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在信息技术操作型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者:cj_zgp 发布时间:2012-12-29 08:23:02 点击数:
支架式教学在信息技术操作型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课堂如何实现从技能向素养的转变,是当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认真探讨的问题之一。操作型课堂在信息技术课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把握这一类型的课堂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操作型课堂的教学现状由于学科的特点以及长期以来人们思想观念等因素的作用,信息技术课一直被外界甚至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误认为是电脑课,即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单一方式,并以训练软件操作技能为唯一的教学内容。其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如下图所示。
信息技术课堂如何实现从“技能”向“素养”的转变,是当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认真探讨的问题之一。操作型课堂在信息技术课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把握这一类型的课堂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
操作型课堂的教学现状。
由于学科的特点以及长期以来人们思想观念等因素的作用,信息技术课一直被外界甚至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误认为是电脑课,即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单一方式,并以训练软件操作技能为唯一的教学内容。其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如下图所示。
在操作型课堂中应用这种教学模式,会出现许多问题:首先,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操作,使学生养成了不去思维的惰性,只会重复教师所教的步骤,被动地学习。其次,造成了学生只会模仿教师制作出的那个作品,不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再次,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师的演示很难兼顾所有学生,一到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就会出现学生拼命举手请求教师帮助的现象,教师只好对同一个问题反复强调,忙得不可开交。通过课后与学生交流,我发现,多数学生都反映上课就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那个作业,所以教师演示的时候,勉强跟着教师操作,下课就全忘记了。
支架式教学的理念 。
支架式教学能够为学生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生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在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有策略地给予帮助和支持,并随着学生自身能力的增强而逐渐减少支持。通过这种类似脚手架的支撑作用,逐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根据支架式教学的理念,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需要学生探究的大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再将这一大问题转化为若干层层递进的子问题,学生解决一个子问题所取得的成果能够为解决下一个子问题服务,当学生解决了所有的子问题时,就可以得出本课的探究结论。在学生解决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除了依靠其自身原有的知识框架外,还必须由教师为其搭建脚手架,借助这个框架来慢慢解决探究问题,直至最后脚手架完全拆除时能够自主地解决本节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量的帮助和引导,这种引导可以是辅助的教学材料,也可以是启发性的问题或者适时的提醒等。我认为,必要的操作演示也是支架中的一种,但更应当是必要的操作演示,而不是全程的操作演示。
支架式教学以解决大问题为核心。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得到讨论结果,再由教师进行综合、归纳,最后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其教学流程如下图所示。
我将操作型课堂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归纳为以下四个模块。
“问题导入”模块。教师可以采用十分明显的效果对比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并且提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引导探索”模块。这是支架式教学的重点,也是支架的所在。在这里,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支架问题、必要的操作演示或者提供一些探索素材等方式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建立概念的框架。
“自主探究”模块。这是支架学习的升华阶段,在学生不断解决支架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慢慢地拆除脚手架,由引导探索变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最终完全拆除脚手架。
“交流评价”模块。操作型课堂虽然有一定的教学任务,但最终的目的并不在于任务或者作品的完成,而在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所以,最后的这个环节十分重要,是学生分享思路和操作过程的环节,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支架式教学在课程中的应用
现以“Flash遮罩动画”的教学为例,来说明支架式教学在信息技术操作型课堂中的实际应用。
1.“问题导入”模块
我先让学生上台演示动作补间动画的操作,并提出问题:这个简单的动画由几个图层构成?每个图层放哪些内容?两个图层的内容可以调换吗?为什么?以此带领学生回顾了上节课的教学内容——Flash动作补间动画。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图层的特点,即上层不透明的部分会遮挡下层对应的部分。紧接着,我又展示了一个与该简单动画相近的动画(设置了遮罩效果,但没显示出来),让学生观察是否有区别,从而引出教学课题,同时也抛出本课的大问题:如何自主实现遮罩动画效果。为了解决这一个大问题,必须解决的支架问题有:遮罩动画由几层构成、遮罩动画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如何、遮罩动画的基本操作步骤是什么、遮罩动画每一层实现的功能是什么。
2.“引导探索”模块
我利用教学道具演示了遮罩动画的原理,引导学生总结出遮罩动画由两层构成,上层通过开启一个视窗,让下层原本被遮盖住的内容显现出来。通过讲解演示,建立了本课的第一个学习支架。接着,我通过课堂演示,制作了一个简单的静止遮罩动画,演示遮罩的关键步骤,这就建立了第二个学习支架。此后,进入第一个探究任务,我提供了学习资源包(三个圆形,分别是红色、黄色和蓝色,一个红色五角星和一个红色正方形),让学生练习简单的静止遮罩动画,同时解决三个子问题:遮罩层的颜色会不会在遮罩效果中显现、遮罩层的形状会不会在遮罩效果中显现、遮罩效果实现后能够看到的内容源自什么层。通过学习资源包以及引导问题建立了第三个学习支架。当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解决了三个子问题后,进入第二个探究任务,即分别观察两个遮罩动画,其中一个是遮罩层运动,被遮罩层静止,一个是遮罩层静止,被遮罩层运动。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主实践这两种动画效果。
在这个环节中,学习支架被渐渐拆除,我不会在学生自主探究之前给予任何引导,但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操作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提醒。学生完成作品并形成“应如何设置遮罩动画”的认识。通过这个探究环节,解决最后一个支架问题,即遮罩层决定看到的形状,被遮罩层决定看到的内容。
3.“自主探究”模块
最后,教师给出一个设置多层遮罩效果的综合探究任务,让学生根据这节课所掌握的内容,自主实现这个综合任务。
4.“交流评价”模块
教师请完成任务的学生上台演示或者讲解设计思路,与其他学生分享交流。
我在信息技术操作型课堂上运用支架式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基本上摆脱了操作型课堂普遍存在的教师不断演示、学生不断模仿的枯燥局面。我认为,今后在运用支架式教学的过程中,要细化好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有方向地引导学生去解决一个个问题,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他们逐步达到最后的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