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好细腰 宫中多饿死
发布者:cj_fuhong 发布时间:2012-12-18 15:05:01 点击数:
楚王好细腰 宫中多饿死
——浅谈教育也需“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长海二中 吴灵功
最近读了些教育杂志,看了些媒体的教育改革文章,听了些各地区的教育报道,欣赏了一些地区教育模式,感触很深,不妨与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教育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一时间这模式、那模式如汗牛充栋。时下杜郎口、昌乐模式成为人们学习最流行的模板;凤城六中的“合作学习”成为最高效的课堂。同事们趋之若鹜,我也为了尽快跟上改革的步伐, 寻找大量的资料研读教育教学改革最前沿的事迹报告和最新教育理念,经过学习模仿实践,感觉很热闹也很困惑。
中国在历史上学习别人模式,成功的事例不多,古代有个东施效颦的故事,最后的结局是出丑。教育教学本是因人而异,没有什么固定模式的,只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中国教育的老祖宗孔子讲“因材施教”,即没有什么模式,只有原则和方法。课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大家培训的时候都知道了,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教育的评价、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均发生革命性变化, 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回归自然,不能为众多的“模式”、“潮流”所迷糊,“雾里看花”,蒙蔽双眼。
一、让人羡慕的所谓的高效课堂模式
第一、关于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老师只讲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35分钟的模式过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走向了传统教学的另一个极端。教师在许多方面的知识储备、思路视野以及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准确程度等比学生要强。有些知识学生自己看,和通过教师设计后讲解出来,效果是有很大区别的。目前,全国中小学阶段著名教师的课堂,教师的讲解、对话、交流所占的时间一般在一半左右。过分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不及时、不到位,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还有什么差别,还花大气力培养优秀教师干什么?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在于课堂用时的多少,关键在于有无价值,如果没有价值,一句话也是多余的。
第二、统一与多样的关系。对教师的要求多数是统一的,对学生的要求、评价等是多样的,教师的统一与学生的多样在短时间内是可以的,时间一长,这对矛盾就很难解决。各学科采取同一的教学模式,不区别对待,既不符合创新教育的理念,也不符合教学实际。
中国历来不缺少“前车之鉴”,“邯郸学步”的故事让人深思。
二、让人眼花缭乱的花式公开课
“如果把公开课看成是教研活动的名门闺秀,那么,我们给它所附加的框框还真有点‘三从四德’的味道。这边刚倡导‘自主合作’,课堂上就刮起了合作风;那边刚鼓励多媒体教学,全国便普开了课件花……”
过去,中、小学课堂也曾被认为是“教案”表演的舞台。用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的话来说,“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着教师与学生。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和观众。”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推进,当教师们意识到要把“一言堂”转向学生的“自主探究”之后,这个舞台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原本作为主角的教师开始忌讳讲了,甚至有人把少讲或不讲作为新课改的标志。尤其是在公开课上,教师谈讲色变,他们担心背上“填鸭式”和“满堂灌”的黑锅,于是绞尽脑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形式。“
课不够,课件凑”,这已经成了目前公开课上的普遍现象,既形象又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成就了公开课上新的表演。
种种问题的出现,在于现在大多数教师热衷于阅读关于新课标的各种解读,却不愿静心研读原汁原味的课改理论,然后结合自身实践探索出师之“讲”与生之“学”的黄金分割点。新课改把教师定位为乐队中的第一小提琴手,如果现在“平等中的首席”都不演奏了,这个乐队还有谱么?
三、让人难以忍受的“剧本”式表演课
曾经听一位老师说过,过去上公开课怕板书写得不好,往往提前一天用铅笔抄在黑板上,坐在后排的评委看不见,上课照着描就行了。现在有课件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现在的老师上公开课太幸福了,需要什么样的课件都能从网上下载。
但这种省事与幸福的背后是不是暗藏着教师的懒惰与退化呢?“如果思想走不动了,教师成长的路就不会延伸太远。”
和课件一样,“合作讨论”也是每一节公开课上都有的“保留节目”。通常讨论的范围4人~6人,讨论的内容则五花八门。“看起来热火朝天,也许还没弄清问题的要求,学生的讨论就在老师的‘停’字声中草草收场了。”“作秀、煽情、缺乏家常课的朴素真实……”
近年来,不少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把上公开课与教师的考评、职称甚至工资福利等切身利益挂钩,希望借此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可结果却使得原本用于交流、研讨的公开课越来越趋向于完美。现在的公开课完全成了一个“精细活儿”,随着“级别”不同,其精细程度也不同。校内评课,忙活儿的是一个或几个任课教师;面对校外的演示课,忙活儿的是整个学校。作课教师、教研组组长、校长一齐上阵,准备时间有时长达数个月。而如此精心准备只是为了应对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的意外。老师们普遍担心的是,在众多领导和评课专家面前,自己是否有能力驾驭如此开放的课堂?
于是,为了防止意外出现,学生也不得不参加公开课的排演。有的老师给学生发“剧本”:老师提问,甭管会不会都得举手,每道题谁来答大家心里都有数,答题时间甚至精确到秒。有的教师把一些疑难问题提前告知一、两个学生,等到该“抖包袱”的时候,学生来个画龙点睛,博得满堂喝彩。不过,既然是表演就免不了穿帮。教师的问题还没说完,学生的答案就已经脱口而出了,正应了赵本山小品中的一句台词:“恭喜你,都学会抢答了。”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寓意不言而喻。如此种种怪现象实在可悲,教育的本质变味了,让人不知所措,难以适应,甚至哭笑不得。想来想去,走来走去,还是传统教学中的精华需要回归,就像流行时尚的服饰,流行一段时间还得流行回来,我们还是立足自己,遵循教育规律,追寻那“返璞归真”的教育才是最古朴也是最经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