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的教学分析
发布者:cj_jyk 发布时间:2013-04-01 13:12:09 点击数:
我在《比例尺》的教学之初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结合新课程的一些要求,重新打造课堂,力求让该课成为一节有价值的研究课。于是设计了三大板块:一是发现比例尺;二是感受比例尺;三是应用比例尺。引进故事这样一个载体,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效果很好。
在初步探究阶段,我直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用他们刚刚学习的《图形的放缩》切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试着画一画军军卧室地面的平面图,让学生自己亲身感受到画图的标准,这也使学生对比例尺有了初步的感受。在汇报交流时,学生所呈现的
(1)9厘米:9米=9:900=1:100
6厘米:6米=6:600=1:100
6厘米:6米=6:600=1:100
(2)3厘米:9米=3:900=1:300
2厘米:6米=2:600=1:300
(3)6厘米:9米=6:900=1:150
4厘米:6米=4:600=1:150都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恰当地借助学生的讲解加深对比例尺意义理解。
在教师集中梳理阶段,我针对学生研讨中存在的模糊认识,首先搜集学生绘制教室平面图不同的图做好长宽数据的对比,并强化求比例尺的方法:
2厘米:6米=2:600=1:300
(3)6厘米:9米=6:900=1:150
4厘米:6米=4:600=1:150都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恰当地借助学生的讲解加深对比例尺意义理解。
在教师集中梳理阶段,我针对学生研讨中存在的模糊认识,首先搜集学生绘制教室平面图不同的图做好长宽数据的对比,并强化求比例尺的方法:
让学生抓住1:100、1:300、1:150…….进一步认识比例尺有大有小,在讨论1:6000000时,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比例尺化简的规范。但这一环节我认为课堂上还应该展开讨论,让学生打开思路,不拘一格的从多角度来思考比例尺的意义。并且把1:10、1:1、10:1的意义作为个例让学生多说说,由比较“用比例尺1:300画出来的图和1:50画出来的图谁大?为什么?”在实际的生活中有没有要用到这种放大比例尺的情况呢?通过识微生物图纸、图机械图纸、......进一步认识放大比例尺。教学“缩小比例尺、放大比例尺”之后指出它们都是“数字比例尺”。
在研究线段比例尺时,我采用集中呈现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线段比例尺以及文字叙述形式的比例尺,来沟通三者之间的联系。其间溶入比例尺的一个史料来激起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知识的产生与生活需要的联系。
在研究线段比例尺时,我采用集中呈现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线段比例尺以及文字叙述形式的比例尺,来沟通三者之间的联系。其间溶入比例尺的一个史料来激起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知识的产生与生活需要的联系。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我整合比例尺的应用中的三类习题,淡化计算,强调说理。
纵观全课,学生地自主参与地积极性很高,小组活动也组织有序。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学习完“比例尺”新课后,如果像以前那样,通过书后练习题进行巩固,学生显然兴趣不大。课前,将学生带的地图和准备的教学地图(3种不同比例尺)张贴于黑板。本班孩子来自不同的省份,组织学生分组在不同的地图上测量自己老家到太仓(苏州、上海)的距离于是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通过地图上的比例尺计算出实际距离。用所学的知识去试着了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课堂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也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上好一节课是需要很多准备工作的,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宝贵资源,使教材的内涵更有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