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四种课型的界定(一)
发布者:cj_zgp 发布时间:2012-12-28 09:26:31 点击数:
信息技术课程四种课型的界定(一)
信息技术教师通常将信息技术课分为两种课型:理论课与上机课(或操作课)。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在机房中借助计算机来进行。如果深入课堂观察,会发现上机课也不尽相同。本文根据教学涉及的内容属性,将信息技术课程分为四种课型,即理论课、技能课、实验课和作品制作课。
信息技术教师通常将信息技术课分为两种课型:理论课与上机课(或操作课)。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在机房中借助计算机来进行。如果深入课堂观察,会发现上机课也不尽相同。本文根据教学涉及的内容属性,将信息技术课程分为四种课型,即理论课、技能课、实验课和作品制作课。
一、理论课
信息技术课程的每一节课都会涉及理论知识的讲授。本文所指的理论课,是指以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课型。它在课时中所占的比例很小。
信息技术课程中涉及的纯理论性内容,比较典型的有这样几类:一是基础性知识,如信息及其特征、网络知识基础。此类内容简单易懂,但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较难借助实践或操作辅助理解。二是原理性知识,如动画原理、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等。此类内容抽象性强,相对深奥,不易理解。三是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关的知识,如网络应用中的安全、信息道德等。此类内容并非难懂,其典型特征是需要附着在“知识与技能”之上,体现于“过程与方法”之中,在教学中还需采用讲授、说明等手法进行必要的拓展或巩固。基于上述分析,理论课所要解决的多是一些基本概念、原理或者与理解和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是其他各类课型的基础和支持。
在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上述内容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或调动学生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内容上与学习过程中,或借助形象的方式展示抽象的原理,或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具体的操作内容相结合,在应用中加以提醒。
二、技能课
技能课是一种以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使用计算机及操作各类应用软件的能力。
技能课的主要任务是技能训练,即在反复的练习中熟练操作,进而掌握技巧、总结规律并形成能力迁移。技能课强调在基本技能的训练中经历信息技术过程,即要求学生在技能的习得中明确过程与方法、经历过程与方法、体验过程与方法并感悟其意义。这样,学生就会把对过程的参与和对方法的运用内化到自己的意识中,并在某种程度上达到自动化。从课时上看,技能课所占的比例较高。
一节技能课中涉及的可能是单一的技能,如搜索技巧;也可能是组合的技能,如文字格式的调整,包括字体、字号、行距等调整。根据所要训练技能的复杂程度,教师需要采用不同的授课思路。一般而言,技能课常用的方法是讲练法,也有教师尝试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例如张宏老师的“搜索技巧”[1]一课,并不是按部就班地逐个讲解各种搜索技巧,而是从教师自身对搜索引擎工作原理的理解出发,从不同的搜索引擎、不同的关键词选择策略、布尔方式的恰当运用等多个角度去全面构筑搜索技巧。
需要强调的是,技能课中的技能训练不等同于技能化倾向。后者崇尚“工具主义”、“技术至上”,以简单技术的掌握为第一要义,重视离散的、孤立的技能训练,相对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及态度的养成。前者希望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遇到的问题,在问题解决中习得技能,譬如通过制作课表习得加工表格的技能,借助配乐诗朗诵学习声音的编辑与加工,等等。由此,技能课教学应强调将学生融入实际问题和具体工作的情境之中。只有在贴近实际的技能学习与运用中,学生才能够自然地运用技术加以解决,才能实现学习迁移。在遇到实际信息问题时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因为技术应用的过程与方法不是在机械的、亦步亦趋的模仿操作中习得的,而是在真正利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与总结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