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长海教育专栏 > 主编推荐

古诗教学模式初探

发布者:cj_ysh   发布时间:2011-10-14 09:53:47   点击数:


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又有“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清新;既有“也傍桑阴学种瓜”的雅致,又有“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情;既有“不用浮名绊此生”的洒脱,又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在诗词教学中,可以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统一。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即先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领悟诗情画意,然后自己动手用画、讲、写等方式体味古诗的诗情画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下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收获与经验。

一、给学生插上自由飞翔的翅膀。

以往的古诗教学,往往只注重传授知识,却忽略了学习方法的训练。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授人以鱼,仅能解决一餐之饥,应授人以渔,在学习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古诗时,我逐步引导学生总结出学习古诗的八步法:

(一)解诗题

诗的题目,大都是点睛之笔,理解诗的题目,可以为学古诗打下基础,因而在学习本课时,我让学生抓住诗题中的“望”字来理解诗题。同时,让学生猜测作者要写什么,会怎样写。这样既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铺垫,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

(二)知诗人

要求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知识汇报给全体同学。例如,诗人的生活背景、事迹等。同时,让学生背诵此诗人的其他诗句,从而扩大学生课外的知识面。

本堂课,学生收集到了许多关于刘禹锡的事迹,以及诗句。在同学们络绎不绝的汇报,争先恐后的参与中,课堂氛围顿时变得热火朝天。

(三)抓字眼

所谓“抓字眼”,即抓住诗句中的重点字词,结合工具书达到理解。字眼,分两方面:1、难于理解的字词。在解释这类字词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去自行解决。2、古今异义的字词。由于中国汉语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因而在古诗中,出现了许多古今异义的字词,这给学生理解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解决这一难题,需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并让学生积累此类的字词,形成一个字词库。

例如“湖光秋月两相和”中的“和”,在学生的心目中,只充当连词,如“我和你”。在讲解这一词时我采用了自画的教学挂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湖水与月光之间的衔接,体会两种颜色的和谐感。最后,让学生自己试着解释,直到得出“和谐,协调”这一解释。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又学习了语文的词汇,让学生在比较愉悦的心境中接受知识。

(四)晓诗意

晓诗意,这一环节是“抓字眼”的一个延续。要求一根据上一环节,大胆地串讲古诗,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可以加强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同学们在鼓励声中,在掌声中,一幅幅优美的洞庭山水图便展现在每个人的脑海中。与此同时,老师播放音乐,并采用自由读、范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背诵等吟诵方式,不仅让学生感知诗意,而且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诗情。

古诗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由开掘的空间,而多元化的积累则激活了学生丰富多彩的智慧。让他们选择其一,自由演绎,其个性在唐风宋雨中尽情沐浴,潜能在诗情画意间从容释放。

(五)入意境

当学生能够理解古诗,并且在头脑中拥有一幅幅画面之后,就自觉地进入了诗的意境。

此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诗意为古诗配上插图。有的学生舞动精工细笔,画出一幅幅工笔水彩画,有的挥毫泼墨,形成一幅幅气势雄伟的水墨洞庭,还有的用油画棒画出一幅幅抽象派的山水。有的粗犷,有的纤细,有的动感十足,有的静若止水。古诗词的意境图的制作,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些作品都是同学们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思维火花的迸发,创造性灵感的闪现。活动成功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六)悟诗情

 时常听到有些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审美修养差,无论在着装、说话、行为上,还是在对事物的审美价值判断上都显得极其浅陋。作为语文教师,每每听到这样的议论我总感到汗颜,学生的审美修养差也反映了语文教学的不足。过去,我们在语文教学上更多的注重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和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语文这一学科的审美功能。甚至于有些教师为了应试,强行肢解课文,破坏了文章的审美性,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宝贵遗产,每一首诗都体现了作者当时的一种心理状态,激发学生领悟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则是学习古诗的主要目标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一切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资料,真正达到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心情产生共鸣。

当学生痴迷于美丽的洞庭山水时,很多同学顺口发出了“真美!”“洞庭的山水真是伟大的奇观!”诸如此类的感慨。我想,学生们的心已经与诗人的心同起同落了。传情达意、驰情其中、升华情感是古诗教学中短时间完成的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教师只有恰当地使用激情与诱导,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师生交流语言,交流情感,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心灵,使他们的认知与情感的学习和谐地交融在一起。这样,不但可以完美地完成学习目标,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操。

(七)诵诗句

诵读诗句,是继承我国古典文化的有效途径,在背诵中不仅要让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更多的是接受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

1、创造和谐气氛,提高背诵兴趣。

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运用诸如个人竞赛,同桌竞赛,小组竞赛等不同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背诵古诗,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在音乐中背诵。

音乐与诗有着不解之缘,诗的言语精美,其内涵如音乐般美妙,而音乐带给学生们的是直接的可以理解的美感。因此在背古诗时可以播放一段与诗意相接近的音乐,一方面可以提高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诗的理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八)广畅想

所谓畅想,就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的想象。古今中外人士一直强调想象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形容想象甚至到了"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的程度。可是旧课程却在很多地方无情地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新课标针对此积弊,鲜明地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直言不讳地请老师住嘴,这无疑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风,直吹入了学生的心田,于是学生终于拥有了一片畅想的天空。

在自学古诗时,我让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并将知识点写在小的版块上,边汇报边将它贴在母版上,待学习完毕,便形成了一幅幅优秀作品。报中囊括了古诗配图、知识链接、新诗创作、诗词赏析等栏目。

在运用了上述教学方法之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曾经采用的步骤与方法,形成一套学习诗词的体系。

二、“三美”结合,提高能力

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曾经提出了诗的“三美”原则,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在古诗教学中也可以运用这三种美。

“音乐美”,即诗的章节和韵角的和谐美。“绘画美”,即词藻力求美丽且富有色彩。“建筑美”是指从诗的整体上,挖掘内在的美。“三美”结合,主要体现在新诗创作中,针对学生自创的诗句,进行逐字的推敲,力求平仄合理,韵律和谐,在选词时,注重词汇的生动,优美,对于全诗进行细斟慢酌,确保结构严密,章节匀称,许多优秀作品就这样诞生了。如:

天上人间

奇景梦中瑶边见,青山秀水在眼前。

峰峦云间多秀色,桂林山水在人间。

三、大力开展古诗综合实践学习活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多次强调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要求进行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着眼于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为了加大学生的积累量,班级举行了多次“赛诗会”,同学们熟练地背诵着,竞赛达到了白热化状态,难以分出胜负,他们以苏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为自己的座右铭,不但能够积累,更注重运用。写作中,引用“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来鼓励自己刻苦学习;在写孝敬父母时,重温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情意;在读书时,又再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继续教育自己。”一位诗人也曾说过:“不要只把春天等来,要学燕子衔着春天飞来。”是啊,教是为了不教,相信在教者的循循引导下,一定会给学生插上自由飞翔的翅膀,使其在蔚蓝的诗词天空中任意翱翔!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