当然,教师把握评价的时机意味着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同时,不能忘记在适当的时候还学生评价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评价,自评自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对自己和自己的学习有一个重新的认识,为今后更好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评价语言要明确简练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在我的课堂上,我本着每一位学生都是好学生的原则,对于只要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毫不保留的大加赞赏,集体鼓掌,喊口号等,我也不失时机的以“不错,挺好,好,很好,你真棒”等笼统的评价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不管你是回答对了一个小题,还是对一个问题做出了全面的回答,同学们也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对回答问题的学生似乎是莫大的鼓舞。
后来我逐步发现:其一因为不管学生回答的多与少,只要回答问题就给予奖励,显得过于频繁,也容易转移课堂教学的重点;其二一味的表扬对学生的发展也是不利的,这种略带虚假的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让学生错误的认为只要回答问题,老师就会表扬我,久而久之学生反而形成了消极的学习态度,使评价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因此,我及时调整,加大评价语言的实用化和具体化。比如:“你的声音真响亮!”“你坐得真端正,是个守纪律的好学生!”“你能听出同学回答错误的地方,你真细心啊!”,有了这些具体细化了的激励性评语,不仅恰当地评价了学生,也引导了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因此有效的课堂评价应该明确,到位,而要避免笼统无效的评价。
3、要对实施正确引导
低年级的学生希望受到老师的表扬,特别是后进生,所以对学生的评价要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行为科学实践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能力就可能发挥80%—90%,甚至更多。所以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从多个角度去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使课堂评价在尊重、宽容和等待中进行,在欣赏、发现和激励中进行,在和谐、主动和引导中进行。
刚接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一次课堂上,有一名学生走神,我就停下来,点到了那名学生,训斥他为什么不认真听课,本来想以此震慑其他的学生,可是全班几乎齐刷刷的去看这名同学,本来认真听讲的学生也受到了负面影响,平静的课堂因为老师的评价不当而无法控制。课后,有些懊恼的我静静地进行了反思……在以后的课堂中我调整了策略,改训斥为鼓励。铃声响过,班里依然乱哄哄的,我及时的说“某某同学坐得真端正,是个守纪律的好学生”随后再表扬二到三位表现好的学生,课堂纪律迅速得到维护,没有人去看那个坐好的学生,而是听到老师的表扬及时调整了自己不正确的坐姿,闭上了小嘴巴,等待老师的夸奖。
三、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法国的雨果曾说:“语言就是力量。”因此,要实现品社课的有效性,教师语言是不能忽视的。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有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机智幽默,生动形象的,还应该充满期待和激励。如果我们把导入看成是一首优美的序曲,那么教师的语言就应该是华美乐章上跳动的音符。这种音符能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成适时调控,为情感推波助澜。始终能够为学生的主体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听过很多老师的课。有的老师在上课时,声音极低且不温不火,平淡如水,给听的人以昏昏欲睡之感;有的老师则声音比较尖锐,始终处于亢奋之中,缺乏应有的抑扬顿挫,让听课者在烦累中煎熬。当然这这两种语言都不是有效的。有效的教师语言,应该有张有驰,有抑有扬,忽而给人以江河奔涌之觉,忽而给人以小溪潺潺之感……只有这样激情的语言才能深深感染学生,只有这样的语言才能产生“教”与“学”的和谐美。
例如在教学《罪恶的战争》一课,为了介绍鸦片的危害,面对一幅幅悲惨的画面,我用沉痛而压抑的语调向学生介绍中国人吸住鸦片后惨痛后果;而在介绍我国各民族的风俗时,我则用活泼而欢快的语调;在呼唤台湾同胞早日回归祖国怀抱的时,我则用深情而热切的语调……
当教师在课堂上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一个美妙的境界之后,就应该更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品德与社会语言,善于用自己准确、精炼、富有逻辑性、诱导性的语言,启发学生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语言不仅仅是可以活跃品德与社会课堂,还可以让学生的思想感情、知识能力得到双重的升华。
四、善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可将教学内容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有效地渲染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冲破时空,多方位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因此,我在平时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屈辱的条约》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和“屈辱”的含义,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把《鸦片战争》《甲午风云》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片段放给同学们看。看到这些真实的历史,同学们不仅了解了条约签订的原因,而且对清政府的落后无能和世界列强的蚕食掠夺有了真实的感悟,很自然地进入到了本课的情感之中。对后面的反思历史、感悟历史和记住历史环节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大大提高了本课教学的有效性。又如在教学我国的国宝时,不仅用课件直观地展示了我国38处世界文化遗产就象38 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国的大地上,还跨越时空真实呈现了我国的长城、秦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等国宝的风貌,不仅有效地激起了学生为我国所拥有的灿烂悠久的文化遗产而自豪骄傲之情和爱国之情,同时激起了学生深入探究了解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欲望。
总之,《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表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对其有效性的探究也是没有止境的。要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还必须和其他学科教学、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有机地结合,必须进行课外实践。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探索,加强研究,为使自己的课堂更加高效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
3.张亚珍,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教学,《小学德育》总第253期。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