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小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美术 > 美术园地

小长山张晶《会动的线条》说课稿

发布者:cj_zhangyu   发布时间:2013-04-02 08:46:27   点击数:


《会动的线条》说课稿
小长山房身小学张晶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美术实验教科书第六册第四课《会动的线条》。
一、说教材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一个内容。是线条系列课之一,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线条的动感特征,并通过壁画、雕塑、摄影作品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结合本课教材的特点,联系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思维的规律,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体验、感受、发现并初步掌握动感线条的特征。
技能目标:能够感悟线的表现力,并运用线条表现出动感。
情意目标:对用会动的线条进行造型活动产生兴趣,体味动感线条的艺术魅力。
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我确立了以下重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发现并初步掌握动感线条的特征。
难点:动感线条的表现及疏密组织。
二、说学生:
三年级学生思维形式是以鲜明的形象性和具体特征思维为主,注意力有不易集中的特点,他们学习是反应性学习,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简约性。而且学生已经对我们身边的线条、线条的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主要是了解线条的表现力,在观察、分析、尝试怎样使线条能动起来的游戏般的学习活动中,感悟动感线条的特征以及在艺术作品中的作用。
三、说教法与学法: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多给学生感悟的机会,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并提出要把美术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再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采用情景创设法、引导发现法、赏析教学法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地探究、感受美的过程,去发现美,创造美。
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所以学生采用的学法主要有:探究法、多感官体验法和试画法,从中发现本课的知识点,体会到美术学习的乐趣,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程:
为了使学生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探究特征、评价反馈、应用欣赏、创作实践、小结评价、课后拓展这六大环节。
(一)探究特征
这一环节我通过以下四步来完成:
第一步:观察问题
在这一步我从定向探究入手,为学生做好了足够的物质准备。开课伊始,通过出示敦煌壁画及大连海之韵广场雕塑,向学生提出问题:是什么让我们感觉它们在动?一方面引出课题,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线条的作用。接着创设了三种情境的①播放动画片《哪吒闹海》片段。让学生想一想龙动的时候什么样,不动的时候又是什么样。这主要让学生感受到弯曲的线条是会动的线条②欣赏梵高作品《星月夜》。在让学生找一找画面中那些地方感觉在动的同时用手画一画、用身体演一演它们是怎样动的。这主要让学生感受到有方向的线是会动的线③闭眼听音乐、当猜到这段音乐是描写什么时睁眼观察流动的水。这主要让学生感受到一束长短不同的直线也是会动的线。这三种不同情境的创设,一方面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另一方面为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提供了大量所需信息。学生在这些信息中主动地自由地寻找,发现会动线条的特征。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达成“通过观察、体验、感受动感线条的特征,并对用会动的线条进行造型活动产生兴趣。”这一目标。
第二步:分析数据
接下来把学生引向自由探究,小组讨论刚才观察的三个情境、分析会动的线条可能的特征。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达成“发现动感线条的特征”这一目标。
第三步:检验假设
请一名长头发的女同学,到前面摇摇头,蹦一蹦,让学生想象她能像刘翔一样飞奔。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用自己刚才发现的会动线条的特征,试着画这一束头发,看能不能让他的头发动起来。学生在这一试画的过程中,证实或证伪刚才的发现。
第四步:得出结论
结合刚才的作品在全班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使认识更加全面、正确。最后由学生总结出“弯曲的线”、“有方向的线”、“一束长短不同的直线”都是会动线条的特征,这个结论就是本课的新知识点和新技能点。
在这一整个过程中,都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探究任务,独立地发现并验证本课的新知识点。教师主要给学生提供所需的资料,起着活动的辅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
(二)评价反馈
《美术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因此我安排了一个学生自评环节,设计一个评价表:学生在刚才讨论或试画的过程中发现一种会动线条特征的,在较好处画“√”;发现两种的在好处画“√”;发现三种的在很好处画“√”。以此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应用欣赏
美术课程要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那么会动的线条在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呢?通过演示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动(学生跑跳、嬉闹)与不动(连绵的山脉)两种不同的场景给学生以启发、引导,让学生感到,只要运用自己刚才探究的会动线条的特征,都可以让这些场景动起来。
生活中像这样的现象还有许多,①摄影作品:条条曲线使人联想到公路上飞速奔驰的汽车。②大连的十八盘。其实古今中外许多艺术家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是用会动的线条表现的。①雕塑马:用会动的线条表现了马奔腾的姿态。②美国的动感雕塑。③唐代画家吴道子的作品:线条一挥而就,有飘动之感,人称“吴带当风”④南宋画家马远的作品:黄河逆流是它的《十二水图》中的一幅,画家用会动的线条勾勒了翻滚挥舞的波涛,表现了水的变幻和气势。⑤我国著名艺术大师吴冠中的作品:画的是梯田,是什么让梯田动起来了?就是这些会动的线条。这一环节,一方面达成了“能够感悟线的表现力并对用会动的线条进行造型活动产生兴趣。”这一目标,另一方面也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创作实践
通过以上情境的创设,学生已经有的自己的想法和创作欲望,及时提出作业要求:用会动的线条让画中的一切动起来。在这样的任务驱动下,学生自主的探索、表现。在此过程中,老师进行巡视,个别指导,发现共性问题及时纠正。
(五)小结评价
以“动”为标准进行评价。1.自评: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觉得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最棒。2.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3.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学生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
(六)课后拓展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最后设计了“拓展延伸”环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问学生:“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学生会从发现的快乐、创作成功的快乐、甚至会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思考题:除了用绘画的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创作一个表现动感的作品?是这做一做。
五、说板书:
美术课的板书应融画于一体,因此在教学中,将作品与板书相配合,与多媒体课件相对应,做到和谐一致。
 
板书设计:
   线 

吴冠中作品

 
马远作品
吴道子作品
会动线条特征:弯曲的线

 

              有方向的线
              一束长短不同的直线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