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学会合作

发布者:cj_llq   发布时间:2011-01-10 16:15:12   点击数:

让我们学会合作
 
摘自:《伴你教品德与社会》
江苏省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  颜 莹

 
〖学生实态〗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中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日益广泛,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新的要求,现行的教育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中队、大队活动中,经常参与需要合作完成的游戏活动。因此,合作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但大多数学生对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对合作方法的了解,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比较薄弱。
〖教科书分析〗
  《让我们学会合作》这一课题旨在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身为集体中的一员,不仅要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还要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快乐。因此,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要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合作的条件,培养他们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一)学生准备
  1.到生活中去观察人们之间的合作现象。
  2.准备剪刀、胶水、画笔。
  (二)教师准备
  1.组织学生开展“合作贴画”的比赛。
  2.将比赛情况拍成录像,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剪辑。
  3.准备画板、彩纸,贴画素材。
  4.准备游戏所需的小口大肚瓶、彩色乒乓球、多媒体设备。
〖本课题教学目标〗
  1.凸现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合作。
  2.认识生活中合作的重要性和广泛性,了解合作的条件,学会合作。
  3.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4.培养分析、反思的能力。
〖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1.课前活动,进行贴画比赛。
  2.游戏导入,引出合作的话题。
  3.讨论交流,关注合作现象。
  4.录像引导,认识合作的条件。
  5.贴画比赛,体会合作的乐趣。
  6.总结拓展,提升对合作的认识。
〖实施过程〗
  (一)课前活动,进行贴画比赛
  这节课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从学生已有的对合作的认识和经验出发,把他们在合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种种方式凸现出来,引发他们的思考,引导他们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和广泛性,在此基础上,使他们通过反思、体验和感悟,体验合作的重要,了解合作的方法,并乐于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这样的方法去与人合作。
  我在课前设计了“合作贴画”的比赛活动,准备了画板、彩纸和一些剪贴画的素材,让学生6人为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合作完成一幅画,我不做任何提示和指导。我把各小组合作贴画的过程如实拍摄了下来,并对他们在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拍了特写。这个教学设计既是一次生动的学情调查,了解了学生现有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使教学与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经验衔接起来,避免了教学的“零起点”;同时,“合作贴画”比赛为学生创造了一次与人合作的机会,丰富了他们这方面的生活体验,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生动、有效的引导,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和生硬的灌输。
  (二)游戏导入,引出合作的话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山吗?(多媒体演示火山爆发情境)这是一座火山,一座随时都可能爆发的活火山,据说,这座火山中埋藏着一个巨大的宝库,你们想去看一看吗?谁愿意做勇敢的探险者,去火山中寻宝?
  (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情境,情绪很热烈,纷纷举手要求参与游戏。)
  师:(拿出瓶子)现在,这个瓶子就代表火山,你手中的乒乓球就代表你自己, 火山还有五秒钟就要爆发了,你们赶快出来,我开始倒计时:五、四、三、二、一。
  (为了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我事先把游戏的道具隐藏了起来,在多媒体演示了火山中岩浆滚动的情境,教师讲清游戏要求后,请了四五个学生来做这个游戏,并要求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做游戏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情感体验,我还用讲故事的形式为他们创设情境。由于教师对游戏的实施过程作了周密的考虑,学生既情绪高涨,课堂又没有失控,游戏进行得比较成功。两组学生参与了游戏,全都把小球在规定时间内拉了出来。)
  师:(采访游戏成功的小组)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全部脱险 ,可真不简单!刚才是怎么做的?
  (教师引出合作话题,教师要善于引导,使无论是获得成功的学生还是没有成功的学生都能意识到在这个游戏中合作的重要性。)
(三)讨论交流,关注合作现象
  1.交流生活中的合作现象,教师适时引导。
  师:其实,不仅是在“火口脱险”这样紧急的情况下,需要人与人的合作,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事情需要人们互相合作,你们发现了吗?
 (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很高,不但说出了很多生活中的合作现象,而且范围也非常广泛,涉及体育、学习、表演、生活、工作、娱乐等各个方面。师生共同交流的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不是让他们把视野仅仅局限在他们的生活视野中,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合作,人人都离不开合作。)
  2.教师小结提升。
  师:的确,在学习上,合作帮助我们战胜困难;在赛场上,合作为集体赢得荣誉;在游戏中,合作使我们玩得更开心。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合作,人人都离不开合作。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更好的与别人合作呢?
  (四)录像引导,认识合作的条件
  1.播放录像。
  (录像内容:学生在操场上进行课外活动。准备拔河的一组学生进行了商量,他们合作得很好,取得了比赛的胜利;另一组学生在进行“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他们不服从分工,不欢而散。)
  2.小组讨论交流,应如何合作。
  3.教师引导、归纳、提升对合作的认识。
  师:为了与别人合作,把一件事情做好,我们应该事前互相商量,合理分工,随时交流看法和意见,把自己负责的工作做好。
  (此时的归纳是教师结合课外活动的录像和学生的讨论,提升学生对于合作的认识。)
  (五)贴画比赛,体会合作的乐趣
  1.播放录像。
  师:上次,老师组织你们进行了一次“合作贴画”的比赛,你们还记得吗?想不想看看自己当时的表现?
  (教师播放录像。当学生看到自己出现在电视上时非常兴奋,而且很快就意识到自己和小伙伴在合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师:你们觉得这次合作成功吗?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合作的重要性,还学会了合作的方法,如果再进行一次这样的比赛,你们准备怎样做?
  2.学生再次进行“合作贴画”比赛。
  学生迫切需要一个实践体验的过程,我适时地拿出画板,让他们在课堂上再次比赛,给他们创造了一次反思自我,超越自我的机会,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真正把在课堂学习中提升的认识和习得的能力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在学生再次比赛的过程中,教师仍需注意观察他们的种种表现,为实施评价做准备。
  3.评价反馈。
  比赛结束后,学生对照了合作的要求进行了自我评价,组长对小组合作的情况作了汇报和评价,并对合作中出现争执的一组学生进行了采访,使学生认识到,知道合作成功的条件并不意味着就学会了合作,在今后的生活中还需要不断锻炼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把教学活动向学生今后的生活延伸。
  (六)总结拓展,提升对合作的认识
  师:通过刚才的合作活动,我想大家一定对合作有了新的认识。现在,我们是几个同学之间的小合作,将来,我们也许会和几百人、几千人,甚至更多的人之间进行合作。人与人合作可以产生更大的力量,把事情做得更好;不同的地区之间合作,可以促进各地的交流与发展;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合作,使我们的世界更和平、更美好。今天这节课,老师和你们合作得非常愉快,也祝你们今后在生活中与别人合作成功、愉快!
〖反思〗
  (一)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要是设计课堂教学的支点
  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和关键点在于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能否很好地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衔接起来,引发他们的学习需要。课堂教学过程要依据学生提升认识所要经历的、自我建构的过程来设计,可以通过学生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些生活场景来激活他们的相关生活经验,引发他们的思考,把他们的生活作为一种资源引入课堂。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学习需要的课堂教学,会成为引导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的桥梁,教师也可以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
  (二)课堂教学应当成为学生丰富生活经验、拓展视野和提升认识的过程
  课堂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学习活动,担负着极其重要和特殊的教育任务,它是一个师生共同理解课程、开发课程、建设课程和融入课程的过程。因此,除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要为支点设计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应当努力使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经验不断丰富、各种能力不断提高、知识积累不断增加、价值观不断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体验不断丰富,思考不断深入,认识逐步加深,为他的终身发展服务。
  
〖评析〗
  品德与社会课十分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学生的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前组织的“合作贴画”的游戏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学生现有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以及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以此为教学的起点,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来满足学生的需求。课堂上再次呈现这样的场景,促进学生反思,使课堂学习成为学生认识合作条件、学会合作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投入的过程。
  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同时,紧紧把握本次活动的主题――合作,使学生始终处于合作之中。师生之间的合作、同伴之间的合作、游戏中的合作、讨论中的合作、竞赛中的合作……帮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体验成功,在合作中超越自我,在各种合作活动中建构对合作的认识,使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深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更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教学的关注点不仅仅是教学的设计,更多的是课堂中随机生成的教育信息。游戏活动的随机采访、竞赛活动的评价、师生对话中的点拨和引导,都成为了对学生生活的有效引导,而不是空洞的说教,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对话、共享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分享观。
                               (评析人:江苏省镇江市教研室  李 颖)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