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科研资源

教育科研文章应做到“八戒”

发布者:cj_zsq   发布时间:2011-12-15 15:16:51   点击数:

人民教育出版社报刊社社长兼《课程.教材.教法》编辑部主任石筠弢在 “区域与学校教育科研宣传研讨班”上提出,教育科研文章应做到“八戒”
 
    一戒:结构紊乱,层次不清

    内部结构:思想、观点、材料。思想、观点要有材料证明,材料要能说明观点和思想;论点要有论据,论据要支持论点。材料和论据不能支持思想观点和论点,就没有说服力,就不能令人信服。

    外部结构:文章的表面形式。形式要统一、完整,不缺胳膊少腿。如各级标题和标级的统一性,要有层次,层层展开,不要杂乱无章。纲目清楚,纲举目张。

    二戒:贪大求全,特点不明

    不要追求“高大全”:论调高,口气大,全知道;

    题目不要大,范围不要广,内容不要多;要观点明确,重点突出,深刻入里。

    不要套话连篇,下笔千言,离开题万里。

    三戒:老生常谈,观点不新
 
    文章不见其新,常见其旧,使人生厌,其表现形式有:

    (一)抓的问题老:别人抓什么问题,也跟在后面抓什么问题;对同一个问题,从同一个角度反复论证,意思差不多,没什么新意。

    (二)写作手法老:开头结尾一个样,总是一二三四五。简单的说教,随意的罗列。

    (三)语言老:天下文章一大抄。别人怎么说,他就则、怎么说,照搬摸样画葫芦。除了时间改了,其他无多少变化。“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四戒空泛议论,内容不实

    文章内容要充实,切记空泛不实议论。表现:

    一是,有观点无论据;

    二是,有抽象无形象;

    三是,有问题无对策;
    五戒:以长为荣,文章不精
    文章长短,没有公论。但不能动辄万言,以长为荣。文章水平高低,与其长短没有必然联系。好文章不厌其长,不嫌其短。认为文章短了没水平、没分量,这是误区。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应改为“有话则短,无话则免”。据调查,报刊上文章的长短,一般情况下,与其读者的多少成反比。
    正确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不要抄袭。
    转变写作观念,改变写作方式:少一些大题粗做,多一些小题细做;少一些空话连篇,多 一些言之有物;少一些 一挥而就,多一些反复修改。
    六戒:润色不够,语言不美
    教育科研文章的语言,要朴实无华,规范准确,简洁明快,语意深刻。但常见一些文章,文字功底较差,用词不妥帖,造句不合文法,词汇干瘪,罗嗦含糊,读来味同嚼腊,使人不愿亲近。

    科研文章也要润色:一是表述要准确。二是语言要规范,要符合中国语言和其他语言规范。规范不是呆板、千篇一律;不要中不中、洋不洋,古不古,今不今;不要中西合璧,文白夹杂。要特别注意翻译文字的信、达、雅。

    语言规范和语言文采并不矛盾。大手笔下的文章,往往既规范,又有文采。如《共产党宣言》属于指导性文献,其开头就写到“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说“把那些又臭又长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七戒:心浮气躁,推敲不够

    文章初稿形成后要反复修改推敲,再三斟酌,认真核查,使字通句顺、篇章齐全,直到自己满意。切记粗心大意,丢三落四。何其芳先生曾经列举了一些文章存在的问题,可以为镜:

    抽象笼统,叙事不具体,说明不清晰。

    根据不足,就下断语,我要怎么说就怎么说,信不信由你。

    强调一点,不加限制,反驳别人,易走极端,没有分寸,不够周密。

    大家知道的事情说得多,以为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
    
    别人不知道的事情说得少,以为自己知道别人也应该知道。

    信守拈来,离题万里,偏又爱惜,舍不得割弃。

    生造词句,乱用术语,疙里疙瘩,词不达意。

    没有学到外国语法的精密,却模仿翻译文字造长句子,想把天下的事情一口气说完,一直逗点到底。
 
    八戒:粗心马虎,核对不细

    文章写完,没有万事大吉。细小差错,也可能影响成果能否发表。有的差错,看似小,实则大。容易出错的地方有:
 
    正文以外的内容,如大小标题,字体字号。

    字型相近的字,如风与凤、锦与绵、签与鉴等。

    数据集中的地方。

    转接之处。
    核对:引用文献要核对“查查底”;专业性强的内容请专家“把把关”;通篇文章再“过过目”;发寄之前“数数页”;翻开文件“对对号”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