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科研资源

让教科研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支撑

发布者:cj_zsq   发布时间:2011-12-07 09:50:24   点击数:

让教科研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支撑
长海八中 张茂华
现在新课程呼唤广大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是“教科研素养”。现实让我们越来越紧迫地感觉到,学校要发展,要有特色,学生要有特长,我们的教师首先要有专长。教师的专长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的,需要长期的多方的努力才行。开展教科研活动是教师发展专长的最有效方式,深入开展学校教科研,搭建好教师探究的平台,会让教科研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力支撑
 1、教科研促进教师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质,优化教师教育思想
    教育科研活动是提高教师理论素质、不断优化教师教育思想的重要措施。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以教育思想素质的提高为前提的。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已远远超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主体模式,教师不再是无所不知的“圣人”,而是学生的领路人。因此,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理性思维将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的体系化。教师在教学中要用的是理性过程的思维方法和知识体系。如何思维、如何将所学知识再加工,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加工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发展方向。
教育理论素养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为此,加强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性认识,通过提高教育理论素养来优化教师的教育思想,就必须进行教育理论学习。
教育思想是教师基本素质的“纲”。一位具有渊博知识的人能否当一名好教师,要看他是否具有教师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而要做一名优秀教师,则要看他是否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教育观念的大转变。转变教育观念只能靠科研,靠教师有意识地去主动研究教育,这样才能促使其思想的不断优化。
    对于教学来说,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教师就更能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教学,并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加以提高,使其教育思想以教学为手段得到更好的实现。老师们认为:教科研不仅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得以提高,更重要的是使自己的教育观念有了转变。这种转变,使自己在工作上更加得心应手,逐渐地体会到了工作的快乐。他们感到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更新了教育观念,优化了课堂教学模式,还开始逐渐形成了反思的习惯。
学校的一切工作归根到底是通过教师进行的。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现代教师的素质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培训等途径获得,但更为重要和便捷的途径是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在不断进行的教育科研实践中取得。专门的培训和理论学习能增长教师的知识,提高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通过实际的教科研活动,在不断的研究和教学活动中增长才干,可以提高教师的素质。
我们学校的教科研课题与教师培训课题相辅相成,为提高教师的环境教育能力,学校把教科研课题的实施过程作为教师能力不断提高的成长过程,每位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随着课题的深入开展,教师在研究探索过程中,不仅提高自己的研究分析能力,而且发现自身理论知识、能力方面的不足,及时进行自学,不仅学习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而且开始经常在一起商讨、分析、研究、解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各抒己见,不断强化研究意识,自觉地担当起研究者的角色,促使自己不断成长,不断发展。                                                                                                                                                                                                                                                                                                                                                                                                                                                                                                                 
2教科研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土壤
教师的教育科研实践与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学校的主体文化,与教师的发展息息相关。
  我校结合科学教育办学理念,以课题研究实践操作为主,采取理论学习、个人研读、问题研讨、咨询交流、总结反思等形式,举办了“课题研究操作指导”的教科研校本培训,加深对教科研的理解、提升教师的教科研素养。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操作的专题指导的过程中,不断研究新的问题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教师的角色也将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学校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读一本书;写一篇心得;研究一个课题”的活动,持续开展这项活动,增强了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和能力。通过以上各种举措,促进了我校教科研队伍的形成,扩大了教科研的广度和深度,由原先单一的教学教法研究拓展到学校课题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课堂教学研究也由原先的教法研究逐渐深化到更新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并逐渐显露出我校教科研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支撑与促进作用。
 
3、教科研是教师发展的不竭动力
教育是科学,是艺术,需要实践、反思与探究。只有通过“深入”的教育科研,教育的理性光辉与人文色彩才能得以“生动”的挥发,课堂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校才能成为展示师生生命价值的绿洲。教中研,研中教,以教催生研,以研提升教。教师的教育科研,根于实践,源于问题,亲近学生,走进课堂,它是那种田野式、草根性的鲜活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剂。通过教育科研,激活问题意识,迸发思想火花,从而寻求教学对策,拓展教育境界。可以说,重行动、重过程的教育科研,就是教师的自我锤炼和自我超越,它从源泉上保证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可望不可及”的空中楼阁,更不是“无中生有”的多此一举。
首先,使教师在校本教科研中成为教科研的主体。
  一开始,教师普遍认为,教科研是教育研究专家和教研员的“专利”,与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无关,他们每天只须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教书匠”而重复劳动就够了。科研的培训,在老师心中树起一面“大旗”:校本教科研就是以校为本,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育科学研究融为一体,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其次,促进教师的教科研行为落实到课堂教学。
  教科研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促成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主体地位的确立,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教科研又带动了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们终于明白了我们的教书是为育人而教,为学生的学习而教,教是为了学,是为了不教而教;也终于体会到了:任何教学活动,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以教了多少来评价,而是以学生学了多少来反思,渐渐形成了“以学论教”的自我反思教学模式。
   
再次,促使教师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使教科研和教学融为一体。
  有很多教师认为:科研与教学是“两张皮”,教科研是“软包装”,教学才是“硬功夫”。但看到新教材后,教学的“硬功夫”不知从哪儿“下手”,只好在教学反思中摸索着开展校本教科研。
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是校本教科研的“点火器”,教学反思是校本教科研的“发动机”,两者互为依靠,相互促进,是教师成长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
“十一五”期间,我们学校教师针对自己在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在校领导的指导下进行诊断和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具体计划和方案,并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估。如此循环往复,使教师的教学和管理行为不断得到改善与提高。我们老师也在教育教学后写下了许多案例,很多好的故事接近经验,也接近理论。教师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反思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得以提升。无可厚非,教师在这样的校本教科研氛围中一定受益非浅,能力不断提升,因此说,教科研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一点也不为过!
 [结束语]
敢问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深入,扎实,有效的开展教科研!“有的人把教科研写在纸上,有的人把教科研踩在脚下,写在纸上,飘逸潇洒;踩在脚下,醇厚实在”。确实,教科研靠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出来的,而不是靠笔写出来的,正如鲁迅说过:“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有理由相信,我们从事学校教科研的人多了,去做了,教科研之路会越走越宽,那么,我们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更会越走越坚实!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