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考古”成为探索与发现的乐土
发布者:cj_llq 发布时间:2012-07-11 14:22:21 点击数:
让“考古”成为探索与发现的乐土
《哺育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中华文明》案例及评析
《孕育中华文明》是首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哺育我们的母亲河》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所创造的早期文明,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感受到祖先的智慧,萌发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围绕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了“我是小小考古学家”的考古探究活动。
一、教学背景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北京人的生活情况有了一些了解,初步具备了分析地图的知识和能力,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但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地探究学习。这些都为本课中解决难点——探究“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环境与农作物和房屋的关系”,做好了知识和能力方面的铺垫。
但是学生对于“母亲河”这个词非常不理解,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内心逐渐形成“母亲河”的概念,萌发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
对以往教学情况的分析:以往在教学与历史有关的学习内容时,教师基本上是依据教材的内容,再补充一些资料,以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本课教学中,由教师提供“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遗迹和文物”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创设一个考古探究情境,教师利用这些学习资源让学生开展小组考古探究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自主了解了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状况,主动地感受到了祖先的勤劳智慧和河流对人类发展的贡献。
二、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课中,学生利用地图、图片、视频、多媒体等教学资源,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开展“考古活动”,从中了解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创造的早期文明。
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地图、图片、视频等信息,逐步感悟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感受到祖先的智慧、感激河流的馈赠,萌发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考古合作探究,使学生了解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生产、生活的情况,感受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创造的早期文明。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感受黄河和长江在中华早期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探究学习的过程,这里只是选取了课堂教学中“模拟考古”的主要环节,突出学生学习的过程。
教师:据考古发现证实:早在100多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了,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大约五六千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和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对于发生在很久远以前的事情,我们主要通过发现一些当时的遗迹、文物,以及当时的文献记载,来了解当时的情况。这就是考古。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我们只有对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进行研究了。
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考古学家,看看你们从这些遗迹、文物的图片中发现了什么,又能分析出什么?首先小组讨论要研究的内容:衣、食、住、生产
老师提供考古活动的资料:根据学生研究的内容分发给每个小组。
(一)提出核心问题和学习任务
在回顾北京人在衣、食、住、生产的情况后,教师提出探究问题:
教师:猜测一下,5000—6000年前的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会比70—20万年前的北京人怎么样?
生:进步。
师:是这样吗?用什么方法来说明你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生:查阅资料,用事实说明。
教师:什么样的事实最令人信服呢?
学生:用考古资料。
教师:好,今天就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考古学家”,从遗址发掘的文物中,找寻答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二)小组交流,考古探究:
教师把考古活动的资料印在一张纸上,发给每个小组,并提出活动要求。
1. 小组自主选择研究的内容:衣、食、住和生产
2. 活动建议:
l 根据研究的内容,选择了哪些图片?
l 通过分析图片,得出了什么结论?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