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学信息技术教研 > 学科交流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规范化教学流程探究

发布者:cj_zgp   发布时间:2012-12-29 09:52:32   点击数: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规范化教学流程探究
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操作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工具学科,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意识,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和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为切实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我们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评价与考核四个方面对学校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规范,以便形成较为固定的教学流程,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水平。
一、    课前准备
(一)知识能力储备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习新课改教育教学理论,领会并应用五环节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同时教师应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还应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及时更新知识,确保教学中不出现知识性错误。教师要熟悉课堂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要熟练掌握其使用方法,并努力做好软、硬件件环境日常的维护与出现时的维修工作,要做到认真检查教学软硬件环境,及时排除故障。
(二)制定教学计划
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完成教学任务,每个教师必须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认真制定教学计划,计划中应有本学期所要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还要针对本学期教学内容选用恰当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三)撰写教学设计
撰写教学设计是教学的起始环节,好的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先决条件,我们对教学的具体要求如下。
1、注重三维目标的确立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吃透教学内容,确定知识技能目标;组织学习过程,把握过程方法目标;挖掘育人功能,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识技能是基础,过程方法是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升华。描述三维目标时要体现行为主体是学生,不能笼统、模糊、大而空,要具体、实际、细化并且可检测。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
2、注重教学单元的整体设计
教师要针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模块化强的特征,注重教学单元的整体设计,通过精选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统筹安排教学单元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将所有知识点融入一个大的任务中,再将知识点面结合分散到每节课的小任务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3、注重学生学、教师教方式的转变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以学定教,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来的培训式教学方式。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就是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4、提前备课
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事先准备好课堂中需要的相关文档、图片、动画、课件、声音等素材,凡是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教师必须先做一遍,熟悉操作的全过程,以便找出操作中的难点及操作的关键,避免实际课堂操作中出现不可预见的情况。
二、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课时少、内容多、操作训练多、知识更新快的特点,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上课这一环节,积极应用“任务驱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课堂高效率进行。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做到仪表端庄,教态亲切、自然,知识讲授严谨、科学,语言生动、简洁,板书(包括电子板书)准确、规范,演示操作准确、熟练,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面对新课程,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如何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实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总目标,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是摆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面前的迫切课题。
学习、借鉴、运用某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可以使一定的教学思想具体化,使教师有章可循,从而使大范围的教学质量得到保证。目前最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两种教学模式是“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这两种教学模式分别强调通过任务解决和问题解决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该优先考虑掌握这两种教学模式。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更为适合在初中阶段采用。本次研训活动主要介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并具体命名为“五环节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1、         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及应用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任务驱动”还指对任务本身含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即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载体,而且是学习的内容之一。
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流程的设计要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关于“”五环节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具体说明如下:
2、“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教师在组织教学后,要创设较为真实的、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情境,可以是视频展示、声音播放、语言描述、也可以是情境再现。总之,要使学生的思维在此情境中激荡起来,并迅速使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同时还要对课堂教学产生兴趣,产生主动求知欲望。
第二环节:提出任务
情境与任务是紧密联系的,教师在调动起学生积极性后,在愉悦的氛围中提出任务,任务中隐含有本节课所要教学的技能与知识,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能学会本节课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任务要现实有趣、系统有度,要有事可做、有结果可评。“任务“应具备四个特点:真实性(任务应是具有实际意义的,不是生造的;是学生熟悉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体性(不要太琐碎,以利综合能力的培养);开放性(有创造的空间;结果可以是多姿多彩的,完成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操作性和适当性(不能太难或太容易)。
第三环节:分析任务
在提出任务后不急于让学生去操作,也不要像搞培训那样先演示给学生,再让学生观摩、操作,而是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去分析完成这个任务。教师要通过启发与帮助,使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产生一系列需要分别独立或者依次可以完成的子任务,并找出哪些地方需要应用已学的信息技术,又有哪些需要使用没有学习近的信息技术,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的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技能的积极性。
第四环节:完成任务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共同分析,知道完成任务大致努力的方向,接下来就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此阶段由学生个人或分组去独立完成任务,同时教师给予必要的帮助与指导。这期间,教师要走下讲台,在学生中间巡视,参与讨论研究,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进度表,引导学生思维过程,训练思维方法,培养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对于个别问题个别辅导,共性问题统一示范指导。教师在巡视指导时还要选择给学生做演示示范的人选,以便需要时给大家做演示,让那些没能操作成功的学生知道如何操作,帮他们理清思路、纠正错误、强调重点。到此,所有的安排照顾到了全部学生,而且是让学生分梯度、分层次完成任务。教师在演示之后再留给学生少量时间完善作品,以使多数学生能够跟上学习进度。
第五环节:交流、评价、总结
教师要对学生操作完成后的作品给予交流展示,引导学生正确地自评、互评。评价是对学习者学习情况反馈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学习者掌握自己学习情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法。评价要尽量详细、具体,同时适当给以建议,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总结指的是让学生说出通过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学到了哪些知识点,教师给以适当的补充和纠正。
教师在采用“五环节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时,在分析任务环节中要促进学生通过思考来解决任务;在任务环节要给学生充分的操作机会以完成任务;在交流总结环节要让学生评价、总结,从而给学生动口的机会。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做好四件事:提出明确的任务;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资源;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
(二)注重细节,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1. 树立严格的时间观念
教师提前在电脑机房等候学生,争取上课铃响时学生已坐在自己座位上。课堂上老师安排好一切所需时间,要在下课铃响前完成教学任务,铃响即下课,不拖堂,不提前下课,不中途离开课堂。
2. 营造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相适应的问题情境。教师态度和蔼,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乐意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学效果就好;反之,教师态度生硬,或者讽刺、训斥学生,师生之间就会产生隔阂,必然影响教学效果。
3. 保持对科学知识的严肃态度
严肃,主要是对待科学知识的态度。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表,不能敷衍了事、不懂装懂,必须认真解答,对于自己不能正确回答的问题必须给予学生合理的解释。讲课中的评议描述和操作示范,必须认真、准确、规范,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4. 合理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根据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教师要深入理解各种教学方法,恰当、合理、科学地使用教材,针对具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特点,合理选用自主探究、协作教学等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采用各种方法并优化组合、取长补短,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达成教学目标。
5. 让学生在合作、发现、交流中学习
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在亲历处理信息、知识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中布置的学习任务的完成是在学生合作探究、发现问题、交流总结中进行的,方式多种多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6. 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但必须时刻牢记照顾全体的原则。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关心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从最基本的操作入手,逐步提高。启发优秀学生主动发现新知识、探索新途径、掌握新技能,鼓励他们帮助他人,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的习惯。设立多级学习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均衡发展。通过合理延伸和拓展学习内容,在练习中注意补充解答新发现的共性问题,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解决问题。
三、          教学反思
反思能加速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包括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课前反思会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课中反思会使教学活动高效率地完成,课后反思会使教学经验理性化。我们常用进行的是课后反思,教师记下本节课的经验与教训,并对所涉及的有关备课资料进行了相应的修改;每个学期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本学期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分析教学方面成功的经验以及不足之处,确定今后的教学目标和方向。反思可采用自我诊断式、经验总结式、精彩实况片断摘录式、个案分析式等,记录教学中的成功、失误,学生学习的亮点、碰到的问题,新的教学设想等。反思篇幅可长可短,可一课一记,也可几课一记,力求有见地、有真切感受,并做到坚持不懈。
四、          评价与考核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重在过程性评价和作品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们不应只是看到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而要看他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潜在收获,可以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技术熟练程度、基本知识技能、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等,评价作品可以从主题性、科学性、艺术性、创新性等角度进行分析。对课堂里每个活动都要简单评价一句,让学生能够很好地给自己定位。信息技术学科可只进行期末考核,考核成绩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平时考查(占50%)和期末考查(占50%),平时考查以上机操作为主,以学生掌握的操作技能、学习态度为依据。期末考查以综合性电子作品为主,从作品主题性、科学性、艺术性、创新性等角度为依据,以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客观准确地评定。
   评价与考核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的原则,使学生主体性得到真正体现,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评价与考核成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馈信息的有力工具。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