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工作的现实基点
发布者:cj_sfy 发布时间:2011-04-21 08:18:03 点击数:
校本教研的重要性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而日显突出,但一些学校把校本教研工作仅仅理解为就是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造就“骨干”、“名师”,可以说,自我反思、专业引领、课例研讨、学科沙龙、同伴互助等是当前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主要形式。毫无疑问,校本教研当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切实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水平为目的,从而使其体验到专业成长的幸福和快乐,但如果仅止于此,这是对校本教研窄化和狭隘的理解。校本教研的全部内涵应当有三层要义:其一,校本教研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不能只研究教学,还要加强育人的研究,结合当前学生出现或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其二,校本教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培养一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三,校本教研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围绕学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服务。校本教研的现实基点在哪儿?我们以为,其工作的开展必须基于学生,基于教师,基于学校。
一、基于学生----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为学生的成长奠基。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学校因育人而存在,校本教研如果不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加以研究,让他们学会成事、成人,就失去了其核心要义,任何时候校本教研都不能“遗忘”学生这一主角。例如学生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上的问题,行为习惯上的问题以及后进生的转化、学习兴趣的培养、特殊家庭孩子的教育措施、个性特长的培养、育人模式的创新等等。教育要研究学生,要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要了解学生究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能使孩子的道德、学习和身体一同成长。当下,社会、家庭的不利因素或多或少的消解着学校教育,这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我们不应无动于衷,更不应无所作为。教育家吕型伟的“薄膜理论”说得好:“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学校,如果无力改变大环境,也可以营造一个优良的小环境,如同农业生产,无力改变大自然,可以建设一个塑料薄膜的暖棚,使小气候起大作用,也能获得丰收。”如何营造一个优良的育人环境使小气候也能起大作用呢?这将是校本教研义不容辞的科研任务。基于学生理应是校本教研的核心要义,也是校本教研工作的丰厚土壤,其过程的开展应当是发现问题,形成课题,研究课题,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的成长奠基。
二、基于教师----引领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打造教师核心竞争力。学生、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特级教师靳家言说的好:“课程改革,离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都只能是纸上谈兵,课改理念都可能被扭曲,甚至异化。教师如何在新一轮的课改大潮中安身立命?如何具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对教师的价值评价是:教学质量是根本,课堂教学水平是关键,教科研论文是必须。价值导向如此,我们以为,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业务素质就意味着具有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享受教师职业内在的幸福和尊严。校本教研工作必须立足于教师实际,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引领教师走内涵式专业发展之路。然而当前,校本教研流于形式普遍存在,真正投身其中的也只是少数尝到甜头的“骨干”,而众多一线教师或是工作压力大,或是看不到专业发展的希望,或是对“现实”的不满而消极应对。如何使这些教育战线上的“主力军”成为研究者从而真正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成为校本教研工作中迫切解决的问题。为此,许多学校在制定完善而又严格的教研管理制度上下足了功夫,毋庸置疑,严密的制度能够对规范教研活动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仍然不能绝对防止教研活动流于形式。因为管理者所制定的制度主要是针对被管理者的,是一种把被管理者放在对立面上的管理,教师内心深处往往会对教研活动产生逆反情绪。只有当校本教研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愿望和自觉行为的时侯,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才能提高其实效性。一所学校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规范教科研管理,更为重要的是生长浓厚的教研文化,综观一些名校教研工作开展的扎实而有效原因正在于此。教研文化的生长不可能一蹴而就,来不得急功近利,来不得一味追随与盲崇,而是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它如同空气一样无影无形,却处处弥散在周边,教师的科研意识和主动性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场”中逐渐形成,此时任何外在的校本教研的形式都显得无关紧要,它迸发的是教师教研的热情,外显的是教师良好的教研习惯,其形式可以因校而异,因人而异,只要最终能使教研成为教师生命的一部分,成为自主行动都是可以的。可以说,教研文化的积淀应是校本教研工作的“灵魂”。
1、构建学习型校园,营造学习文化。专业发展从读书起步,对多数教师而言,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匮乏是其专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校本教研低效的主要原因。因而,校本教研不能仅仅满足于“研”,更应引领教师“学”,必须着力于学习型校园的建构,营造学习氛围,引领教师走上学习之路,让学习成为老师的自觉行动,让学习成为老师的必需。其一,学校行政人员要增强沟通意识、鼓励意识、赏识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与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变“逼着学”为“共同学”,与教师一起成长,让浓浓的读书学习之风从学校管理者身上“刮”起来;其二,购买或推荐一些经典、实用的教育教学理论专著、杂志给教师,让教师看得见、够得着,产生阅读的冲动;其三,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短期和长期读书计划,形成规划意识;其四,积极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以办公室为单位,由办公室负责人组织教师每周一次,以教研组为单位,每月集中一次,交流学习的体会心得,交流教育教学中新的认识与理解,交流创作的成果,实现智慧的“碰撞”、观点的接纳、激情的“点燃”;其五,利用校园网络平台进行个人成果的展示,如教学叙事、案例反思、论文获奖与发表等等,使教师体验到成就感。
2、立足课堂主阵地,营造课研文化。新课程实施以来,专业理论指导、教学沙龙等活动成为校本教研的“宠儿”,广大教师接受了一些新思想、新理念,但新理念转变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还存在一定距离。从不少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看,还有很多模糊的地方,需要研究的内容还很多。因此,校本教研必须立足于课堂这块主阵地,关注教学原生态,关注课堂教学的本真面目,用新理念来指导新课堂,找到理念和教学行为的结合点,着力营造浓厚的课研文化。(1)学期初,要求每位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认真选择两课内容,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并主动邀请学校领导、同学科教师听课评课,并上交一份教案、一个课件、一篇反思。(2)以教研组为单位,改变以往课例研讨“一听一评”这种单一的模式,以磨课为助推器加速教师的专业发展。其一,同课异教研讨。选择同一篇课文,由不同的教师自行设计,分别执教,然后再相互听课观摩,研讨切磋,取长补短。其二,同人同课复教研讨。一个教师选取同一篇课文,进行多次的教学设计、上课、研讨、反思,不断修改和完善,不断精雕细琢,最后,面向全体教师进行展示。课后,听课教师还要针对这堂课进行评课,既肯定优点,又指出不足。在如此“磨课”的过程中,执教者就会在课程观念、教学理念、教材处理、教学艺术等方面逐步地改进提高,从而快速实现自我的专业成长。(3)教研组每周在校园网提供一节名师的教学视频或实录,每位教师必须观看并进行点评,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最简单有效而又受教师普遍欢迎的教研形式。
3、营造帮扶文化,让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校本教研开展过程中必须强化团队意识,无论是教师承担公开课教学的任务还是教科研论文写作都不把它视作个人的事,而看作是整个团队的事。集体备课、集体研讨、写作经验的交流等等,总之必须发挥集体的智慧,使教师享受的成功喜悦,减轻教师的畏难情绪,从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育科研,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对教研组、年级组、集体备课组等团队采取“捆绑式”考核,把个人成绩归为团队绩效。
三、基于学校----树立问题意识,针对学校实际提供可行的发展策略。校本教研应立足于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树立品牌意识、精品意识,在管理育人模式的转型、办学理念的开掘、办学品味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方面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切实针对学校的薄弱环节拿出卓有成效的解决措施和方案来,这理应是校本教研的重要科研任务。
1、以教学质量为生命。虽说当下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大力实施课程改革,但应试教育并没有退出舞台,反而有变本加厉的趋势,在这样的大气候下,教学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社会、家庭往往把这作为评价学校、教师的唯一依据。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影响教学质量提高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效益从而摒弃机械训练和重复劳动?如何解决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矛盾?如何改革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从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或大或小的问题都是不容回避的,必须通过以校为本的研究才能真正得以解决。因此,校本教研必须要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与评价策略,既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成绩又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矛盾与困惑中寻求突破。
2、以新的课程改革为主旋律。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不少学校口号喊得震山响,暗地里应试教育却搞得轰轰烈烈。如何扎实推进课程改革,使课程实施、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全面落实课改精神将是校本教研工作的重点之一,校本教研是贯彻落实课改精神的研究“基地”。随着新的课程的设置以及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更新,必然要有新的管理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与之适应,这必然有一个探索的过程。因此,校本教研必须将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与新课改理念的接轨上,将“切入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为深入推进新课程“保驾护航”。
3、以办学理念为旗帜。一所学校如果没有鲜明的办学理念如同一个没有思想、灵魂空有躯体的人存在,办学理念如何彰显,如何渗透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如何打响学校的品牌彰显学校的特色这应当是校本教研工作牢牢树立的一面旗帜。
4、以问题为课题。真正的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校本教研必须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积极开展校本课题的研究,切实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市教研员在我校工作调研时,指出我校学生的“语感”普遍不尽如人意,因而我们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作为我校校本课题之一,并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首先我们确立实验班,接着广泛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根据资料提供的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操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基本方案,然后在研究中不断调整、不断完善,最终形成课题成果向全校推广。课题研究必须从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选题,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造题,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中选题,从教师自身课堂实践的矛盾冲突中选题。只有这样,才是教科研真正的“科学性”与“方法论”。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将面临更多的新问题、新困惑、新挑战,只有立足校本、借助研究才能寻求新的途经与方法,只有立足于学生、教师、学校这三个现实基点的研究才是校本教研的本质内涵。同时应当增强服务意识、科研意识,加强校本科研工作的过程管理,重视校本教研成果的辐射推广,拓展其空间,开创校本教研工作的新局面,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