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陶冶情操
发布者:cj_fuhong 发布时间:2012-12-18 15:09:50 点击数:
传承国学,陶冶情操
——谈国学思想在品社课上的传承
獐子小学 刘韶辉
翻开厚重的中国历史古籍,如同踏入浩瀚的历史长河,以文字为舟,时光为棹,漫游其中,你会发现中华文明的灿烂和辉煌。
绵绵古韵,厚积3000年的国学经典文化。先秦诸子的思想和学说——《大学》、《论语》、《庄子》、《孟子》及《弟子规》,《三字经》,以至清末的《朱子家训》,这些国学思想的精髓,虽隔着千年时光的帷幕,仍然熠熠生辉,散发着迷人的道德芬芳,启迪今人的思想,规范我们的行为。
而如何利用品社课堂,传承这一文化血脉,让孩子们受到国学思想的陶冶,我有几点浅显的做法。
1、 正其身,修其心——形成良好的课堂常规。
先秦诸子的学说——《大学》里,曾有这样的一句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却是行万事的基础。看来,修身——品性修养,不光重要,并且非常难。因为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家庭的教养,社会的风气,学校的教育,自我的意志力,四方面集合而成的。况且,“欲正其身,先正其心。”而如何利用品德课这短短的四十分钟,长期不懈地对学生进行一种品性修养熏陶,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也非易事。而我最常用的就是古训学习,并且每节课常抓不懈。
比如对学生坐姿和站姿的训练,每节课上课前,我都要在黑板上写:坐如钟,站如松。并以此来规范和检查学生的坐姿和站姿。经过此种方法的训练,原来纪律松散的班级,在品德课上都会有良好的表现。
2、 正其身,修其心——形成优秀的思想品德。
记得品社《课程总目标》曾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如何利用教材,结合国学思想,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呢?
在教授三年级的品社——《居家生活讲节约》一课,光靠书本上几幅浅显的图片和几句简短的文字对学生进行节俭的思想熏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把《朱子家训》引入到课堂当中。其中节约一篇,曾讲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给学生解释其中的意思——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然后带领学生学习,吟诵,深化。
发现学生课堂上有为了一丁点的小事,跟同学吵架打骂的现象发生,我就运用《论语》里孔子教育弟子的一些为人处世的理论,“君子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3、 正其身,修其心——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弟子规》,是清代的一位先贤,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它被纳入到我们学校的德育教育范畴之内。我在想,如果把这一瑰宝纳入到品社的课堂教学之中,结合课文中的事例,适时地讲解,吟诵,对学生来说,不仅是知识的内化,更是一份沉淀。
我们都知道,犯错对于学生来说是每天的必修课。我们成人也不例外。面对犯错,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学生——恒过,然后改过。口头说教,太单薄,不足以说服学生,而利用《弟子规》上相关的语句,并结合与之相匹配的小故事,会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我相信,被学生接受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比如说,《弟子规》里,有关于对待犯错的语句——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我先带领学生吟诵,然后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分辨什么是无心非和有心非。最后教育学生该如何去对待和改正。
传承国学,陶冶情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非一朝一夕之事。如果如孔子所云:朝闻道,夕可死,那就容易得多了。管仲曾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之路虽漫漫其修远,但我会以恒久之力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信念,传承国学,吸取精华,让我所从教的班级学生无论思想和行为,都成为一个有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