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历史知识教学模式探索
发布者:cj_llq 发布时间:2011-07-15 10:49:42 点击数:
品德与社会课历史知识教学模式探索
小长山小学 刘云胜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会融合。主要包括社会生活常识、地理知识和历史知识,对学生了解生活常识、社会历史、地理知识,丰富知识结构,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目前在我们农村小学,专职品德与社会老师不多,大多任课老师觉得历史知识的教学比较困难,如何采用较理想的教学模式,既不多占用学生时间,又能提高教学的质量,是值得品德与社会任课老师思考的问题。结合自己在这一学科中对历史知识的教学谈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在历史知识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的五步教学模式。
一、教师导入,引入历史
这一步骤主要是进行相关历史背景的介绍。在教材中,历史知识更多的是截取历史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课与课之间是不连贯的,不能相互衔接的,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因此我认为在每一节课之前,教师完全有必要适当介绍本课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使知识前后连贯,形成脉络。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只是介绍以使学生形成脉络,而并不是详细讲解。
比如在教学《屈辱的条约》这一课时,可以简单形象地补充介绍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社会的变化。由于瓦特蒸汽机的发明,使得欧洲的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机械化代替了手工制作,生产的产品大增,国力强盛。而十九世纪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科学的发展停滞,已经远远落后于欧洲的强国,但是还自以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夜郎自大。这样的世界历史形势注定中国近代的落后、要经历一段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对本课内容、本单元内容就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又能很自然的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本课教材开头的第一小节,就是本课所学内容的背景的介绍,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稍加补充。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知识教材每课的第一小节大多是本课内容的背景介绍,为使学生形成脉络,教师可在书中介绍的基础上可以补充。
二、讨论探究,学习历史
这部分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有了背景介绍,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被激发,这时以课文为基本的学习资料,同时相应拓展,使用视频文件和音频文件呈现相关内容,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思考,讨论探究,了解历史知识。
比如在教学《屈辱的条约》一课时,教材呈现的是三个条约的主要内容,为了使学生了解以这三个条约为代表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的原因,我用视频文件拓展了《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海战》,并设计一系列讨论探究的问题,使学生在观看、朗读、讨论、表达交流的过程中深刻地了解了历史。在些基础上对“损失惨重”“山河破碎”有了较深的体会,也比较好地理解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以上设计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学习、生生之间交流补充,一定程度上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
课文的学习如果一味指名读或者一味让学生默读都会流于平淡乏味,要注意变换方法。比如课文的开头由学生齐读到教师讲解再到观看视频;课文的学习过程中由学生自由朗读到指名学生读,学生带着问题默读,可以带着感情大声读。多种方法的运用,调整了课堂的节奏,调动了学生情感。
三、深化拓展,反思历史
学生在学习了课文之后,对课文介绍的历史事件有了大概的了解。学习历史必须反思历史,从中获得指导我们今天生活的道理。
在《屈辱的条约》一课中,在学生了解了历史之后,我通过两个镜头对当时的历史进行拓展和反思。镜头一:百姓饥饿贫瘠的生活图片。通过这组镜头使学生目睹了当然百姓生活的惨状,使学生感悟到了当时的中国人民深受本国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榨和剥削,中国社会民不聊生,人民流离失所。镜头二:中国人被洋人奴役的惨状。在这组镜头中,使学生通过图片和故事理解到当时中国人民人格的丧失,令人悲痛。
最后通过讨论交流的形式,学生从那段历史中反思出这样的道理:只有强大的国力才能不被列强入侵;只有强大的国力,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强大的国力才能换来国家的尊严;也只有强大的国力才能换来永久的和平。从而为下一环节的“导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勿忘国耻,振我中华”的信念溢于学生言表。
四、导行辨析,感悟历史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这应该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任何一段历史的学习最终是要回到学生行为的指导上,这一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尽管在课堂上我们暂时看不到学生的行为,但行为的前提是思想上认可和坚定,正所谓“知情意行”。
在本课教学中,有了前面对历史的了解和反思,对学生行为的指导上就很容易了,面对那段惨痛的历史,学生自然表达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共同心声。
五、知识写练,记住历史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知识目标中相关历史的描述是: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许多的知识点,课上要及时进行巩固,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比如在本课教学中,三个条约的名称,签订的时间等应当以填空题的形式当堂让学生记一记。
本教学模式很不完善,对相关环节的阐述还很不完备,希望同行能够给予批评指导,更希望能在些基础上提出宝贵建议,使之更加科学,更加符合现行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历史知识的教学。
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