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学校魏坤 小学美术课教学案例——猜猜我是谁
发布者:cj_zhangyu 发布时间:2011-12-27 15:28:18 点击数:
小学美术课教学案例——猜猜我是谁
长海县海洋岛学校 魏坤
一、思考问题
《猜猜我是谁》一课是人美版第七册第六课,属造型.表现领域中的线描写生课。在教学中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眼前:孩子们都爱看电视,自发地发表内心感言;学习能不能也像看电视一样,自主地表现呢?在这节课上我针对四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了一次尝试,让学生在美术课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体验求知的乐趣。
二、案例描述
1、进入情境
“线描”作为一种绘画表现方法,是儿童比较熟悉的表现手法。在四年级这个学龄段对学生来说被称为“写实萌芽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不光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教给学生写生的方法,还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写生兴趣,绝不允许将“婴儿”扼杀在摇篮里。
游戏:猜猜我是谁
(1)、师:预备——开始,猜猜她是谁?
——师出示本班的一个同学背部头像。
——生很快猜出是本班某某某同学。
——师赠送奖品一幅(某某某同学的背面头像线描写生作品)。
(2)、师:我采访一下刚才猜对的同学,请问你们为什么能这么快猜出是谁啊?
——生争先恐后“呼喊”:发型、头饰、服装。
2、陶冶内化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欣赏古代唐寅的《孟蜀宫伎图》,看当时当代妇女们的头部装饰,感受工笔画线描的魅力;欣赏现代油画作品《未来世界》,了解从背面也可知道到人物的动态;欣赏女孩和少女的背影,感受背影美;除此之外,我让学生配乐《怒放的生命》欣赏《克里斯蒂娜的世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线的认识,体验线的情感,从而使美术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技巧的学习,而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对美的认识与感悟。
欣赏交流
师:古今中外的许多画家都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的背影,让我们一同去领略一下大师们的风采。
——欣赏《孟蜀宫伎图》唐寅(明)
生:画家将人物的头饰表现得非常细致,使我们今天还能清晰地看出当时当代妇女们的头部装饰。
——欣赏《未来世界》
师:画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怎么看出来的?
生:在思考、在观察......
师:背影不仅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它还可以表达坚强的意志。
克里斯蒂娜是一个因小儿麻痹症而致残的女孩。看,她的头发虽然被风吹散了,但她还是坚强地眺望着远方。你觉得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坚强的女孩、乐观的女孩、顽强的女孩......
3、强化主体
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在本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欣赏、观察、分析、表现等学习方法去感受和运用线条,调动视觉、触觉参与活动。
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用你的手指画出头发的走向。
生——双手比划,兴趣盎然。
师:用手摸摸自己的头发,感觉怎样?你觉得适合用哪种线条表现最好?
生——女生回答为波浪线、曲线,男生回答为短直线、短斜线。
师:“用眼观察,用心描绘”。用1分钟的时间仔细观察“模特”的发型、头饰和服装,注意头发的走向与分组。
生——边观察边思考,还有的用手指在画纸上定位。
4、创造个性
师:我们的游戏还没有结束,大家是不是还想玩下去呢?两组分别做模特进行人物写生练习,时间为每组10分钟。(播放音乐)※如果你感到吃力,请不要着急,仔细观察,只画出大致轮廓就可,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生——积极做准备,迅速作画。
生:老师,快来帮帮我,这块儿怎么画?......
三、反思与研究
我在上完这节课后思考了很久,结合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总结了以下几点:
1、愉快教学,齐头并进。
美术课同众多学科一样,如果教学得法,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倍受学生喜爱;否则,将会像过眼烟花一样瞬间即逝。在本课教学中,我处处遵循“愉快教学”原则,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思。用游戏——“猜猜她是谁”导入新课,将学生带入指定情境中。因为是自己身边熟悉的同学,也因为平时没有这么认真观察过同学,所以很有兴致继续学下去。正因为是游戏,所以“我”将自己变为记者,采访学生猜出的原因,学生说出的原因正是本课的重点,迎刃而解,而此时学生完全沉浸在游戏学习中,寓教于乐。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是美术教育的任务之一,用情作画,妙笔生花。在探究性学习中,我突破教材的局限性,结合了音乐活动,配乐赏画,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使学生对其中的人物产生心灵感应,其中《克里斯蒂娜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克里斯蒂娜坚强的意志,深深震撼着学生幼小的心灵。创作中,他们便不再怕累、怕麻烦,努力克服自身的困难。
2、实象观察,不拘一格。
这是一节线描写生课,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有一定的造型表现基础,但是方法比较简掘,属于“写实萌芽阶段”,让他们写生,尤其是人物,确有困难。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我一面出示背面人物照片与其线描写生作品,与学生共同探讨头发的走向与线条的组织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用手画出线条;为了加深学生对线条的印象,我让学上摸自己的头发,找适合表现的线条。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参与活动,学生兴趣盎然。由于学生描绘的是不同的对象,在写生前,我带领两组学生分别用1分钟的时间观察“模特”,尤其是头发的走向与分组,我鼓励学生“用眼观察,用心描绘”。后来在展示中我发现了这次没有雷同作业,学生终于在临摹与创作间迈出了一大步。也说明一个问题:有量的积累才能有质的飞跃!
3、层次要求,跃跃欲试。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要求,目的是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本课作业设计中的其中一个要求是“如果你感到吃力,请不要着急,仔细观察,只画出大致轮廓就可,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这是一个底线要求,当然每个学生都不愿意自己只画出轮廓,所以就自发地比赛——看谁画得像!看谁画得好!教学的重难点被学生在实践中轻松破解。好奇、好胜驱使他们纷纷跑到展示墙旁品评、合影。
4.继续研究的问题
本课教学虽说达到了预设的目标,但也有不足之处,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体验到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次线描写生人物背部头像,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每组写生10分钟,写生时间比较短,学生观察练笔的机会就少,只画了一个头像。如果让两个学生做模特,他们就失去了绘画机会。 看来如何利用有限的40分钟,让其产生无限的教学效果,将值得继续研究。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争取在每一堂课上都有更大的进步。
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