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概念性教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发布者:cj_fuhong 发布时间:2011-07-14 15:11:49 点击数:
与“概念性教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长海高中 张明明
在“十年课改交流会”会上,听专家说要推出“概念性教学”。它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在我们课改的这么多年里,我们一度也为“探究性教学”困扰,摸不到方向,尤其摆布不好它与高考的关系。
现在又说概念性教学,难道依旧是一种折磨?
“如果这是一片你没有生长过的地方,经过痛苦的思考和挣扎,也一定能生长出奇异的花朵。”
从我们儿时起,就开始接受一个又一个概念,同样的概念赋予我们不一样的内容,所以,我们的言语能力,我们的阅读能力,我们的思考能力,我们对同样事物的理解,都存在着微妙的差别。
最近,课程讲到“变异”,有一部分的内容是让我印象深刻的:到底什么是“基因重组”。受精时精卵的随机结合是不是基因重组?白化病携带者夫妻生出白化病儿子算不算基因重组?染色体的片段移接到非同源染色体上是不是基因重组?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是不是基因重组?
这些内容,学生总是弄不清楚,尤其是平行班的学生。这来源于对“基因重组”的概念含糊不清,不明白它的内容。这个核心概念,学生对它的理解太流于表面了,学生对它的理解是“印象派”,想要解决这些问题,仍然是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学生对于减数分裂的内容有疑问,这个疑问一直保留到染色体变异,导致染色体变异再次成为一个难点,为什么?因为“同源染色体”这个核心概念他们没有彻底弄清楚,因为对“等位基因”这个概念的理解流于表象。在我们再次接触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说的是术语,术语就是个概念,他们有的彻底“蒙”了。
或者,在高三综合的期间,我们更多的时候在说术语,真正能准确理解每个术语的学生又有多少?所以我们抱怨,愈到后期,我们的教学愈有困难。如同我们儿时不喜欢读一些专著,因为我们不理解一个个概念的内涵;如同我们不喜欢读一些汉译的外国专著,因为是高水平的语言学家尽量搜集一些能准确表达其中含义词汇,而我们未必理解到位;如同我们在读课程标准,短短的几页纸,欲包罗数年对教育的理解;如同我们读考纲,百余字涵盖多少团队对高考的理解,又需要多方面解读;如同我们继续教育时的参考材料,生涩的专业语言……如今已为人师的我们,真的充分理解了吗?
我们想减少对术语的使用,我们用平实的语言,小处见大,由细微处,渗透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对知识的理解;我们又不得不使用术语,当我们由浅入深到更深处的探秘,我们不得不概括从前的东西。
所以,“概括”,是一个恰当的词,理解了,概括;没理解,不能概括;理解不透的,也不能完全概括。
多年前教研的时候依稀记得关于“教学有效性”的一个说法,“教学的四个境界”:浅入浅出;深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深出。现在回想起来,理解颇深。概念,是由多处生活、实验做铺垫的,我们由生活的细微处提炼精华上升到人类的智慧,由一点,概括一面,其中拥有生成关系,由浅入浅,没有智慧,由深入深,没能理解智慧的所在。所以,教学中,我们会愈加重视概念的生成和应用。
就好像我们教师对“探究性教学”这个概念的理解。十年课改了,如果你现在问我探究性教学是什么,我还是说不清楚,但是我知道它是一种变革,尝试改变我们一直以来单调的教学方法,尝试改变十年前那疯狂的应试教学,尝试发展,尝试探索未知,尝试把智慧融入教学,尝试在教学中融入更多教育成分……相比之下,关于“用实验和实证探索未知事物”等等的定义,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基于这样一种变革,带来的一系列思考和展望,犹如打开一个万花筒。
黄昏时,橡树下,一个老人,叼着烟袋,眯缝着眼睛,若有所思地回答他孙子的无休止追问中的某些。有些轻描淡写的话,会让孩子铭记到老,并用一生去回味。关于人类的教育或许起源于此。概念只是一个词、一些词,但它有可能长久地带给我们一些思考,或者是在特殊的处理方式之下、在特定的情境之下会带给我们长久的思考。这也是我们在尝试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时的思考。
同样的概念,赋予给我们每个人的信息是不同的,只有在更多体验之后,才能体会个中含义,或许它们的含义不止于此,随我们的成长,它的含义将愈加宽泛。
只有思考是无止境的,只有智慧是无止境的。
责任编辑:于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