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科研资源

材料十

发布者:cj_liuyq   发布时间:2011-01-12 08:29:50   点击数:

《网络对高中学生的学习与心理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长海高中 秦岩 于杰 尹秀丹、王珏
摘要:
 
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据调查,目前网民中18~35岁的青年占85.8%,18岁以下的占15.8%大部分是高中生和初中生。面对不可阻挡的上网热潮,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互联网络带给我们巨大的影响,其对青少年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其消极的、负面的。但是,互联网络毕竟代表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以使青少年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关键词}:网络、高中生、影响、对策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高中生上网,休闲娱乐是他们上网的最主要目的,而网络游戏是互联网休闲娱乐方式中最吸引人的一种类型,网络游戏中角色扮演型对高中生成长产生的影响最大。中国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新型产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期,在发展运作过程中必然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给高中生的学习、心理成长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网络游戏不仅仅影响了高中生的身心健康,还深刻地影响了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多方面领域。所以,有必要分析研究网络游戏影响中学生的内在原因,加强网络游戏的监管力度,给中学生带来一个纯净的网络文化空间。

 
    对于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一个个网络游戏在带给他们欢乐的同时,更多的却是无尽的痛苦和悲哀。时间、金钱的无谓消耗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网络游戏在带给他们一个虚拟世界的同时,让他们不成熟的心智很容易滑向各种不健康的深渊。
    然而,一方面是家长和孩子们与网瘾的苦苦斗争,一方面是网络游戏商们想尽办法要让青少年越陷越深,一场不见销烟的斗争背后,谁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谁来帮助他们走出网瘾的深渊?又是谁来让他们在雨季花季的阳光下,自由和健康地呼吸?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一些负面影响逐渐表现出来,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患上了"网络游戏成瘾症".网络游戏混淆虚拟游戏与现实生活.网络游戏影响青少年的道德认知.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心理、身体健康、学习等产生不良的影响.网络游戏引来国外不良文化的入侵.对网络行业加强监管,创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中学生开展预防和救助行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加大学校教育投入。
二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探索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心理影响的现代理性认识,指导学生用好网络,培育良好的网络心理。当前,网络不仅是一种时尚和潮流的象征,更是一个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甚至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2005年,我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人的“和谐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也是全面提高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过程。未成年人是重要的社会成员,他们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是针对目前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的重大决策。因此,研究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影响成了刻不容缓的课题。
实践意义
(二)实践意义:
探索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心理影响的应对策略,从而使学生能够健康地使用网络,用好网络,为学习、生活服务,而不是成为网络的受害者,成为网痴,影响学习及生活。丰富多彩的互联网极大地丰富了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同时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给未成年人的思想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社会的“失控”,导致未成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缺失。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可塑性强,容易受到外来思想的冲击。网络互动,使一些消极的价值观和腐朽的文化造成思想混乱的颓废,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比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还要大。如网络迷信的泛滥,使许多还不具备正确判别某些复杂事物能力的未成年人深受其害。未成年人的权威崇拜还可能因此由传统的“长辈权威”向“网络权威”转移。师长和社会团体的功能弱化,因为网络所虚构出来的新英雄、新偶像比现实的权威偶像更富有吸引力(如网络游戏中的侠客、互联网黑客等), 随着网络的大众化,网络黑客也越来越常见,并且成为不少为成年人网迷的崇拜偶像。但是这些新英雄、新偶像所传达的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却往往是暴力、征服、唯我独尊、兵不厌诈、投机取巧等有悖于社会规范的错误观念,这就容易造成未成年人标准紊乱、丧失社会责任感、产生角色认同危机或发生角色混淆。
所以,研究并充分认识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的影响,确定科学可行的疏导方法,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意义重大。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没有发现相关专题研究的,但是有相关文章。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没有可推广的价值和研究成果,普及性不大。为此我们组织课题组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工作,这也是在新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不断地丰富和提高理论研究,以期望取得显著的成果,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更好的方式方法。
根据笔者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关于“网络对高中生的学习与心理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的相同研究很少,但是主要围绕相关问题有一些研究,下面综述如下: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普及。人们普遍认为,这种新兴的信息技术将会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产生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大量有关著作开始出版发行,形成了对互联网的研究热潮,其主题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伦理、道德、法律、国际关系、文化、大众媒介、人际交往、消费等人类生活的各层面,对学术界、思想文化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但是,这类探讨大都是学者个人经验的概括,且大多数属于预测性质。在网络开始进入民用领域,很多社会变化还未出现的时候,这些预测尚有其价值;但是,目前互联网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影响不仅应该通过思辨的方式来预测,也需要通过实证的方法来研究。
基于这一理念,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传播政策研究中心开始了《全球互联网项目》(World Internet Project),旨在通过社会调查的方法,了解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与大多数有关互联网的商业调查相比,WIP项目有以下特点:
1、不仅关心互联网的使用现况,而且关心其社会影响
2、不仅关心互联网用户的现况,而且关心非用户的情况,并且将二者进行比较
3、不是一次性的调查,而是对同组人群逐年进行的长期追踪调查(Panel Study)
4、不仅是在某一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研究,而且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研究机构采用类似方法、可以进行跨国比较的调查研究  
2000年12月,经过四年的准备和调查,美国方面公布了以《调查数字化未来》(Surveying The Digital Future)为题的调查报告。在此期间,新加坡南洋科技大学传播研究学院等也相继公布了各自的调查结果。迄今为止,全球已经有美国、法国、意大利、瑞典、中国、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针对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采用类似的方法对互联网的使用状况及影响进行研究。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也有许多专家学者在这一方面也做过许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中心从1999年夏天开始准备此项研究,并于当年年底报国家信息化办公室。在国家信息化办公室的支持和社科院各级领导的关怀下,经过反复论证和大量的前期调查研究,于2000年底至2001年初具体实施了关于“互联网在中国五城市的使用状况及其影响”的调查研究。该项研究针对中国的情况而设计,研究者们希望通过此项调查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国家政策的制定及社会和企业的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和分析,使互联网在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基础上健康发展。
中国的互联网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极为迅速。从1995年向公众开放互联网服务以来,网络用户每半年翻一番,已经从15000猛增到2250万(按照2001年1 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网络的使用已经开始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尽管近年来出版了由国内作者完成的“网络文化丛书”和国外有关网络文化的几套“译丛”,但是,还没有对互联网的使用及影响形成系统的实证研究。
四 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借鉴的主要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为结构主义,它是由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Piaget)最早提出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意义的过程、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和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九种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了个体的智力差异。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我们,应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不同特点,来选择和创造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学生。在教学策略应用中能运用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对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中运用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可以因材施,满足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对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人本主义理论:
人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教学都必须以人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强调教学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并要求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该学习理论因为崇尚自我实现、自由发展、自主学习、自我评价,因此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教学中,同伴教学、分组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都以此为基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理想整合能够更好的实现同伴教学、分组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等。
4、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由班杜拉等的实验研究,证明观察模仿可有效处理病态恐惧,强调直接改变行为本身,不必重视行为背后的动机与人格特质,只要增进个人与环境互动的技巧,不良的适应行为是可以改进的,且由于人类具有强大学习潜能,所以环境变迁恰好足以导致个体成长。
(二)理论假设
如果在现代教育理论,如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的指导下,探索网络环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及影响规律,通过改善网络环境因素、调整学生、家庭、社会以及教师等要素关系,使网络环境对学生心理产生积极健康的影响,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更为合适的网络环境。
五 研究目标
1.科研目标:
通过网络对高中学生学习与心理的负面影响的相关性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合指导高中教师如何教育因为网络而产生问题的学生的方案。通过探索、研究网络对高中生造成负面影响的原因,探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从而让教师对学生的网络教育变得更加有理可依,有理论可指导。
2.工作目标:
通过探索、研究,找到网络对学生的学习与心理造成负面影响的原因,从而提升学生对网络的正确认识,指导教师有理论依据地进行学生教育。
六 研究内容
1、学生上网情况调查
2、学生上网对其学习的影响
3、学生上网对其心理的影响
4、矫正因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的对策
七 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主要运用调查分析研究,同时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
八 研究的过程
(一) 成立中心课题组
在校教科室的组织下,经过自由报名及学校推荐,成立了课题小组。确定秦岩为课题组主持人,尹秀丹、于杰、王珏为课题组成员。
(二)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召开研讨会,对课题方案进行修改。确定研究方案并向组内成员宣读研究方案,介绍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综述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使组内各位老师对课题有了初步的了解,明确课题的研究内容。召开课题组会议,制定课题组研究计划和学习制度。建立例会制度,坚持各组每月召开一次例会;建立学习制度,要求课题组成员每人每日摘记读书卡片一张;建立跟踪指导制度,每人至少每月两次。
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主要运用调查分析研究,同时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和反思四个步骤展开。通过对实践的结果的检验、观察、反思,寻找得失的原因,制定对策,以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表和访谈学生等形式,调查了解我校学生上网的现状,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以便在实践构建中增强针对性。
(3)文献研究法: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并进行充分检索、分析和利用,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
(4)比较研究:在本研究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用追踪法、追因法、临床法、产品分析法等方法进行个案研究。
(三 )组织课题组教师参加理论学习和课题相关的培训
1、理论学习:
提高课题研究教师的思想认识,使他们能够从心里赞成课题研究,愿意课题研究,这是做好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最为关键的一环。为此,学校组织课题实验教师及辅助课题研究的其他全体教师集中进行了座谈和理论学习,通过学习和座谈,使全体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课题研究的深远意义以及课题研究的紧迫性,同时也明确了自己肩上的重任,从内心接受了课题研究,认同了课题研究。这样,就为我校能够顺利地实施课题研究打下了比较坚实的思想基础。
我们按照课题研究方案,采取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认真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国内外的研究材料等的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积极参加课题培训
建立学习制度,每人每日摘记读书卡片一张;建立跟踪指导制度,每人每月两次;建立总结交流制度,每月一次;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有专人管理科研档案。
(四) 收集整理资料
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全体课题组教师查找了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学习资料及以前相关的研究成果,为课题研究的实施起到了帮助和促进作用,我们将综合利用这些丰富而宝贵的资料,做好实施课题研究的一切准备。
(五)确定课题管理办法
为了保证该项科研课题研究的科学性,促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取得有实际应用价值、有理论突破的高水平研究成果。课题组制定了课题管理办法,建立课题研究的过程档案。
(六)设计调查问卷,开展调查
为了解目前学生的上网习惯及网络使用情况,更好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第一手详实资料,课题组设计调查调查问卷,对我校全体学生进行调查。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共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50份。据统计分析,从学生的上网习惯入手,重点剖析网络对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七)调查的过程
1、准备:为了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组决定在对部分高中生做调查报告之前自己先去搜集一下关于此话题的资料。充分了解到这方面的相关内容后,我们开始讨论具体事项。经过一翻讨论我们首先制定出了调查表初稿,然后一些小组成员提出了他们的一些改进建议,于是我们改进了调查表(见附录1)。随后,我们开始讨论调查的对象、时间。
2、调查:首先,我们先把调查问卷打印出来,以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了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50份。
3、整理、分析:收到问卷后我们就开始对问卷上的数据进行统计,由于是人工统计,难免有一点失误,我们通过几次核对,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有效。然后,用Excel制作成图表(见附录2)。最后我们小组的成员谈了各自的看法、观点,并结合调查结果、查阅的资料,给高中生提出一些使用网络的建议。
4、收集案例、访谈学生
下面是一位老师和一位学生的一次关于网络的对话实录:
师:你觉得上网有什么好处,说出你的心理话。
余:上网可以开阔视野,可以帮助学习,比如查阅资料、学习案例一:
李某是我校高三、一班的一名学生,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他可以在5分钟内记住20多个图例,可是就这么一个聪明的孩子现在可以说是完全沉迷于网络游戏,为了玩游戏他想尽一切办法,逃过课,欺骗过家长、老师、偷配过教室电脑的钥匙,甚至冒着被父亲打得鼻青脸肿的风险彻夜不归。为此,家长、老师都做过不少工作,和风细雨的教育不少,暴风骤雨的批评也有,家长甚至对他拳脚相加,没用!现在已面临高考,可他没办法让自己进入角色。
案例二:邹某,他也是一个网迷,对于他来说玩游戏只是他上网吧的目的之一,他更喜欢的是在网络上和朋友聊天。据他说,我们有很多学生都在网上聊天,也特别喜欢这样的聊天方式,他和两个女孩子谈过恋爱,都是网络给牵的线。他根本就不想上课,现在更是经常逃课到网吧上网,老师多次教育无效。
案例三 某男,高三年级学生,自幼父母关系不和睦,几乎每天都吵架,吵架后其父常常外出,其母管教孩子简单化,有时带有情绪的打孩子,孩子经常和同学打架,而且一次比一次更狠,劝说不听。迷恋涉猎网络游戏,在游戏中也是以凶狠称著,渐渐出现夜不归宿,结伙打架,发展到高中,经常逃课、晚上半夜也在网吧,给网吧或者歌厅看场子,收取保护费用来上网。经常在家里偷钱,习惯性撒谎骗亲友的钱,有时候偷窃自行车等用来吃喝或者上网,6月份因其父管理他时用了武力,而纠集几个社会到父亲所在单位报复,声称要砍死他父亲,去了两次没有找到,在其母的苦劝下,并以离婚为条件才作罢。
下面是一位老师和一位喜欢上网的的学生的一段对话
师:你觉得网络最使你迷恋的原因是什么?什么都可以说。
余:我喜欢网络游戏,对游戏的痴迷,到了可以不吃饭,不睡觉的疯狂程度,游戏画面精彩、情节虚幻、使人感受到其他游戏无法代替的惊险、紧张和刺激的体验,还可体验到现实社会得不到的自我肯定及社会肯定,从而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
师:你和你的网友们有没有看过黄色网站的经历?
余:老师,坦白地告诉你,几乎所有的上网者都看过黄色的东西,这是公开的秘密,不过,我更酷爱的是游戏,我身边有的网友、特别迷恋黄色网站,总觉得没有多大害处,结果,人人不能自拔。处于我们这个年龄的人聊天时困了,总觉得浏览一下黄色网站是一种放松,是一种宣泄,有时在网上和同学也有一种说不出的网恋感觉,有时也后悔,总觉得消磨了时间,影响了学习,但始终不能自拔。
(八)调查结论分析:
上述三个案例和访谈的实录就是网络问题的具体表现。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又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网络问题也不是那一个方面能简单解决的。首先,就其成因来看,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社会的原因,可以说是外因,一是个人心理的原因,可以说是内因。就社会原因看,当今社会竞争非常激烈,人际关系非常紧张,所以社会很多人都喜欢网络,他可以让人们不必顾虑社会影响而为所欲为,上网聊天和玩游戏成为了人们放松的一种选择,那么成人的生活方式也就影响了小孩,不同的是,往往成人比较有自控力,而孩子则常常是一发不可收拾。就其个人的心理原因来看,有的孩子自控能力比较强,有的则比较差,有的孩子社会交往能力比较强,有的孩子比较弱。其次,就其管理来说,社会对网络和网吧的管理都还存在问题。比如说网络,可以说良莠不齐,黑白交错,有的孩子就是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而出现这些问题的;还有网吧的管理,网吧业主为了其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公德,甚至于将法律视为没有,他们不仅让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甚至还设一些“陷阱”让未成年人进去,并且容留未成年人通宵达旦,为未成年人逃避家长、学校的教育提供藏身之所。当然,学校陈旧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也是出现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教育方式上,有的教育工作者一味地采取堵的方式,甚至于把网络批评得一无是处,脱离时代,脱离学生的思想,从而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工作就没法继续进行。在教训手段上,我们的教育过多的局限于书本,没有开放性,没有挑战性,没有创造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吸引力。
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从教育的角度看,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改变教育方式和课堂教学方式,变堵为疏;在课堂教学方式上,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方式、教训手段的确定都要符合时代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上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我想,中学生上网问题是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的。
网络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对高中生暴力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
心理学家指出:暴力互动游戏会引发青少年的冲动,游戏时的一些小争执有时会演变成现实中的冲突。“攻击、战斗、竞争”是网络游戏中不可缺少的成分,网络暴力游戏通过逼真的画面,近似于实物的拟真操作让玩家体验到现实中存在但自己又不可能做的事情,从而带来与现实最为接近的真实感受。这一特点正好迎合了青少年对未知世界强烈的探求欲望和好奇心。在游戏中,暴力是一种廉价品,玩家在实施暴力时无需付出多大的体力和脑力,也无需承担任何责任,而且,在游戏中实施暴力,哪怕是对无辜的人实施血腥暴力,玩家也很少有现实中的负罪感。因此,当人们在网络暴力游戏中肆无忌惮地宣泄现实社会中所承受的压力的同时,也不自觉地把隐藏在人性最深处的暴力、残忍等犯罪心理诱发出来了。
2.虚拟环境带来的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
网络聊天中的部分内容对学生非常不利,在网络世界中,大部分人都隐匿自己的真实姓名和身份,所以就很少顾及现实社会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大量极其肮脏的谩骂、露骨的色情诱惑语言充斥在网络聊天环境中,使参加网聊的学生被动地陷入了肮脏、污浊甚至隐藏着危险的虚拟环境中。此外,网络聊天中还有一些反社会、迷信、赌博、色情、暴力、欺诈等信息,学生在无成人监管的情况下,极易受到污染和侵害。
3、过多的“非知识型”的信息干扰了学生的求知欲
一方面我们看到互联网的丰富性为我们解决自身信息需求提供了便利途径,但另一方面,过大的信息数量并不能包括足够的“含金量”,也就是说,信息的质量在下降,因此,我们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才能找到为数不多的有用信息,时间就是生命,而这样无休止的“网上漫游”无疑是在浪费着我们宝贵的生命!记得一次,我们在网上搜索“上海的风土人情”,一共搜索到5032条信息,但在这么多信息中,有几条是关于我们要找的内容?有几条不是关于旅游广告的消息?在这么多的“垃圾中”要想找到“珍宝”,没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又谈何容易!
4、网络垃圾的存在影响了学生的道德观念
这里主要指的是不良信息的存在。由于网络的广泛性,它包含了许许多多的信息,其中有我们需要的,
但还有更多不仅对我们无用,而且是对我们有害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不良信息。据统计,互联网上每十次点击中,有六次是点击黄色网站,三次点击的是有非法、反动内容的网站,只有一次是点击正规网站。而更可怕的是,在这一次次地点击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正逐步改变。
4、网络垃圾的存在影响了学生的道德观念
一方面,上网聊天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学生每天都背负着不轻的学习压力,有很多学生因此得不到充分睡眠,而现在,为了满足上网聊天的需求,势必会占据本以不够用学习或睡眠的时间,在我们的调查中,有26.5%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2小时以上,长此下去,便会导致睡眠更加不足,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导致厌学、辍学甚至有的与网友会面、离家出走等现象也经常发生。
另一方面,过分的沉溺于网上聊天中,会使得自己的性格越来越孤僻、寡言少语;使得自我的心灵越来越封闭;与他人在生活中的交流越来越困难。甚至会导致最终丧失语言能力。有不少人在网上发表评论时“滔滔不绝”,可一回到现实生活中便沉默寡言,无法与他人正常交流。
6、网络游戏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情绪
网络是虚拟的,同样,存在于网络之中的游戏也是虚幻的(游戏本生也是虚构的),但正是这种虚幻恰恰能极大限度地青少年学生的欲望,因而极易诱惑青少年学生,不能自拔。这样,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会产生种种不良影响,如不切实际的幻想、过分自恋,不负责的态度,无端、厌世、以自我为中心或反社会,在生理上会引起头晕、烦躁、厌食等诸多症状。
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好奇心强、自制力弱,极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网络既是一个信息的宝库,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各种信息混杂,包罗万象:新奇、叛逆、而又有趣味性,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极易使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模糊不清。网络虚拟世界里人际关系的随心所欲,无须承担责任和免遭惩罚的特点,养成了自我中心的习惯,特别是网上暴力、色情、欺诈等,使得迷恋网络的青少年道德素质下降、道德观念淡化。同时青少年又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期,长时间呆在电脑前的幅射和高度紧张,会损害各种人体机能,导致身体素质下降。
7、网络流行用语的不规范容易误导学生
不规范的网络用语经常超出它们的“使用范围”,经常会被用于生活和学习中,常常会弄得家长老师一头雾水。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语言专家李如龙对网络语言的使用感到担忧,他说,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是小群体为了团体交流方便,根据自己的爱好编造出来的,这是一个不健康的苗头。经常在网上使用这种“语言”(姑且称之为一类语言吧),便会不自觉地把它带入日常交流、甚至是作品中来,这无疑是对汉语的一种玷污。
8、网络引发犯罪现象增多并且低龄化
网络引发了青少年的安全焦虑,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均不成熟、识别是非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极易造成网上隐私失密、网上恐吓、网上欺诈等现象,一旦遇到,往往惶恐不安,无所适从。网络交流的随意性和隐蔽性,又常常使青少年成为受害者。由于青少年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性,使得很多网络受害者又成为侵略者,网络犯罪不断上升。
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及无政府性迎合了青年学生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国际互联网络用户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是:进入计算机网络应该是无限制的,所有的信息应该是自由的,网络区间好像是没有警察的社区,各种各样的信息在其中可以比较自由地相互渗透。由于互联网络空前的开放和自由,不仅使其拥有了无限的信息量,也使网络中每一成员可以平等地共享这些信息。学生具有很强的反抗和叛逆心理以及求新性,他们试图摆脱束缚,任意驰骋,发展自己的个性,互联网络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因而,受到了学生的极大欢迎。
虽然在各种媒体对互联网的报道和介绍日益增多、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在我们调查中一个有趣的结果是:传统的媒体仍然是学生获取时事信息的主要来源。选择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作为第一信息来源的学生占136位,互联网作为第一信息来源的学生只占34位。调查显示,互联网之所以最吸引人,信息量大、获取信息方便、可获取其它媒体没有的服务和信息列了前三位。   
在21世纪,网络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了,网络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而网络对于当今接受力极强的青少年学生而言,影响最大、最直接的不是E-MAIL,不是网上聊天,而是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
     学生对网络游戏的一再沉迷,到了一定的不可自拔的地步,对与自己的身心健康,还有学习,最可悲的是对于自己个人素质修养都是有一定不良的效果,这的确是值得我们去重视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让中学生在靠游戏减缓压力的同时,也让他们能自我适可而止的停止,不再让他们一味的沉迷下去呢?
 有一份互联网中心的游戏调查表明,网络游戏中,90%具有暴力倾向。如在作战格斗类游戏中,两方或者多方对垒,以消灭对方为目的,血腥、暴力的画面频频出现,画面和音乐也渲染得美仑美幻。这对青少年的价值观、道德观有着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性情容易变得焦虑和冲动,一些自我控制能力差的青少年,就会不自觉地产生去偷、去抢、去骗的念头。。网络游戏引发了青少年的犯罪率居高不下,8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网络游戏成为他们违法犯罪的直接或间接诱因。
正因为网络游戏的上瘾性和暴力性,社会在严厉谴责网络游戏,家长则喝令孩子远离。其实,这两种态度都失之偏颇。当人格发展还不成熟的儿童需要交往或需要逃避现实时,网络游戏提供了一种机会,使他们放弃在现实生活中被动的角色,而成为网络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求补偿。对这一属性,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要加以引导和区别对待。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当青少年的社会交往不能满足或在现实生活中不成功时,渴望交往、逃避现实的心理需求特别强烈,就会大量接触网络游戏,并形成“心理依赖”,久而久之产生恶性循环:现实生活越不成功,越依赖网络游戏,而越依赖网络游戏,则越不成功。此时的网络游戏就扮演着“精神鸦片”的作用。
我们认为,当前网络对学生的影响还只是潜在的,但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和学生网民的低龄化,网络对学生的影响会逐渐扩大,由潜性转为显性;由表象转为内在;由行为至于思想观念。青少年一代内心世界的改变,必然会给未来社会带来巨变,这一点绝不可等闲视之。
附录1:
网络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问卷
1. 你是否上网?
A     B
2.上网对你哪些活动有影响?(多选)
A 学习   B体育活动   C 看电视、看报、读书等
3.你觉得上网是否会影响到您的生活习惯?
A    B
4. 您平时上网上多久(每天)?
 A 1小时以下   B 1-2小时 C 2小时以上
5. 您平时上网是干什么的?(多选)
A 聊天 B 玩游戏    C学习(查资料)D 无明确目的 
 其它: 
6. 您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多选)?
 A电视、广播 B 网络   C报纸、书籍、杂志 D 其他: 
7. 你对哪些网站比较感兴趣(即经常访问,多选)?
 A综合网站   B游戏网站   C动漫网站    D购物网站 
 E学习网站 F 其他:
 
 
 
附录2:
 
 
 
 
医学专家表示,从生理的角度而言,沉溺于网络游戏中的青少年往往长时间面对电脑,保持着同样的姿势,眼睛盯着屏幕,精神完全沉浸于虚幻的游戏世界,这些都会对身体的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网游沉溺对青少年的视力,语言表达能力与植物神经系统等都会产生危害,严重时,甚至会直接导致沉溺者的死亡。
    而更可怕的是心灵的腐蚀。北京林业大学的心理学系老师方刚认为,不良网络游戏往往充斥着暴力和色情的内容,对武力的崇尚和追求,以及强者通吃的原则,对于性的模糊甚至歪曲表现,诸如此类内容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许多专家表达了社会、教育和家庭等一起需要尽快行动的迫切性。他们认为,就法制而言,应强烈呼吁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法的出台。我国现今的立法程序是酝酿到出台至少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这与网络的发展速度是不相符的。未成年人的判断力,自我控制力等都无法和成年人相比,在某种程度上,未成年人便成为网络社会里亟待保护的弱势群体。就教育而言,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好玩、好奇与好胜是青少年的天性,教育工作者应该好好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把教育软件、知识等融合到游戏中去,如果只是枯燥的应试教育,那么在这场社会与不良游戏商的孩子争夺战中,很难把孩子拉回到课堂中来。
    当然,更多的专家呼吁首先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由社会和公众参与的管理体系,其次,加快建立有关标准,管理措施及产业政策等,再次,要动员社会力量和广大公众对管理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而家长们更要多学习一些信息网络知识,做孩子健康上网的指导者,有关机构尽快出台国家标准的网络游戏分级制度,对现有网络游戏进行分级,指导青少年和家长按照等级选择适合孩子年龄段的网络游戏。
    应当承认,现在一些电子游戏确实很诱人,不仅可以从中感受到其他娱乐形式无法感受的美妙、惊险与刺激,游戏人还可以通过操作、干预改变游戏进程和结果,从中体验到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不到的自身力量,得到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自我肯定,从而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但是由于未成年人是非观念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有的孩子一接触这类游戏,常常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与此同时,关于痴迷网游的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报道频现报端。二者之间有没有关联?谁也不敢轻言定论,因为这必然被游戏迷的口水淹没。
 国外医学专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些未成年人经常看暴力电影,后来观察发现,这些孩子们更倾向于暴力化的玩耍,生活中不少动作都在模仿影片中的暴力行为。这项实验表明,过多的暴力场景和画面对人的潜移默化,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存在的,而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尤甚。专家认为,过多的杀人游戏会让他们形成对生命的漠视和麻木。更可怕的是,这些心理、生理都未成熟的孩子,一旦在现实中遇到矛盾和冲突,诸多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中,暴力,这一最熟悉的方式,就成了首选。在游戏中失去好坏对错辨别能力的青少年,与自己亲人的一次普通口角,最后却被游戏的简单粗暴演变成了一起惊天惨剧,这样的事已屡见不鲜。
 对于绝大多数网络游戏迷来说,游戏只是游戏。但是,玩网络游戏上瘾,甚至到了难以与真实世界相区分的程度,就是一种病态。据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3岁至17岁的青少年在网民中网瘾比例最高,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达到9%以上;北京公安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中76%的人都是网络成瘾患者。在青少年犯罪居高不下的今天网络成了最大的推手。数年前当网络游戏开始风靡的时候,就有人惊呼“电子海洛因”正在毒害着我们的青少年。在独生子女居多的今天,每一个网瘾少年的背后是几个家庭的苦难。当那些网络游戏的开发商和网吧老板在数着白花花的银子的时候,岂知那是多少家庭的血汗?谁又去在乎上面浸着多少网瘾少年的父母无奈的眼泪?
 某些专家称,将网络成瘾纳入到精神疾病范畴是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相关规定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确定一个疾病要同时具备以下两条:给自己或他人带来痛苦;社会功能受损。而精神疾病的特征是个体的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并伴有痛苦体验和功能损害。我们是把网络成瘾纳入到“精神疾病”范畴,并不是有些人说的“精神病”范畴。前者是一个疾病分类学的科学概念,而后者是老百姓对其不全面的通俗理解。需要指出的是,精神疾病一般分为轻型与重型两大类。轻型是指患者对自身的精神异常有一定的自知力,尚能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能保持与环境适应的能力,如神经症。重型是指患者对自身的精神异常表现没有自知力,不能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丧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能正常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显得古怪、与众不同。对于网络成瘾患者是否属于精神疾病的判定,一定要依据《标准》由医生来执行。
 为了更好地帮助网络成瘾患者告别网瘾、健康回归社会,2008年11月8日,由北京军区总医院制订的我国首个《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在京通过专家论证。玩游戏成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这一标准的通过结束了我国医学界长期以来无科学规范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历史,为今后临床医学在网络成瘾的预防、诊断、治疗及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如今,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走进网络世界学习知识、享受乐趣,也有许多未成年人过度沉迷网络不能自拔,身心受到极大伤害,家长、学校及社会各界深感忧虑。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是全社会都十分关心的问题。
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五城市青少年互联网状况及影响的调查报告中显示:青少年上网的用户中,男生略多(56.6%),年级越高,用户比例越高。其中,高中生占高中生的56%,初中生占初中生的36%,小学生占小学生的25.8%。在用户总体中,初中生所占比例最高,为42%,其次是小学生和高中生。调查还显示,父母学历越高,其子女用户比例越高。
 过分迷恋网络游戏,对孩子们的健康是有害的,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游戏屏幕声画并茂,鲜艳的色彩对眼睛的刺激,容易患上色弱、怕光、近视等眼疾;其机身携带的辐射容易造成大脑疲劳,还会影响睡眠,严重地导致休克。另外,长时间保持一种坐姿,容易造成脊椎骨损伤、压迫内脏等一系列对孩子们健康成长百害无一利的不良影响。有的孩子迷恋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整日沉湎于网络中。上课精神恍惚,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不惜逃学,整日泡在网吧,荒废学业,辜负了家长对孩子们的满腔期望。 “上网成瘾的青少年,社会功能极度缺失。”从事网络成瘾治疗的北京军区总医院陶然主任担忧地说:“更可怕的是一旦他们道德缺失、人格扭曲,很可能走上恶性犯罪道路,对社会造成无法估量的危害,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隐患。朱尔澄常委呼吁:学校、家庭、社会要齐抓共管,共同为青少年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和成长氛围,让健康之花在每一个孩子的心底绽放。
九、研究的结果
2010年1月—2010 年9月
为了培养学生对网络的正确态度,研究并充分认识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和学习的影响,确定科学可行的疏导方法和策略,探究矫正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的对策。我们根据计划中制定的主要任务:
1、利用网络环境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探究矫正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的对策。
4、协同学校、家庭和社会加强学生上网行为的引导。
 探究网络环境对高中学生的负面影响的对策。
如何应对互联网对高中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尽快在高中学生中筑起一道牢固的“防火墙”是摆在我们中学教师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堵网”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必须社会、学校、家庭多管齐下,抵制互联网给高中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针对高中学生特点,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及网络文明教育。
中学生思想尚未成熟,识别能力差,必须加大对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不受垃圾思想、言谈、信息的污染,充分认识到网络世界也需要用道德来规范。
(二)努力办好校园网,用正确的舆论、健康的文化占领网络空间
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和信息技术课时间,将网络文化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网上学习知识、锻炼技能,激发上进心和创造性,从而把学生从商业网吧吸引到学校的网络阵地上来。
(三)利用QQ、E-mail等网络手段加强师生交流,指导学生健康上网
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要充分利用QQ、E-mail等网络工具开放心理咨询信箱,与学生进行网上思想交流与沟通。学生以真实姓名或匿名形式给老师发邮件,教师通过网络回答学生问题,突破了时空限制,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既为学生解除了思想困惑,又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
四)利用网络素材,通过学生的辩论,充实德育内容。
网络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是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我们从大量有关信息资源中精选出贴近时代的、有教育意义的网络素材,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课教育内容。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了解网络的利与弊,认识到网络的优点和网络的负面影响,这样一来,既扩大了中学生的视野,拓展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又提高了德育课对中学生的吸引力,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今天的中学生就是明天社会的主体,面对互联网的文化冲击和挑战,学校和家长应共同面对,不能因为它的积极因素而放任不管,更不能因为它的负面影响而敬而远之。在正确加以引导的同时,更要拓宽网络教育,提高中学生的网络素养,使他们真正成为“健康的网上新一代”。
(五)协同学校、家庭和社会加强学生上网行为的引导。
1帮助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
(1)学生对自我的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家人需对其浏览内容加以关注和引导,引导其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不浏览黄色网页,对于网络游戏及网络交流则需要有节制、有限度,不能影响学习生活;
  (2)由于网络的巨大吸引力,许多青少年容易长时间泡在网上,最终导致身心健康及学业方面受损,所以需要对青少年上网加以时间限制,上网时间最好每日不超过一小时,让青少年养成到时间下网的习惯。
2联合社会、家庭预防及干预中学生上网成瘾
为预防及消除网瘾,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共同努力,采取多方面努力及综合干预措施:
(1)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亲子交流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石。当孩子遭遇挫折时,不要一味责备、苛求,而是给予倾听、帮助、分析、指导,使家庭成为孩子心灵的港湾。
(2)协助青少年树立明确的生活及学习目标,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及意义。
(3)培养多方面兴趣爱好,培养青少年面对挫折的应对能力,培养青少年面对现实的能力。
(4)为了青少年的身体及心理健康成长,建议政府部门为青少年提供一些更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场馆如科技馆、图书馆、体育运动场馆等。
(5)对已染上网瘾者,除上述措施外,还需寻求心理医生帮助,通过认知行为治疗、团体心理治疗等方式,让网瘾者逐步远离网瘾、健康成长。
(六 )构建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模式
北京市政协委员刘彭芝认为,现代教学模式要和网络接轨,比如开办网络学校,开设网络课堂等;改进教育质量评价制度,让所有的中小学校都将学校的法制教育成果与校长的工作业绩挂钩;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鼓励教师关心和帮助“问题少年”,全方位关心孩子的成长;为此。我校定期校聘请法制工作者担任学校专职或者兼职法制校长,经常给学生上法制教育讲座,以探索一条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法制教育制度;开展青少年“网德”教育,建立网络诚信体系,引导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规范网络伦理,加强青少年组织建设,消除虚拟组织对现实组织的消极冲击。
(七)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良好环境,现代的学生善于交际,良好的人际关系、平等和谐融洽的班风、激励向上催人奋进的校风、充满民主意识具有创新改革的教风,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些都可以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要教育他们经常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和帮助,投入到学习的“集体”当中,共同分享集体的欢乐,通过友情,把原有的孤独感变成信赖感、友好感,使心理冲突得到缓解,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的内心矛盾焦虑紧张积郁通过师生沟通倾吐,得到缓解和释放。引导学生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开朗乐观的性格。
教师的主阵地是教学是课堂,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地进行幽默教学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从教师的传授知识中,从关心和尊重中,体验教师的温暖与期望、激励和鼓舞,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决心,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更是培育创新精神不可缺少的氛围。学生只有在融洽的课堂环境氛围中学习,他们才会敞开心灵的窗户,接受外来的有效的信念。因此,教师必须重新认识新时代下的学生特点,学生发展的规律和要求等等,建立新型的师生交往观。如:课堂上可以通过学生评价教师,学生监督教师等多种活动,打破长期的“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创设真正的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树立亲和的具有人性化的教师新权威,让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体味到学习的愉悦和学习的艰辛,从而充分肯定自身的价值,不断增强自主学习的心理需求。
2、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心理产生实际影响的学习生活环境。积极健康、生动活泼的心理环境,是促进心理健康的保证。     教师要以身作则,发挥师表的影响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用自身良好的威望影响全班学生,给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励自己努力学习。要和蔼亲切,发挥情绪感染力,把微笑带入课堂;以真诚的爱对待学生,使学生在一种受教师尊重的情绪体验下,以饱满的情绪上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这样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敬,就会受其师,信其道,就会全身地投入学习。教学要有趣,要吃透教材,把握好课标。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要善于捕捉教育时机,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让学生健康向上。
3、挖掘教学中的心理健康因素
 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是他们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他们心灵得以成长的主要空间,在这其中,教师选择用自己的心去爱抚学生的心灵,进行生命间的交流,还是选择永远的执法官,以冰冷的外壳去碰撞学生柔嫩的心灵,都将对学生的健康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课堂上教师对待学生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很重要,都包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满足学生在安全、归属、求知、自尊等方面的基本需要,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表现出饱满的热情,从而感受到新奇感、趣味性、愉悦感等积极情绪体验。首先教师本身要有高度责任感,较强的感染力,教态亲切热情、和蔼可亲,其次教学方式方法要直观、形象、丰富多样。
  从心理动力学角度看,成功体验是学习效果的一种正反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成功体验,是维持和增强学习动机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当前学校中大量厌学逃学现象,就是由于这些学生经常扮演失败者的角色,越学越没有信心,越学越没有兴趣,其结果必然导致学习动机的削弱和消失。所以,确定的教学目标要实事求是,有一定弹性,尊重学生个别差异,充分发现每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多采用相对评价方式,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当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克服自律性差,自卑等弱点,树立远大的目标,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那么学生们就不容易被网络上的各色活动所吸引,从而网络成瘾了!
(八)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利用上述网络特点和优势,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构建有利于教育、实践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消除负面影响,是制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关键所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当前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偏重于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经常为网上所传递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和自由交往的形式所吸引,但是网络对自身素质的影响、网络对社会道德的冲击、网络对人类生活的改变等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因此,应在学生中大力普及网络知识,提高他们对网络的科学认识,使他们认清网络对心理健康存在着一定的危害性,自觉树立网络心理健康观念。同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倡导网络道德自律,自觉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
2、要建立学生网络心理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为学校开展网络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工作提供操作指南,可以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为培养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中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建立网络学生网络心理档案,首先要指定心理健康教师专门负责。学生网络心理档案的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为学校教育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学生心理档案一般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亦即学生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家庭生活情况,学校学习生活情况及对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等。二是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主要包括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特征,职业能力倾向类型等。它包括:学生基本情况,能力状况及其教育建议,人格特征分析及培养建议,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策略,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策略,学习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等。要让网络学生网络心理档案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首先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让有心理健康问题或者有心理健康问题要咨询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打消他的顾虑。其次要指定心理健康教师专门负责,并替学生保密。第三,根据学生心理档案中所提出的教育培养建议,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辅导工作。
3、要创设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资料库。
要对学生实施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要让施教者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能力。由于网络上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丰富,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从网络上收集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资料库,为实施教育做好充分准备。首先要收集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建立理论知识库,并认真学习,借此提升教师心理辅导能力。其次寻找有关心理教育专家实施心理教育的实践经验和教育个案,扩大教师的认识领域,加深对心理问题的认知深度。
4、要实现本校教师之间的教育互助。
学生心理问题出现在学习,生活,情感,个性等多个方面,而且不同年龄的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也不相同。针对这些问题,光靠几位心理教师恐怕难以实现目标,教师之间实现教育互助就显得十分重要。为让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针对性,这就需要让所有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活动中来。教师应该撰写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案例,总结自己以往开展心理健康的成功经验,提供有关问题学生的个性心理等资料,将这些经验和第一手资料存放在网络有关资料库里,从而为心理教育教师提供参考。
(九)要建设多向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开展网上心理咨询
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体系,加强对自主性、自律性和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可以由心理辅导的专职人员、学校有关负责人组成心理辅助组织,成立学校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咨询人员和必要、规范的咨询场所、设备等,加大心理教育的宣传力度,广泛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增强学生心理保健意识,提高个人心理求助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利用网络快捷、保密性好和传播面广的优势,设立心理咨询网站,发布健康有益的信息、言论和知识,牢牢地吸引学生,给学生积极有益的东西,提高其自身免疫力和判断力,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同时,开辟诸如“心理健康常识”、“心理保健聊天室”、“心理测试”等栏目,进行网上行为训练的指导,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学校也可以建立专门网页,创设活动条件;联系有上网能力的家长,邀请他们积极参与进来;建立心理咨询室;制订心理教育计划,保证师生,家长之间的沟通。
十 要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
为让心理健康教育达到过程的完整性和效果的圆满,需要建立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满意测评,问卷调查,了解,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获取反馈信息,不断调整。为提高教师和学生参与热情,我们可以开展优秀心理辅导教师评比,在问题学生中评选"心理健康之星",心理健康进步学生。同时,我们还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汇报,展示活动,以此扩大宣传效果,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进来。
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把握好上网“度”,有节制地使用网络,不能沉湎其中,无心学习,甚至出现上瘾的现象。同时,长期通过网络与人交流,实际上是一种人机对话的状态,网络传播的形象化,强化了学生看的接受方式,而弱化了学生想的思维方式。
总之,可以采取很多的措施来解决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保护网络环境下的未成年人,但时间紧迫,需要我们的每位公民都行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心理发展的环境。
 
 
 
参与文献:
1、《心理素质教育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新课程教育丛书》 
3、徐瑞萍《论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周向红《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剖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宋德如《信息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的负面影响及其教育干预》[J];青年研究;2000年11期
5、孟晓《网络成瘾的界定及其成因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01期
6、王占柱《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5期
7、王小英《加强信息网络道德建设的探讨》[J];情报资料工作;2005年01期
8、隋维娟《;登上网络的健康快车——青少年网络心理病症及原因、对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9期
9、郑碧强;《网络环境下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思考》[J];青年探索;2004年02期
10、李方安,季振兴;《网络应用失范的现象、原因及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06期
11、郑碧强;《网络环境下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4年05期
11、杨馥溶《怎样保护网络环境下的未成年人》2008-10-12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