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的建议
发布者:cj_sfy 发布时间:2011-04-07 08:22:58 点击数:
备课的建议
建议1:备课要有把课改新理念内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的意识,但不必期望一节课能体现课改的所有新理念。
建议1:备课要有把课改新理念内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的意识,但不必期望一节课能体现课改的所有新理念。
新课程的全新教学理念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同。如“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拓展学习时空,关注学习过程,丰富学习经验;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等等。但这些理念能否有效贯彻,关键还在于每一位教师是否真正把这些理念咀嚼、理解、消化、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在实践中落实课改精神。
从备课入手是落实课改新理念的第一步,教师要在备课中有把课改新理念内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的意识,并自觉地把这种意识贯穿于备课的全过程。有了这种意识,才能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形式的组织等方面自觉以新理念为指导,努力让课堂充满活力,从而传递出新课程、新课堂的清新气息。
但在备课中,我们也应客观地看到期望一节课中完美地体现课改的所有新理念是很难做到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备课并不是把课改的所有新理念简单相加,生搬硬套地贴上“标签”,而是应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实际有选择地突出新理念中的几点,并能有效地贯彻到教学实施过程中,这样的备课才是真实的,才是有意义的。“没有最好的备课设计,只有最适合的备课设计”。备课中学会了选择,才能抓住课改新理念的精髓。
建议2:备课要着眼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与终点,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设计。
尽管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有所不同,但各学科教学的共同价值却是一致的,即通过各学科丰富的育人资源,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在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下,备课往往只关注知识的习得和技能的训练。而在新课程理念下,备课要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包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等。
这些综合素养构成了学生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在备课中我们要在每一环节上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想着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和情境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的选择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是否预留给学生足够思考和讨论的时空等,简单说就是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
从学生的发展着眼,要求备课要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出发进行设计,要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和终点,还要了解学生心理、生理和认知特点、学习态度,了解学生已具备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等。
从学生的发展着眼,要求备课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要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情况,并尽量把这些纳入到教学设计的每一环节。备课还要备学生的种种“可能”,并细化到考虑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的程度。
从学生的发展着眼,要求备课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设计,包括教学要求,教法设计,重点、难点的考虑,作业和训练的分层设计等等。
建议3:备课要对教学全过程和教学基本要素进行周密思考和整体策划。
任何一种有目标的教学活动,为了达到预期目标,都必须在活动之前进行周密思考和整体策划,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一般认为,备课主要涉及到教学对象(学生)、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这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上述建议2中,已对教学对象(学生)进行了分析,以下仅谈在备课中如何备好其他三个要素。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做到科学、合理、适切,要有可操作性与可检测性。教学目标关系到在具体实施教学前必须明确“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因其他要素均要围绕实现教学目标来进行,又都要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极其重要。教学目标要以全体学生为行为主体,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整体设计,目标指向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教学效果影响巨大,会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因此更要精心思考和设计。
教学策略要有利于教学的整体规划。教学策略是在具体条件下,为实现预期目标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在明确“要到哪里去”后,解决“怎么到哪里去”的问题。教学策略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一般认为,教学策略不是教学方法,而是教学过程的综合解决方案,是方法的方法。备课中,对教学策略的考虑一般包括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和教学资源管理策略。其中,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结构程序策划、教学媒体材料设计与开发等,均属于教学策略的范畴。在教学设计视野中,教学策略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
教学评价要通过反馈来调控。教学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三部分,它的目的是将学生的反应输出状态与预期目标相比较,看看“有没有到哪里去”。备课中,要先确立评价指标,然后从成果和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设计,使教学设计工作沿着预定的方向进展。课后,还要对收集到的教学反馈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从而获得对教学设计方案和实施过程进行修改的信息,使教学更加趋于完善。
建议4:备课要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基础上,解读教材,吃透教材,超越教材。
课程标准不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引。课程标准对本学科的课程目标、各个知识模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释,如果能细细研读,对实现各个知识模块之间的沟通与整合,对备课都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备课大可不必匆匆从备教材开始,而是要从备课程标准开始,这样才能居高临下地解读教材,把握教材,进而超越教材,用好教材。
解读教材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掌握教材的特点。教材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备课的结构、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同教材的特点要选择不同形式的教法。因此,老师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特别要理出教材的特点,才有助于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科学的教学方法。
吃透教材,是对教材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吃透教材要做到吃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目的;吃透教材主要线索,把握知识点纵横联系;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训练点;吃透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密度;吃透教材的德育因素等。
超越教材,是对教材的再创造、再组织,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的话早就点明了教材只是教学的媒介和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即教学要“用教材教”,而不要仅是“教教材”。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材,没有自己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就不会用好教材。
建议5:备课要重视教学环节的有效设计,关注环节间的梯度、过渡和合理性。
教学环节是把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进行合理链接,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在备课中,有效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能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然而,事实上,备课中教学环节的有效设计却往往被广大教师所忽视,大量的无效环节充斥于课堂,这主要表现在环节与目标相脱离;环节设计留于形式;环节间的衔接脱节;环节顺序安排颠倒或混淆等等。一般而言,进行有效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提出问题环节,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包括生活情境和虚拟情境。并通过新鲜有趣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问题解决环节,要围绕学生已有的经验、体验及未来的发展展开,设置合适的台阶,运用恰当的教学组织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讨论,凸显解决问题的过程。
得出结论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分析彼此的长短处,总结该方法与以前所学的有何不同,反思合作性学习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
其实,从比较成功的一些课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有效环节设计的主要特点。如有效的环节关注到了环节间的梯度,为课堂教学的逐步推进搭建了“台阶”,降低了达成任务的难度;有效的环节关注到了环节间的过渡和衔接,给人以行云流水般的感觉;有效的教学环节关注到了环节设计的合理性,不仅符合学生思维的认知规律,同时还教给了学生如何探索新知的方法;有效的环节关注到了教学容量、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与方法与目标的一致性;有效的环节还考虑到了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和所采取的课型与教学内容的特征相符合。
建设6:备课要关注师生双边活动,既要重视备教法,也要重视备学法。
新课程倡导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这打破了以往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教师把话语权下放给学生。由此师生的关系也由以往的“一言堂”转为一种“对话”。师生双边活动具体表现为与每个环节特定教学内容或任务相适应的教学组织方式与方法、学习方式与方法、学习工具的具体运用和操作。尤其是教法和学法更是教师备课时要关注的。
备课要备教法。“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层次多样性和形式灵活性。教师备教法既要熟练掌握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还可以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快乐教学法、诱导教学法、感悟教学法、探索教学法等。
备课要备学法。教师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
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方法为重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还要备学生的学法,即根据学生年龄、心理和已有知识水平及教学要求等特点,给学生以高效的学法指导:从课前预习、听课笔记、知识记忆、分析运用,到课后训练、笔记整理、知识梳理拓展等方面都应该有相应的学法点拨和示范指导,以便让学生效仿。
建议7:备课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
教学资源是构成教学的要件之一。教学资源的融合包括社区,家庭资源的整合;媒体,网络资源的整合;其他学科资源的有机整合等。备课中的教学资源的整合包括对大量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筛选,剔除无用资源,使零散的资源变为系统资源,以便发挥其最佳教学作用。整合教学资源要求给学生提供的资源是优质的,这样,资源的教学效用才能充分发挥。整合教学资源要求分门别类自建资源信息库,储备大量的教学资源。那种把备课仅仅定位在研究课本资源的作法,是很难整合出优质的教学资源的。
教学媒体的选择成功与否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高低。因此,树立正确、科学的媒体观是教师的当务之急。关于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标准,来选择相对最佳的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否适合于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是否适合学习者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教学媒体是否达成教学目标的需要;教学媒体的使用与学习的效率是否相一致等。教学媒体的选择也并非越现代越好,越贵越好,能用简单的教学媒体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需用复杂教学媒体。也可以整合各种教学媒体,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整体功能,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
建议8:备课是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但这种预设不应是封闭的、刚性的,而应是开放的、弹性的,要为教学的生成留有空间。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备课中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开放的、弹性的预设应具有这样几个特点:预设要有预见性,尽可能从学生角度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考虑。预设要有情境性,创设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的教学情境来推进教学,生成课堂亮点。预设要有灵活性,要为课堂教学的调整留有空间,真正实现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备课中,开放的、弹性的预设要对教学过程的多维设计,不同教学思路的追问,学生间交流与质疑,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等方面加以考虑。
建议9:备课不但要体现各学习领域的共性要求,还要凸现该学习领域独特的个性化要求。
任何一个学习领域的备课除了要对以上八条建议中基本的、共性的要求进行思考外,还应认真分析该学习领域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教育价值,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备课。也就是说在个性化的备课中,不但要考虑该学习领域所涉及的知识对学生的发展价值,还要考虑该学习领域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和不同的路径;该学习领域发现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该学习领域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该学习领域给予学生的特有的学习经历和体验等。唯有如此,体现学习领域个性化要求的备课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以下,对七大学习领域及其所属学科的备课提出一些个性化的建议。
语言文学学习领域包括语文和外语这两门学科。语言文学学习领域主要是通过字、词、句、篇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来实现该领域所特有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特征。但因为一个是母语教学,一个是非母语教学,因此,在备课上,所属的两门学科又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化要求。语文学科要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注重整体感悟,加强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考虑到字、词、句、篇的因素,考虑到蕴含在字、词、句、篇中的语言知识和思想意义。英语学科则要遵循英语教学的规律,注意英语中语言知识与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在备课中,教师既要注意教材中有关的文化因素,还要注意思维因素,以话题为主题、以活动为主线,开展“任务型(Task-based)”教学。
数学学习领域包含的学科是数学学科。数学领域对于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在于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和数学素养,学会用抽象符号表达和提高数学语言表述的水平。因此,数学学科的备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考虑学生对新的概念、定律、法则、公式等的认知水平和理解程度,已形成的数学基本能力等。在教学过程的组织设计上要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从已知探究未知。在练习上,例题要体现典型性、示范性和启发性。习题的设计和选择要体现基础性、层次性和可选择性,使数学练习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自然科学学习领域包括小学自然、中学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理(自然地理部分)等学科。其中,自然学科、科学学科和生命科学的备课要体现自然科学领域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特点,在探究中体验过程和方法的思想。在教学内容上,应以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到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为主。对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应采用实验演示、图表、模拟等直观手段使之具体化,关注学生产生问题、探究质疑、形成结论的思维过程。在教学组织的设计上应注意内容和活动的层次性,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对落实教学目标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备课中要加强实验教学的设计,使学生掌握和运用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化学学科强调渗透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培养学生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和动手“做科学”的积极性。因此,备课要将守恒、平衡和结构决定性质等思想方法的学习融入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科学思维方式,并努力为学生提供实验机会和实验环境。在日常教学中,要解决一些实验危险或者受设备等条件限制的问题,要充分发挥计算机模拟实验的特长,将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适时、适量、适度的整合。
地理学科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点,对培养科学精神和培育人文素养具有学科独特的价值。地理学科的备课要突出概括性、应用性、有迁移价值的地理原理性知识和对地理学科基本知识结构的理解。在教学内容的确定和组织上,要以地理技能的培养带动地理知识的学习围绕地理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提高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要积极建立地理与生活的联系,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指导学生参与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和解决地理问题上,给学生创造体验主动学习的机会和探索的过程与经历。
社会科学学习领域包括品德与社会、地理(人文地理部分)、历史、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中学社会等学科。其中,品德与社会学科和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学科要以品德教育为核心,对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富有民族精神及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起到奠基作用。在教学设计中要坚持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融知、情意、行于一体。教学方法上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通过生活模拟、情境体验、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得到启迪和发展。
社会学科对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并运用既有知识和经验,多角度地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备课中,应将其视角放在应用学生的既有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和解决具体的问题上,逐步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训练要注意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包括通过历史、现实与未来等演化发展的比较,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等的相关分析,对社会的普遍性问题和差异性问题进行探究等。
历史学科对帮助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认识人类文明的进步趋势,培育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独特价值。历史学科的备课要始终关注让学生获得与形成“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通过“情境活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问题研讨”“多媒体辅助”“人机交互”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的设计来开展教学。
技术学习领域包括信息科技和劳动技术学科。信息科技学科以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过程为主线,以培养青少年具有能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备课中,要设计与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学习中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具备进行信息收集、处理、传输和表达的简单技能,提高信息收集的有效性,信息判断的准确性。教学内容的组织应该充分体现“做中学、做中悟”,通过观察和体验,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融入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或活动之中。
劳动技术学科是培养学生具有技术知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未来国民技术素养的重要课程。这门课程融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教学中要重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提升学生知识综合运用水平。备课中要重视动脑设计活动与动手操作活动的合理安排,注重操作实践。
艺术学习领域包括音乐(唱游)、美术和艺术学科。音乐学科是学校实施美育、普及音乐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提高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在教学内容处理上,要正确把握音乐教科书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通过感知、表现、鉴赏、创造四个内容要求,设计音乐教学活动。在学习方式上要充分重视音乐学习过程中个体的内心感觉和自我体验的客观规律。在学习训练上要让学生投身于“听、动、演、赏、创”等音乐学习的综合实践,注意让学生在参与音乐实践和创造的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各种体验,挖掘与发展他们的音乐潜能。
美术学科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备课中,要重视对美术学习内容的整体设计,注意针对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设施设备等实际情况,有重点地选择教学内容。要设计好审美的实践活动,注意通过审美体验,使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提高。在学习方法的设计上,通过探究性方法主动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开展“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玩玩”等学习活动。
艺术学科是为提高学生综合审美能力,开发多元智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设置的一门新的综合课程。备课中,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针对不同艺术范例主题的具体要求,还要注意不同课型或教学环节的特点,要注意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的有机结合。要整体思考艺术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处理要注意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各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融合,以及与人文科学,技术等学习领域相关课程的相互渗透,以促进学生的艺术通感、迁移思维和整合素养的形成。
体育与健身学习领域包括体育与健身学科。体育与健身学科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发挥“健身育人”的课程功能。备课中,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应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意向、生活经验和体质基础,全力确保基本内容的教学。运用教学机智,合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关心体育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
建议10:备课要注意不同课型的差异性,从不同角度来探索与创新课型设计。课不但要体现各学习领域的共性要求,还要凸现该学习领域独特的个性化要求。
新授课以学习新知识为主要任务。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熟悉的实际生活背景,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习惯,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形成概念、认识规律、了解方法,体现教学目标的分阶段要求。对新授课的重点、难点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方式来突破,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加强反馈训练。
练习课是为了巩固和深化所学内容。练习课的目标设定一般略比新授课和实验课高一些,制定目标时既要考虑训练内容、形式以及学生的实际基础,又要体现层次性和个性化要求,以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训练。
复习课是为了对已学过内容进行综合、归类、转化和辨别,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准确,从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课的备课要明确复习重点、难点、步骤、方法反馈与评价等,要在双基练习、能力训练方面做文章。通过多种方法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知识网络,构建成知识框架。复习课中的配套练习,要做到精选、精练、精讲。要选取学科知识点、能力点、学科思维特点和考点的题目。
实验课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实验药品的准备、教具的使用和如何演示实验是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和合理安排的。对于实验用的药品,事先要进行周密的检查,以免临时发生了问题,措手不及。教师还要思考如何充分利用教具,使讲授内容更加生动活泼、形象易懂,引发学生兴趣。对于需要演示的实验,教师应预演一遍。最好是用正确的和不正确的操作方法各做一次,把实验中可能产生的现象搞清楚,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周到。
讲评课对于巩固双基、规范解题、熟练技巧、开阔思路、提高学生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讲评课的备课要求教师在课前对学生答题的情况进行分类统计,了解答卷基本情况、各题得失分人数,对学生的典型错误要找准原因,并按知识点归类,设计变式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