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生品社课程资源的开发
发布者:cj_llq 发布时间:2011-01-10 08:15:27 点击数:
浅谈品生品社课程资源的开发
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改的热点问题,也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同时,对于提高品生、品社课教学实效也具有十分重要。笔者认为它的开发和利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活用教材资源。二、紧扣生活资源。三、巧用网络资源。四、捕捉生成资源。五、挖掘“客座教师”资源。总之,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求花样繁多,但应立足学生、切合实际,注重实效。
关键字:开发 贴近 实效
正文:
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是指一切对品德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改的热点问题,也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直接导致教育方法的变革,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将有全面的发展。然而在现实的品生、品社课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照本宣科,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局限于课堂,使学生的认识停留于书本表面。致使小学品生、品社课教学活动的效率低下,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因此,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提高品生、品社课教学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活用教材资源
说到开发课程资源,有些老师常常大动干戈的四处寻找,却将教材弃之不顾。其实,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已不再一味的罗列道德故事,而增加了大量照片、图片、对话、旁白、学生作品及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等。一个真正善于利用课程资源的教师,首先应把这些资料有效的利用起来。在一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我很整洁》一课中,安排了七副学生讲卫生的图片:洗澡、刷牙、剪指甲等,这些照片完全可以为教学服务,指导学生的行为,教师不必要要求学生收集家中的照片来替代,以免耗费人力、财力,弄不好反而令真实性大打折扣,而应该引导学生与教材中的儿童对话,使学生动起来,我是这样做的:同学们,有一个小姑娘小雪可爱整洁了,来看看她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看课本)这些事你是自己做的吗?我们来对照一下,如果你也会做的话就在圆圈内打勾。(学生自己检查行为)除了这些,你还会做那些事?紧接着,我与学生做了一段即兴表演:妈妈叫小明起床吃早饭去上学的一系列活动。在这里,没有老师的说教,没有道德的灌输,扮演儿子的学生却能很好的把穿衣、叠被、刷牙、洗脸、整理书包等一系列活动表演到位,我认为正是教材中的图片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它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 紧扣生活资源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所以,品德教学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选取真实而鲜活的社会生活素材,充实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客观认识生活中的美和丑、真与假,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如教学《我和动物交朋友》一课时,我把可爱的小动物带到了课堂有小白兔、小乌龟、小金鱼、小鸽子。让孩子们与它们亲密接触,了解它们的外形、叫声、生活习性、特长等,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其次通过媒体让学生观看世界各国人们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与人类密不可分。最后,再播放现实生活中人类残害动物的图片,实事求是的告诉学生这些不良的行为的存在,前后反差强烈的画面让学生触目惊心,体验深刻,激发他们对动物的无限同情和对人类破坏环境,虐待动物行为的憎恨之情,明白要善待动物、与动物和睦相处的重要性。可见,紧扣生活资源,可以增加教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提高认识,明白道理。
三、 巧用网络资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孩子对品德课的兴趣,仅靠传统说教的方法是不可能的,巧妙的利用网络空间可以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学校配备的幻灯片、录像、VCD、CAI等电子音像资料里面都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它们,让其发挥作用。在学习《战争风云下的苦难》时,许多学生对战争感到十分陌生,课上,我播放了一段二战时期日本袭击珍珠港的录像放,让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另外,我还从网上下载一些有关伊拉克战争中的图片和二战以来人类伤亡的数据,制成电子幻灯片,使学生充分懂得了全世界人民需要和平,憎恨战争的美好愿望。又如在学习《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时,我把学生带到电脑房,让他们上网浏览、网上聊天、发电子邮件。通过实际操作感受网络的神奇,激发学生对现代科技的向往与追求。实践证明,合理运用网络可以缩短学生的时空距离,调动学生的情感活动,充分提升品生、品社课的教学实效。
四、 捕捉生成资源
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可见,只有生成问题的课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如在教《规则有什么用》一课时,我班最调皮的孩子谭立浩在讨论时说道:“有规则一点也不好,课间休息时间那么短,排队装水喝时,还没轮到我就上课了!”对这一看似不和谐的小插曲,我并没有因为担心影响上课而置之不理,反而,走到他身边说:“是呀!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吗?”看他不好意思回答,我又把问题抛给了全班同学。大家经过讨论达成一致:我们可以一次少打点水,够喝就行了,这样即节约时间又节约水。我把目光投向谭立浩:“这样的方法你同意吗?”见他高兴的点点头,我继续引导:“其实这也是我们班制定的一个小规则,你会遵守吗?”“会”他大声回答道,这时,全班同学都笑了。在这节课中,我巧妙地把握住了意外的“生成资源”,不仅没有影响教学效果,反而更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五、 挖掘“客座教师”资源
小学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往往会选择让“客座教师”走进课堂。毫无疑问,“客座教师”就是一种很好的课程资源,他们的知识、技能、习惯、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以及生活经历等都能够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借鉴。教师理应深入挖掘这种资源,灵活设计载体,以便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在《平安回家》一课中,我聘请了一位交警担任“客座教师”,他上场后,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自己工作的录像,然后让学生讨论想问的问题,他现场给以解答。接着,他教给学生几个简单的指挥手势。随后,他与学生配合,把教室变成简易的马路,并让几个手势做得比较好的同学与自己一道指挥学生平安回家。这样,孩子们不仅明白了怎样做才能平安回家,还真切地体验到交警为学生平安回家所作出的贡献。看来,只有大胆引用“客座教师”资源,发挥他们最大的作用,寻找出一条通向生活的道路,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求花样繁多,但最终要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