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内容参考
发布者:cj_llq 发布时间:2011-01-10 08:12:34 点击数:
培训内容参考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综述
1.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
3.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
4.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的统一
5.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
1.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强调道德体验教育源于生活世界,源于生活世界的种种关系之中,并且是为了“好生活”的目的,而不是在生活之外的另外一套独立体系,也不是为了生活之外的某种目的。朱小蔓教授指出:“不存在从生活整体及学校教育整体中抽离出来的德育。我们要从根本上调整对道德的认识、对道德教育的认识。道德教育是和其他教育,与生活交织、渗透在一起的。”
2--1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
儿童生活着走进教育,又马上在教育中开始一种特殊的生活。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源于儿童的特殊性,这种生活是儿童的生活,不是成人的生活,尽管它跟成人化的社会生活有许多相似的特征,比如都离不开交往、个体的主体性等等,但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其二源于教育的特殊性,这种生活不是自在的儿童生活,是教育引导下的儿童生活,在这种受教育引导的生活中,儿童必须不断地超越原有的生活方式,领略并充实新的生活内涵,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2-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
前一特征要求教育要适应儿童,后一个特征要求儿童要适应教育。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教育不断适应儿童的本真、儿童不断适应教育的引导的双向并行与递进的生活过程。
3.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
学生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的,其中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作用。
教育者在引导学生生活方面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因此,学生只有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才能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4.情感态度、行为习惯与知识技能的统一
生命表现既有认知,也有情感、意志和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正是这些因素总在交互作用中同时发生,同时作用于生活。
儿童生活中形成的认知、情感、意志上的特征会必然地影响到儿童在教育中的认知、情感、态度特征。
5.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
儿童在他们的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发掘出真、善、美的内容,并自然地成为教育的基础,教育总是在这一基础上展开,问题在于教育者是否意识到并善于利用这一基础,加以引导,促其深入。
儿童生活中激发的各种疑问会成为他们深入探究的动机,不管教育对之采取什么态度,他们总是带头疑问和动机接受教育。
儿童自在生活中的各种情趣会成为儿童对教育认识的参照标准,进而对教育产生好恶倾向。
《品德与生活》
生活性: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不是理想中的生活)。孩子要在发展中生活,在生活中发展。
开放性:孩子生活的世界是综合的,不可能在孩子的头脑中分出一块专属于德育的东西。是时间和空间全方位的立体开放。
活动性:要抛弃,要克服原来以讲授性为主的东西,要把新的理念、好的思想通过一种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孩子在活动中去感受,去获得。要实实在在地让孩子去参与活动。
品德与生活的开放性
• 开放性是指道德体验教育强调从封闭在学校和教科书里,封闭在师生关系里,封闭在专门组织的活动中的道德教育实践形态,走向全面开放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思想。它至少要实现如下几层意义:
一是由学校和教科书向社会大系统开放。
二是向新生活、向未来开放。
三是由既定标准向个体生命开放。
因此,教育者必须要用开放的心态面对一切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不断进行道德教育创新。
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三条轴线
四个方面
整体架构
综合呈现
三条轴线
四个方面
整体架构
综合呈现
课程内容结构框架图示(1)
课程内容结构框架图示(2)
课程地位
《品德与社会》
综合性: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有机的任何在一起,有别于过去分科课程的特征。
经验性: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改变了过去被动式的教和学。
基础性:要求学生的都是基本的、初步的知识和能力,只是为他们成长合格公民“奠
定基础”,有别于初中课程。
基本内容
课程地位
《品德与生活》基本理念和特征
•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
• 热爱生活、学会生活是本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
• 珍视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
• 在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品德与社会》基本理念和特征
•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 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1.道德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之中
•生活和道德不是两张皮,应该也必须是一体的。
•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
•过去我们多强调“社会”与“社会关系”,而现在我们多强调“生活”与“生活世界”,这一话语转换意味着对个体主体地位的确认和个人独特性的珍视,从“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向的理论化的努力
2.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品德与生活课程主要不是追求系统的学科知识,而是让每个儿童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成为未来社会有良好品德的、负责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校德育重要使命是引导学生接受社会主导价值观,使其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价值现象面前作出正确选择。
3.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儿童生活的独特价值
•儿童今天的生活与明天的生活的关系
•愉快的童年生活对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4.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倡导动态的、建构的、过程性的知识观
•课程对儿童是有意义的-----
•灌输→建构
•强调知识的“过程化”、“活动化”、“经验化”
•从重静态的知识到重动态的活动
•从重命题型知识到重行动型、智慧型知识
•从重“接受”知识到重“建构”知识。
因此:教育必须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生活世界、生活关系、生活意义、生活方式进行理解,扩展儿童的生活经验,建构儿童的精神世界。这样,教育才能把儿童的学习和理解导向实践。如果教育仅仅关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它与学生的生活就是分离的,它不可能形成学生的实践智慧,因而与学生的未来的社会实践也是分离的。
儿童的权利
•每一个儿童都是有着自己的发展需要、学习方式、家庭背景以及个人的成长类型和进度的独特的个体。
•每一个儿童都有学习的权利、发展的权利、参与的权利、游戏的权利。
——《儿童权利公约》
二、本套教科书的编制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
教科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我们本着以邓小平“三个面向”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改革纲要》)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编写的。
《品德与生活》教科书
编写宗旨是:
加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严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整合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的关系,精选有教育价值和生活典型意义的案例作为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科书
编写宗旨是:
编写宗旨是:
努力加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严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心理规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反映现代社会对公民素养的要求,形成本套教科书的特色和风格。
本套教科书编写的目的
1.全面落实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
2.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能促进其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教科书内容体系。
3.反映广大教师的先进教改经验,真实体现近年来教学研究的重要成果,编写富有个性特色的教科书。
4.构建课程的儿童文化,促进儿童的主体性发展。
5.为实施《课程标准》提供实验支持。
本套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理念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儿童生活。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理念
5、范例引路,开放生成,突出教科书的个性化设计
6、注重体验和感悟,强化教科书的对话功能
7、关注课程文化
8、整体建构教学内容与学习过程
9、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 .
本套教科书编写思路及特点
1、尊重儿童的生活和需要,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主题构建教材体系。
2.重视德育的实效性,使儿童在多元的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 。
3.重视从活动中体验意义,加强合作、分享与互动。
4.体现地域特色,内容呈现个性化,信息含量大,富有感染力、可读性。
本套教科书编写思路及特点
5、新颖的版式设计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 .使教科书更具吸引力。
6、重主题活动和游戏中的体验感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7、重视学习方法的引导,单元内主题构建模式多样化,追求学习方法的多元化。
8、注重活动中的个性评价,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1、以学生社会生活为主线,构建生活化的主题单元
以系列活动主题作为各年级课程内容的组织结构,围绕主题选取材料,构建学习单元。这种构建方式有利于打破学科的界限,消除学科痕迹;有利于课程面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重视德育实效性,融品德教育于学生生活中,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使儿童在多元的价值中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
•目标单一,要求过高
•方法简单、生硬
•教育内容与社会需要脱节
•教育渠道单一,单兵作战
教材体现的德育理念:
• 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是德育实效性的首要任务
• 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是德育实效性的前提
• 积极儿童的引导生活,是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学习道德是快乐的
做道德的人是幸福的
道德要作为一种习惯去培养
不能作为一种知识去学习
3、重视从活动中体验、感悟,加强合作、分享与互动
• 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
• 尊重学生活动中的主体体验和感悟
• 活动中加强学生间、师生间、学生与家长间、学生与社会其他成员间的合作与互动
4、注重方法的引导,追求学习方法的多元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 以问题解决式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为基本的学习方式
•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加强交流与合作
• 教科书是对话的文本,学生是教科书的参与者、对话者、建设者
5、体现课程综合性、活动性和公民性
• 课程形态是综合的
• 课程教学形式是活动的
• 课程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6、新颖的版式设计能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大量的图片,增加教材与生活的亲近感,增加
教材的信息量,丰富学生想象,更好地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文本资料有正文、资料卡、名人名言、
故事、学生作文、日记、古诗、儿歌、俗语等。
四、怎样理解教科书
教科书是和儿童对话的文本
教科书是引导儿童思考和进行教学活动的范例,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中介和桥梁
教科书是开放的学习资源
本套教科书如何体现新的教材观
(1)找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的学习话题,明确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2)以范例的形式,从多角度、多层面给学生的学习以引导
(3)通过小资料、调查表等形式为帮助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和其他方面的支持
(4)为教师提供教学活动或教学方法的提示
(5)扩展性引导
(3)通过小资料、调查表等形式为帮助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和其他方面的支持
(4)为教师提供教学活动或教学方法的提示
(5)扩展性引导
怎么使用教科书
• 要很好研究和解读教科书:要达到的目标,所体现的新的教学理念,提供的各种信息。
• 凭借教科书的提示、思路,联系本地区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活动。
如何备课
备教材、备目标,备方法,更要备学生
• 学生的需求
•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 在这个研究话题上学生可能生成的问题、闪光点
•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课堂上的关注点和课堂活动分配
明确目标,关注学生,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
• 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终结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教师的配角,要关注学生
• 教师是指导者、服务者,不是评判者
教师角色的转变
•——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而是引导儿童活动的人。
•——不是儿童活动的支配者、指挥者,而是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 ——主要不是通过听讲来学习,而是直接参与,以调查、观察、实验、讨论、制作、表现、游戏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
•——不是依赖教师获得知识与结论,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体验、积累经验与智慧。
据调查,目前我国义务教育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