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教育 > 校本研修经验交流

论素质化课堂教学

发布者:cj_sfy   发布时间:2011-12-21 14:20:47   点击数:

论素质化课堂教学

摘自:《丹凤教育网》

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种能力,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强基固本为基础,以挖潜促能为根本,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着力实施素质化课堂教学改革工程。随着我县基础教育课改实验的全面推进和逐步深入,科学实施素质化课堂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素质化课堂教学是以培养发展学生素质为目的,以三维目标为统领,以双基为支撑,以训练为主线,以教学过程改革为重点,以“先研后教、以研促教”、“先学后教、以学论教”为主要策略,以现代科学的教学理论和保障体系构建的课堂教学素质化改革活动。其基本构架由“一个目标,两个支撑,三项训练,四项改革和五个保障”等五个要素组成。

一个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认真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这是现代教育一个最基本的理念,是国家对现代基础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范,素质化课堂教学首先而且必须以三维教学目标为统领,科学而全面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

两个支撑:一是强化基础知识教学,给学生以扎实深厚的适应社会需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知识教学要努力体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使课程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典型事实和道理必须让学生掌握,并能以此为基础让学生探求新的文化科学知识,为学生素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学科知识基础。二是加强基本技能培养,训练学生终身生存的生活本领。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为学生在高一级教育环境下继续学习和获取良好的生存方式、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提供科学而有效的技能保障。

三项训练:一要强化学生行为习惯训练。习惯是人生活生存的最基本的素质,行为习惯的训练是课堂教学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应该着力在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诸方面加强训练,促使学生素质化为习惯,为学生创造一笔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二要强化学生思维训练。思维训练是开发智慧、获取知识、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改革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科学而合理地训练学生的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尤其在训练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和习惯思维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创造创新思维的训练是现代教学必须重视研究和落实的一个重要课题。课堂教学思维训练既要重视思维的一般过程,如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与形象化等过程的训练,更要重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和检验等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的训练。三要强化学生学习技能训练。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技能形成和素质发展的主阵地,我们应该在狠抓双基落实的基础上高度认识学生学习技能训练的重要性。要始终把学生的读、写、听、说、画、演、唱、操作的动作技能训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还要努力在学生思考、计算、设计、解决问题、竞争等心智技能训练上探究最优化的途径。三项训练在素质化课堂教学改革中不是单一机械式应用,而要在整合与统一和谐的环境下科学而全面的予以强化。

四项改革:一是树立“先学后教、以学论教”理念,改“师教生学”的教学方式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方式。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交往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与建议,使之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使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真正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二是改“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式为关注教学过程探究的教学方式。目前课堂教学重结论轻过程是一个值得关注,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我们说,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条文背诵,这就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了学生的思考与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低级程度,把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不思考知识,不询问、评判、创新知识的“乖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为此,我们实施素质化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突出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探究,高度关注学生探索新的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的过程。当然,学习过程探究,学生势必要面临许多问题与困惑,甚至挫折与失败,势必要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个过程终究是一个人学习、生存、发展与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求,所以,追求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是强基固本,挖潜促能的一个重要举措。三是改传统的学习方式为新型的科学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是现代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当然更是素质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从科学角度说,学习方式有接受式和发现式两种,而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排斥发现与探究,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仅仅接受书本知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不能强基固本,挖潜促能,而且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了学生发展的阻力。所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提出、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为达此目的,我们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式,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书本,敢于超越教师,赞赏学生独特和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四是从“以学论教”思想出发,改过分关注学生学习终结性评价方式为关注学生学习发展性评价方式。以往我们老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分关注了终结性结果,这是不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片面做法。关注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而关注过程的评价则是面向“未来”的发展式动力因素的评价。素质化课堂教学要求对学生的评价要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即教学评价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使教学评价深入到学生发展的进程中,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作出的努力及获得的进步,从而及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改革学生评价一要注重学生基础性因素,即学生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综合实践活动、兴趣与特长8个方面的整体因素。二要高度关注学生学科学习过程形成性激励式评价,要求各学科教师从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出发,科学编制学科学习发展性评价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扎实落实,保证形成性评价充分激活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欲望,使每一个学生都成长在关怀与激励的学习生活之中。三是科学做好终结性评价。要在学生基础性、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搞好学科学习目标的终结性评价。评价时应改变纸笔测验的单一方式,采取多样的评价方法。如:考试(包括书面、口头、实验操作等多种形式)、表现性任务、对成长记录的总结评价等。各学科应根据学科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并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真正做到科学合理地评价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素质化课堂教学改革是建构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基础上的一项课堂教学改革,它同任何改革一样,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保障系统。

第一、理论保障

首先,要全面落实“先研后教、以研促教”、“先学后教、以学论教”“两先”思想。“两先”思想是我们根据新课程基本理论和素质化课堂教学要求提出来的一种教学策略和模式,是实施素质化课堂教学改革工程的基本理论支撑。开展素质化课堂教学改革活动,应该认真落实好“研”为先、“学”为主和“学后教”、“以学论”的问题。

其次,要依据“潜能觉醒论”和“需要动力论”在“素质化课堂教学”中科学实施成功教育。一要遵循六个效应:即变埋怨为期望,发挥期望效应;变责怪为鼓励,发挥师生相容效应;变外压为内驱,发挥潜能释放效应;变自卑为自信,发挥个体自信效应;变苦学为乐学,发挥乐学效应;变学习心理障碍为心理品质的不断完善,发挥健康心理效应。在此基础上,还要认真研究和实践“低起点、小步子、多互动、快反馈、勤鼓励、细帮助”等18字方针,让“成功教育”理论在素质化课堂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巨大的理论引领作用。

第三、以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树立“为学生多元智能发展而教,通过多元智能来教”的理念和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学观。突出强调学生中心、学习中心,突出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自主发展认知结构,突出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使教师角色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第二、管理保障

素质化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强有力的管理支持。学校教学管理层一要树立新的管理理念。要从“智慧创造奇迹,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出发,高度关注课堂教学的水平和效益,教学管理人员要深入一线研究反思课堂教学现状,把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特别在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环节上用《课标》要求予以全方位扫描审视,以增强管理层组织此项改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要做到制度保障。学校要提出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意见,并以新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着手建立新课程模式下的教学管理制度,特别是“三全质量管理制度”和“教学常规管理要求”,把课堂教学改革真正纳入教学常规管理范畴。三要有强有力的专业支持。学校领导、年级和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要乐于走进课堂,用“素质化课堂教学”理念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从学生发展观出发,衡量“双基支撑”是否落实,三项训练是否强化,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四项改革重心,三维目标是否达到预设要求,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给教师以科学的专业引领和指导。四要立足学校实际,全方位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是能够作用于课程的素材和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方法、教学目标等。条件性资源是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资源。如,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家庭教育水平,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设备与环境、资料与传媒等。在教学资源开发中我们不但要做到素材性、条件性资源并重,而且要做到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的有效开发。

第三、教师专业发展保障

教师是最宝贵的课程资源,素质化课堂教学改革将给教师搭建一个展示素质能力的舞台,需要教师从角色意识到教学方式实现根本转变。首先要求教师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特别是课堂教学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要真正树立“先研后教,以研促教”、“先学后教、以学论教”理念,促使教学行为发生三个转变:一是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二是由教学的支配者、控制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三是由静态知识占有者向动态的研究者转变。使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学问题的探索者,新的教学思想的实践者和教学改革的专业决策者;使教师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研究和改进,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统一规格教育向重差异性教育转变。其次,要求中青年教师扎实练好五项基本功。即读、写、听、说、画、实验、现代教育技术操作基本功;研究理解《课标》基本功;研究、使用教材基本功;备课、写教案基本功和课堂教学过程研究与改革基本功。

第四、校本教研制度保障

校本教研制度是国家为适应现代教学改革提出的新的教学研究方式,我们实施素质化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借力于校本教研活动。一要充分认识校本教研的实质,确立“研中教、教中研、研教相长”的教研理念,弄清“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研究环节,明确“自我反思、合作互助、专业引领”的基本要素。二要建立适合学校实际和教师实际的教研基本方式。如以教师合作为主的“互助合作的研究方式”、以研究会、教学论坛、赛教评优为主的“平台化研究方式”,以问题分析、研究课、教后反思为主的“专题化研究方式”以及“课题化研究方式”、“诊断性研究方式”等等。三要建立校本教研的基本制度,如教研管理制度,理论学习钻研制度、对话交流制度、课题研究制度、教研激励评价制度等。使校本化教学研究为素质化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强大的科研支持。

第五、教学评价保障

教学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质量判断过程。评价的根本目的绝不是简单地区分高低优劣,而是全面促进发展,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的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纪录成长、积极导向功能。实施素质化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必须发挥好教学评价各项功能。首先树立“以学论教”的评价理念,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学生发展为根本。要从课堂上学生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程度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从学生学习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来评价教学过程。其次,要按照素质化课堂教学结构进行评价。一要评判“三维目标”设计的科学化程度和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达成程度,把握好三者和谐统一的关系。二要紧扣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环节进行评判,做到在知识的情景中评价基础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评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评价可从一般学习技能和实验操作技能两方面评价,可通过反复观察,作业训练、单元测验、专项评估、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途径评价。三要突出评价学生训练过程的科学性,从习惯养成、思维训练和技能训练落实的实效性上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四要落实课堂教学过程评价。要看教学过程是否呈现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方式;看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从过程到结论,还是重结论轻过程,是教师组织、引导与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还是教师主宰知识、控制学习的过程。同时要突出评判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程度。以学生在浓厚兴趣下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的质量作为主要评价依据。第三,评价方式要努力做到过程质量评价和终结性质量评价相结合。平时,学校教师和学生要利用管理督查、校本教研、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抓好过程性评价,发挥好评价的反馈、指导作用,学期和学年度末要做好教学全程反思和质量定性式评价,以总结经验,找寻差距,更新对策与措施。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学过程改革,而课堂教学则是教学过程改革中最主要的课题。提高教学质量,实施课改实验,我们都要脚踏实际、实事求是地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认认真真地抓好课堂教学研究。素质化课堂教学改革就是在这个思想启迪下提出来的。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