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起语文教学的人文风帆
发布者:cj_fuhong 发布时间:2012-04-10 15:47:57 点击数:
扬起语文教学的人文风帆
獐子小学 吕秀彦
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这样的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些都准确、充分地反映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语文教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人文精神是它的基本性。。而传统的缺乏人文关怀的教学形式,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和公式,注重的是客观的理性分析,丰富的人文精神没有了,闪光的灵魂不见了。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说:“在现代学校,我们降低了目标,传授的是学科知识,从神圣的智慧,转变为学校教材知识,标志了多少世纪以来教育上的一种失败。”由此可见,缺少人文关怀的教学,使教育失去了有生命力的土壤。
好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植根于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从中体悟语言妙处,学会运用语言,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根本。
一、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经验世界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语文教育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当学生用情感领悟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感染学生的情感。
例如,丰子恺先生的名篇《白鹅》,有这样的一段话: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师:鹅的步态是什么样子的?
生: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师:能说具体一些吗?(学生迟疑,说不出来)
师:你们见过鹅吗?(有的学生说见过)
生:鹅走路的时候,不慌不忙,好像迈着四方步。
生:头也高高抬起,很骄傲。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作者为了说得更形象,用上了一个比喻句。
生:作者把鹅的步态比做了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师:我们来看看净角出场的样子,好吗?(生观看视频文件)
师:鹅的的步态,用你喜欢的方式告诉大家,好吗?
生:学生表演。(生评价)
生:分别表演鸭和鹅的步态。(生笑)
生:朗读这一段。(朗读得活灵活现)
这一节的教学设计,教师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沟通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孩子都好动,预设了表演的环节。学生因为经历过,体验过,情感世界被激活,所以,文字不再是死板的文字,而是一个个灵动的精灵,在心灵上跳跃。
二、教师要投入自己的情感,以自己的情感开启学生情感的大门
正如赞可夫说过的那样:“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的贡献出自己的经历、学识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使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课堂教学,尤其是富有情感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但是知识的传授和学习组织活动,而且是情感与智慧的结晶,是教师精神力量的奉献。
真情投入,指的是教师要全神贯注投入角色。教师要将教材所描述的客观事情化为自己的主观感受,只有自己先受感动了,才能把这份情绪传达给更多的人。
一位教师在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时,讲到一位中国妇女的丈夫被列强的汽车活活压死,而无人问津,并且霸道的列强还叫嚣着,中国的军警反而训斥受难者的家属。老师说到这里,义愤填膺,双手不由攥紧了拳头。此时的教师不是游离在文本之外的人,他就是文中的一个中国人,一个亲眼目睹这一幕惨剧的中国人,他的心被深深震撼着。一声中华不振的叹息,勾起了教师和学生的无限沉痛,学生的心灵之门在教师的情感开启中无声打开。
三、课堂氛围的创设要温馨、和谐、愉悦
教学评价语要人性化。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生命活力展现的过程。你是否可以听到学生回答中的创新?你是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你是否可以调动学生,让他们的思维火花碰撞、闪烁?所以课堂需要老师的精心经营,做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课堂教学中处处有人文性的体现。学习是快乐的期待。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艺术,或描绘,或抒情,或议论,铺陈渲染,述感追思,把学生带入与文本相适应的情境中去。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抓住一句话:桂林山水甲天下。那么桂林山水到底怎么美好呢?和学生一起观看一段桂林山水的图片。屏幕上显示桂林的山,千奇百怪,色彩绚烂,让人目不暇接。桂林的水,静静地卧在那里,清澈见底,宛如一块块碧玉。美丽的山水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一下子进入了情境。
思考是快乐的。一次,我们学习用灯这个字来组词。学生们组词:电灯、台灯、节能灯……我说,能不能把灯亮起来呢?一下子思维打开了,灯笼,万家灯火……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创新的思维展现了学习的无穷魅力。
学习是情感的徜徉。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态度体验。愉快的情绪,积极良好的情感气氛会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有助于人的认知发展。如果教师能给学生积极的充满热情的情绪感染,那么,他们内心产生的动力将是无限的。
用真诚的语言传递情感。真诚的言语常常能打动人心,拉近彼此的距离。在这样的课堂中,经常看到教师亲切的教态、期待的目光、听到和蔼的语言:你很有想法、你很会思考,你的想法真棒,老师知道你在用心做了……教师用热情的鼓励与真诚的赞赏,博大的爱与宽容,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
四、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
通过优秀作品的浸染,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感到一种心灵的舒展、情感的流淌和思想的奔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形成健康的人格,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追求和向往美好的理想,就需要大量接触语言材料。所以要注意做好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名篇《匆匆》时,作者唯美的笔调: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自然的万物,赋予了作者满腔的无奈和惋惜,作者大量的修辞手法恰当而独到,苍凉的惋惜和无奈中蕴含了一种另一类的美感。从文中,我们看到了时间的易逝,对时间的认识又多了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来自于作者语言的魅力。如果对文章的学习止步于此的话,学生心灵上的品尝会浅尝辄止的。课后,我给学生推荐了《朱自清散文集》,大家一起阅读了他的名篇《背影》《荷塘月色》……在作者优美的语言里,品味到语言可以如此美丽,情感可以如此动人,思想可以这样的丰富……经常听到这样的描述,说学生如同一张洁白的纸,要看我们在上面描画了什么。的确,在文学作品中走上几个来回,用心的感受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实施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工程,要真正扬起语文教学的“人文”风帆,必须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导学生关注“人文”,走近“人文”,让人文性真正走进语文教学,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比翼双飞,去迎接语文教学的美好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