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五
发布者:cj_liuyq 发布时间:2011-01-12 08:25:43 点击数:
海岛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研究总报告
长海县四块石小学
课题负责人:曲敏
2010.5
长海县四块石小学于2007年7月开始承担市教育科研课题《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研究》,在三年的探索研究中,在市教科所和县教科研室的关心、指导下,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课题的提出
读写结合是一个传统课题。虽已有一些研究,但多数停留在已有的传统上。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怎样进行读写的结合,怎么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的能力,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新课题,很有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最令老师头疼的仍然是阅读和习作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学生厌读怕写,缺乏良好的读写习惯,这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归结于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杂、乱,读与写、讲与练、知识与能力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课改中,把语文的人文性演绎到了极致,却又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和实践性,重感悟,轻表达。教学时空仍较封闭,读写量没达到课标要求,学生的读写兴趣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另外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读写的新要求也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很大的拓展空间。处理好读写的关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问题,读写结合是推进语文教育素质化的有效手段,是推进学校语文教学向纵深发展的需要。十五期间,我校承担了县级课题“主题‘一带一’拓展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在该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感觉到大多数学生的读写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在此基础上我们如何在“十五”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读写一体的课堂教学,提高小学生读写能力是摆在我校教师面前的又一难点问题。因此我们确立“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研究”这一课题,目的在于促进十五课题的纵向深入地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和理论依据
所谓“读写一体化教学”,主要是通过读写结合达到读写能力相长的目标,即利用读与写互相迁移、同步发展的规律,在完成各自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的同时,通过读来促进写,通过写又反过来促进读。
让学生以“读”、“写”训练为切入点,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理论依据主要是:
(1)心理学提供的理论依据
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还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2)以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法及三大理论为实践依据。
丁有宽提出了教育思想、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遵循读写结合的对应规律;按照学生读写的心理规律,根据儿童的“三性”——欲表性、模仿性、遗忘性,探索课堂教学的优化结构。这些理论在今天的教育教学中还是有着深远意义的,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读写一体化策略提供了很多的帮助。
三、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1.课题的研究目的
(1)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陶冶性情,增强文化底蕴。
(2)面向全体学生,由学生怕读怕写转变为多读多写、能读会写、读写结合,从而要读要写,以至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
(3)将“听、说、读、写”融入语文教程,突出读写训练,坚持“分层次、多角度”的训练方式,以这种教学方法来的强优化语文教程,构建新的读写教学模式。
2.研究的内容
1.学生在读写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存在问题:
(1)读得少,没积累,或是读了一点但不吸收,写作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但不会用(写)。
解决方法:
(1)让学生多读并让学生能够基本会读,即知道写什么——怎么写(按什么顺序写)——为什么写——写得怎么样
(2)实施读写结合教学,实现由文本到阅读主体再到作文的两个飞跃,从积累、思维、表达三个层面提升学生读写水平。
(3)加强课外阅读(读写)调控,对每周课外阅读定时定量要求,组建读书(写)小组进行读书(写)活动,开展各种读书(写)活动激发读书(写)兴趣。
3.课题研究的方法:
(1)课题研究的方法
充分利用网络、图片、报刊以及经典理论文献,保持研究的理论性和先进性。
(2)调查研究法。
在实施课题研究阶段,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课题实施现状,收集师生合理建议及时调整相应的做法。
(3)行动实践法。
教师敢于尝试、创新,在教学实验中观察实验的效果,并在分析中反思,再实验,探究出一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4)经验总结法。
要求实验教师充分关注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好教学手记,记载点滴收获通过教学实验,个案分析,效果论证后,把自己在研究中的经验,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后,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书面整理,以阶段性实验报告呈现。
四、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本课题将在全校语文学科内展开,涉及我校的全体学生和语文教师。
五、研究的主要步骤:
具体来说,研究工作大体分三步进行: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组建课题组,宣传发动,印发学习有关资料,领会实验精神,确立方案,组织开展各项活动。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科研课题;拟定、论证课题研究方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并重点学习读写结合的有关理论,对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知识和方法的培训。
第二阶段:尝试运行。运用读写结合策略进行实验。通过交流座谈、听课观摩、研讨反思 ,进行反馈总结,及时调整方案。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师考察,(1)了解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开展现状;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开展的现状、效果,师生的愿望等;(2)开展校际联动,组织教师到丹东市东方红小学,大连桃源小学、东北路等小学学习观摩作文教学,并在学习观摩之后举行系列的主题研讨活动,引领教师积极投入课题研究,全面落实研究内容和措施,开展说课、上课、评课活动,探索出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理论和教学方法。
研究要做到一方面使学生掌握读中学写、写中再读,多读、多观察、多评改的方法,初步掌握读写的几种对应关系,如从课文命题的形式学习作文中如何拟题,从对文章中心的感悟学习作文中如何立意,从阅读中的层次训练学习作文中如何拟写作提纲,从品评文章的组织结构学习作文时如何布局谋篇,从赏析文章的词句中学习表达时如何更准确、简练、生动……
另一方面,要探索归纳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读写一体化策略”的教学模式。从读到写,从写到读,这中间有个过渡的过程,抓住读写结合点,就得十分重视对这个过程的研究,努力使教学模式符合读写训练的规律,以加强读写之间过渡的过程,更有效地提高读写的水平。
第三阶段:结题总结。各实验教师总结各自的研究经验,形成论文,汇总写出总体研究报告。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撰写科研论文,收集优秀教案,整理初步形成的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整理结题材料,接受专家评估,做出课题研究结论。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和结论
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三年来的课题实验,实验成效初步显现,研究成果蔚为可观,宏观地讲,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探求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家校联手,深入落实“读书行动计划”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读书是一种学习,学习是一种环境、一种氛围。学习意识的确立、读书习惯的养成,是受环境和氛围影响的,所以我们努力营造学习的氛围和环境。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树立“终生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和“团体学习”的理念,创造显性的学习氛围,以氛围去影响广大师生,甚至学生家长。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明确具体阅读要求:低年级(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图文结合,了解故事情节,读后把故事讲给别人听,把学到的优美词语抄下来;中年级(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边读边积累,除摘抄优美词语外还要摘录好句、好片断,可简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到了高年级(第三学段)可适当增加品评和感想的内容,发挥想象和联想,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学校坚持根据各年段的阅读要求,及时向学生推荐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学生每学年阅读课外读物30余本,确保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达到课标要求。其中,低年级着重阅读《安徒生童话》、《阿凡提的故事》、《格林童话》和科幻小故事等,侧重培养想象能力;中年级着重阅读《成语故事》、《儿童小百科》、《西游记》等少儿故事、科技常识等,侧重培养感知理解能力;高年级着重阅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爱的教育》、《中华上下五千年》等比较通俗的古今中外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等。通过阅读现代经典散文、诗歌培养鉴赏评价能力。必读书目及选读书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点到面,既有阶段性又尽量保持连贯性,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的同时,又能逐渐锻炼和养成自学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学生课外阅读水平的提高直接取决于教师。因此,我们着力加强教师业务培训的同时,激励广大教师进行经典阅读。首先努力从儿童的视角去阅读学校推荐的儿童文学作品,为学生做好表率;其次,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钻研,对于中外经典教育名著要广泛涉猎。如《学记》、孔子的《论语》、《陶行知教育名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等等。对于阅读的形式,鼓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
(1)、生生共读。课外阅读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形式,在学校,我们要求教师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鼓励学生自由组成“读书学习小组”,共同确定目标、选择书籍、制订计划、控制进度。每天课余保证最少半小时阅读,适时做好读书笔记,进行读书心得交流。
(2)、师生共读。从时间上来说,我校每周设立一节阅读指导(交流)课,师生共读并相机进行指导或交流。从指导内容上来说,一至四年级: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优美词句的摘抄,进行朗读练习和讲故事训练,教给学生背诵方法及写的相关知识,进行句子或片断的仿写。五至六年级:教给学生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写好片断赏析式的读书笔记以及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教给学生现场竞技的技巧;组织学生选择适合的文章(或书籍),进行感情朗读或复述训练,可以进行仿写,可以进行讲故事比赛或读书心得交流。平时,教师除阅读规定的儿童必读书目外,还要阅读教师必读书目并做好读书笔记,每学期末举行“师生读书笔记展评”,促进师生共读,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亲子共读。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我们竭力向家长推介小学生课外读物,积极倡导家长与孩子一起买书,一起看课外书,要求孩子在节假日多看名家经典,并写相应的读书笔记或读后感。通过“家长会”的形式交流孩子读书的方法与看法,鼓励家庭建立“亲子小书房”,让家长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家庭读书气氛。
我们还通过开展读书会,故事比赛,读书征文比赛;开展读书之星,书香家庭、书香班级的评比等活动 ,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创设了师生热爱读书的氛围
2、创造大语文环境,培养了学生乐读书、爱写作氛围,激活学生学语文爱语文的热情,营建了书香校园。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学习应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所以,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孜孜探求语文教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课前2分钟演讲,古诗诵读,成语典故,巧接诗词,名著导读,读书心得交流的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在对话中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从而促进内需,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切实感受到阅读是人生一大乐事。
(1)、开展“手抄报设计大赛”创造活动。为深化课外阅读成果,我们利用大队部组织开展 “手抄报设计大赛”,引导队员展开想象,展望祖国的光辉前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立志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这一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丰富了知识积累,拓宽了学习领域,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表演课本剧。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搞活动,学生自己策划、编导,较好地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锻炼学生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形式以阅读教材为载体,寓教育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2)、表演课本剧。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搞活动,学生自己策划、编导,较好地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锻炼学生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形式以阅读教材为载体,寓教育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3)、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在生活的大环境中得到锻炼。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如“成语接龙”,让学生和自己的爸爸、妈妈等比试成语,争夺冠军;如“我是小诗人”,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会诗歌语言的准确与精练,提高阅读的兴趣和理解力。
此外,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及时输出信息、运用知识,通过班级墙报、学校黑板、橱窗、“红领巾广播站”,让学生交流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最新信息;召开“故事会”,让学生讲自己感到“最有趣”、“最气愤”、“最精彩”、“最难忘”的故事;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读书体会,相互交流,促进知识内化;举行“赛诗会”,开展古诗接龙等丰富多彩的诗歌朗诵比赛;举办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学生自发地获取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创生课堂,探究出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人是自我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主体,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最宝贵特征。”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摈弃传统语文教学的条条框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低年级,我们努力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唱游的作用,把古诗、儿歌、名言警句、绕口令、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积极创设情境或提供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鼓励用口语表达出来。这不仅有利于口语能力的提高,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创新欲望。
在中年级,我们积极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学一学,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以学生为主体,展开丰富的想象,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高年级,重点进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对课的设计突出一个“新”字,对教法的选择突出一个“活”字,通过各种尝试,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激励学生不断创新。让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通过合作学习,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悟、自得。
我们着重探究了课外阅读的五种基本课型:阅读指导课、阅读欣赏课、好书推荐课、读写迁移课、成果汇报课。
阅读指导课。通过教师激趣,结合语言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特点提示阅读的门径,采取“以一篇带一组”的方法进行。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进行阅读。从总体入手,迅速捕捉主题,理清文章思路,再按“篇→段→句→篇”的程序进行读写训练。
阅读欣赏课。对一些文质兼美的文学精品,教师先引导学生品读体味,重在通过朗读揣摩推敲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力,感悟其表现方式,并积累优美词语,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其朗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读写迁移课。在习作之前,教师根据习作要求,选一两篇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可供学生模仿借鉴的文章,重在表达方法的指导;有时也可以由教者给出文题,学生自选同类课文进行“自学”,强化对此类表达方法的感悟。这种“范文引路”的形式,具有随学随用,立竿见影、省时高效的特点,大大减缓学生习作的坡度,提高习作质量。
(三)构建了读写一体化课堂教学。
读写一体化课堂教学目标是通过读写结合,实现质的飞跃:一是由文本到主题阅读的飞跃(即读的飞跃),主要的教学手段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味、讨论等方式把阅读文本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搭建连通的桥梁(主要是设置情境、找准读写结合点),或学生自主实现这一飞跃(认知结构得到更新)。二是在 “写”的过程中,教师精心设置写作内容,进行写作多方连线,搭桥架路,帮助学生实现由“采花”到“酿蜜”的飞跃。
研究读写一体化教学和传统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之区别与联系。探求读写之间的必然联系,找准读写结合点,是本课题的突破口。
(1)读写教学流程(单课读写教学——主题读写教学——单元写作)
(2)单课教学基本模式:
A、激情唤志:创设恰当的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师生积极的心态准备、知识准备、技能准备等等。
B、学生自读:根据四步读书法自主阅读,用好批注法,一边读一边把自己所感所想所疑写下来,以备交流,此步骤也可在课前预习中进行。
C、交流释疑,突破难点。通过设置情境、阅读、体味,深入理解文章,向内化文本的目标进发。
D、确定读写结合点,强化读写作训练:每篇课文预留十分钟左右时间进行读写强化训练,此读写训练基本是根据读写结合点进行文章的带读、仿写、扩写、改写、续写,课后进行阅读和写文的交叉训练。
(3)主题读写教学。
主题读写教学是对一般读写一体化教学的深化。主题读写教学即凭借语文教材,充分发挥其范例作用,以课文为本,带读、学习与本文相关的课外资料,即“课内作为课外的依托和凭借,课外作为课内的补充和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主题读写迁移课。教师重在表达方法的指导;有时也可以由教者给出文题,学生自选同主题课文进行“自读”,强化对此类表达方法的感悟。并将感悟的表达方法,运用于自己得写作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质量。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读写结合有两种结合法,一般是自然结合,即我们常讲的“熟读成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有根据迁移规律,按不同的训练项目进行读写结合的,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一般说来,古今中外的经典文章,思想内容上,经得起推敲;语言文字上,经过编者的字斟句酌,是合乎规范的;文章的体裁也是多种多样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求教者要做有心人,认真把握教材,找准阅读与习作的结合点,使二者紧密联系,指导学生勤练习。既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提高习作水平。
(四)因地制宜,建立有特色的语文校本课程体系。
为了进一步吸收、消化国家课程,完善、丰富学校课程,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和编写小组,以学科研究为基础,引领教师的新课程学习与实施。在《语文“一带一”拓展阅读》县级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从2007年开始我们全面启动了《海岛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研究》的研究和和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到2009年,共编撰《语文同步读写——校本教材》12本。与此同时,在创建校园文化长廊、校园广播、书香校园等校园文化阵地的同时,广大师生做了积极的探索,开发了一系列有学校特色的自主实践教材:一是教师教学反思集、教师读书有感文集,二是《红领巾广播集》,三是《学生优秀作文选集》。
校本课程不是一个供师生阅读的案头“读本”,而是来源于课堂教学实践,并最后仍然要通过课堂实践来具体实施的学案。因此,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案为主要形式,校本课程教材以主题为单元,以学期为阶段进行分类编写。
我校在开发《语文同步读写》——校本教材的基础上,根据长海基础教育的现状和学生特点,实施“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工程”,尝试开发地方教材,旨在让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加强优秀文化熏陶,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以品格的熏陶为首要,提高语言能力、记忆力,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培植民族精神,建构正确的人生信念。学校语文学科由学科主任和年级组长成立了编撰小组,调动全体语文教师的积极性,共同查阅了经典诗文,其中以《唐诗、宋词》、《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等经典诗文为主要内容选编了适合不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经典篇目。在选编过程中,力争遵循“精心选材、分层训练、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分年段编写”的原则,开发编写了《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这套地方教材。
为强化经典诵读的教学,把“中国经典文化诵读”作为我们的校本课程的一大特色,学校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做法和丰富多采的活动,努力寻求古诗文特色教育与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开展诵读,要求学生做到“三个一”,即:①一天必读古诗文,②每节语文课前两分钟进行古诗文诵读,③举办古诗文竞赛活动。通过系列活动及定期检查评比,如今我校各年级学生背诵古诗词的数量,都达到或超过课程标准的要求。
(五)师生的素质不断提高
教育科研对教师成长的第一促进作用就是引导和督促教师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育理论素养。课题组先后多次举办了大小型专题讲座。由于理论学习深入、到位,参与研究的全体教师较快地掌握了一套可操作的技术,课题组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边学习边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认识,这种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方式使研究教师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有了提高。教师能树立运用“读写结合策略”教学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互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读写能力,适应新课堂改革的要求。
学生能从审题、选材、立意、谋篇、表达等方面把读和写密切联系起来,从阅读中找出规律性的写作知识和技巧,经过归纳、训练,比较自如地运用于书面和口头表达中。在阅读中,对课文不同的观察方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行款格式、标点运用具有敏锐的感知,阅读理解能力增强。
经过读写一体化教学研究,师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的各级作文竞赛以及教师的各级各类课堂教学及基本功比赛均获得好成绩,教师的论文多次获奖,并刊登在国家核心刊物上。
课题研究的结论
在三年研究中,我们始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真正 做到了内实外广,读写结合,以内带外,以外促内,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在切实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多形式、多渠道地引导和鼓励学生增加读写数量,提高写作质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形成,从而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七、本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设想。
读写结合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教学体系,其自身就有着不拘一格的教学模式群。从人力、时间等方面而言,我们所能了解和掌握的最多也只能是冰山一角罢了。因此研究实践本身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1.一路走路,发觉我们对读写一体化教学的研究深度还不够。
2.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与学习能力客观差异,无论在哪一个班级总存在着相应的 “学困生”。“读写一体化教学”是一个练习范围相对扩大的训练。而“学困生”在这相对综合的读写结合训练中其学习困难可想而知。相反,学优生通过读的铺垫,写的延伸和写的反哺作用,其读写能力都有更大的进步。班级内的优差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如何抓好“学困生”的辅导与转化是下一阶段的重点研究工作,尝试运用“分层教学”的策略,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给予更多的关照和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3.我们的课题虽然经过了不少理论学习和研究探讨活动,但是总觉得缺少专家、学者高层次的指导和点拨。今后,我们将加强理论学习,加大向专家、学者请教,向教科研工作卓有成效的兄弟学校讨教的力度。通过进一步探索与实践,寻求阅读教学中“读”与“写”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结合方式,努力实现读中悟写、读中导写的“有效”性。
4.如何充分利用我们汇编的各年级、各册教材《同步读写》校本教材,全面推进读写结合策略的推广,这是今后的实验中急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