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四种课型的界定(二)
发布者:cj_zgp 发布时间:2012-12-28 09:27:11 点击数:
信息技术课程四种课型的界定(二)
三、实验课
实验课是指以规范的实验课管理方式实施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实验条件的准备、实验过程的记录及数据处理、实验报告的撰写等环节。实验课在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教学中较为常见,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尚属尝试。它为信息技术课程带来了一种不同于惯常机房授课的管理方式。实验课的准备会涉及许多方面,诸如实验器材的准备、实验内容的设置、实验时间的控制、实验报告的设计、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设备安全、学生安全)的应对等,这些都必须根据严格的管理流程来进行。将实验课引入信息技术课程,将有利于课程实施的规范与严谨。
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实验课型极少,但部分教师和学校在实验课型上已经做出了尝试。譬如案例“动手组建小型局域网”[2],教师安排学生动手接线、组建小型局域网、安装代理服务器软件,在此过程中掌握相关操作及各种设置。“IP地址与多机互连”[3]中,教师则要求学生选择适当的连接线、正确实现计算机的物理连接、配置计算机的网络、通过数据交换检验等。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完成包括实验目的、项目、器材、注意事项和步骤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设计使得该案例更符合实验课的基本特征,也充分体现出教师的深入思考与精心准备。实验课型中,除了对实验器材等的准备外,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实验报告,确保学生经历了观察与动手实践的过程才能填写。
与其他课型相比,实验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较为“年轻”。基于此,实验课的开设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开设实验课在现实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如资金、场地、效益、人手、管理、改建问题[4]等;二是,不能因为该课型的新颖便作为流行去盲目追逐。实验课是有适应性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有些涉及硬件操作的内容,如局域网的组建、双绞线的制作、计算机的组成等,较适用以实验课的形式开展。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可以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在操作中习得和强化专项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当然,即使确定了实验课的形式,也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实验类型(设计型实验、探究型实验和演练型实验)。
四、作品制作课
作品制作课是把作品制作作为主要任务来完成教学的一种课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信息技术过程。该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局部的和微观的,包括接触信息技术、操作与使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解决问题的某个阶段或者某个具体环节等;另一类是相对完整的,指应用信息技术去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作品,或者完成其规划、设计、制作等阶段。前者主要体现在技能课中,后者则需要在作品制作课中重点关注,这是作品制作课的目的,也是作品制作课与技能课的区别所在。
文本作品的加工、多媒体作品的制作、网页信息的集成等都可以用作品制作课的形式开展。不同的工作对象对应的信息技术过程、包含的阶段也应有所区别。例如,创作多媒体作品的具体过程可细化为“分析需求—规划内容—选择媒体—策划创意—设计信息呈现方式—制作作品—交流评价”;建设网站的具体过程则可细化为“分析—规划—设计—创作—发布—评价”。总体而言,较为完整的信息技术过程都包括规划、制作和评价几个部分。
作品制作课中也会涉及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但它侧重于对较为完整的信息技术过程(规划、设计、制作和评价过程)的经历。在此过程中的“技能学习与训练”是为作品服务的,是指向作品的。
作品制作课中常用的方法是任务驱动法,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分组合作。因此,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如何设计任务,才能既保证教师的适当引导,又不限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如何分组,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体验;如何借助任务,保证学生对规划、设计、制作和评价整个过程的经历,并在经历中清晰体验不同阶段所必须做的工作,明确每项工作对问题解决的价值以及工作质量对最终结果的影响,领悟技术思想与技术方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