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教育 > 校本研修经验交流

跨学科听课,可行

发布者:cj_sfy   发布时间:2011-11-30 13:42:41   点击数:

河南省鄢陵县第三高级中学/王付旺

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可以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有些中小学要求教师不仅听同学科老师的课,还要听其他学科老师的课,也有个中道理的。

首先,教学活动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而教学规律是不分学科的。比如,我们通常说教学活动要抓好“四个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这是不分学科的,而这又是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的。谁落实好了这四项对话,谁的课堂将开展得有声有色,那么,势必也将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无论哪一学科,课堂上都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关于这一点,郭思乐教授论述的很明确。他所提出的“生本教育”理念,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已经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成果。

记得前些年我县有一位数学老师,他曾无意中上了一堂“示范课”,一时传为美谈。那天,这位数学老师急匆匆去上课,走到教室门口,忽然发现有几位教研室的领导坐在了教室的后面,他怔了一下,由于时间仓促,昨天备好的课,今天没来得及再熟悉一下,能不能讲好心里没底,怎么办?毕竟,凭着多年的经验,他还是举步走上讲台。一反常态,(过去总是把准备好的内容一股脑儿兜售给学生)他先把要讲的题写到黑板上,让学生先想想、做做,更重要的是自己也好有点儿时间回顾一下。但接下来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只见同学们有的凝神冥思,有的写写算算,有的小声讨论,课堂就这样“活”起来了。十多分钟后,老师趁热打铁,让几名同学各自回答解题思路和方法,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学生的回答大大超出了自己的思路范围。太棒了,真是无心插柳啊!……

结果,这节课被当做了县里的“优质课”、“示范课”,并作为一种成功的课堂模式加以推广。

细推一下,这节课也无非正好遵循了教学的一般规律。把学生作为了课堂的主人,学生有了充分施展的空间。看来,我们无论上什么课,只要遵循了教学的一般规律,是会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效的。

其次,不管是听同学科老师的课,还是听其他学科老师的课,教师之间都可以做到扬长避短,形成优势互补。毋庸讳言,人各有所长,也各有其短。我们只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扬长避短,才能进步得更快,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正如孔子所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况且,很多时候自身的缺点自己往往不易觉察,这时,别人就成了自己的一面镜子,这不论是在教法、教态上,还是在课堂语言上,总之,课堂上讲课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以作为听课老师的一种借鉴,使他们借此反观自身,省察自身。

在我们村有一位初中的语文老师,讲课时有一个不好的习惯,惯用“这个这个”来填充语言的空白,有学生暗中统计过几次,一节课下来,光说“这个”不下百次,并且往往一连说出好几个,而他自己并没意识到。听他课的同行们都引以为戒,认真在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上下起了功夫。

在我上高中时,有一位年青的地理老师,讲课时眼睛总盯着房梁,和学生对视的机会很少。(这应该是一种不自觉行为)注意到这一点后,现在我给学生上课,就避免了这种行为。我们知道,课堂上师生交流,还需要肢体语言,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是配合我们课堂教学的得力手段。

第三,听其他学科老师的课,也是一种学科交叉、知识互补的需要。中小学阶段担负着基础教育的重任,虽然分出了很多学科,但这些学科之间又不是截然隔裂、毫无关系的。而是在很多学科之间有知识上的交叉、内容上的互补,有的学科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比如,语文和历史。“文史不分家”,这时众所周知的。学习语文,不懂点历史知识断然不行;学习历史,语文素养越高,对学习历史当然越有利。再如,语文和外语。两者不同的是,一个是中国语文,一个是外国语文,说到底,它们都是“语文”,既然都是“语文”,就该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同属语言类学科,在教学中就该互有借鉴,既了解同中的异,又明白异中的同,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对学好两门学科都是大有裨益的。

由此看来,一些中小学要求教师除了要听同学科老师的课,还要听其他学科老师的课是很有道理的。跨学科听课,是非常可行的。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