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小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美术 > 美术教研

对小学美术课程生活化建构的探索

发布者:cj_zhangyu   发布时间:2013-03-14 09:07:12   点击数:


    对小学美术课程生活化建构的探索
 
美术新《课标》中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这一论述充分说明基础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是一种生活美术教育。因此,美术教育真正的课堂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为此,我们要充分结合美术新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生活、充分感受生活、大胆创造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而建构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体系。
 一、走入生活世界,捕捉生活的美
“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生活中到处都有美育。无论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我们都不难感悟到教育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脱离了生活,美育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说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每个人的观察角度不同,所以发现的美也就不同。因此,我们教师要引领学生品尝生活的快乐,给生活增添一抹色彩,让他们捕捉生活的美丽。
1. 采集生活实物,提高审美认识
人美版教材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精美的图片和情趣盎然的导言。这些优美的文字、赏析的范画,开启了学生的思路,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和创造欲。但由于版面的限制,其中也留下了许多可以补充、拓展和发挥的空间。在美术教学中,有一部分工艺美术作品在生活中能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实物,在课堂中,如将这些实物资料展现出来,其强烈的直观性会使学生认识到美就在我们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如《漂亮的小钟表》一课,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生活中一些新奇美观的钟表,学生纷纷找来精美的小闹钟、新奇怪异的时装表、标新立异的大挂钟等。将这些钟表悬挂和摆放在教室四周,学生们欣赏着、触摸着,有的甚至情不自禁地拿起来看了又看。那别致的造型、丰富的色彩、新奇的材料真让人赏心悦目、惊叹不已。此时,学生恍若詈身于一个钟表的专卖店,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钟表的美,激发了内心深处的表现欲望。
 2.走进自然天地,强化审美感受
“课堂不等于教室。”以往的美术课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欣赏教材中的图片传授技能,然后让学生坐在课堂里临摹,或凭记忆苦思冥想,结果学生不但画不好,更不会有创意。因此教学中,根据教材组织学生以写生、采风等方式,到大自然中去感悟,这样孩子们不但兴趣盎然、作品富有真情实感,而且在宽松愉快而自由的环境里,也会陶冶个性和情操,同时为美术的创作增添了不少素材。因此,我们美术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融入社会,开“源”建“库”,让学生嗅出生活的“清新”、看出生活的美丽、品尝生活的快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如《春天的色彩》一课,课前可以先引导学生去自然中观察各种大自然色彩的变化,学生们兴趣盎然地走进了大自然、走进了大课堂。当老师在课堂上询问:“你在什么地方找到了春天?”学生们会情绪高涨,他们惊喜地发现春天其实就在自己身边。“我在公园里找到了春天,一眼望去,到处都是嫩绿嫩绿的小草!”“我在小姑娘的衣服上找到了春天,那鲜艳的毛衣真漂亮!”“我在大树上找到了春天。瞧!那一片片树叶都发芽了、变绿了,有的还随着春风舒展筋骨呢!”“我在花园里找到了春天,那盛开的迎春花,黄得那么鲜艳,真漂亮!”是啊! 孩子们亲身感受到了,站立在春风中,嗅着花香,欣赏着黄的花、绿的叶、蓝的天,什么样美妙的春色描绘不出来呢?
二、参与生活体验,激发审美表现   
美术情感来源于生活。学生徜徉在生活中,他们体验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感悟到生活的美丑现象。生活中的高楼大厦、红砖绿柳、碧海蓝天,亲人的呵护、悲欢离合……都是学生难以忘怀的。这些生活经历与他们的心联结在一起,谈起来各抒己见、津津乐道,画起来直抒胸臆、色彩斑斓。作为美术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说真话、诉真情,对学生的情感加以引导、发展,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术的感悟。
1.创设生活情境,体验快乐感受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真实的、美好的,为了加深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情感体验,我们要把生动的活动场景、有滋有味的生活内容,通过特定的情境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让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其中的乐趣,进而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创设生活情境一定要把握四方面要点:一是生活情境要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二是生活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水平;三是生活情境要有新奇感,能吸引学生;四是生活情境要与学习过程形成有机的整体。如《好吃的水果》一课,新课伊始,就可以与学生一起品尝香甜可口的水果拼盘,同学们吃着、笑着,教室霎时变成了一个快乐的“水果吧”。在一片温馨快乐中,可以引导他们观察同学们吃水果的样子,把看到的有趣的情景说一说并画下来。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既营造了活跃、欢快的课堂氛围,同时又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了平日中忽略的快乐,从而激起内心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绘画艺术的情感。
 2.调动生活经验,开阔表现视野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是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对美术的探究与感悟。如《下雨了》一课,可以先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可以采用任何方式把雨景带到我们的课堂上来。上课时,学生情绪高涨,有用照相机把雨景拍下来的、有用录像机把雨天的美景录下来的、有表演雨中舞蹈的、有找到雨景图片的,还有干脆画出雨景的……从学生们提供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运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日常生活中的拍照片、录像联想到怎样留住美丽的雨景,既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又促使新课程资源在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整合中得以发展。
 三、激发艺术想象,建构美术创新
教学是体验生活和建构生活的过程。美术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沟通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的“案例”。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学习“案例”本身,而是“案例”之后的某些更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应把美术教学看作是学生生活方式重建的活动,是美术教学本质的重要转向,即从重视教学的知识价值,转向到重视教学的生活价值。学生通过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的美,激发生活的情,他们的内心会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并急于将它宣泄笔端。教师要启发学生充分调动自身潜能,选取适合表现美的物质材料,经过艺术想象,借助艺术语言表达出自己的审美情趣,尝试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创造生活的美。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绚丽多姿的。如何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赞美生活?我们要引导他们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手中的画笔表现出来,用艺术语言表现生活的缩影,放大生活的趣味。学生们每天都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在家里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生活,他们之间有着许许多多温馨的生活画面,或郊游、或购物、或嬉戏……当学生倾注自己的全部感情去创作时,这一个个精彩的瞬间都定格成一幅幅情趣盎然的画面:《过春节》《演电视》《节日的装饰》《介绍我喜欢的玩具》……这些画面都洋溢着爱的气息,散发着浓浓的幸福与温馨,让人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真实的生活在画中升华。
 2.小小废弃物,巧手美生活
  审美体验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是学生生活的一种基本方式。学生的审美体验从哪里来?从活动中来,从做中来,因而杜威先生把“从做中学”奉为至上的教学信念和法则。
 生活中有许多普通的物品、废旧的材料,它们看似平淡无奇、废弃无用,可是只要同学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灵巧的双手把它美化一下,就能将它们变成一件件独具魅力的艺术品。你看,绘制在各种酒瓶上的大胆图案——色彩艳丽的《漂亮的瓶子》,那创意无限的奶盒纸壳——《手的联想》巨型雕塑,那造型奇异、活灵活现的纸盒——《可爱的小动物》,还有那《巧用纸餐具》中百变的纸盘娃娃、纸杯小猪、昂首前行的乌龟……当孩子们把一个个废旧物品变成一件件有趣的工艺品、或成为大家喜爱的玩具、或成为互相赠送的礼品、或摆在屋子里点缀生活时,他们会为自己感到骄傲,会对现实生活充满激动和兴奋,会对未来生活有一份美好的憧憬和无限的遐想,从而在一颗颗幼小的心灵里对生活的感悟、对生活的热爱会更丰富、更真切。
 四、回归生活世界,完善人本建构
回归生活、回归人本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意义。教育之中的人是处在生活世界里的,因而教育不能肢解学生面临的生活世界。美术是视觉的艺术,但不是无声的、封闭的世界。“人在世界中”“人在他人中”,所以美术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时空内,围绕一定的主题所进行的多向的交流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建构生活方式的活动。学生只有通过与他人交流信息、沟通情感、互通思想,才能更好地理解自我,形成自我审美。从这个意义上看,交流是学生人生的重要支柱,正是从此意义上说,交流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教育过程中的师生交流、学生交流应该是学生内在的心理需要或精神需要,因而,交流应渗透在学生生活化课堂的每一过程、每一行为中。例如《让大家认识我》《大家一起画》《我们来跳舞》《伙伴》等都很好地凸显了教育的人本建构。可以说,没有交流就没有理解,没有交流就没有体验和感悟,甚至可以说,没有交流学生就没有了完整的生活。
因此,在小学美术课中实施生活化教学,能引导学生阅读“生活的教科书”,能让他们走进生活、融人生活,在生活的怀抱里吮吸生活醇醇的汁液,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如何欣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