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长海教育专栏 > 主编推荐

回眸拾贝 ,我一路收获着

发布者:cj_fuhong   发布时间:2011-05-04 09:53:50   点击数:

回眸拾贝 ,我一路收获着

 

——参加第二届“全国‘个人课题’研讨会”心得体会

长海县教师进修学校  刘雅琴

 

20101125,在市教科所的精心安排下,我们一行9人到南京参加了第二届“全国‘个人课题’研讨会”。当我踏入六朝胜地、十代都会的古都南京,聆听着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的传奇故事,亲临这片充满悲怆历史的城市,心里多了一份沉淀。

培训期间,通过聆听专家报告、参观校园,参与大会交流发言和分享演说等活动,真实地感受到了中国教育前沿最强劲的生命力。我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高度活跃状态,无论是听专家讲座,还是到学校参观,总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感觉。他们的观念新、思路清、措施硬、工作实、管理细、效率高、发展快。我的思想受到一次次强烈地冲击震撼.回眸培训中的点点滴滴,重新拾贝,积淀起沉甸甸的收获。其中南京市教科所刘永和所长所做的“‘个人课题’的光荣与梦想”的主题报告引起我强烈的共鸣。在这里我就南京市“个人课题”的研究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

南京市“个人课题”的开展前后经历了7个年头,每个阶段都有创新和亮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分成五个部分向大家介绍。

一、具体做法

    (一)有益探索,初步进入

南京市教育局局长曾经问刘所长三个问题,被称为“南京之问”。一是为什么课题都能顺利结题?二是为什么课题成果难以推广?三是为什么课题研究教师不爱?前两个问题刘所长毫不犹豫地进行了解答,而第三个问题让刘所长彻夜难眠,教师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科研?

过去他们通常把国家、省、市、区县、校级课题统称为5级集体课题,因为这些课题常常需要团队协同作战,而且往往是为了支撑办学目标,形成办学特色,解决重大问题,寻找教育规律的课题。而这样的课题总是与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相当的距离。怎样才能针对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一线教师提供切合实际、适用有效的研究课题?于是他们从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的层面开始,从“底层”开始设计。经过深思熟虑,在2004年,南京市教科所首次提出了“个人课题”的概念,并于同年发表《基层教师呼唤“个人课题”》的文章。到这里“个人课题”理念的提出可谓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说到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什么叫“个人课题”。

“个人课题”是指教师个人独立承担并得到学校或教育科研部门认可的课题。从研究目的看,“个人课题”主要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从承担主体看,“个人课题”由教师个人自己确立并独立承担,不受他人的牵制和教育行政的限制。从课题内容看,“个人课题”由教师个人自己选择,课题内容切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切入口较小,研究的内容比较单一,从研究方法看,“个人课题”主要采用适合教师个人的叙事研究、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等。从研究成果看,“个人课题”的研究成果往往是微观的、具体的和适用于个人的。

“个人课题”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独特性”。每一个教师的“个人课题”都可能与众不同,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二是“自主性”。不受他人牵制和行政干预,在研究的过程中具有相当的自由度,包括选择课题和撤销课题。三是“灵活性”。课题研究的主动权在教师自己手里,进度的快慢和方法的选择由自己决定,包括课题的调整和修订。四是“实践性”,课题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师的实际需要,因为课题来自教师的需要,教师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研究。

经过努力,南京市给“个人课题”成功地加上了引号,使之成为一个专有名词。南京市“个人课题”是市级立项课题,高级别;是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品质;一年研究可以获得两张证书(结题证书和论文证书),高回报(个人课题”研究方案中的成果形式应该有一篇相关的研究论文,而且最好要有一个合适的题目,这样的成果导向性才能明确。)。

(二)逐步完善,循序提高

凡新生事物,总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矛盾和困难,既要有坚定的信念,还要有可行的策略。他们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把创意设计成方案和策略。

2005年开始,南京市对全市开展“个人课题”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设计,并在全市范围进行“个人课题”的实验研究。从宣传发动、申报立项、过程指导、结题鉴定、成果运用等方面,拟定“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经过了“南京市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讨论批准。

2006年初,南京市教育局发文,全面开展此项研究,着重探索“个人课题”的程序安排。培训、申报、评审立项,其间他们召开了数十次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课题现场交流会。同年12月全面申请结题,经过学术委员会严格鉴定,部分课题顺利结题。

2007年,第二批“个人课题”研究开始。这次着重探索指导策略,对面广量大的“个人课题”,以往的规划课题逐项指导的方法难以适应。于是他们设计出分层指导:第一学期由区县教科室分类指导与组织交流,第二学期由市教科所分学科指导与组织交流。这样,一个“个人课题”有两次交流机会。同年,通过评选,一批优秀课题和先进学校脱颖而出。这一阶段在成果运用上强调的是发布,发布只是介绍自己的经验,他人可用可不用。

(三)蓬勃发展,全面开花

08年,“个人课题”的开展再上新台阶,出现了许多亮点。申报上采取自下而上,逐级立项,出现了校级、区县级、市级“个人课题”,总数超过10000项,全市有20%的教师参与了“个人课题”的研究。期间,“个人课题”的实施出现了三个亮点:一是三级网络建设:三级评审,逐级立项,形成网络;二是三级指导:市、区县、学校分层指导;三是开始匿名评审(匿名评审立项,匿名结题鉴定,以提高“个人课题”的公信度和质量)。

09年,南京市承办了“首届‘个人课题’研讨会”,讨论创建“全国‘个人课题’协作体”,同时,发出了《“全国‘个人课题’研究协作体宣言》,全国有四十余座城市申报参加协作体。

2010年召开第二届全国‘个人课题’研讨会。

(四)提升发力,辐射扩散

“个人课题”研究的开展不但在南京市风起云涌,同时在全国诸多城市也掀起了学习浪潮。各省市在借鉴南京市做法的同时,纷纷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过程管理,形成了各自特色。例如徐州市在《课题研究重在过程管理》经验介绍中提到他们利用博客网站来进行过程管理,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网络的特点是自动记录时间,上传后无法自行改动,而且上传篇数也是自动统计。这就等于将复杂繁琐的课题研究过程记录交给了网络,也就保证了整个研究过程材料的及时性。

课题管理博客的建立主要从地区和课题管理过程进行设计。纵向上设计主要是根据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对课题日志进行分类,便于教师学习参考,也便于过程的检查评估。横向上设计主要是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选题设立博客群组圈子,以实现跨地区同学科、同类型选题的交流互动。主持人上传的材料有数量和时间要求,实行量化积分管理。结题时也是按时间、数量和质量由专家鉴定组评审计分。

但是有了网络博客,并不一定能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为了保证质量,他们建立一整套管理要求和管理办法,通过量化积分的方式保证教师个人课题研究的质量。该办法包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他们通过开培训会和课题管理博客的站点公布,提前公布博客积分管理的分值,让申报教师心中有数。在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具体的立项时间和结题时间。从上传研究方案开始,到每学期上传规定的读书笔记、教学案例、随笔,再到最后上传的结题报告等,每一步都有上传时间和数量的要求。

如:2008年徐州市第一批教师个人课题量化积分的分值分布表

项目

分值

上传时间

数量

备注

研究方案

20

全市开题大会后两周时间

一篇

逾期不发布不得分

读书笔记

每篇5-10

每学期中

每学期至少两篇

多发布的文章视质量酌情加分

其他材料(案例、教育故事、随笔等)

每篇5-10

每学期中

每学期至少两篇

多发布的文章视质量酌情加分

结题报告

10-20

课题结题前

一篇

逾期不发布不得分,可以作为一篇市级论文

在规定的一年时间里,为了让教师有更多的获益,让教师感觉到参与个人课题的研究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他们用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题研讨活动,加强动态管理。课题研究进行半年左右,他们就会组织中期交流大会。从教师课题博客日志中选择研究过程材料丰富、研究方法科学的主持人,登台介绍课题研究的过程和经验,启发与会教师管理好自己的课题博客。

(五)反思积累,再接再厉

南京市的“个人课题研究可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过研究与实践,他们开始对“个人课题”进行深刻的反思。

1、“个人课题”特征再认

名称

 

 

集体课题

1、群策群力,才智互补,同力合作,人多势众;

2、能够解决学校重大问题,支撑学校办学目标,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1、协调困难,相互牵制的现象严重;

2、课题研究缺乏教师针对性,对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没有太多的作用;

3、参与程度不高,经常是培养了几个“笔杆子”。

个人课题

1、  研究主体也是责任主体,具有灵活性,

方便调整和选择,不拒绝合作、互助、指导,有利于行动研究。

2、  课题源于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实际问

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极为有利。

 

2、“个人课题”发展趋势

课题研究有三个发展趋势:

一是研究项目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发展。选题由新颖到实用,更强调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切中教育教学问题。现在南京市的“个人课题立项和结题都不容易,教师必须是“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

二是研究方法从学院风格向草根转移。2008年推出教育案例研究,2009年推出叙事研究,2010年推出教育调查研究,2011年计划推出教育设计研究。

三是研究程序从“繁琐”向“简约”变化。为一线教师“量身定做”了一套研究程序与策略,就是《“问题导入式”五步研究法》:找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对策——辅助实践——经验总结。这套程序导向明确,思路清晰,环环相扣,简单易行,适合一线教师,利于问题解决。

根据多年来的工作,他们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形成了一个明确的思想:降低“个人课题”研究与管理重心。构思了六大设想:

一是完善三级“个人课题”网络,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首先建立三级申报网络:校级立项——区县级立项——市级立项,形成三级“个人课题”;接下来是指导的分工合作:学校群体指导,区县类别交流,市级分学科召开现场会;最后是评审上下结合:自下而上推荐,自上而下结题。

二是培养三级“个人课题”骨干,让一个人带动一批人。建立研究骨干教师“三级评比晋升制度”:首先是 “实验教师”;多次参与“个人课题”研究,就晋升为 “骨干教师”;“个人课题”参与多,结题率高,获得优秀“个人课题”的教师,成为带头人——“专家教师”。让这些“实验教师”“骨干教师”“专家教师”带动一批批教师进行“个人课题”的研究。

三是尝试三级“个人课题”规划,让变化置于计划的框架。

四是建立“个人课题”实验学校,探索课题草根化管理。

五是评选规划重点“个人课题”,引领“个人课题”的方向。

六是开展“教师教科研”,营造良好的底层科研环境。

二、个人启迪

上述五点的提炼不一定全面,但对我们的工作很有启发。所以我觉得,参加活动看的是事,重要的是,看过事后,要对事情背后的意图和作用有自己的思考。针对他们的做法,结合长海科研工作的现状,引发了我的几点思考:

1、基层领导没有从真正意义上重视科研工作。至今仍然有部分校长对课题研究提出质疑。领导如果不从真正意义上去重视,只会说些不痛不痒的话,在号召教师做研究的时候,自己心里却想着这项工作其实没什么用,这种“言不由衷、自欺欺人”的做法只能是适得其反,使得广大教师错误的认为科研只是一座徒有形式、而无内涵的“造假工程”。

2行政部门要求市县级骨干教师必须要有课题,因此,部分学校先把申报机会让给骨干教师,造成很多普通教师没有机会。从功利角度考虑,集体课题中,主持人可以得证书,参与者得不到,这就造成参与者不可能尽心尽力地去进行研究。甚至迎合评审立项的条件,有的主持人只好把不同学科的教师纳入课题组,这样造成研究的问题很少是共性,达不到集体课题研究的目的。

3、课题组研究活动得不到保证,受制于教学工作量的压力,受制于应对各类验收评比,导致学校教科研活动不能按计划正常开展,“教科研不是急任务”的观念有一定的市场。

4、课题不能聚焦问题开展研究。计划——实施——总结——反思,教师按规定的流程开展研究活动,大问题意识的匮乏,是不少课题的落脚点放在了从文本到文本的总结,而非问题的质疑与问题的解决过程。

5、研究周期长,造成5年研究,4年半睡觉,三年研究,两年半睡觉,研究成果不能及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6、教研部门、科研部门、电教部门、培训部门缺乏统一协调,使原本就薄弱的管理力量更加分散,各类咨询不能共享,教师重复劳动,精力大量浪费。

7、以课题立项、论文发表获奖为奖励标准,教师的教科研构成介入得不到鼓励。教科研经费投入远远低于硬件改造的投入。都说学校发展教师是第一位的,教师发展科研引路是第一位的,但现实中这样的理念和认识很难得到体现。教科研是脑力劳动,学校的奖励投入很少,无形中贬低了教师的劳动价值,影响了参与的积极性。教科研奖励重结果轻过程。有的学校奖励集中在结题及论文获奖发表上。而过程性研究活动的奖励很少,这种政策的不完善无形中给“功利”提供了孽生的土壤和空间,导致教师的研究行为、研究价值发生了偏移,重结果而轻过程。

8、科研管理人员不稳定,没有固定的科研专干。所有学校的专干都是兼职的,除了要完成满负荷的教学任务外,留给行使科研管理的空间很少,有的学校在过去的两年里没上交给教科室任何材料。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借鉴他人已有经验,少走弯路,创造出我们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回顾仅仅两天所经历的事,见识的人,我觉得南方的老师和我们有所分别,不是他们的一切都好,但的确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品质:很敬业,善思考、爱学习、勤总结,你能从他们滔滔不绝的言谈中,从容淡定的举止中,真切地感受得到他们心无旁物、乐此不疲、兢兢业业地从事着自己的事业;他们的眼神传递着职业的自豪和专业的追求;他们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系统地思考、学术的主张和独到的见解;他们的思想和行动无处不诠释着自己对这份事业的理解和追求。我的心为他们这份执著和激情深深地打动着。

走进南京,时间很短,故事不多;感受南京,受益匪浅,回味无穷。他乡、他景,别有洞天;他人、他事,明理明智。回眸拾贝,我一路收获着。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