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 演绎不同精彩
发布者:cj_fuhong 发布时间:2011-07-14 15:09:34 点击数:
同课异构 演绎不同精彩
——历史学科初三复习研讨活动小记
长海县教师进修学校 马要
为了促进交流、助推教师成长,切实提高教师的备考能力。2011年4月7日,长海进修学校与对口帮扶单位甘井子区进修学校历史学科初三复习研讨活动如期举行。活动带给我的启发和反思很多,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细细地消化、吸收,但还是忍不住想把自己的几点想法写出来——“不吐不快”。
高效活动:春天里的活力
长海的春天搅和着沿海的湿气,让人觉得还是有些冷,但7、8日满满的会议日程——两个课例展示与研讨和两个专题讲座,不但驱走了寒意,还让与会者心动、兴奋。
7日下午,参会的历史老师和专家共赴历史学科会场——长海县第一中学,在这里,观摩来自甘井子区和长海县各一位教师的初三复习研讨课——九上第一单元《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他们以娴熟的课堂教学技巧和一定的教学思考结合行动阐释了对“高效课堂”的理解。
关丽霞老师、马要老师和参会老师一起观摩展示,共同探讨历史课堂教学问题。从课例展示和讨论中我注意到,老师们普遍认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有宽度、深度的问题设计,能促使学生真正地思考;关注大事件的特别细节,更能让历史学习生动有趣、充满智慧;教师较强的亲和力和个性化的清晰明了的语言表达,能为有效教学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然而,讨论的现场绝不是一片赞扬之声,针对展示的课例和专家的研究,老师们在交流中提出了质疑,比如,究竟怎样复习才是最有效的?一节有效的课是:三维目标达成度高;学生参与度高;有生成性的内容。在看似三维目标结合得天衣无缝,学习研习方法多种多样的课堂中,为什么会让人感到繁琐,缺少教育的灵魂和冲击力?是不是首先得解决教育教学的价值观问题,再来衡量课例是否有效和高效呢?专家的理论研究是否能很好地与一线的教学结合而不是让人“望洋兴叹”?很多老师跟我一样,是带着困惑和问题来的,聆听专家有针对性的点评,似乎是寻求的一个途径。
关丽霞老师的点评细腻而深入,特别强调有效的历史教学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学,明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经验,以提高教学互动的质量和效率;应关注学生的历史情感和价值判断。我想,这应该是在追问教学价值和教学有效性标准的一种回应。
各位老师对教学意义的理解也各异。为了回应与会老师关于教育教学研究与实际脱节的质疑,关老师着重从历史教学的操作层面上阐述了有效教学的实施问题。他认为,首先,老师们应重视教学设计,阅读课本和课程标准,以明白教学内容的范围和顺序,并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她要求要特别注意四个特色:一是建构梳理;二是解疑补漏;三是技能训练;四是适当拓展。教学方法要注意四个优化:一是以学生为主;二是以课本为主;三是以训练为主;四是以能力为主。
不知不觉,一下午的研习就结束了,关老师长话短说,提示我们老师要不断追问历史教学的价值和意义,这不但是对学生成长的负责,也是关乎教师尊严的重要命题。
满满的日程满满的内容冲击着我、启发着我,虽然我的问题还没有具体的答案,甚至产生了更多的问题,但我觉得,关于教育教学价值的问题,思路慢慢清晰了些,教学实践的前进之路也渐渐明朗,需要在回味会议的精彩中梳理、内化。
优秀课例:朴素中的张力
在展示的课例中,对我最有启发的是甘井子吕秀香老师的复习课,听课过程中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吕老师的复习课简洁朴素,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教学手段,而是通过材料的展现和师生对话来把握教学的节奏和方向;没有一本正经地以板书的形式让学生记忆时间和事件,而是指导学生在阅读和对话中逐步了解第一单元的内容、作用和特点;没有堆砌过多的材料,而是抓住整个脉络,即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整个课堂线索清晰,语言简练,充满着教学思想的张力。
一是在教学结构的重建中凸显历史教学的“精神”追求。如果线性地按照教材内容及顺序处理,则容易因时间跨度大、事件多而浅尝辄止、陷于空洞,课程标准要求的人物史教学目标也很难实现。吕老师另辟蹊径,以学案为基础,牵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只是指导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样的结构重建和课堂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细节分析的照应,突出了历史知识的意义化,体现了历史教学的“精神”诉求。
二是对教材内容的解读体现了历史学科求真和反思的本质。人物史教学绕不开评价问题,吕老师对此有自己的见解。针对人物评价问题,组织学生通过史实讨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围绕课本观点进行辩论。在他的教学设计中,没有对人物进行直接评价这个环节,取而代之的是对史实的复原、与历史的对话和理解,强调的是价值观念的不同和理解问题的不同尺度问题。吕老师的反思和追问,呈现出很大的思想空间。这样处理课堂教学,有利于打破对教材的迷信,摆脱“绝对看法”和机械的一分为二的评价方式,也体现了历史学科内容的丰富性和求真、反思的本质。
三是教学过程的生成性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和历史感。如果说吕老师对本课的结构重建体现了一种高质量的预设的话,那么重视课堂生成则成就了课堂的生命力。预设和生成,辩证统一地体现在教学中。比如,在导入时,把人物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让学生品位、体验,顺利地引出本课课题;在教学中,通过图表和比较,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我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板书格式和统一的语言,而是对学生当堂零星的精彩的生成性资源的融合和提炼,推动学生的思考层次不断深入。这种有弹性的预设和教学的生成体现了对学生思考和发展的珍视。
临时的异地教学,学情难以把握,故吕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值得反思的问题,比如,“本单元主题”如何来体现;学案目标如何来落实。但瑕不掩玉,吕老师对材料的解读和对解题方法、技巧的重视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和示范。
专题报告: 对比中的深意
参加此次活动,实际是带着迷惑和问题来的。在初三备考中,基础知识、答题方法和技巧、测试、改卷、讲评几乎成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当初三教学的特点影响到初一初二的老师和的教学时,我对“这个老师很有经验,值得信任”的评价有了不同的理解——我们的经验到底向学生传达的是什么?我们的课堂上看似精彩的教学一贯方针有多少是学生需要的?在我纠结于“以前做的都是无用功,一切得推倒重来”之时,听了关丽霞老师的评课与专题报告,似乎有了豁然开朗之感。尤其是关老师“高效课堂与有效课堂两相宜吗?的问题提出和对比阐述,激发我想了很多问题。我的困惑不正是在追求“高效”和“有效”间迷茫吗?从一定意义上说,“高效是现实条件下的命题,更多体现了现存的主要教学评价方式下对教学结果的追求和意义;”有效“是一个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命题,有赖于教师在困境下敢于担当和挑战的文化自觉,那么有效课堂对教师的教学素养的要求更高,也应该是一种永无止境的教学追求。关丽霞老师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点既注重渗透新课改的新理念,也强调了教学的有效性,具有很强的专业引领价值,为我们提高教学质量找到了‘抓手’,为探索课堂教学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甘井子区名师送教、研训教师高屋建瓴的讲座和指导,加强了相互间的交流和探讨,使我县初三教师进一步把握中考的方向,明晰复习的要点,形成了复习的有效策略。
活动助推专业成长,且行且思深化教研。虽然时间短节奏快让人感觉紧张,但是形式多样、内容丰更让人精神愉悦。课堂是多变的,真实的有效课堂呼唤教师教学智慧、教学灵感和课堂驾驭能力。参加一次活动,就是对自己的一场磨练、一种提升。
责任编辑:傅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