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 > 教研动态

如何高效率地利用课堂40分钟?

发布者:cj_sfy   发布时间:2010-11-17 09:37:32   点击数:


 ——谈科学探究的展开和课堂教学的时间之关系
【编者按】完成科学探究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让探究者主体充分参与。不同的学生思维水平是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存在个性差异。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不能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如何解决学生的“充分参与”与“课时限制”的矛盾呢?本次论坛就以次话题展开讨论:

    主持人:去年在全国的科学年会上,特级教师章鼎儿做了一个专题讲座——《谈一堂课的时间分配的问题》,我听了之后非常震惊,这场报告触及了我的灵魂。因为我以前从未去归纳过一节课中真正属于学生支配的时间有多长。听课时只感觉到学生的探究活动总是在老师匆匆的催促声中结束。回来之后,我根据章鼎儿老师的讲座上的统计方法整理了听课笔记,发现大部分课堂中真正让学生动手动脑、放手探究的时间大都只在5—10分钟之间,为什么给学生的时间那么少,又为什么我们还老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呢?

    王天锋:这是一个平常的现象,却又是一个典型的情况,其根源直通我们的教育理念。不过稍加分析,我觉得不外乎以下两点原因:
    一是我们在教学时,习惯于更多地考虑自己如何去教,习惯于关注怎么提问,作什么推测、做哪几个实验等等,却把学生置于一旁,极少考虑他们会怎么去感受,怎么去体验,怎么去思考,课堂上真正属于学生的时间少之又少。
    二是我们组织不当。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教室里就出现了一片热烈的场面,学生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之后不到一、两分钟老师就叫停,学生还没进入真正的讨论状态,探究自然成了一句空话。这些无效讨论时间作为课堂教学组成的一部分,挤占了学生大量的探究时间,上课时间不够也不足为奇了。

    田晓军:是啊,章老师说得一点儿也不错。因为我们以前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希望牵着学生齐步走。现在我们虽然强调老师应该是学生探究的扶持者、协调者,应该尽量减少自身不必要和无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是落实“重过程”的基础。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充足了。在交流和讨论中,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表自己主张的机会了,他们才能听取别人意见,进行判断、概括。对于实验操作来说,只有给予充足的时间,才能让学生真正去体验、感受实验的过程,投身到实验当中去。没有时间的保证,学生自我探究问题的过程就会浮于表面,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会只是一种形式。所以,我赞同章鼎儿老师提出来的“40分钟的课堂时间,教师的讲述时间应该要控制在20分钟以内。”

    高乃定:我觉得也不能矫枉过正,完全像章鼎儿老师所提出的那种理想课堂:一堂课老师一句话也不讲,40分钟全由学生活动。学生活动时间长短的安排要合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参与教学活动,并不是活动的时间越多越好,因为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稳定也不持久,容易分散,低中年级的学生更为突出,所以时间长短的安排要合理:一般情况下,高年级的讨论和观察时间控制在5~8分钟,最多不要超过10分钟,内容较少的也可以是5分钟以内,中年级不易超过5分钟,低年级更要控制时间;对于实验操作,对应于操作内容的量和难度,也要注意时间不要安排过长,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低年级学生的操作时间不要超过5分钟,否则,很容易将实验变成了“玩耍”。

    主持人:你们说的对,探究是需要时间,可是大家发现没有,现在也出现了一个反面的现象,那就是学生一探究起来就没完没了,忘记了时间,忘记了下课,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老师就觉得为难了:下课吧,怕打击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不下课吧,下一节课其他老师还在等着呢,其他的班级也在等着自己上课呢。我甚至听到这样一种观点:探究需要时间,教导处在排课表时,应将两节科学课连排连上,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探究有充足的时间。大家想,即使两节课连上了能保证老师上课不拖堂吗?探究就需要拖堂,这合理吗?

    姚寿昌:这不合理,前段时间,我们学校为了更好地做好新课程理念下的“课例”研究工作,邀请了三位著名特级教师来我校进行现场教学观摩和指导,我感触最深的是,这三位老师下课都非常准时。特别是一位数学特级教师,虽然还有最后一道练习没讲完,他也按时下课了。正如他自己评课时所言:上课拖堂会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假如每个老师都拖堂,下一节课的老师怎么上课呢!我记得有一次在南京的教材培训会上,有位老师执教《研究液体》,这堂课上学生大呼小叫,你说我笑,你玩我闹,你做实验,我操作材料,可我们的上课老师老师还美其名曰:释放个性、满足需要。一节课上了68分钟,这样的课,示范性、可学性在哪里呢?

    姚强东:你说的这个现象,使我想起了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讲演。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是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讲演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非常恼火,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了两块钱。我觉得我们老师上课拖堂正像这个牧师演讲,实在是吃力不讨好。

    田晓军:2003年江苏省也举行过一次小学科学探究案例评比展示活动,共展出了江苏省各个市区的13节课,在这次的13节课中,大多数课都拖堂,有的甚至超过了15分钟。这也引发了我对课堂时间如何控制的思考:课堂只有40分钟(有的地区也有35分钟、30分钟的小课),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怎么合理安排这40分钟呢?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里有这么一句话,“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于是有些老师把这句话当成了法宝,一旦拖堂,就用这些话来搪塞。江苏省教研室科学教研员卢新祁老师对此问题作如下解说:在下课铃敲响的时候,教者应该在心里想一想,我接下来所说的话是不是一定要说,是不是比孩子的天性——玩还要重要。

    高乃定:我是坚决反对拖堂的。我每次都踩着下课的铃声大步迈出教室!有时候,一句话没讲完,也是“喀嚓断电”,马上要走的!虽然,我私下里认为“喀嚓断电”也不是很妥当。学生也从不说我态度不认真不负责任之类的。我最佩服的路培琦老师,他老人家上课的时候时间掐得真准,往往最后一句话音刚落,随即而来的必是清脆的下课铃声,然后从容地出教室。那是真正的潇洒了!

    主持人:大家来说说,课堂上为什么会出现探究的时间不够的现象呢?

    高乃定:新课改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无论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还是探究学习,课堂上完不成教学任务是常有的事情,这是因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过不去的坎,必须先把这些“坎坷”搞清楚了,才有可能继续深入探究下去;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会因为对某个问题不同观点看法而进行深入地讨论,甚至争论不休,而使得时间在悄悄地流逝。凡此种种都会导致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对所讨论的问题得出一个究竟;探究的过程更是如此,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资料、观察实验到处理信息、提出解释、表达交流更是无法控制时间。所以,传统教学那种堂堂清、节节清的课,准时上课、准时下课的课,毫无疑问受到挑战。

    姚寿昌:你说的是客观事实,但课堂时间不够也和我们广大老师的不当操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有的老师喜欢在上课的开始的时候和学生闲聊,他的本来目的是为了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但很多老师只是为了烘托现场气氛,一些谈话的内容实际上是做给后面的评委和听课老师看的。如“想对我说些什么呀”,“想对后面的听课老师说些什么呀”,说得好,众人(大多数是听课者)一笑或报以掌声,说得不好,实际上是加重学生的紧张。这实际上是一种“做秀”,其实际价值不大。

    田晓军:路培琦老师曾经说过:“能不能把老师的讲砍掉一半,大部分时间让孩子们去试验、去描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流汗的应该是学生。因此,教师应控制自己喋喋不休的讲解,减少无谓的多次演示,减少一些不切实际的批评与鼓励,改掉指手划脚的毛病,还学生以充分的探究时间,这是保证探究时间成功的关键。比如他讲在《凸透镜》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凸透镜、蜡烛、纸屏三者位置变化而引起像的变化。而不是放任学生任意观察。全面指导要简洁有效,不要面面俱到。个别指导要适时,有针对性。比如:对个别学生在纸屏上不能成像的方法指导,只需悄悄进行。

    王天锋:课堂上的纪律控制也是一个重要的关系。现在的科学课上,学生的自主多了,可纪律却不如以前了。探究活动的开放性,使老师感到课堂变得难以控制了。一旦大量的时间用于课堂调控,组织教学,而不是促使学生思考,那么,时间不够也就在所难免了。我们老师以前是传授者、控制者,现在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但既然是组织者,就需要一定的组织威信。我想说的是,只有好的实验课纪律,才能保证科学探究时间。

    主持人:能不能介绍一些调控课堂纪律的方法吗?

    王天锋:好的。
    一、分好小组,明确任务。每个班级要有固定的科学小组,每个小组中应该有专门小组长、副组长、记录员。
    二、适当表扬,及时纠错。在每节探究活动课结束时,针对纪律、组织探究活动等情况,教师表扬表现好的小组,同时对一些小组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纠正。
三、控制重复,分享结果。汇报交流也是探究活动中最基本的步骤之一。但在汇报的过程中,每个小组都可能会汇报重复的实验结果,不仅会导致时间不够用,而且也会产生厌倦的心理。

    姚强东:不仅仅是控制学生的重复,也要控制老师的重复。许多教师在听取学生汇报后,常常会在学生汇报好后再重复一遍学生的说法,希望用这种重复的方法来增强学生的记忆。这些重复的话每节课都会有,也自然占用了一定的时间。如果我们把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我们教师就要教会学生认真倾听,在学生汇报时认真倾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把教师占用的时间还给学生。同时教也要逐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是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需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教师活动的时间占据着课堂的分分秒秒,我们不仅要做到尽量不重复讲话,还要学着用更省时间的方法讲话,对学生进行探究的指导。

    姚寿昌:科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的效率,增加学生探究活动的时间。对学生而言,动手探究是最幸福的事,所以开展探究活动时组长都争着当,实验都争着做,学生往往会因为分工的不均而出现不及时探究、争执不下的场面。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有收获,我总会准备一块小黑板,写好每个号要做的事,当然之前会有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说说应该如何分工。这样,按号分工,组长轮流当,实验轮流做,材料轮流管,并且轮流汇报,学生人人有事做,自然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当然能使探究更有成效。我也有更多的时间到小组中当一个听众,如果学生在小组探究时能自己解决问题了,汇报时就简化为一个组上讲台汇报,其他组补充或两三个小组相互汇报。这样做使每个学生能尽其所能,发挥合作的最佳效果,当然也为有效探究争取了时间。我坚持这样做下来,觉得效果不错。

    王天锋:我认为,科学课堂是要讲究民主,但一些课堂组织的必要的规则还是需要的。这里介绍几条原则,供大家参考:
(1)取材料建议由一人去取。一是本来教室的场地就小,一个人去取,可以减少混乱。更重要的是,这样促使小组成员共同商量,互相交流,避免取材料的时的盲目性:我需要什么就拿什么, 而不是“看到什么拿什么,看到别人拿什么我就拿什么”。
(2)班级的音量控制在最低
首先教师不要以声音的高低来判断学生探究的深入程度,要让学生明白真正的探究应该是带着冷静的思考,而不是大声的喧哗,要尽量将小组的音量控制在最低。
(3)研究过后将材料收好
一方面养成学生好的习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课堂组织的技巧,学生把材料收好之后,他就不好再摆弄材料,这样他就专心听别人的发言了,也就会进行思考了,时间的利用效率也就高了。
(4)限制必要的汇报时间
这是和国际接轨,给你一定的时间,请你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把任务完成,当然这个时间是考虑到全体学生的状况而给的,是能够让绝大多数学生在这个时间内完成任务的。这样,在学生的头脑里就会有一个时间概念,在汇报时也会想清楚哪些是重要的,该怎样表达我们小组的观点等等。

    高乃定:学生在课堂上忙于记录,也是造成时间不够的重要原因,学生做记录就像写作文一样,时间能够用吗?现在的科学课提倡让学生做记录,这很好。记录是为了保留学生思维的痕迹,也是评价学生的一个很好的材料。遗憾是记录纸要写的字太多,这就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削弱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小孩子在探究的过程中让他写这么多的字,这不是折磨他们吗?如果孩子由于忙着在那里做记录而忽视了更有价值的观察与思考,那更加是得不偿失吗?比如我在《小小纸飞机》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用写序号的方法记录变量,用简笔画的方法去记录研究过程,表示实验结果,这样的方式孩子很喜欢,而且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为孩子动手去尝试争得了更多的时间。

    王天锋:我觉得要想处理好自主探究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性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在设计程序上下功夫。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前,我们常会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再进行探究。这样的安排有其科学性,但并不适合所有的课。比如在执教《简单电路》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上课开始,老师问:给你一节干电池,一根电线和一个小灯泡,你认为最少要几分钟能把小灯泡点亮?教室里像油锅炸开了:“我认为一分钟就可以了”“我觉得五分钟比较合适”“我想应该需要三十分钟吧”——学生的回答完全是兴奋的瞎猜。这种猜测有价值吗?教师本意是充分激发学生想探究的积极性,但是不这样问,学生的探究欲望会下降吗?倒不如改为“看哪个组共同合作得好,能以最短的时间点亮小灯泡”,学生的积极性依然高涨,时间倒是节省了不少,精心设计问题,是保证时间的重要一条措施。

    姚寿昌:对,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在“粗”和“精”上下功夫。“粗”的目的是各环节不宜过细过密,教学中出现的一问一答往往是“粗”的功夫下得不够;“精”的目的是要让问题地提出具有较强的思考性。我以下面三个不同的问题来说明。
问题一:我口袋里有一个五角硬币,一个一角硬币。请问我有多少钱.
问题二:我口袋里有两个硬币(人民币)请问我有多少钱。
问题三:我口袋里有钱,请问我有多少钱。
    比较三个问题可知:问题一答案唯一,思考空间不大;问题三空间太大,说不着边际;问题二则有较合理的思维空间,学生能够在这空间里作有效的思考。现在课堂上常发现有的老师让学生作一些不着边际的猜想,并美其名曰有创造力。比如让学生回答将冰块化成水可以怎样研究,因为没有条件设置,有的同学说老师研究放到太阳下怎么化掉,有的说放到煤气炉上,还有地说,放到赤道上观察怎么化,甚至还有说放到火星上去的,老师还表扬他有创意。其实就一块冰,但却花了这么多的时间来提问,而提出来的许多问题,因为没有条件而无法研究,学生没有经过认真思考材料都在盲目提问,我们科学课有限的40分钟时经不起这样浪费的,这是每一位科学老师应该引起重视的。

    田晓军:课堂上要挤出时间,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法,把时间无私的让给学生。
    1、设计的问题要简洁、明确,不能过于琐碎。要废弃一问一答式的教学形式,挤出时间让学生探究、交流、思考、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会方法。如《动物的繁殖》一课,教师只需提问:“动物繁殖的方式一样吗?各类动物是怎么繁殖后代的?”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自学、讨论。
    2、能同时做的实验要同时做。如《食物的营养》一课中,检验蛋白质、脂肪、淀粉的三个实验可让同组的学生同时做,不必按顺序进行操作,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动手、交流、讨论。
    3、对比实验巧妙进行。科学课堂操作中经常用到对比实验,可运用统计思想,减少重复性实验。如《正电和负电》一课,可让四个组员都动起来手来,两个学生用同样的丝绸摩擦玻璃棒,两学生用同样的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玻璃棒和玻璃棒靠近,橡胶棒和橡胶棒靠近,分别观察现象;再把玻璃棒和橡胶棒靠近,观察现象。这样,就把三个实验合成一个,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就可以让学生尽情地探究其他物体经过摩擦带电与否,带的是什么电,为得出“自然界里只有正电和负电两种电”之一结论作铺垫。

    高乃定:有时候,探究的时间不够,是因为我们安排了过多的活动,很多科学课安排了两三个甚至四五个探究活动,如果把这些时间平均分配,一个活动才几分钟。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要让学生深入探究,那肯定是一句空话。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必须有目的地取舍教材中的一些内容,确定一个重点,保证重点活动需要的时间,不求多,不求全,只求重点突破。比如观察蜗牛,在课堂上我们可重点探究蜗牛的外形特点,而把蜗牛喜欢吃什么让学生自己在家中独立探究。

    王天锋:对,要保证探究的时间,必须保证课堂中探究主活动的时间,以前,我曾错误地认为,探究就是动手做,只要动手做,就有探究的味道。但现在我发现在教学中,要能分清不同类型的探究活动,确保探究的重点。如五下年级“用摆计时的钟”这一课,探究的重点是制订计划,“测量摆的快慢”探究的重点是选择其中一个因素进行研究。一个单元中相连的两课,动手动脑的要求有所不同,那么在上课的时候,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探究,我们就要抓住这两个重点,有侧重地把更多的时间化在这两个活动上。

    姚强东:对,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且是十分宝贵的,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记忆规律以及优秀教师的经验,一般40分钟的时间大致上可以做如下安排:
(1)课端的约5分钟。由于学生课间活动刚结束,思想和情绪还未恢复平静,所以,这段时间里教师应安排能够使学生情绪和思想能尽快安静下来、注意力能尽快集中起来的一些活动。
(2)课中的约25分钟。是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最佳时间。在这段最佳时间里,又有一段黄金时刻(即课开始的第6分钟至第20分钟),这一时刻学生精力最充沛,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敏捷,是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最好时刻,这段宝贵时间要特别充分利用好。
(3)课末的约1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不少学生注意力又开始不自觉地转移,有的开始渴望讲话,有的开始搞小动作。所以,在这段时间里,不宜安排学生听讲,而是应该顺应学生,安排学生能充分地动口、动脑、动笔的活动。

    主持人:一节好课能让学生受益一生,一种好的教学方式能为学生的未来带来好的生活方式,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个知识点或获得一种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受到完整的人的教育。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为追究一个问题而进行深入地思考讨论甚至辩论,我以为这就是一堂好课,而不必拘泥于是否拖堂,是否能够完成教学任务,让孩子智慧起来就是最好的教育。一节课的时间虽然是有限的,但我相信通过精心设置,合理把握教学环节,一定能够创造足够的空间留给学生探究,发现。

    【编后记】人类的活动都有其特定的节奏,思维活动更是如此,有时顿悟,有时冥想。在师生互动的学生活动中,节奏太快,学生跟不上,目标达成不充分;节奏太慢,学生容易游离于主流活动之外,目标达成同样不充分。节奏是时间占有的艺术,老师要通过等待,给学生以时间,其前提是老师的课堂上给予时间。这样就需要老师在学习活动中充分体会学生的学习状况,不要在容易理解,目标达成已经相对充分的环节上再耗时间;不要因为老师的表达不明确而引起歧义,浪费时间;更不能对学生一些无学习意义的生成材料究根问底……教师在课堂上不浪费时间,学生就会感到老师的学习组织比较干净简练;教师在课堂上会耐心等待学生,学生就不会紧张,心就会静下来,能够专注于问题的思考与活动的操作。当老师的时间掌握与学生的整体思维速度吻合时,学生就会陶醉于自己的思维活动中,自主探究,到达教师的预设目标。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