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教育 > 干部培训 > 校长园地

校长如何当好学校发展的“引擎”

发布者:cj_lihua   发布时间:2011-10-14 15:08:40   点击数:


    办好学校,教师是基础,校长是关键。在办学实践中,有薄弱学校得以大踏步前进,也有杰出学校出现滑坡的现象,这其中的成功与失败很容易追究到校长的能力和水平上。可见,校长对于一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长要有效引领学校发展,必须在教育教学引领、学校制度建设、学校文化建设方面下功夫,而这又对校长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核心,校长必须加强学习,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校长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校长与学校组织、学校成员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处理?校长如何引领学校管理与文化创新?日前,在由中央教科所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部、中国教育报《现代校长》周刊、甘肃省庆阳市教育局主办,甘肃省庆阳二中承办的全国中学“校长引领与学校创新”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校长300余人对这些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校长是一校之魂,但‘魂’要附教育教学之‘体’”

    “人们常说,校长是一校之魂。但我认为,‘魂’要附‘体’,如果‘魂’不附‘体’,那就失去了价值。这个‘体’是什么,就是学校的教育教学!校长必须要回归到教学指挥的位置上来。”江苏省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徐传德不无风趣地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程方平博士也认为,教育教学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校长只有抓住教育教学,才能真正把握学校发展的命脉。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育教学是学校之所以成为学校的价值所在。离开了教育教学这个核心,师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在参加本次论坛的校长中,蔡林森、李金池、慕政重等校长上任伊始,面对的都是一些师资薄弱、生源弱、校风差的“烂摊子”;张建平则是从无到有,创办了一所新的学校。与他们不同的是,程红兵走上校长岗位时,上海建平中学已经是一所办学底蕴深厚的名校了。但不管起始状况如何,经过他们的努力,学校或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获得了进一步发展。虽然引领学校的方式和实施的管理措施不尽相同,但他们却有一个有目共睹的共同点,那就是紧抓教育教学不放手。

    蔡林森在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做了24年的校长。在这期间,他始终坚定不移地带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立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洋思之路”,使这所普通的农村联办中学成了一所全国闻名的示范学校。2006年10月,退休后的蔡林森受聘到河南省沁阳永威学校任职。上任后,蔡林森依然关注课堂教学,他多次组织教师进行赛课活动,并走进课堂去听课,每次听课,他都指出教学中存在问题及相应的改进措施。在他的引领下,教师们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慕政重刚上任时的甘肃省庆阳二中,学校发展空间狭小,特别是招收的学生历来为“筛下生”,有的高年级男女学生在校园里勾肩搭背,时有学生与社会青年打架斗殴,学校也因此一度被人戏称为“情场”和“战场”。上任后,慕政重提出“教育永远大于教学”的教育口号,坐镇学校指挥教学,大力推行“五级分层”带教导师制,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备课组建设,大力推进课题研究。不到两年时间,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这所基础和生源双差、人心涣散的学校焕发了强大的生命活力。与慕政重一样,李金池也是在教师队伍极度涣散、管理秩序十分混乱的情况下,被“赶鸭子上架”,走上了河北省衡水中学校长岗位的。上任后,李金池以养育教师的精神追求作为学校快速发展的“突破口”,满怀激情地培育学校的精神文化,使教师们抛弃外在的诱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很快,衡水中学就走出了低谷,成为一所“激情燃烧”的名校。

    在河南省开封市求实中学,身为校长的张建平,今年又回到教学第一线,做一个班的班主任,带两个班的课。不管有多忙,张建平都会腾出时间,带领教师写教育博客,引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并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了给教师做好示范,她每个月都写有10-15篇的博客,一年可达数十万字。上海建平中学校长程红兵更是把学校发展的着眼点放在教育教学上,他不仅一直坚持带毕业班的语文课,还带领学校干部教师重构学校课程,将学校的德育活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社区活动、体育锻炼等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统一纳入课程管理范畴,构建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学生为课程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学分制评价为纽带,以“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为内涵的课程系统,使学校又一次实现了新的飞跃。

    “没有合理的规章制度,学校管理就是人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章制度,学校管理就是人治,而不是法治。人治的特点就是一个校长决定一所学校的命运。”徐传德认为,为了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必须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在学校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如果制度挂在那儿仅仅是让人看而解决不了问题,或者说一遇到问题就开会紧急磋商、紧急研究,那就是学校的制度建设还不到位。有制度却得不到执行,这比没有制度还要有害。”“现代学校管理呼唤依法治校,由不规范到规范也是一种创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复兴教授的观点也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认同。

    学校管理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教育教学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但由于学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建设作为保障,教育教学就会成为一只“孤舟”,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培训学院院长李瑾瑜教授也是感触颇深。

    从2002年秋季开始,作为大学的专业支持者,李瑾瑜与8所中小学建成了“校本培训”联盟,从改变教师专业能力开始,为教师提供理论与观念的帮助,帮助教师反思和改进课堂教学,协助教师们开展教学行动研究。经过3年的努力,教师的确发生了许多变化。但与此同时,李瑾瑜却发现他们普遍变得比以前更加焦虑。原来,虽然教师们自身的成长基因被“唤醒”,产生了“再也不能这样活”的热情,但学校的常规活动却没有改,教师们缺乏共同交流研讨的时间与机会;校长只是作为校本培训的要求者,并没有为教师提供条件和支持,备课、写教案都得按既定的老一套去做,课堂教学评价也是以前的做法,等等。一句话,教师们动起来了,变化了,但学校的组织结构没有改变,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保障。于是,李瑾瑜决定在项目合作中调整策略,将每个学校的管理者作为变革的对象,以实现学校组织和管理的重构。渐渐地,这些学校也就有了生机与活力。

    “要以法规为指导,以实际为需求,以管用为原则,加快建立健全一整套切合实际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徐传德认为,要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在强化常规的同时,还要建立应对变数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一种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及时反馈、保持弹性、富有张力的运行机制,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格局。同时,由于学校管理制度可以分成有形的制度和无形的制度两大类,在加强有形制度建设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组织文化机制的积极作用,把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有机结合起来,把学校建成弘扬先进文化的场所,把人心凝聚到教书育人、加快发展的中心目标上来,以促进学校不断向前发展。

    “制度总有不能的地方,文化是对制度的超越”

    “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制度总有不到的地方,制度总有不能的地方,制度的本身,制度的背后,制度的执行,靠什么?靠文化。”程红兵介绍说,建平中学在制度建设上一直是比较超前的,早在1998年,建平中学编印了《建平中学教育管理手册》,二十多万字的管理手册是建平中学在探索办学机制道路上的一个缩影。

    “但不到两年的工夫,我们突然发现,建平中学这个管理手册,存在很多问题,它主要是一种静态的描述,而学校是动态的,学校管理要重视动态的管理程序,程序错了,结果是正确的,也是错的;流程对了,结果是错的,也是对的。”程红兵自揭家丑多少让大家感到有些意外。“于是,我们的老校长冯恩洪提出,能不能把用于企业的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引入学校,因为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好处就在于它强调的是动态的质量管理流程,强调持续不断的改进。”虽然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引入使建平中学的管理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程红兵却发现,即使是这么好的管理制度,也总有涉及不到的地方。“没有规范的时候就要建立规范,而有了规范的时候就要超越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不断向前发展。”而要超越规范,就必须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虽然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广为人知,但很多学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走入了误区。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振有认为,现在有很多学校投资巨大,装修豪华,非常现代化、贵族化,却没有文化气息。“没有文化建设的学校,等于一个少了筋骨没有灵魂的空壳,永远不能以鲜活、伟岸、丰满的形象站立起来。”李金池认为,“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个性体现,独特和鲜活是它的生命力。因此,学校文化不能移植,不能引进,更不能照搬照抄,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量身打造。学校文化是一种积淀,是一种生长,需要有一个播种、发芽、生根、出苗、长大、开花、结果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幻想一朝一夕取得突破性进展是不切实际的”。

    既然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就要学会寻根,从学校发展的历史中去汲取营养。程红兵表示,他尤其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前一任校长全部推翻,“你推翻了前任校长,从某种意义上说,你是推翻了这所学校的文化传统。事实上,文化传统你是推翻不了的”。许多与会代表也认为,为了保证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性和连续性,一所学校的校长应该保持相对稳定,不宜频繁更换。

    “校长应是首席学习者,校长的引领必须基于校长的学习”

    实际上,无论是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引领,还是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还是学校文化的培育,都对校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更好地承担起自己的角色使命,校长必须加强学习,以开阔自己的思维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本领和思想素质。然而,在办学实践过程中,一些校长或故步自封,或盲目“追风”,使其引领学校创新的能力大打折扣。

    “当你到某个发达地方去,听到一个校长谈论他的办学理念,就会觉得这个校长很了不起;听两个校长这么说,会觉得这两个校长都很不错;但听第三个校长也这么说的时候,就开始有点想法了;听到第十个校长还是这么谈的时候,就会发出一个疑问,怎么这个地方的校长讲的都是一样的?”程红兵认为,“当下,我们的一些校长,是什么时尚就说什么,什么流行就谈什么,而自身是不是理解了,是不是适合所在的学校,则一概不问”。他说:“当一种潮流、一种东西成为时尚的时候,它就会出现伪现象。”在这“潮起潮落”的过程当中,淹没了学校的核心,淹没了校长的个性。“若校长失去了话语能力,不会说自己的话,说的都是别人的话,又怎能要求教师和学生自说自话呢?”

    “校长应当是首席学习者。”李瑾瑜认为,校长的引领必须基于校长的学习。学校中的“学习”包括了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和终身学习。学校的变革与发展必须从“学习”开始,离开了学习,学校就失去了体现其本质存在与特性的基础,也就失去了其变革与发展的内在力量。传统学校中的“学习”往往被认为是学生的事,校长、教师就是教学生学习的人、要求学生学习的人,他们本身被视为教育者而没有被定义成为学习者,所以,学校所关注的学习只是学生的学习,而忽视了干部、教师自身的学习和提高。

    李瑾瑜表示,校长如果想要教师参与学习,必须用一些方法来进行鼓励。但在所有的鼓励因素中,如果校长不承认自己有学习的要求,他就不能引领别人成为一个学习者。在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中,校长必须是“成员”而不是“官员”。只有校长抛开“全能”的概念,以积极参与者的角色,与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时,才能以知识和学习的能力而获得学校成员的信服。作为校本知识生产的重要一员,校长参与学习的行为,本身也是一种启发性和引导性的学习模式,会使每个人都感受到自己对学校的责任,真正促进学校实现共同学习、共同领导。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