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学信息技术教研 > 学科交流

论中小学信息资源集成的技术特点演变

发布者:cj_zgp   发布时间:2012-06-06 08:14:44   点击数:


论中小学信息资源集成的技术特点演变
    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在经历“硬件”发展阶段之后,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人们认识到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上出现的“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等现象,是导致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长时间停留在“硬件”发展阶段的重要原因。从信息资源集成的“技术实现”层面来看,数字化技术支持的“海量复制”打破了“知识递授”的地域和空间限制;而Web开发技术的持续革新使得信息资源的存储、传送和聚集等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资源型”网站呈现出的“多向互动”特性使得远程研修、在线学习等轻松实现。“技术实现”的进步,推动了中小学信息资源的持续积累。但是,要真正实现“有效应用”,尚需要审视中小学信息资源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解读其“技术实现”的不同特点,理解信息资源集成背后的种种价值取向。
    一、早期发展:“内容呈现型”的资料库
    20世纪90年代,中小学装配的学科资料库多是课件、电子书、教案、试题或教师讲课录像,“内容”来源于厂家的批量提供或少量学科教师的开发。“多媒体投影、多媒体教学”成为这个时段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术语。
    教学资源的“多媒体化”给中小学的教学注入了新鲜活力。课件将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超文本、音视频和动画等元素融为一体,为教学提供了形象直观、虚拟仿真和信息无限等新特性。例如,中教立达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动解数学》,以教学光盘作为存储和应用单元,将数学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多媒体化”,以Flash动画、教师配音等元素,直观呈现数学概念,从而增强了学习兴趣。
    此类软件尽管实现了“教材多媒体化、教学形象化”,其“内容呈现型”的特点非常鲜明,但是用一套教育软件来集成教学内容的做法,使教学设计程式化,导致教学过程千篇一律。设计者在开发过程中,往往预先设定知识与技能习得的顺序和方法,又固了化教学思想。
    此类产品曾在一段时间内充斥着整个教育资源市场。到20019月份,着力宣传和推销教育资源库产品的厂商有近20家,“资源库的诞生及应用引发了教育软件开发的‘第三次浪潮’”。但是,此类软件并不能为教师的教学助力。如《科利华电脑家庭教师》3.0版,开发出从小学到高中的全学科教学系列,尽管其声称“实现了从题库到多媒体的超越”,实际上“这种事先由教学设计确定的、有固定程序的、定型情节的、模式化的、封闭的、整体型的第一代教学软件,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发挥,不适应于千变万化的现实课堂教学”。
    “内容呈现型”的学科资源库,信息资源处于静态。其一,众多中小学教学资源库仍是学科教材转化为文本形态的静态网页的呈现,或是教师讲课课件的积累,其教育思想固化。其二,信息资源的存储方面,这个阶段主要呈现光盘、单机或局域网应用的特点,尽管一些中小学机房可以虚拟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操作,但无法进行持续更新和远程支持。更严重的现象是,信息资源无法在学校间流动起来。因技术实现方式的巨大差异,一些学校的教育资源库一经建成即成“信息孤岛”。技术开发人员和一线教师在开发理念和方式上存在的隔膜,也导致许多教育软件开发完成后即束之高阁,而教师自行开发的软件费时、费工,且存在界面、流程等方面的缺陷而欠缺推广价值。
    二、中期演化:追求“标准化”
    中小学信息资源建设的初期,其“技术实现”和“内容提供”基本上是由企业主导完成的。众多商业产品的出现使中小学信息资源建设呈现出了表面繁荣的景象,“资源库的建设也就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各家资源库之间就更没有什么兼容性可言,从而造成人力、物力、资源、资金等的极大浪费”。同时,在“校校通”的推进过程中,中小学重复投资开发资源平台、大量外购学科教学资源,却又自成系列,引发的不兼容现象越发严重。
    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不能仅仅面向个体的优质学校,还应当服务于大众。但是消除中小学间的信息孤岛,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资源共享机制并加以促进,这个工作首先涉及的便是标准化的问题。“要真正实现在网络上信息资源共享,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有效过滤和筛选资料,二是如何有效地描述资料”。
    面对挑战,人们把目光投向国际上的一大批标准化成果,如IEEE LTSC的学习对象元数据LOMLearning object Metadata)、OCLC的元数据标准(Dublin Core)等等。而美国的GEM项目对我国区域性教育资源平台的共建和共享产生了真实的示范和推动作用。美国GEMThe Gateway To EducationalMaterial)项目由国家教育图书馆发起,其在1998年建立的教育资源门户网站,并不采集具体的信息资源,而是通过制定教育资源的元数据规范,为各方提供“标准化”的数据描述,并以“关键词、年级和学科”分类提供检索界面,支持教师、学生和家长从网络上搜索他们需要和适用的信息资源。
    2002年,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而在此前一年,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CELTS)研究项目启动。这是中小学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志性事件。之后,广东基础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北京教育资源网、上海教育资源库等一批由政府主导规划、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参与的区域性教育资源平台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行,其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两个思路极为重要:(1)东部发达地区可采用“分布式”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以有效利用资金和技术力量,先实现区域性、学科间的“共建、共享”,再向更大、更广范围推进;(2)考虑西部欠发达地区师资、教学资源严重匮乏的情形,必须加大信息资源标准化的建设力度,通过“东部建库、西部修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征集优质教育资源向西部转移”。
    广东基础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和佛山市教育资源网开展的“区域性资源整合”实践极有借鉴价值。其中,广东基础教育信息资源中心200210月正式运行,它主要提供“资源检索”功能,并着力于“学科网站、地县学校教育资源库”的资源索引目录的建设。最为重要的是,这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建设的中小学信息资源平台“增强了各级之间的信息交流沟通”,在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实现“办公自动化”的同时,各个学校能够“共建共享”信息资源了。佛山市教育资源网采用“目录集中、分布存储、动态采集”的学科网站群工作思路,整合了学校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再为教师自建的专题学习网站、学科教研平台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服务。
    北京教育资源网2003年至2005年完成了调研、立项和研发,建立和完善了市、区县、学校三级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整合机制;上海教育资源库从2004年开始建设,分三期进行,项目强调“从经济性和服务性出发,考虑教育用户的特殊需要和使用环境”,资源建设应该是一个循环于“缺失、供给、平衡”之间的动态发展历程,强调“资源建设基于实际需求,提供的资源、服务要不断地循环上升”。两个项目在教育资源信息“整合”方面已具有极其典型的示范作用。首先,它们建立了市、区县和学校的三级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这种中小学信息资源联盟的形成,规范了政府和学校的责任与义务,合理利用资金。其次,重视一线教师应用的导向,有效引导和规范了企业的技术行为。企业是在统一的教育资源元数据规范下进行平台开发和调试的,其开发的技术工具和提供的资源编目、存储和呈现的技术服务,亦为区域内的学校构建了个性化的信息资源建设环境。再次,一种鼓励    教师广泛参与的资源集成模式开始呈现。这些资源建设平台重视分享教师成长经历,创建“博客、论坛”等互动模块为教师研修提供支持。
    至此,早期以企业为主的建设模式,已经逐渐被政府、企业、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开发模式所替代。据研究者对这一阶段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所作的总结来看,“资源共享”理念倡导的“合作、开放和共享”的精神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积极意义,亦进一步掀起中小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热潮。综上所述,这个阶段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明显呈现“标准化”的发展态势。“标准化”使量众多的信息资源库的区域性应用服务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在应当让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动起来”的呼声中,“资源共享服务、在线管理与网络互动”又成为“建库”的新的技术发展方向。
    三、现时实践:强化“动态交互”
    经历“校校通”的热潮之后,“班班通”把“通资源”放在了核心位置。“通资源”即要彻底打破信息资源共享的任何观念层面、技术层面的障碍,把优质教育资源提供给需求者。有人将这样的理念归纳为“标准至上、应用为王”。强调“应用”,彰显了我国中小学信息资源的建设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但是,这里面就有两个“技术实现”的关键问题:(1)必须要实现“资源共享化”与“管理自动化”等多重功能,要形成开放、协作的信息资源环境;(2)要选择能够让信息资源、硬件设施和教育实践“融合”的系统,以便“让资源动起来”。而“技术实现”本身也悄然随Web2.0时代的到来为中小学信息资源的集成提供了“动态交互”的特性。一些中小学早期建成的信息资源库(教育资源网)多是静态网页(HTML格式)的聚合,这种“单向度”的内容发布模式使得资源更新费时、费力。而“动态网站”技术通过数据库来管理文本、图片、音视频、动画等各种资源单元,其由大众用户贡献资源内容的“多向互动”特性,吸引了大量一线教师参与到信息资源的汇集、筛选和应用活动中来。
    例如,由全国教师教育学会主办的中国教师研修网,针对专题培训项目,搭建了几十个区域教师研修网,提供涵盖通识性培训、学科培训等的菜单式课程设计,支持自主创建虚拟学习社区,对网上学习实施在线答疑直播和全程实时监控和记录。自2008年开始,成功完成若干次国家级校长培训、班主任培训和新课程培训等任务,其建立的“全员参与、团队合作、资源共建、可持续发展的网上学习共同体”服务模式备受关注。再如,由江苏省电化教育馆、中文在线联合打造的自助式读书交流的网络互动学习平台“书香江苏”,自2009年开通,有5528所学校加入,存有超过117万册电子图书,网上发表读书心得2万余篇。该平台适应中小学常规需要,图书资源针对性强,界面清晰,操作简单,功能齐全,对于日常的课外学习起到了强大的支持。
    伴随着BlogWikiRSSIM等社会性软件在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国际互联网已经演变为一个有机的社会性网络。Web2.0时代的国际互联网,每个用户都成了信息资源的提供者,网络不再依靠专业人士提供内容而是借助大众用户产生的内容而自我发展,信息传递亦由静态单向度模式向大众发表与记录信息的多向互动发展。
    基于Web2.0技术的新型知识管理应用,突出了“人”在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中的核心地位。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和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进展,“我们要转变资源的传统静态观念,把注意力转移到动态可生成性的人力资源上”。确切地说,Web2.0更像是一种技术理念,这种追求“用户参与、多方主导”的特性,提升了人与人的人际联结效率;其“去中心化”的特质,衍生出的“开源软件”、“自发的平台”、“实时交互”等新生事物,为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与应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好机会。其中,具有极强“动态交互”功能的“教育博客群”或主题教育网站成为其中的突出代表。
 
    教师博客被认为具有“促进教师自主学习、开展网络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多种功效。早期,苏州教育博客产生的影响较为深远,而后续发展产生的中山教师博客网、吉林教师博客网、郑州教育博客等博客群成为了中小学信息资源建设最为活跃的一部分。我们以“郑州教育博客”网站为例,到201012月份,这个博客网站已经有名师博客、学校博客和博客圈子三大博客分类,其中名师博客涵盖了中小学教育的13门学科和职业教育的100位优秀教师;学校博客中已经涵盖郑州市各辖区的学校和教师、学生、家长、教育管理人员等26695位博客;博客圈子共建立了管理类、生活类、学习类和教学类的425个圈子,仅从2010122531日的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就有各类博文500篇。
 
    博客给了普通人说话的自由,它可以方便地“承载我们的意图”,“个人的知识汇聚到一个组织中,就会形成更大的价值和效应。……它完全可以被当作是授课、辅导和促进学生认知的工具”。作为一个方便记录、自由交流的平台,教师博客通过自动生成博客群组,建立学校主页,创建班级空间,记录和呈现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的感触和经验,开展教育叙事研究,从而引发各方对教学问题的讨论,进而为教育研究提供鲜活的实践案例。
 
    主题教育网站是中小学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中值得推崇的发展模式之一,其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贡献学习资源的方式,是其关键特点。“教育主题资源网站的构建,围绕学生主体发展需求,抓住学生主体活动主线,将教育资源库建设与学生的主体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例如,网站《桥》便属于典型的专题学习网站,既有关于“桥”的相关文章的学习,包括《赵州桥》、《飞夺泸定桥》、《南京长江大桥》等,又有关于“桥”的拓展性知识,包括图片欣赏、歌曲电影、人文趣事、书刊报纸等,并且建有学习讨论区和学习自我评价系统,其教学设计以内容组织为前提,学生在专题学习的背景下进行资料扩展与讨论。而潍坊市主题资源网集合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各科的教学资源,每个具体科目都是以主题为单位来组织教学流程,教学资源是由多所学校教师、学生以及教育研究者提供,并使用即时通信工具进行“资源的在线交互、讨论和协商”,网站根据资源贡献排名展开绩效管理,以提升在线学习的参与、互动程度。
    四、新的趋势:“移动学习”和“微内容”的海量聚集
    至此,从宏观的层面看,中小学教师个体的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大型教育资源平台的区域性引领作用日益彰显;中小学信息资源建设已经形成政府、学校、企业和教师群体共同参与的规模效应。从课堂教学的微观视角来看,产品+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再将中小学信息资源的动态交互提升到新高度。例如,汶川地震后重新建成的绵竹遵道学校、都江堰中学建造了目前最好的校园信息化教学系统,每间教室都装配了“普罗米修斯”交互式电子白板,并无缝连接互联网,以便远程共享东部发达地区学校的信息资源。“远程教学系统”实现了东部和西部学校间的远程课堂教学直播,都江堰中学与上海的学生同听一节课已经成为现实。
    移动学习的出现也预示着教育信息资源集成和应用的新发展趋向。由于移动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教育中愈加广泛的应用,移动学习的理念应运而生。目前在手机、手持式阅读器等移动学习终端渐渐普及的情形下,移动学习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获取任何内容”。移动学习的出现,真正实现了人们的自主学习和按需学习,从而使人们真正沉浸于泛在的学习环境。
    随着世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兴起以及OCWOpen Course Ware)和COREChina Open Resourcesfor Education)等共享组织的建立,全球性的教育资源网络共享已经成为潮流。由于中小学生越来越多地应用移动设备,他们利用免费网络信息资源来进行学习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过去那种只能依靠“经过整序的知识库”来学习的理念已经落伍了,而基于移动通讯技术上的微博(Micro Blog)和Twitter的出现,更是打通了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界限,进而让人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与他人进行分享,并且可以在网上构建自己的“人际关系圈子”。
    Web3.0的出现,则让人们对互联网产生了更多的期待。Web3.0通过拓宽语义范围来提供结构化、半结构化甚至零散的数据内容,从而为我们提供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知识。在万维网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看来,Web3.0将创建一个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网络,它将使Google的网络搜索方式和技术成为“过去式”。“语义网”所构筑的是一个统一的巨量“数字内容”库,它完全可以以“智能代理”的方式帮你找到你想要的一切信息。
 
    也许真正能够取悦于青少年需求者的是Web3.0时代的“微内容”(Micromedia)。此种最小的独立的内容数据如网络链接、日志、图片、音视频、元数据、电子邮件主题、RSS的内容列表等等,“提供了一个因互联网而起的自助信息环境建构”。时下,微博(MicroBlog)、Twitter、维基等新的互联网工具已经给用户提供了一个微内容的生产与发布场所,由互联网用户贡献的微内容,正渐渐成为网络信息资源的主要来源。因此,无为倾向可能成为中小学信息资源建设的下一个发展方向。当今,优质教育资源匮乏,而升入理想的高一级学校是众多中小学生的追求。现实的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基本上是以“为学科服务”为导向,其聚合与共享的内容多是以应试为导向的面向中考、高考服务的信息资源,即相应学科教学的课件、试题和课堂实录等。其应试服务的资源所占比重较大,所以西部的孩子即使应用先进的视频网络系统并和东部名校同步上课,提升的也仅是学校声誉或学生考试成绩而已。
    随着教育均衡化的发展,基于泛在学习的素质教育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理智追求。实现这种无时无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手机、相机、电子书包等都可以是学习终端,人们在点击网络链接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就开始了,而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互联网充分保障了基于资源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但技术并不是决定因素,数字化技术所承载、呈现的信息资源,是否被人所选择、被教育所利用才是问题。而在这种选择中,技术实现的特点和下一个发展方向,永远值得关注。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