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体会
发布者:cj_zgp 发布时间:2011-12-26 08:21:50 点击数:
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体会
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地渗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而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基础工具课程,就以其内容更新速度快、应用性强的特点在实施创新教育方面具有了较大的优势。对此,笔者在探索过程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明确任务,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这种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设计有明确目标的“任务”,以此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走进计算机》中的认识计算机各个部件时,我在介绍了各部件的作用后,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对未来计算机的外观及各组成部件进行构想。许多学生的想象很有创意,如有的学生认为主机占用的空间太大了,可以把它的体积压缩一下放入显示器里;有的学生则认为可以把鼠标改为无线的手指套,这样使用也方便。通过这种教学,不仅使学生牢固掌握了计算机各部件的名称与功能,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二、 营造氛围,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包括思维的敏锐性、流畅性、变通性、发散性、独创性等,它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运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对于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造一种民主的氛围,为他们扫清创新活动中所有的障碍,使他们没有任何压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创造活动中去,鼓励学生大胆地各抒已见,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大限度的培养创新思维。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例如在《使用纪事本》的教学中,我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通过任务栏的开始菜单来打开纪事本程序的技能后,提出新的问题:还有别的方法来创建记事本文件吗?同时鼓励他们自己探索,自由发言。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后就各抒己见,有的说,可以通过桌面或文件夹窗口右键的快捷菜单来创建,有的说,可以通过文件夹窗口中的文件菜单来创建,还有的甚至说可以通过复制计算机中已有的文本文件来创建。这样一来,在完成教学内容的过程中,留给了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 鼓励实践,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提高始于积极思维,始于动手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激发、弘扬出来的。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就更应当是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更多的实践机会,在教给学生实践的方法后就应当让他们在亲身的实践中去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创新能力。例如我在教学《鼠标拖动操作》一课时,先教给学生如何使用帮助菜单的方法,接着就让学生自己看帮助学习玩纸牌。看懂了就自己玩,如果不懂,可以个别探讨,也可以小组讨论。再不懂,就请教老师。学生一般无须再请教老师,很快就能掌握纸牌游戏的玩法。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让他们自己利用帮助菜单来学习《画图》等软件。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同时他们的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学科整合,有利于扩展创新空间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必竟是教授最基础的内容,应而在教材的内容中,留给创新教育的空间十分有限。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这就提醒我们:不能把信息技术课单纯地看作是一门孤立的课程,计算机只是一种信息工具,它最终也是为其它学科服务的。因此,我们应当把信息技术课和其他学科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自觉地运用所学的信息知识去帮助其他学科的学习。例如在学习“画图”软件时,让学生用“画图”软件来完成美术作品;在学习“word”软件时用“word”写作文、编制专题小报等,以及如何利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等等。这样一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创新教育空间就可以得到极大地扩展了。
五、改革评价,鼓励创新
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了预期结果,因而改革信息技术课的评价标准中,重视创新的成分将像一根指挥棒似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如果说创新教育反对用单一的学业考查成绩的好坏来评定一个学生的话,那么信息技术课更应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理论+上机"的方式来评价学生,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学生,它不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的需要,不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我们要打破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树立学困生也能得"优"的观念。关键是看学生完成的任务如何,有没有进行创新。比如用“画图”画一幅含有特定意义的图画、上网搜索某个专题然后用“word”制作一份专题小报等等。完成的时间也不一定要局限于一节课,两节课,可以是半个学期,甚至一个学期;考查也不一定要放在期末,期初就可以布置任务了;作品的题目要让学生自己选择,教师可提供参考范围;评价的最终依据中,除了是否已经掌握本阶段学习内容外,还应包括作品是否能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否具有创造性。
结语: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以其内容更新速度快、工具性突出、应用性强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就应当看到这种优势、利用这种优势,在教育实践中不倦地探索,努力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