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七
发布者:cj_liuyq 发布时间:2011-01-12 08:26:57 点击数:
数学课也如此美妙
长海县广鹿小学 李娣
“唉——”“啪!”长叹中,无奈的数学课本被拍上桌面,孩子们已无法忍受数学的严谨与抽象,忍耐着枯燥繁琐的数形堆积,毫无乐趣可言。没有语文的畅谈与想象,没有英语的愉悦与新奇,更没有体育的活跃和音乐的优美。调查中,我们的孩子对数学的喜欢度即将沉入谷底。他们希望数学不要总板着一副没滋没味的脸孔盯着他们,各种完美的结果、答案远远地无动于衷地看着他们一次次出丑,让他们一不小心就在各种陷阱中落马,让他们在这个规定、那个要求下不敢越雷池半步。下了数学课,他们总会长出一口气,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然后投入为所欲为的游戏、畅所欲言的交流、海阔天空的想象中。数学,似乎没有色彩、没有生命,甚至没有温度,让孩子望而却步。“倚重奇特的美统治着数学王国,这种美不像艺术之美与自然之美那么相类似,但她深深地感染着人们的心灵,激起人们对她的欣赏,与艺术之美是十分相象的。”数学家库默却这样描数数学。难道是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识彩虹的美丽?小学的数学课就该是暴风雨前的黑暗?
实则不然,数学课的点点闪光在提示我们它同样有绽放美丽的能量。
释放数学活动的乐趣
约数和倍数,学生的脑筋乱成一团,似乎进入一片戈壁。
“把220和284叫做亲和数或者叫朋友数,你信吗?可不是任意的一对数都能这样叫的!”学生眼前一亮,满腹狐疑而又欢喜地去验证:220共有12个不同的约数,如果不算它本身,220所有约数的和是多少?而284呢?结果竟然是对方!
多么神奇,多么令人心动的数学事实!原来它就隐身在“枯燥”里!
多位数减法的练习让学生“熟中生厌”,然而一个密码问题,一个数字黑洞,一个规律……同样是计算,同样“准确、迅速”的要求,却能让学生对每一次计算都满怀欣喜,自动自觉地慎重起来,为了那些奇妙的结果心甘情愿地投入到“题海”中,把枯燥的数字玩得十分起劲,沉浸在“数学家”一般的经历中。乐趣诱惑着他们奋力拼向看来并不遥远的目的地,计算技能被重温了、熟练了,认真计算的必要性心照不宣了……“最好的教育是让人感觉不到的教育”,的确如此吧!他们已厌恶了被一本正经地告知。
还数学的亲和力
刚上学的孩子,认识的“1”可不仅仅是一个小棍儿:一个人,一条鱼,一道题,一个梦,一个苹果……多么奇妙,数字能从信手拈来的对象中提炼出纯净而有共性的东西,这一点大概只有诗能与之媲。孩子听了,怎能不喜洋洋地奔上这极具亲和力的“数学之旅”?
圆的认识,我们的孩子体会不到“喷头灌溉的场景”,教师提着小喷壶以自己为圆心喷了一圈,地面上的水渍会和孩子的眼睛、思想对起话来;学生对省略和改写总是不感冒,分不清什么时候该等于,什么时候该约等于。于是,老师打了个比方:你有名字吧?谁改过名字?你改了名字还是不是你自己了?改名字和数学就这样扯上关系,学生再分不清数的大小该不改变,就会联想起改名没改人的事实,说不定还会“扑哧”一乐。数学学习有了色彩,明亮的。
在学习利用信息分析数量间的关系解决两步计算问题时,又陷入了僵局:学生对数字的认同远远超过对相应的量的判断,只要看到两个数能乘或除,才不管题目的情景是什么,拿起来就算,乘错了就改除,除错了就改乘,在快马加鞭的错误与纠错中最后终于找到答案,学生的收获仅此而已。采用一下刘德武老师的比方怎么样?“如果我们从广鹿出发,到北京有没有直达交通工具?”“没有。”“那怎么办?”“到金石滩或皮口,在坐车或飞机到北京。”“对!”老师边说边在黑板上画示意图。起点广鹿—→ 金石滩—→ 大连火车站—→北京……“广鹿是我们出发的起点,北京是到达的终点,那么金石滩是起点,还是终点?”“金石滩既是起点,又是终点。它是客船的终点,又是到大连客车的起点。”这条交通路线是不是也疏通了学生对两步应用题的认识呢?眼明手快地找到这样题目中的“金石滩”也不是什么难事了。
联想让数学有了温度和活力,使它和孩子的成长一样活泼而又充满乐趣。此时,数学有了生活的心跳。
投射思维与方法的光芒。
学生埋头解题,最后却空欢喜一场,没有预期的答案。学生又急又气,老师不紧不慢地送上一句:“何不回头看一看到底哪儿出了问题?”学生恍然大悟,是啊,不能光低头赶路,还得回头看看!在精彩的回头一看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不仅仅是对解决问题的忠告,也是人生的态度。
学生动手将圆转化为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可谈何容易!几番剪拼,他们最终得出的也仅仅是“像”而已。总不能说“像”就“是”吧?那么,我们在刚才的转化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出来的图形就越像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了;圆周的弧也被慢慢抻直了。我们想想一下,如果等分的分数继续扩大,继续这样拼出的结果会怎样?——越来越像!圆弧会越来越直! 是啊,这样继续像下去,就越来越逼近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了!操作、加上多媒体演示、配合思维的活动,将“化曲为直”过程中看不到的部分继续下去,让极限思想在学生脑海中留下烙印,这岂是滔滔不绝的讲解所能替代的?
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的分割线一条又一条,可怎么也计算不出来——缺少了相关数据。思维进了死胡同。吭哧了半天,他擦去了分割线,重新再画不同的,因此耽误了很多时间。老师领着全班同学却静静地看着,等待着。终于大功告成。老师抚着释然的学生的脑袋:“瞧,当刚才的方法行不通,他能重新换一种方法,这比计算出正确结果更令人敬佩。”掌声中,所有的孩子都记住了“需要适时调整思路,换个方法试试”。
可见,数学课并不缺乏美妙,是我们缺乏发现美妙的眼睛和心情吧?理性的,严谨的数学中,数与形的协调,几何的优雅,理论与实践的牵手,思维与方法的灵动,有谁又能质疑“数学是科学的女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