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生活讲节约
发布者:cj_llq 发布时间:2011-01-10 16:07:26 点击数:
居家生活讲节约
|
|
摘自:《伴你教品德与社会》
|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山屏小学 牟 琳
|
|
|
〖学生实态〗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家里的独苗苗,他们在家里得到亲人的宠爱,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形成一种养尊处优、唯我独尊的观念,比较自私,不懂得珍惜和节约。例如:吃剩的食物或不可口的饭菜就随手倒掉,手帕用了一两次就扔掉等。与此同时,他们还养成了攀比的不良习惯,例如,看到有的同学拿来自己没有的物品,别人穿了一件自己喜欢却没有的衣服,则要父母给自己买。总而言之,别人有的我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这种不良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私自利的表现,从而给教师进行这一课题的教学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教科书分析〗
本课题的学习重点是以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为切入点,围绕“浪费、攀比、节约”之间的关系展开,教学设计中采用了访问、参观、交流、辩论等形式,旨在帮助学生懂得如何节约、节约有什么好处,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旨在实现情感与思想教育的完美结合。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一)学生准备
参观、调查、访问所用的笔、本等学习用具。 (二)教师准备
我校所在的大连市中山区山屏街附近有一所军队干休所,为了充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在课前我做了以下工作: 1.与干休所联系,带领学生到干休所调查访问,参观干休所展览室。 2.请老革命、老干部给学生做报告,学生可以向老人们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与老人们座谈。 3.自制幻灯片并收集一些关于家庭勤俭节约的事例。 〖本课题教学目标〗
1.知道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道节约是尊重劳动和劳动成果、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表现。
2.学习合理消费,乐于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3.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勤俭节约的具体做法。 〖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
2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布置调查采访任务,带领学生到军队干休所调查,并做好记录。 第二课时
小组内交流汇报自己调查采访的成果,并在全班交流;召开“节约与攀比”小型讨论会。 〖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布置调查、参观、访问任务 (二)调查访问过程
1.带领学生到军队干休所老干部活动室,听取姚老(78岁)、王老(81岁)的报告。在做报告的过程中,姚老脱去了外衣,露出至今仍穿着的、打着补丁的衬衣。 生:老爷爷,现在您穿的衬衣,在我家早当抹布用了。 生:您家没钱吧? 从大多数学生的眼神里,我发现学生对眼前看到的情况不理解。于是我向学生介绍了王老、姚老的情况:王老就任过晋冀鲁边区抗日一营营长、华北野战军某部司令,解放后曾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离休后来到大连;姚老曾任满蒙抗日联军兵团参谋、东北野战军某纵队政委,解放后在东北局任职,离休后来到大连。他们都在20 世纪30年代参加了革命,打过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奋斗了几十年,他们都有60多年的军龄,是军级以上的干部,每月的离休金有3000多元,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勤俭的作风,将节省下来的离休金用于对子女的教育和对希望工程的捐助。 王老:(语重心长地)孩子们,知道你们佩戴的红领巾的来历吗? 生:纺织厂做的。 生:是先烈用鲜血染红的。 姚老: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的是下一代不再挨饿受冻。听说你们当中有些同学有浪费、攀比的现象出现,你们认为这样做对吗? 同学们有的默默无语,有的惭愧地低下了头……看得出来,学生大都被老人们勤俭的作风、高尚的精神境界所感动。 2. 参观展览室。 我们参观的干休所展览室的陈设很简单,除了玻璃罩下的一件件珍贵的展品和图片外,再也没有其他的东西了。在参观的过程中,学生被眼前的一件件、一幅幅展品及图片惊呆了。“这样的衣服也能穿?”“这样的碗也能用?”……学生在窃窃私语。 3.学生向老革命、老干部进行访问。 生:爷爷,您什么时候参加革命的? 生:那个时候您们的生活条件怎么样? 生:现在生活好了,您们为什么还这样做呢? 老干部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使学生了解到,在战争年代,环境非常恶劣、条件异常艰苦,广大军民养成了不怕困难、自力更生、艰苦朴素、不浪费、讲节约的良好作风,并将这种作风保持至今。 (三)返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通过采访,了解了老革命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这节课,我们将根据采访的内容,一起来研究在生活中如何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二)探究活动
1.小组内交流调查访问的结果。 (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帮助学生找出在调查过程中的欠缺,指导学生加以整理,体现了师生间的互动。在课上有个别学生问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他们非要穿那种衣服?他们是不是知道我们要来参观,而故意给我们做样子的?”此时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将自己看到的、了解到的老人们实际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进行交流,使这些学生体会到艰苦朴素是老人们的一贯作风。) 2.教师点拨。 在战争年代,条件是异常艰苦的,战士们为了广大人民的幸福生活宁愿抛头颅、洒热血。现在生活富裕了,但老人们仍旧不改当年的优良传统。 让学生想一想,现在老人们为什么还会这样做呢? 由于在访问时,学生都听到了老革命、老干部的回答,于是学生用老人的话回答:“家里的钱是父母劳动得来的,他们挣钱不容易,如果浪费了多可惜呀!” 还有的学生说:“可以把它节省下来给更需要它的人花。” 3.教师小结。 师:节约,体现了对劳动和劳动成果的尊重;节约,也是珍惜和爱护资源的体现。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小组讨论交流) 4.班级召开关于“节约与攀比”的讨论。 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从中了解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时纠正。 5.教师提出问题。 (1)节约有什么好处?攀比有什么害处? (2)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不注意节约的事情?你们今后想怎样做? (学生自由发言) (三)教师总结
师:节约是在健康生活的前提下,不攀比、不奢侈、不随意丢弃有用的东西。节约是尊重劳动和劳动成果,节约既是尊重父母的劳动,同时也是尊重他人的劳动。节约是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不攀比,讲节约,对人对己都是有好处的,它是一个现代文明人的基本品质。 〖反思〗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了所在地区的资源――干休所进行教学,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通过采访干休所里的老革命、老干部,了解到他们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养成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今天生活虽然富裕了,但他们依旧保持着这一优良传统,使学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同时让学生反省自己过去经常浪费、攀比的毛病,认真地进行自查。在整个参观、听报告、采访过程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从长辈身上所学到的是他们受益一生的财富。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很好把握过度消费与合理消费、浪费与节约的关系,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的地方不是很理想。例如,学生在进行小组交流时,我没有能够很好地把握知识点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把学生的能力估计得过高,有的学生还是不能理解长辈的做法,而我此时未能及时给予讲解,这是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以改进的。 〖评析〗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得以有效落实的关键。本课题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学校的实际,开发和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带领学生参观、访问干休所里的老革命、老干部,可以说是教学中的有心人。勤俭节约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然而在干休所里,这种优良传统却一直被发扬着。在干休所里,学生了解到了老革命、老干部们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学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革命传统教育,丰富了内心世界,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活动条件与氛围,为他们创造调查、体验、探究、交流的机会,丰富了他们的内心体验,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对于达成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和终身发展都将产生良好的效果。 (评析人: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冯桂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