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懂事了

发布者:cj_llq   发布时间:2011-01-10 14:32:28   点击数:

我懂事了
 
摘自:《伴你教品德与社会》
四川省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  张 峻

 
〖学生实态〗

  1.学生的困惑:家庭责任感是什么?责任是大人的事,平时都是大人对我负责任。在家,爸爸、妈妈对我负责任;在学校,老师对我负责任。我对家庭负什么责任呢?
  2.学生的认识程度:学生认识到的懂事即是能够帮大人做事,让大人高兴,但是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却并不太明确。大多数学生对父母的具体工作不了解,或者在思想上有孝敬长辈的意识,但具体应该怎样做不太明了。
  3.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下面一些情况:
  (1)学习不够自觉和努力,让家长操心,但生活自理能力较强,做家务比较积极。
  (2)虽然能主动学习,但生活自理能力差,让家长操心,认为自己还小,只要搞好学习就行了。
  (3)学习认真自觉,自理能力较强,能够分担家务,体谅父母。
  (4)大多数学生爱父母是出于本能,但不了解父母,对父母缺乏关心,甚至认为父母给我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4.家庭对孩子认识的影响:
  (1)溺爱型。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尽量满足,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在家里是十足的“小太阳”。
  (2)理智型。既对孩子十分爱护,又对孩子严格要求。
  (3)望子成龙型。只要孩子学习好就行,其他的都不用孩子管。
  (4)顺其自然型。对孩子没有要求,只要不给父母找麻烦就行。
〖教科书分析〗
  本课题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三个主题,是对前面两个主题学习的提升。学生对于父母对自己的爱的认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父母抚育自己、给了自己一个温暖的家的认识层面上,对父母的工作、辛劳也应有所认识和理解。另外,学生还要认识到父母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教科书首先出示了乐乐随父亲到单位一天的经历,并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然后通过一组对比的图画和照片,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自理,并应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最后,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把对“懂事”的认识落实到行动上。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一)学生准备
  1.了解父母的工作,体会父母是为家庭、为社会而辛勤地工作着。
  2.以“父(母)的工作”为内容,完成一篇作文或日记,并在班上进行交流。
  (二)教师准备
  1.邀请家长或家长代表到课上介绍自己平时的工作情况,以及自己的工作对他人、对社会的贡献。
  2.让家长就自己的孩子谈一谈认识和看法。
  3.了解古今中外有关父母养育之恩的小故事。
〖本课题教学目标〗
  1.尊重父母的劳动,理解父母的辛苦。
  2.学会关爱父母、关心家庭,增强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感。
  3.乐于分担家务,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1.通过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活动引入主题。
  使学生加深对父母的热爱之情,并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介绍父母的工作。
  2.交流活动。
  请学生家长介绍自己的工作情况,并谈谈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对社会做出的贡献。
  请学生介绍自己父母的工作情况,并谈谈自己父母在工作岗位上对社会做的贡献。
  通过与家长的面对面交流,使学生对家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从中了解到一些平时不知道的情况。
  3.了解母亲节和父亲节的由来,提升对父母的情感。
  4.认识到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引导学生从日常的小事做起,学会关爱父母,并设计自己孝敬父母的行动计划。
  6.家长评议,并与学生进行交流。
〖实施过程〗
  (一)课前准备
  引导学生体验与父母的亲情,帮助学生把这种亲情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并引导学生将对父母的爱落实到行动上。在课前,请学生先了解家长的工作情况,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二)实话实说
  1.请家长介绍自己的工作。
  请家长在课上介绍自己的工作情况。(让学生了解为人父母的家长承担着家庭生活、哺育子女的重担,与此同时,他们还在用辛勤的劳动为社会做着贡献。)
 2.学生现场采访家长。
  生:您工作那么忙,还要照顾孩子,累不累?
  生:您觉得工作重要还是孩子重要?
  生:如果您的孩子调皮,您会怎样?
  (三)交流活动――“夸夸自己的父母”
  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有介绍自己父母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尊重父母的劳动,为父母的工作而自豪的情感。在交流活动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对父母的工作流露出贵贱之分的错误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帮助他们认识到,人们所从事的工作都是在为社会做贡献。
  ★有的父母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学生关注自己的工作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父母在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为家庭做着贡献。
  (四)知节日、知典故、知传统
  使学生对父母的亲情上升为理性的爱。
  1.了解母亲节、父亲节的由来。
  2.由己及人,交流古今中外父母关爱子女的小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所有的父母都是值得尊重的,他们在为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做着自己的贡献。
  3.在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的时候,用自己的方式向父母表达感激之情。
  4.组织学生齐诵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的古诗《游子吟》,引导他们认识到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师提问学生《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一句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回报父母。)
  (五)讨论与行动
  1.学生讨论和发表。
  师: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应该怎样回报自己的父母呢?
  生:打酱油。
  生:拖地。
  生:收拾房间。
  ……
  让学生议一议:
  (1)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父母有什么样的反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做这些事就是懂事的表现。)
  (2)还有哪些事情可以不用父母为我们操心?(引导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和克服坏习惯也是懂事的表现。)
  (3)哪些事情我们已经做了?
  (4)哪些事情我们还没有做好?
  2.设计一周行动计划表。
  教师说明要求:
  ★一定是自己力所能及的、经常需要做的日常家务劳动,而且一旦列入了计划,就应坚持下去,不能只是“三分钟热情”。
  ★直到现在为止,还是爸爸、妈妈在做的日常简单家务劳动。
  ★内容不要过多,一两项即可,最好不要超过三项。
  (六)信息反馈,情感交流,真情互动
  1.展示学生的行动计划,并请家长做出评价。
  2.现场采访家长。
  看了孩子们的计划,您有什么感想?您对孩子们还有什么话要说吗?(家长们纷纷表示很受感动,觉得如果孩子能像计划中的那样做,会觉得孩子太乖了、太懂事了,会更加爱孩子的,并希望孩子们能够持之以恒。)
  3.学生讨论。
  请学生谈一谈对家长的意见和自己的想法。(学生纷纷表示,希望爸爸、妈妈不要对他们的劳动说“不”;希望爸爸、妈妈在他们没有按照计划做的时候提醒他们。)
  4.教师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对家长工作的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父母工作的艰辛,从而更加体谅父母,关爱父母,表示要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为父母分忧,这说明你们都长大了,懂事了。我相信,通过你们的努力,你们对爸爸、妈妈的付出一定会有所回报,如果那样的话,你们的爸爸、妈妈一定会更爱你们,你们的家庭一定会更加温暖、更加幸福。
  5.布置作业。
  (1)按照行动计划表去做。
  (2)以日记的形式写出行动后父母的反应及自己内心的体验。
〖反思〗
  学生在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的基础上,理解了父母工作的辛劳,产生了尊重、爱戴父母的情感,从而有了为父母分忧的想法,最终会或多或少地将自理自立、分担家务、勤奋学习、克服坏习惯等落实在行动上。懂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经验、经历的增加,对懂事的理解程度理应不断地加深。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他们明白自己对爸爸、妈妈爱的回报,会使父母更爱自己,家庭会变得更加温暖和幸福。
  注重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目标之一,而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我布置学生对父母的工作进行了调查,使他们在学习之前就加深了对父母的了解。平时不经意的一些事情成了本课题学习的基础,为学生确立对待父母的正确情感态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到本课题的学习活动中来,使学生更方便、更近距离地与家长交流,使课堂教学环境中家庭生活的温馨和亲情气氛更加浓郁,由家长对学生制定的计划做出的评价,使学生更感亲切。按照《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教科书所提供的全新范例,课堂教学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体会到,教学中切实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正确情感态度的形成,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评析〗
  本课题的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切入,将“懂事”设计成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由出于本能地热爱父母,转变为理性地、主动地关爱父母,由学生只了解父母在家庭中的一个侧面,扩展到了解父母在工作中、社会上的多个方面;由只热爱自己的父母,到关爱所有的父母,这样一个过程是不断上升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爱父母应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教育学生应以自己的方式回报父母,使学生具有了参与的成就感。本节课的教学在结合传统教育的同时,将视野拓展到世界范围,使学生将自己对父母的爱升华到热爱所有的父母这一更高的境界。
                    (评析人: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郭莲清)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