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科研资源

恰当地使用课堂过渡语,让你的课堂更精彩

发布者:cj_zsq   发布时间:2011-10-27 10:37:30   点击数:

恰当地使用课堂过渡语,让你的课堂更精彩
肖家二中邢德国
名师的课之所以令人拍岸叫绝,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的语言表达充满了神奇的魅力:他们可以用寥寥数语勾画出一幅幅生活的图景,使你浮想联翩;他们可以把跨越时空的人、事、物凝聚在片言只语中,创造出一个美妙的天地,掀起你情绪的波澜……他们的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是精心设计的。一句句精彩的过渡语,象一根穿珠子的线,它能把教材象穿珠子一样穿在一起;象一座多彩的桥,它让教师与学生通过理解近距离地走到一起;象一滴明目的水,它能帮助学生洗去眼中的阴霭总与进步在一起!在课堂上,教师恰当地运用充满激情,渗透力和启发性的过渡语,无疑会使你课堂变得更加精彩的!反之如果忽视对课堂教学过渡语的设计,忽视对各环节内容的总结和概括,本应很好的一堂课,却不能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规律的概括、学法的总结都突出的不明显。使课堂教学结构不紧凑、松而散,教学环节不连贯、支离破碎,对学生缺少足够的吸引力。那么,课堂教学过渡语有哪些类型,有如何使用呢?
课堂教学过渡语的几种类型
1.
直接引入式:此类用语大多用于一堂课的开头。教师在上课时,比如直接说我们今天本节课学习……”的语言来过渡。用语简短,干净利落,内容鲜明,入题迅速,给人以清醒的提示。讲《线段垂直平分线》时,同学们,什么叫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如何画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画出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并在其上任取两点MN。同学们MAMBNANB有什么关系?是否相等?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结论
2.
承上启下式:此类用语可以用于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即课堂讲授由一层转入另一层,由一部分转入另一部分时,如用于课堂教学中间某环节,教师就说刚才我们学习了……内容,下面接着继续学习……内容之类的语言过渡。一位教师在教在教学《庐山云雾》一课时,是这样引导过渡的:庐山除了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还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山峦,更吸引人的是它那神奇美丽的云雾。今天请大家随着作者的脚步去细细领略一番。在乘车登山的路上,首次映入眼帘的是怎样一幅奇景”…… “浓雾瞬息万变,美景引人入胜,而牯岭的庐山雾更是神秘莫测,趣味无穷。它的神秘在哪里呢?”……“面对这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怪不得北宋伟大诗人苏东坡要大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呢!这样通过富有艺术情趣的问题的创设,将学生从一个浪尖带到另一个波峰上去,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
3.
总结归纳式:这类过渡语一般用于教学环节之间或课堂教学环节之末。教师在上环节教学内容结束后,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将众多的内容及问题进行必要的精简、归纳、总结、梳理,以导出重点要讲的内容和问题,进而使课堂教学的目的任务更为明确。起到重现教学的重点,加深印象,巩固教学的效果,进而带出课堂教学的下一个环节。
4.
复述评论式:这类过渡语一般是把上一环节或几环节所学主要内容,结合板书复述一遍,或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优劣、利弊进行精要的简评,然后过渡到下环节施教内容上来。这种过渡方式既可以给学生加深印象,还可以帮助中差生重温上环节知识点,既有温故的作用,又为新授知识作铺垫。
5.
巧设悬念式:悬念的设置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事先酿成一个悬而待解、富有诱惑力的问题,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期待心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吸引他们去深入学习来解开这个富有诱惑力的疑团。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在教学《五彩池》这篇课文时,在学生深读课文之后,给学生一个空白:四川省藏龙山上的五彩池十分奇异,这一点通过学习大家已经体会到了,可《五彩池》这篇课文的写法也有奇异之处,使孩子们感到可真新鲜。于是,教师留下的这一悬念,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深究课文的兴趣。又如教《驿路梨花》一文时,教师可采用单刀赴会断章取义的教法直切活跃在小茅屋周围的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等人身上,组织学生讨论谁是主人这一问题,跳读课文,适时点拨,迅速过渡到结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并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点明主旨,雷锋精神处处扬。如欲深入,小茅屋的命运将会如何,从而达成智育和德育的目标。
除了上述几种外,还有启发提示式、问题式过渡式等等。具体选用哪种类型的过渡语,还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的、学生实际灵活运用,但无论采用那种方式,都必须巧而精、妙而小,以求得课堂教学最佳效果。
总之,如果教师都能恰当地使用精彩的课堂过渡语,不仅能起到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作用,还可以起到提醒学生注意、激发思维、增添课堂教学美感的效果;既可以把教师施教的各种手段、各程序的内容、方法等有机地串连起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又能使整个课堂上下贯通,结构紧密,浑然为一体,以整体形象感知学生。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