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小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美术 > 美术信息

一以贯之,与时俱进!

发布者:cj_zhangyu   发布时间:2012-04-19 08:27:53   点击数:

一以贯之,与时俱进!
——听尹少淳教授解读美术课程标准所感
近日,在大连解放小学,听了美术课程标准研制课题组组长尹少淳教授关于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题目是《一以贯之,与时俱进》,其中的关键词是“一以贯之”和“与时俱进”,其中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思想,还有对于精髓的传承,对于传统优秀学习方式方法的包容,对于新媒体技术世界优秀经典的接纳等等。为我们打开一扇心窗,让我们能够清晰而明朗的放眼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
解读中,尹教授用一个个生动的比喻,来阐述一个个难以理解的理念,让我深感佩服。我想,如果我们也有这样感性的表述,这样能新城共识的比喻,我们的美术课堂就不用愁孩子们不爱美术了,美术学习就一定变得更加有趣,也就更能体现美术教育的愉悦性。
教授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美术课标解读:
一、十年来,实验稿课标对中小学美术教育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这个问题可以从教师的变化、教材的变化、学生的变化三个方面。
教师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能够从人的素质和发展的角度认识美术课程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开始将美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学生的素质联系在一起。第二,教师能将美术课程放在放在文化背景中思考和实施,不仅赋予知识与技能学习目的性,使得美术表现活动指向广泛的文化和生活情境,而且也能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形式特征。第三,教师对美术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更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他们接受了一些适合课程改革理念的美术教学方式和方法,并自觉地加以运用,包括接受性学习方式和这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探究、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第四,教师对美术教材内容的选择、组织和拓展更加主动和自觉,部分教师甚至成为校本课程的编制者。第五,教师能够积极主动、想方设法地选择和拓展美术教学资源。他们将课程资源视为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在认识和选择上拓展到了人力资源、网络资源、多媒体资源、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多方面。第六,教师能够自觉地运用多样的美术评价方法。第七,教师由单纯的美术教学的实践者,变成了思考者、研究者,一些教师实现了向研究型教师转化。
教材的变化表现在既注重美术知识与技能,又能将对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人文、社会和学生个人的情感表达联系起来。内容更加活泼、开放,能联系学生生活,体现时代精神。范例、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要素更加丰富和完整,出现了引导学生学习的栏目,并因此展示了丰富的教育性学习性。美术教材的呈现方式也更加丰富,除了纸本之外,还有电子辅助资源。不同的美术教科书也比以往更加注重地域特色,并追求独特的编写思路。
学生的变化应该说是因为教师和教材变化的结果。由于美术课程降低了难度和较为专业化的要求,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并与广泛的文化情境相联系,教师的教学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性,采用能够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种教学方式,以及生动活泼的教学成果呈现方式,使得学生更亲近美术学习,参与性、互动性和积极性得以增强,并能在美术学习活动中找到快乐和成就感。
二、实验稿课标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修订是依据哪些原则作出的?
实验稿课标在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第一,美术课程标准的理念在实现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思想和条件方面的限制。由于长期以来美术课程未受到真正重视,美术课程标准的理念难以完全实现。一些学校缺乏专职教师,降低了美术课程标准的实施效果。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必要的教学设备和材料都不具备,学生甚至连颜料都买不起,别说实施新课程的理念,即便最为传统的教学要求都满足不了。第二,辩证思维的缺失导致了美术课程改革中存在矫枉过正的现象。比如在强调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时候,极端地排斥接受性学习、示范和临摹教学。第三,在强调综合和教育功能的同时,对美术本体有所忽视。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人们或者过分强调美术课程的教育功能,或者过分强调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综合,或者对文化情境过度阐释,挤占了应有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时间,影响了学生对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了解和掌握。概括地说,上述美术新课程实验中存在的困窘和失误,其原因可以分为条件性和认识性两类。条件性的原因可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在追求教育公平性的努力中得到逐步的解决,而认识性的原因则需要加强学习,提高思维的全面性和辩证性从而加以解决。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修订原则是:坚持原有的基本理念和学习领域,以调整、充实和完善为主,不进行大的改动;以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教学实际作为修订工作的基点;追求国际水平与体现中国特色相结合;力争美术本体与教育功能相平衡;以科学理性的态度进行文本表述;追求文本的精致,突出可理解性。
三、修订后的美术课标中最值得关注的变化是什么?
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可以概括为“一以贯之”和“与时俱进”。具体而言,就是对实验稿课标的思想精髓,需要“一以贯之”。需要改变的方面主要包括:对美术课程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完善,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征。对课程内容的表述结构进行了调整。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梳理了“欣赏·评述”的逻辑顺序;调整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增加了设计的分量,使得与工艺的关系更加平衡。对“实施建议”部分进行了调整和完善,使之更简明、准确。
这些变化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课程性质的表述、课程表述结构的变化。标准修订稿在美术课程性质表述上增加了一段限定语:“以对视觉形象的感受、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增加了这一限定语之后,美术课程独有的性质和特征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强调,还原了美术课程应有的面貌。
在前期的调查中,许多美术教师要求对一些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技能作出更明确的规定。作为回应,这次修订采用了一些“强化”和“量化”的方式。具体而言,将“评价建议”改为“评价要点”,这种改变意味着力度上的一种增强。在“评价要点”中,尽可能运用量化和具有量化意味的限定词,如“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知道3种或3种以上制作的方法,了解工艺制作的过程”,“知道单独纹样的设计方法和应用”,“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3位)及其代表作品。
四、依据这些变化,对教材修订及教师教学的具体建议是什么?
课标修订稿将对美术教材的编写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的教学是课程实施的终端,课标修订稿秉持的理念、设定的内容、倡导的方法有赖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我们建议教师,其一要将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放在文化的背景之中、生活情景之中,使美术教学与价值发生关联,使体用相互结合。其二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的培养,不让学习止步于义务教育阶段,以求对美术的长久兴趣和学习。其三不偏执于一种学习方式,要发挥各种学习方式的综合效应,但鉴于课程改革的主旨,依然需要关注研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