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爱残疾人

发布者:cj_llq   发布时间:2011-01-10 16:26:11   点击数:

友爱残疾人
 
摘自:《伴你教品德与社会》
江苏省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  颜莹

 
〖学生实态〗
  为了寻求恰当的教学切入点,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学情调查,了解学生对残疾人已有的认识,了解他们的学习愿望、他们想知道有关残疾人的哪些情况等。调查的结果出乎我的预料,学生对残疾人的概念还是比较清楚的,他们知道残疾人主要是指聋哑人、盲人、肢残人和智残人等。由于残疾人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不太容易接触到,他们所看到的大多是在商场和路边乞讨的残疾人,因此,他们对残疾人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怜悯甚至是鄙视的层面上。我又让学生翻看教科书并提出问题,教科书中呈现的体验性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他们不明白一个正常人为什么要把手背在后面穿衣服,他们不认识桑兰、成洁,对那位失去了四肢却能够跳绳、游泳、爬山的乙武洋匡更是充满了好奇;他们不明白没有手怎么拿绳子,没有脚怎么爬山,没有四肢怎么游泳,这样的人怎么还能上大学。他们急切地想了解残疾人平时是怎么工作、学习和生活的。

〖教科书分析〗
  
  《友爱残疾人》围绕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展开,通过模拟、体验活动,把学生引导到社会情境和生活情境中进行学习,通过接触社会,回归生活,使学生形成对社会的体验和感悟,认识和理解,强调学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动手操作,用脑子想,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感悟。这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通过对本主题的学习,知道残疾人是我们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培养学生对残疾人的尊重和爱心。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一)学生准备
  准备参与调查和体验活动的笔、本等学习用品。
  (二)教师准备
  1.利用网络收集有关残疾人的资料、图片。
  2.拍摄学生活动的相关录像资料和照片。
  3.联系采访特教中心、康复中心、残疾人联合会、福利工厂等社会性课程资源。
〖本课题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残疾人,体验残疾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2.增进对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树立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3.了解社会生活中各种助残设施、帮助残疾人的做法,体会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心。
  4.培养、提高学生体验、调查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
  2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根据本主题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安排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
  1.体验、感受、交流残疾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2.介绍优秀残疾人的事迹。
  3.总结,引导学生树立尊重及愿意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4.布置课后作业。
  分小组进行参观、调查、访问活动,为下节课进行汇报和交流做准备。
  第二课时
  1.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和交流。
  2.课堂讨论:根据自己的感受,你想为残疾人做些什么?
  3.情感升华,同唱一首歌。
〖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残疾人,体验残疾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增进对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教学要更多地侧重于对学生情感的激发,以促进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课堂教学中,我创设了便于学生体验的情境,把特教中心的聋哑儿童请进课堂。聋哑儿童精彩的节目表演和他们的特殊身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对残疾人的关注和兴趣。学生很好奇,这些同龄的客人听不见声音,怎么能够和音乐配合,跳得这么好;他们平时又是怎样学习、生活的。这时,我请这些聋哑儿童走到学生中间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和他们交流。学生很快地就想到了用纸笔作为工具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还请随同聋哑儿童而来的特教老师做翻译,这样学生就在与聋哑儿童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一次直接体验活动。这时,为了进一步提高体验活动的难度,我又为学生创设了情境,让他们在没有纸笔和特教老师的情况下,与聋哑儿童进行交流。当他们发现不管怎样努力都无法让聋哑儿童明白自己的意思时,他们更是深深地体会到了残疾人与外界交流的困难。
  在这次体验活动中,学生通过眼睛看到了聋哑儿童的出色表现,用纸笔、手势等方式与聋哑儿童进行了直接交流,不仅使他们一下子走近了残疾人,而且为接下来的模拟体验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模拟体验活动分两组进行,老师要求单号的学生蒙上眼睛从自己的座位走到讲台前,再从讲台走回自己的座位,体验盲人走路的感觉。要求双号的学生单手把自己衣服的拉链解开,再用单手把拉链拉起来,体会肢残人的生活感受。这一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孩子们的体验,使他们深深地体会到残疾人生活的艰难。
  我请在舞蹈中饰演猫的特教中心学生赵小芳在特教老师的帮助下,讲述自己是如何残疾,如何在生活中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又是如何战胜困难,取得了今天成绩的时候,如泣如诉的音乐伴随着聋哑儿童的“啊啊”声,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这时,我又通过多媒体课件,把精心选择的几位自强不息的残疾人代表向学生做了介绍。这其中有在残疾人运动会上为中国夺取金牌的跳远选手郭伟忠,有被誉为“中国保尔”并刚刚出版了新书《绝顶》的张海迪,有在去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用一条腿跳出优美舞姿的五个小伙子,还有学生在课前就极感兴趣的日本青年乙武洋匡。他们奋力拼搏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微笑的面部表情、他们自强不息的经历伴着教师深情的讲述,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此时,他们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加深,对残疾人尊重、关心的情感和认识油然而生。
  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向特教老师学习手语,向聋哑儿童告别,表达自己的谢意和祝福,学生的体验在此时得到了升华。
  整节课在三种不同类型的体验活动中,学生不仅用眼看,用耳听,而且自始至终在教师的引导下表达着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体验也成为学生形成各自的认识、转化为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不久,在我的办公桌上就出现了一个用装香烟的箱子改制的捐款箱。稚嫩的笔触描绘出爱心,也描绘出学生心中对残疾人的那份美好感情。
第二课时
  在第一课时体验学习的基础上,我把学生引向了社会,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参观、访问和资料收集,使学生进一步地走进了残疾人的生活世界,了解了残疾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把全班同学分为5组,第一小组的学生访问了镇江市京口区残联,了解了国家成立这个组织的目的、意义,了解了镇江市京口区残疾人的相关情况。当他们知道各街道、区、市、省等各级地方都有残联组织时,深深地感受到国家对残疾人的关心。第一小组的学生不仅把采访的录音带回了学校,还根据在残联收集的信息制作了相关的图表,初步学习了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
  第二小组的学生参观了镇江市特教中心。他们一踏进校门就发出了惊叹,没想到残疾儿童的学校这么漂亮,设施这样先进。他们走进了聋哑儿童的课堂,发现聋哑儿童靠讲台上方的红绿灯分辨上课和下课,每个聋哑儿童的桌子上都配有助听器。他们上课时发出单调的啊啊声,老师不仅要靠手势给他们上课,还必须付出更多的关心和耐心帮助他们学习。眼前所看到的一切,对第二小组的学生都是巨大的震动,看见残疾儿童学习的困难,他们想到了自己,想到原来为残疾人工作的人是这样的不容易。学生还采访了学校的领导,了解了残疾儿童学习的课程,高兴地发现他们也可以上大学,也可以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第三小组的学生走向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了解了镇江建设无障碍设施的情况,详细记录了镇江哪些道路有盲道,发现直条形砖提示盲人往前走,圆点条形砖是告诉盲人前方有障碍物或是下坡道或拐弯,而且盲道的颜色大多是橙黄色,知道了橙黄色是国际通用的无障碍标准色。他们还发现有些市民对于盲道的作用不太了解,有些人把自行车停放在盲道上,有些老人认为这些凹凸不平的砖可以按摩脚底,每天在上面锻炼身体。尤其是有一座邮政报刊亭居然就建在盲道上。当学生亲眼看到这些社会现象时,一种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他们有的说要向自己的爷爷、奶奶宣传盲道的作用;有的要给市长写信,把那个报刊亭挪个地方;有的忙着劝阻那些正在盲道上停放自行车的人。接着,学生又来到医院,发现从挂号、交费到发药都设有残疾人专用窗口十分高兴,他们主动地与医生交谈,了解除了这些设施以外,医院还有没有其他的无障碍设施,询问残疾人的病能否治好。与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镇江火车站,学生找了半天,才在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找到了一个优先购票窗口,上面明明白白的写着七类人可优先购票:两院院士、人大代表、新闻记者……最后一类才是老弱病残。学生非常奇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排序。他们又来到了镇江一所高档宾馆,据了解,这里有一个残疾人专用客房,在大堂经理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这个特殊的房间,这间客房的门上画有一个人坐在轮椅上的标志,猫眼的位置很低,使轮椅上的残疾人也能方便地看到门外的情况,客房的门比一般的门要宽,这是为了方便残疾人的轮椅进出,厕所的两旁有不锈钢的扶手,手纸桶的位置也非常低,最特别的是这间客房里有一个遥控器,用来控制窗帘的开关,床边还有一个紧急电话,只要一拿起来,就能直接接通客房服务中心,这些设施都是一般客房没有的。学生听完介绍,一方面为残疾人有自己的专用客房感到高兴,一方面又觉得这样的客房数量太少,而且针对性不强,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应该有不同设计的残疾人专用房,这样才能让残疾人真正感到生活无障碍。我了解到这一小组中有一位学生的奶奶就是一个盲人,我就布置她回去采访自己的奶奶,了解奶奶使用人民币的感受。教科书中我们,365天有着同样的生活;我们,365天需要同样的关怀,这样深沉的思考对孩子直接言传可能不能达到目标,但是通过参观、调查和访问,我想他们就会有深切的体会。课后,这一小组的学生还收集了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资料,了解了更多先进的无障碍设施,并与我国、我市的情况进行了比较。
  第四小组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了解残疾人工作和生活的情况。我联系到一家规模只有十几人的小型福利工厂,这个厂里的残疾人主要是一些聋哑人,所以从表面上看他们的工作情况与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可是,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学生了解到,他们大多是国家分配的工作,在工作前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但是有些工作还是无法完成。特别是与正常人交流有困难,所以需要互相配合的工作还是无法完成。学生还惊奇地发现,他们居然喜欢跳舞,因为他们可以根据舞厅的灯光来跟上节奏,他们还用发短消息的方式与别人联系,交流信息,他们希望商场的售货员也能学一些手语,这样他们买东西就会方便许多,他们还希望电视节目能配上字幕或是手语主持人,让他们也能通过电视了解精彩的世界。当问到这些聋哑人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他们在纸上写了正常两个字,学生被这样的回答镇住了,他们没想到自己平时最没有在意的却恰恰是聋哑人最渴望的。当读到有声世界比无声世界好,我羡慕你们,我喜欢唱歌,可我听不到……”这些话时,我和学生都忍不住哭了。接着,这一小组的学生来到了残疾人康复中心,这里有几位盲人按摩师正在给病人按摩,络绎不绝的病人都称赞他们的医术高明。学生从一位姓朱的盲人医师那里了解到,他们要成为这样的医生必须通过专门的学习,已经有很多的盲人通过这样的方式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最吸引学生的可能要属那本盲人医药书籍了。看着这本无字的天书,难道就是盲人们学习的教材?他们真是通过这些密密麻麻的点学会按摩的吗?学生反复地在这本书上摸着,似乎在体验其中的困难,又似乎在寻找更多的答案。镇江市残联正巧在这里举办第六次盲人按摩培训班,这些盲人大多来自偏远的农村,有的年龄还很小,有的已经快40岁了,学生与他们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他们虽然各自的情况不同,但渴望自食其力的迫切心情和对五彩世界的向往却是无一例外的相似的。一个21岁的小伙子是白内障导致失明的,其实用红十字会提供的晶体,只要500元就能把眼睛治好,可由于家庭困难,他至今还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学会按摩,自己挣钱把眼睛治好,所以他每天四点钟就起来练习指法,一有空就听上课的录音。
 第五小组的学生是专门收集各方面资料的,为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给他们戴上博士帽,命名为“豆博士组”,豆博士这个学生熟悉的教科书中的人物一下子变成了自己,不仅让他们觉得自豪,而且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兴趣。在与其他小组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不断补充相关资料,最后还给学生做了有关残疾人节日等方面的专题介绍,促进了各小组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这一课时的体验活动是综合性的,更加强调学生在用眼看,用耳听和用心感悟的基础上,用脑思考,形成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完成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目标。所以最后在各小组互相交流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围绕“你想为残疾人做什么”进行讨论,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行反思和提炼,将体验转化为深刻的认识和行动。他们有的说,我将来要办一个公司,专门为残疾人服务;有的说,我要建立一个残疾人的社区,不仅为他们提供先进的无障碍设施,还要让他们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得快乐;有的说,我要当一名医生,把残疾人的病都治好,而且是免费的;还有的说,我看到盲道上有自行车就会把它搬开,而且以后要设计更加科学的盲道,等等。学生的发言让我感到欣慰,我觉得他们确实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了解了残疾人,尊重了残疾人,而且真心真意地要在生活中关心残疾人。这种关心不是口号,不是教师为了完成板书而引导出的问题的答案,而确实是源于他们对残疾人的情感,发自他们的内心。我相信,他们的这种情感和认识不会在下课铃响的一刹那就消失,也不会在三五天后就遗忘,而是将真正地印刻在他们的生命的轨迹和成长的道路中。
〖反思〗
  (一)教学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才是有效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做好学情调查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只有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基础,有目的地把学生引进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中,课堂教学才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和生硬的灌输,而是真正成为一种对学生生活的引导,体现出这门新课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核心思想。
  (二)教师要学会利用课程、开发课程、建设课程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每一个教师面临的全新课题。走进新课程的教师是课程资源的鉴别者、开发者和利用者,教师要树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学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努力使自己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真正实现在教学中“做课程”的理想目标。如果说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进行教学立足的是“人本”,那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关注的就是对“文本”的超越。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文本比较简约,它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一种提示和引导,给教和学都留下了较大的空间。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科书文本资源,另一方面也要把社会生活中对学生发展有意义的课程资源,把本校、本社区和本地区的相关课程资源及时地充实进来,不断关注社会生活最新的发展变化,积极地开发、引进和建设课程资源。
  (三)教学要立足课堂、开放课堂、延伸课堂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将生活与课堂打通,课内与课外有机融合,相互支撑和补充,就扩大了课堂的教学空间,使教学向社会延伸。这样的教学是向学生的生活开放的。在课堂上,通过种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通过学生的体验,通过教师的引导、提升和整合,凸显教育意义,变得更加清晰,学生带着这样的收获走向生活,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课堂教学的终点不是下课铃响的那一刹那,而是真正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生命里,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服务。
  (四)关注学生,引导学生,和学生共成长
  从学生的视角观察生活,用他们的方式探究生活,帮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认识生活,辅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教学自始至终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贴近他们的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说教和灌输,同时教师也会不断得到课程的启示,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成长和提高的过程。
〖评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它遵循了儿童生活的逻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本课题的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对残疾人已有的认识、情感为教学基点,把特教中心的聋哑儿童请进课堂,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浓浓的情感交流的氛围,教师则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体现了课程的发展观。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它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范例。教学中,不只是“教教材”,而是要在源于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实现对教材本身的超越。本课题的教学,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关注教科书提供的文本资源,而且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社会生活,采访残联、调查无障碍设施、参观特教中心和福利工厂,把一切对学生发展有意义的课程资源引入课堂中,从而使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了解残疾人,真正走进残疾人的生活世界、心灵世界,形成对残疾人的正确认识和情感。这样使文本向生活拓展,课堂向社会延伸,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和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教学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一名参与者,和学生一起走向社会,走进残疾人社会生活,体验他们生活的艰辛,和学生一样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并从学生的角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观察、感受,表达对残疾人生活的理解、尊重和关爱,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学生和生活中的残疾人在对话中共同成长的过程,从而体现了全新的课程观。
                                 (评析人:江苏省镇江市教研室   李 颖)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