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科研资源

从平凡的岗位,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发布者:cj_zsq   发布时间:2010-09-27 10:39:06   点击数:

从平凡的岗位,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我们说教育科研之所以能改变教师的命运是因为教育工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和研究,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工作成绩,而且也能在认识规律中去改造自己,提高自己,从平凡的岗位上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概括起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以下几种需要:
    一、自我提高之需要
通常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有磨道式循环和螺旋式上升两条路可走。
磨道式循环是走一条自我封闭的教学发展道路。它主要靠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就书本讲书本,知识不更新,方法不改造,又不善于总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总是在自我的圈子里往复和循环。沿着这条路使许多教师从黑发干到了白发。虽然兢兢业业,燃尽了蜡烛,抽尽了蚕丝,但教学业绩平平,汗水与成果不成正比。反之,螺旋式上升是教学能力充分发展的道路,所采取的是对外开放,对内改造的策略。对外开放,能广泛学习吸收先进的教改信息与教育教学经验;对内改造,在兼收并蓄别人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大量创新实验和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就形成了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老教材”进入新境界,“老办法”变成新模式,教学能力与水平一个学期一个新台阶,年年岁岁教此书,岁岁年年法不同。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通过科研活动,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就是一个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主要的是能提高能力。
    教育科研课题是一个载体,教师在从课题研究中,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通过讲座、报告、看音像资料、听课、专题评课、交流会等形式提高认识,取得共识,这是一条成才之路。
    有位中学语文教师在谈到自己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实验时说:“回顾十几年的经历,我在教育教学上逐步成熟的过程,就是专心致志搞教育科研的过程。我的体会:第一,搞教研的过程是自己不断丰富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的过程。毫不夸张地说,我现在绝大部分知识的贮备都是跨出校门以后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获得的。书到用时方恨少,搞教育科研时我发现自己底子薄,知识不够,必须多读一点书,子是逼着自己读书、进修,七年里学历上了两个台阶,取得了本科学历。同时,我还认真研读了不少跟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我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促进了业务素质的提高。第二,搞科研的过程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搞教育科研,使我少走弯路,教学能力也迅速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教室就是我的实验室;学生就是我的实验对象,遇到问题随时研究解决。每学期我都要写一两篇教学论文,现在当了校长行政事务多了,但仍坚持笔耕不懈。有了课题研究的任务也就有了压力,有了动力;有了压力和动力,提高也就解决了。”   
从这位老师的亲身经历和成长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是教育科研助了她一臂之力,是教育科研改造了她。能够“利其器”必然便可“善其事”。
    二、提高工作效能之需要
    当前,教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教师责任心很强,业务水平高,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轻,学习质量高;第二类,教师责任心较强,但业务水平一般,或者教学经验欠缺,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重,效果一般;第三类,教师没责任心也没有业务水平,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没负担,自然也没有学习质量。不少教师处于第二类。
    “教师苦、学生累、负担重、效率低”,这是当前一部分中小学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局面呢?对课堂教学缺乏规律性的认识,使其处于盲目状态,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当前的班主任工作就存在着“三多三不够”的现象:一是管事多,管人不够;二是研究事多,研究人不够;三是抓教育的“外化”过程多,抓“内化”过程不够,这都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目前,有些老师画地为牢,满足于当个“教书匠”,在他们看来,就是按部就班,在既定的路子上,亦步亦趋,陈陈相因。教案老老实实地写,甚至去抄现成的教案;作业按时批改,不愿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认为搞科学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搞科研,写论文是好高务远,不务正业。于是乎抢时间、占时间,课堂上照本宣科,面面俱到,学生晕头转向,课后,作业铺天盖地,整得学生无所适从,结果苦了学生害了自己。
    所以,要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变教师的低效率劳动为高效率劳动,就要改革课堂教学,这就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现在评价教师的理念也应改一改。
    过去,在人们的观念中,评价一个教师工作的好坏,主要看工作态度,看教师是不是工作认真、勤勤恳恳、热爱学生,特别是对那些“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埋头苦干的教师,不管是效率如何,成果如何,总是大加赞赏。显而易见,今天,这种完全用工作态度和干劲评价教师的做法应改一改了。
    诚然,人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但是干劲不能代替科学,蛮干不能代替科学,苦干不能代替巧干。我们提倡埋头苦干的精神应和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结合起来。
    三、适应改革发展之需要
    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教育正在深刻变革之中,现在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正在面临挑战。
    2000年“十一”前夕,由《人民教育》编辑部和全国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21世纪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校长论坛在顺义举行。在这个会上,有一个论题就是《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通过讨论,大家认为进入21世纪,教师的角色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必须做如下调整。
    在未来的对世纪中,教师要扮演的角色,第一,是课程导演,也就是学生希望的教练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并给以帮助,使学习事半功倍。第二,是学习评估。学习是一种极为个人化的行为,有很多复杂的个人因素,需要靠老师来判断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到底怎么样,找出效果不好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第三,是生活辅导。当老师的应该承担起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事情,要教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加强个人修养;待人处事,要有同情心,有责任感;懂得爱。也就是要对他们进行怎样做人的教育。教会学生正确与人相处,培养成熟人格,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这是现代社会中最欠缺的东西,是学生做人的基础。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和老师相处的时间最长,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为学生所模仿,无形中对学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第四,是生涯指导,就是对学生一生如何发展作出规划,它不仅是为学生升什么学作规划。时至21世纪,如果学生没在中小学得到关于生涯规划——也就是一生怎样发展的概念,老师应该负很大责任。第五是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者。要在传授课本知识之外,给学生一定的空闲和独处的时间,让学生产生各种富有创意的思维,天马行空,不受限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用适当的方式促进这些潜能的发展。
    从以上可以看出,教师如果在新的时期里还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是要被淘汰的。因此就必须设法去更新自己,改造自己,这就必须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另外,教育体制、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也直接危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教师岗位实行聘任制、合同制,教师的工作也并非是铁饭碗,下岗分流这都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所以教师应有紧迫感、危机感。有人说:“户口是空饭碗,文凭是泥饭碗,能力是铁饭碗,创新能力是金饭碗。”这是很有道理的。假如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断地改造自己,充实自己,真正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科研型”、“创新型”的教师,还愁没饭吃吗?
    四、实现人生价值之需要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回答。即使有一百个人,也会有一百份答卷。
    曾有一位记者问一个 10岁的牧童:“放羊干什么?”/“挣钱”/“挣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孩子”/“生孩子干什么?”/“放羊。”
    悲夫!这便是人生的意义吗?当然,牧童的人生观不免有些幼稚。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思想来苛求他,但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如何使我们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应该是每个人所经常思考的问题。
    有人说:“时间的含金量取决于生命的质量。”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再引申地说,生命的质量又取决于人对社会的创造和贡献。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它的生命质量就越高,他的生命含金量也就越大。
    众所周知,人一生中有两件大事最能标明生命的质量:一是事业的成就;二是婚姻上的美满幸福。而在这二者中,有所作为,实现做人的价值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人问全国优秀班主任于漪老师:“您如何看待生命和生活?”她说:“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生活的道路在于开拓和踏平坎坷。”有人对120个优秀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您一生最大的追求是什么?”119人(占99.2%)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追求是“工作成功,做出贡献。”这些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教师是不无启发的。树立成才的崇高而远大的生活理想和信念,并为之而不懈奋斗,这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生活。
    过去,我们每每赞美教师总是讲教师是园丁、春蚕、红烛,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其实用新的思想和观念来看,这样看待教师的岗位、地位和作用是不够全面的。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教师这个职业对社会而言的外在价值和对自身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就统一在这个创造性上。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教师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如果不仅仅是把知识的传递看做教育的终极目标的话,那么他的工作就会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和能力发出挑战,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和成功的欢乐。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实现良己的人生价值,就不能去当“教书匠”,而要去当“研究员”、在创造中去享受幸福和快乐。
    有位校长说:“一个只能埋头教书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个‘教书匠’。只有既教书,又看路,投身教学改革,才是好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家。”有作为的教师应“志当存高远”不当“教书匠”。要当一个好教师,一个名教师。而要当一个名教师首先要当一个好教师,而要当一个好教师,就一定要搞教育科研。一个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他不能是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二道贩子,而是要把教学的全过程,当作一个创造过程去研究。去走一条学习—教学—科研三结合之路。只有通过这条路,才能实现由“辛苦型”、“经验型”,向“科研型”、“创造型”的转变。
    人生数创造最幸福,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多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荣幸福的道路上来”
    有人曾围绕着教师的“苦乐观”对26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一次调查,结果表明:80%的教师认为最使他们高兴的事就是教学工作中取得成就,最使他们感到有乐趣的是看到学生的学业和品德在不断提高。教师搞教育科研,不仅使自己走向成才,成为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而且能体验到幸福。
    五、提高社会地位之需要
    在谈到教师的社会职业地位时,教师会普遍感到自己的社会职业地位远不及政府官员、律师、医生、工程师等人的社会职业地位高。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难道教师的职业没有可资比较的专业技术性、学术创造性吗?不是,这里既有人们的传统观念还有国家政策导向等原因(如“文革”期间教师被搞得政治上臭、经济上穷、业务上空),但检讨教师自身的某些做法也有造成社会职业地位不高的一些因素。最近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把我国职业归为8个类,其中人民教师属“专业技术人员”一类(见《共产党员》2000年第十期41页)。可见教师的职业是属于技术性的,是有学术创造性的。
    中国教师多年来总习惯于把自己降低到一个知识传递者的社会角色,他们很少或者根本就不想把自己列入到教育学者,教育专家这个社会角色中来。他们基本满足于传授知识,而不重视在“传道授业”中去提高自己的学术职业地位,这又怎能在社会中树立起自己的专业技术的崇高地位呢?
长久以来,有些老师不安心教育工作,他们对这种职业抱消极态度,每一天都是在前途迷惘、没有希望、怨天尤人的状态下工作。这种状态永远是没有出路的。实践证明:成才的最佳途径是把研究工作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一个人假如在所处的现状里无法成功,那么,即使改换到其他环境也是不容易获得成功的。每个人都有超出自己已发挥出的几倍的能力;任何事情只要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会做成。改变教师职业形象也是同样道理。
 
 
 
 
 
 
 
 
 
 
 
 
 
从平凡的岗位,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我们说教育科研之所以能改变教师的命运是因为教育工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和研究,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工作成绩,而且也能在认识规律中去改造自己,提高自己,从平凡的岗位上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概括起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以下几种需要:
    一、自我提高之需要
通常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有磨道式循环和螺旋式上升两条路可走。
磨道式循环是走一条自我封闭的教学发展道路。它主要靠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就书本讲书本,知识不更新,方法不改造,又不善于总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总是在自我的圈子里往复和循环。沿着这条路使许多教师从黑发干到了白发。虽然兢兢业业,燃尽了蜡烛,抽尽了蚕丝,但教学业绩平平,汗水与成果不成正比。反之,螺旋式上升是教学能力充分发展的道路,所采取的是对外开放,对内改造的策略。对外开放,能广泛学习吸收先进的教改信息与教育教学经验;对内改造,在兼收并蓄别人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大量创新实验和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就形成了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老教材”进入新境界,“老办法”变成新模式,教学能力与水平一个学期一个新台阶,年年岁岁教此书,岁岁年年法不同。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通过科研活动,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就是一个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主要的是能提高能力。
    教育科研课题是一个载体,教师在从课题研究中,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通过讲座、报告、看音像资料、听课、专题评课、交流会等形式提高认识,取得共识,这是一条成才之路。
    有位中学语文教师在谈到自己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实验时说:“回顾十几年的经历,我在教育教学上逐步成熟的过程,就是专心致志搞教育科研的过程。我的体会:第一,搞教研的过程是自己不断丰富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的过程。毫不夸张地说,我现在绝大部分知识的贮备都是跨出校门以后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获得的。书到用时方恨少,搞教育科研时我发现自己底子薄,知识不够,必须多读一点书,子是逼着自己读书、进修,七年里学历上了两个台阶,取得了本科学历。同时,我还认真研读了不少跟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我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促进了业务素质的提高。第二,搞科研的过程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搞教育科研,使我少走弯路,教学能力也迅速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教室就是我的实验室;学生就是我的实验对象,遇到问题随时研究解决。每学期我都要写一两篇教学论文,现在当了校长行政事务多了,但仍坚持笔耕不懈。有了课题研究的任务也就有了压力,有了动力;有了压力和动力,提高也就解决了。”   
从这位老师的亲身经历和成长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是教育科研助了她一臂之力,是教育科研改造了她。能够“利其器”必然便可“善其事”。
    二、提高工作效能之需要
    当前,教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教师责任心很强,业务水平高,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轻,学习质量高;第二类,教师责任心较强,但业务水平一般,或者教学经验欠缺,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重,效果一般;第三类,教师没责任心也没有业务水平,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没负担,自然也没有学习质量。不少教师处于第二类。
    “教师苦、学生累、负担重、效率低”,这是当前一部分中小学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局面呢?对课堂教学缺乏规律性的认识,使其处于盲目状态,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当前的班主任工作就存在着“三多三不够”的现象:一是管事多,管人不够;二是研究事多,研究人不够;三是抓教育的“外化”过程多,抓“内化”过程不够,这都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目前,有些老师画地为牢,满足于当个“教书匠”,在他们看来,就是按部就班,在既定的路子上,亦步亦趋,陈陈相因。教案老老实实地写,甚至去抄现成的教案;作业按时批改,不愿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认为搞科学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搞科研,写论文是好高务远,不务正业。于是乎抢时间、占时间,课堂上照本宣科,面面俱到,学生晕头转向,课后,作业铺天盖地,整得学生无所适从,结果苦了学生害了自己。
    所以,要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变教师的低效率劳动为高效率劳动,就要改革课堂教学,这就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现在评价教师的理念也应改一改。
    过去,在人们的观念中,评价一个教师工作的好坏,主要看工作态度,看教师是不是工作认真、勤勤恳恳、热爱学生,特别是对那些“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埋头苦干的教师,不管是效率如何,成果如何,总是大加赞赏。显而易见,今天,这种完全用工作态度和干劲评价教师的做法应改一改了。
    诚然,人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但是干劲不能代替科学,蛮干不能代替科学,苦干不能代替巧干。我们提倡埋头苦干的精神应和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结合起来。
    三、适应改革发展之需要
    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教育正在深刻变革之中,现在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正在面临挑战。
    2000年“十一”前夕,由《人民教育》编辑部和全国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21世纪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校长论坛在顺义举行。在这个会上,有一个论题就是《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通过讨论,大家认为进入21世纪,教师的角色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必须做如下调整。
    在未来的对世纪中,教师要扮演的角色,第一,是课程导演,也就是学生希望的教练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并给以帮助,使学习事半功倍。第二,是学习评估。学习是一种极为个人化的行为,有很多复杂的个人因素,需要靠老师来判断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到底怎么样,找出效果不好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第三,是生活辅导。当老师的应该承担起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事情,要教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加强个人修养;待人处事,要有同情心,有责任感;懂得爱。也就是要对他们进行怎样做人的教育。教会学生正确与人相处,培养成熟人格,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这是现代社会中最欠缺的东西,是学生做人的基础。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和老师相处的时间最长,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为学生所模仿,无形中对学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第四,是生涯指导,就是对学生一生如何发展作出规划,它不仅是为学生升什么学作规划。时至21世纪,如果学生没在中小学得到关于生涯规划——也就是一生怎样发展的概念,老师应该负很大责任。第五是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者。要在传授课本知识之外,给学生一定的空闲和独处的时间,让学生产生各种富有创意的思维,天马行空,不受限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用适当的方式促进这些潜能的发展。
    从以上可以看出,教师如果在新的时期里还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是要被淘汰的。因此就必须设法去更新自己,改造自己,这就必须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另外,教育体制、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也直接危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教师岗位实行聘任制、合同制,教师的工作也并非是铁饭碗,下岗分流这都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所以教师应有紧迫感、危机感。有人说:“户口是空饭碗,文凭是泥饭碗,能力是铁饭碗,创新能力是金饭碗。”这是很有道理的。假如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断地改造自己,充实自己,真正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科研型”、“创新型”的教师,还愁没饭吃吗?
    四、实现人生价值之需要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回答。即使有一百个人,也会有一百份答卷。
    曾有一位记者问一个 10岁的牧童:“放羊干什么?”/“挣钱”/“挣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孩子”/“生孩子干什么?”/“放羊。”
    悲夫!这便是人生的意义吗?当然,牧童的人生观不免有些幼稚。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思想来苛求他,但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如何使我们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应该是每个人所经常思考的问题。
    有人说:“时间的含金量取决于生命的质量。”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再引申地说,生命的质量又取决于人对社会的创造和贡献。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它的生命质量就越高,他的生命含金量也就越大。
    众所周知,人一生中有两件大事最能标明生命的质量:一是事业的成就;二是婚姻上的美满幸福。而在这二者中,有所作为,实现做人的价值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人问全国优秀班主任于漪老师:“您如何看待生命和生活?”她说:“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生活的道路在于开拓和踏平坎坷。”有人对120个优秀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您一生最大的追求是什么?”119人(占99.2%)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追求是“工作成功,做出贡献。”这些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教师是不无启发的。树立成才的崇高而远大的生活理想和信念,并为之而不懈奋斗,这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生活。
    过去,我们每每赞美教师总是讲教师是园丁、春蚕、红烛,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其实用新的思想和观念来看,这样看待教师的岗位、地位和作用是不够全面的。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教师这个职业对社会而言的外在价值和对自身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就统一在这个创造性上。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教师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如果不仅仅是把知识的传递看做教育的终极目标的话,那么他的工作就会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和能力发出挑战,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和成功的欢乐。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实现良己的人生价值,就不能去当“教书匠”,而要去当“研究员”、在创造中去享受幸福和快乐。
    有位校长说:“一个只能埋头教书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个‘教书匠’。只有既教书,又看路,投身教学改革,才是好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家。”有作为的教师应“志当存高远”不当“教书匠”。要当一个好教师,一个名教师。而要当一个名教师首先要当一个好教师,而要当一个好教师,就一定要搞教育科研。一个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他不能是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二道贩子,而是要把教学的全过程,当作一个创造过程去研究。去走一条学习—教学—科研三结合之路。只有通过这条路,才能实现由“辛苦型”、“经验型”,向“科研型”、“创造型”的转变。
    人生数创造最幸福,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多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荣幸福的道路上来”
    有人曾围绕着教师的“苦乐观”对26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一次调查,结果表明:80%的教师认为最使他们高兴的事就是教学工作中取得成就,最使他们感到有乐趣的是看到学生的学业和品德在不断提高。教师搞教育科研,不仅使自己走向成才,成为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而且能体验到幸福。
    五、提高社会地位之需要
    在谈到教师的社会职业地位时,教师会普遍感到自己的社会职业地位远不及政府官员、律师、医生、工程师等人的社会职业地位高。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难道教师的职业没有可资比较的专业技术性、学术创造性吗?不是,这里既有人们的传统观念还有国家政策导向等原因(如“文革”期间教师被搞得政治上臭、经济上穷、业务上空),但检讨教师自身的某些做法也有造成社会职业地位不高的一些因素。最近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把我国职业归为8个类,其中人民教师属“专业技术人员”一类(见《共产党员》2000年第十期41页)。可见教师的职业是属于技术性的,是有学术创造性的。
    中国教师多年来总习惯于把自己降低到一个知识传递者的社会角色,他们很少或者根本就不想把自己列入到教育学者,教育专家这个社会角色中来。他们基本满足于传授知识,而不重视在“传道授业”中去提高自己的学术职业地位,这又怎能在社会中树立起自己的专业技术的崇高地位呢?
长久以来,有些老师不安心教育工作,他们对这种职业抱消极态度,每一天都是在前途迷惘、没有希望、怨天尤人的状态下工作。这种状态永远是没有出路的。实践证明:成才的最佳途径是把研究工作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一个人假如在所处的现状里无法成功,那么,即使改换到其他环境也是不容易获得成功的。每个人都有超出自己已发挥出的几倍的能力;任何事情只要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会做成。改变教师职业形象也是同样道理。
 
 
 
 
 
 
 
从平凡的岗位,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我们说教育科研之所以能改变教师的命运是因为教育工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和研究,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工作成绩,而且也能在认识规律中去改造自己,提高自己,从平凡的岗位上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概括起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以下几种需要:
    一、自我提高之需要
通常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有磨道式循环和螺旋式上升两条路可走。
磨道式循环是走一条自我封闭的教学发展道路。它主要靠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就书本讲书本,知识不更新,方法不改造,又不善于总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总是在自我的圈子里往复和循环。沿着这条路使许多教师从黑发干到了白发。虽然兢兢业业,燃尽了蜡烛,抽尽了蚕丝,但教学业绩平平,汗水与成果不成正比。反之,螺旋式上升是教学能力充分发展的道路,所采取的是对外开放,对内改造的策略。对外开放,能广泛学习吸收先进的教改信息与教育教学经验;对内改造,在兼收并蓄别人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大量创新实验和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就形成了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老教材”进入新境界,“老办法”变成新模式,教学能力与水平一个学期一个新台阶,年年岁岁教此书,岁岁年年法不同。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通过科研活动,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就是一个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主要的是能提高能力。
    教育科研课题是一个载体,教师在从课题研究中,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通过讲座、报告、看音像资料、听课、专题评课、交流会等形式提高认识,取得共识,这是一条成才之路。
    有位中学语文教师在谈到自己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实验时说:“回顾十几年的经历,我在教育教学上逐步成熟的过程,就是专心致志搞教育科研的过程。我的体会:第一,搞教研的过程是自己不断丰富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的过程。毫不夸张地说,我现在绝大部分知识的贮备都是跨出校门以后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获得的。书到用时方恨少,搞教育科研时我发现自己底子薄,知识不够,必须多读一点书,子是逼着自己读书、进修,七年里学历上了两个台阶,取得了本科学历。同时,我还认真研读了不少跟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我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促进了业务素质的提高。第二,搞科研的过程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搞教育科研,使我少走弯路,教学能力也迅速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教室就是我的实验室;学生就是我的实验对象,遇到问题随时研究解决。每学期我都要写一两篇教学论文,现在当了校长行政事务多了,但仍坚持笔耕不懈。有了课题研究的任务也就有了压力,有了动力;有了压力和动力,提高也就解决了。”   
从这位老师的亲身经历和成长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是教育科研助了她一臂之力,是教育科研改造了她。能够“利其器”必然便可“善其事”。
    二、提高工作效能之需要
    当前,教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教师责任心很强,业务水平高,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轻,学习质量高;第二类,教师责任心较强,但业务水平一般,或者教学经验欠缺,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重,效果一般;第三类,教师没责任心也没有业务水平,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没负担,自然也没有学习质量。不少教师处于第二类。
    “教师苦、学生累、负担重、效率低”,这是当前一部分中小学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局面呢?对课堂教学缺乏规律性的认识,使其处于盲目状态,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当前的班主任工作就存在着“三多三不够”的现象:一是管事多,管人不够;二是研究事多,研究人不够;三是抓教育的“外化”过程多,抓“内化”过程不够,这都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目前,有些老师画地为牢,满足于当个“教书匠”,在他们看来,就是按部就班,在既定的路子上,亦步亦趋,陈陈相因。教案老老实实地写,甚至去抄现成的教案;作业按时批改,不愿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认为搞科学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搞科研,写论文是好高务远,不务正业。于是乎抢时间、占时间,课堂上照本宣科,面面俱到,学生晕头转向,课后,作业铺天盖地,整得学生无所适从,结果苦了学生害了自己。
    所以,要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变教师的低效率劳动为高效率劳动,就要改革课堂教学,这就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现在评价教师的理念也应改一改。
    过去,在人们的观念中,评价一个教师工作的好坏,主要看工作态度,看教师是不是工作认真、勤勤恳恳、热爱学生,特别是对那些“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埋头苦干的教师,不管是效率如何,成果如何,总是大加赞赏。显而易见,今天,这种完全用工作态度和干劲评价教师的做法应改一改了。
    诚然,人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但是干劲不能代替科学,蛮干不能代替科学,苦干不能代替巧干。我们提倡埋头苦干的精神应和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结合起来。
    三、适应改革发展之需要
    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教育正在深刻变革之中,现在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正在面临挑战。
    2000年“十一”前夕,由《人民教育》编辑部和全国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21世纪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校长论坛在顺义举行。在这个会上,有一个论题就是《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通过讨论,大家认为进入21世纪,教师的角色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必须做如下调整。
    在未来的对世纪中,教师要扮演的角色,第一,是课程导演,也就是学生希望的教练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并给以帮助,使学习事半功倍。第二,是学习评估。学习是一种极为个人化的行为,有很多复杂的个人因素,需要靠老师来判断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到底怎么样,找出效果不好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第三,是生活辅导。当老师的应该承担起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事情,要教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加强个人修养;待人处事,要有同情心,有责任感;懂得爱。也就是要对他们进行怎样做人的教育。教会学生正确与人相处,培养成熟人格,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这是现代社会中最欠缺的东西,是学生做人的基础。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和老师相处的时间最长,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为学生所模仿,无形中对学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第四,是生涯指导,就是对学生一生如何发展作出规划,它不仅是为学生升什么学作规划。时至21世纪,如果学生没在中小学得到关于生涯规划——也就是一生怎样发展的概念,老师应该负很大责任。第五是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者。要在传授课本知识之外,给学生一定的空闲和独处的时间,让学生产生各种富有创意的思维,天马行空,不受限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用适当的方式促进这些潜能的发展。
    从以上可以看出,教师如果在新的时期里还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是要被淘汰的。因此就必须设法去更新自己,改造自己,这就必须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另外,教育体制、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也直接危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教师岗位实行聘任制、合同制,教师的工作也并非是铁饭碗,下岗分流这都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所以教师应有紧迫感、危机感。有人说:“户口是空饭碗,文凭是泥饭碗,能力是铁饭碗,创新能力是金饭碗。”这是很有道理的。假如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断地改造自己,充实自己,真正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科研型”、“创新型”的教师,还愁没饭吃吗?
    四、实现人生价值之需要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回答。即使有一百个人,也会有一百份答卷。
    曾有一位记者问一个 10岁的牧童:“放羊干什么?”/“挣钱”/“挣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孩子”/“生孩子干什么?”/“放羊。”
    悲夫!这便是人生的意义吗?当然,牧童的人生观不免有些幼稚。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思想来苛求他,但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如何使我们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应该是每个人所经常思考的问题。
    有人说:“时间的含金量取决于生命的质量。”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再引申地说,生命的质量又取决于人对社会的创造和贡献。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它的生命质量就越高,他的生命含金量也就越大。
    众所周知,人一生中有两件大事最能标明生命的质量:一是事业的成就;二是婚姻上的美满幸福。而在这二者中,有所作为,实现做人的价值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人问全国优秀班主任于漪老师:“您如何看待生命和生活?”她说:“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生活的道路在于开拓和踏平坎坷。”有人对120个优秀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您一生最大的追求是什么?”119人(占99.2%)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追求是“工作成功,做出贡献。”这些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教师是不无启发的。树立成才的崇高而远大的生活理想和信念,并为之而不懈奋斗,这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生活。
    过去,我们每每赞美教师总是讲教师是园丁、春蚕、红烛,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其实用新的思想和观念来看,这样看待教师的岗位、地位和作用是不够全面的。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教师这个职业对社会而言的外在价值和对自身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就统一在这个创造性上。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教师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如果不仅仅是把知识的传递看做教育的终极目标的话,那么他的工作就会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和能力发出挑战,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和成功的欢乐。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实现良己的人生价值,就不能去当“教书匠”,而要去当“研究员”、在创造中去享受幸福和快乐。
    有位校长说:“一个只能埋头教书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个‘教书匠’。只有既教书,又看路,投身教学改革,才是好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家。”有作为的教师应“志当存高远”不当“教书匠”。要当一个好教师,一个名教师。而要当一个名教师首先要当一个好教师,而要当一个好教师,就一定要搞教育科研。一个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他不能是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二道贩子,而是要把教学的全过程,当作一个创造过程去研究。去走一条学习—教学—科研三结合之路。只有通过这条路,才能实现由“辛苦型”、“经验型”,向“科研型”、“创造型”的转变。
    人生数创造最幸福,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多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荣幸福的道路上来”
    有人曾围绕着教师的“苦乐观”对26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一次调查,结果表明:80%的教师认为最使他们高兴的事就是教学工作中取得成就,最使他们感到有乐趣的是看到学生的学业和品德在不断提高。教师搞教育科研,不仅使自己走向成才,成为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而且能体验到幸福。
    五、提高社会地位之需要
    在谈到教师的社会职业地位时,教师会普遍感到自己的社会职业地位远不及政府官员、律师、医生、工程师等人的社会职业地位高。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难道教师的职业没有可资比较的专业技术性、学术创造性吗?不是,这里既有人们的传统观念还有国家政策导向等原因(如“文革”期间教师被搞得政治上臭、经济上穷、业务上空),但检讨教师自身的某些做法也有造成社会职业地位不高的一些因素。最近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把我国职业归为8个类,其中人民教师属“专业技术人员”一类(见《共产党员》2000年第十期41页)。可见教师的职业是属于技术性的,是有学术创造性的。
    中国教师多年来总习惯于把自己降低到一个知识传递者的社会角色,他们很少或者根本就不想把自己列入到教育学者,教育专家这个社会角色中来。他们基本满足于传授知识,而不重视在“传道授业”中去提高自己的学术职业地位,这又怎能在社会中树立起自己的专业技术的崇高地位呢?
长久以来,有些老师不安心教育工作,他们对这种职业抱消极态度,每一天都是在前途迷惘、没有希望、怨天尤人的状态下工作。这种状态永远是没有出路的。实践证明:成才的最佳途径是把研究工作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一个人假如在所处的现状里无法成功,那么,即使改换到其他环境也是不容易获得成功的。每个人都有超出自己已发挥出的几倍的能力;任何事情只要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会做成。改变教师职业形象也是同样道理。
 
 
 
 
 
 
 
从平凡的岗位,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我们说教育科研之所以能改变教师的命运是因为教育工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和研究,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工作成绩,而且也能在认识规律中去改造自己,提高自己,从平凡的岗位上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概括起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以下几种需要:
    一、自我提高之需要
通常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有磨道式循环和螺旋式上升两条路可走。
磨道式循环是走一条自我封闭的教学发展道路。它主要靠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就书本讲书本,知识不更新,方法不改造,又不善于总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总是在自我的圈子里往复和循环。沿着这条路使许多教师从黑发干到了白发。虽然兢兢业业,燃尽了蜡烛,抽尽了蚕丝,但教学业绩平平,汗水与成果不成正比。反之,螺旋式上升是教学能力充分发展的道路,所采取的是对外开放,对内改造的策略。对外开放,能广泛学习吸收先进的教改信息与教育教学经验;对内改造,在兼收并蓄别人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大量创新实验和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就形成了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老教材”进入新境界,“老办法”变成新模式,教学能力与水平一个学期一个新台阶,年年岁岁教此书,岁岁年年法不同。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通过科研活动,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就是一个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主要的是能提高能力。
    教育科研课题是一个载体,教师在从课题研究中,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通过讲座、报告、看音像资料、听课、专题评课、交流会等形式提高认识,取得共识,这是一条成才之路。
    有位中学语文教师在谈到自己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实验时说:“回顾十几年的经历,我在教育教学上逐步成熟的过程,就是专心致志搞教育科研的过程。我的体会:第一,搞教研的过程是自己不断丰富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的过程。毫不夸张地说,我现在绝大部分知识的贮备都是跨出校门以后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获得的。书到用时方恨少,搞教育科研时我发现自己底子薄,知识不够,必须多读一点书,子是逼着自己读书、进修,七年里学历上了两个台阶,取得了本科学历。同时,我还认真研读了不少跟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我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促进了业务素质的提高。第二,搞科研的过程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搞教育科研,使我少走弯路,教学能力也迅速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教室就是我的实验室;学生就是我的实验对象,遇到问题随时研究解决。每学期我都要写一两篇教学论文,现在当了校长行政事务多了,但仍坚持笔耕不懈。有了课题研究的任务也就有了压力,有了动力;有了压力和动力,提高也就解决了。”   
从这位老师的亲身经历和成长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是教育科研助了她一臂之力,是教育科研改造了她。能够“利其器”必然便可“善其事”。
    二、提高工作效能之需要
    当前,教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教师责任心很强,业务水平高,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轻,学习质量高;第二类,教师责任心较强,但业务水平一般,或者教学经验欠缺,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重,效果一般;第三类,教师没责任心也没有业务水平,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没负担,自然也没有学习质量。不少教师处于第二类。
    “教师苦、学生累、负担重、效率低”,这是当前一部分中小学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局面呢?对课堂教学缺乏规律性的认识,使其处于盲目状态,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当前的班主任工作就存在着“三多三不够”的现象:一是管事多,管人不够;二是研究事多,研究人不够;三是抓教育的“外化”过程多,抓“内化”过程不够,这都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目前,有些老师画地为牢,满足于当个“教书匠”,在他们看来,就是按部就班,在既定的路子上,亦步亦趋,陈陈相因。教案老老实实地写,甚至去抄现成的教案;作业按时批改,不愿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认为搞科学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搞科研,写论文是好高务远,不务正业。于是乎抢时间、占时间,课堂上照本宣科,面面俱到,学生晕头转向,课后,作业铺天盖地,整得学生无所适从,结果苦了学生害了自己。
    所以,要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变教师的低效率劳动为高效率劳动,就要改革课堂教学,这就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现在评价教师的理念也应改一改。
    过去,在人们的观念中,评价一个教师工作的好坏,主要看工作态度,看教师是不是工作认真、勤勤恳恳、热爱学生,特别是对那些“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埋头苦干的教师,不管是效率如何,成果如何,总是大加赞赏。显而易见,今天,这种完全用工作态度和干劲评价教师的做法应改一改了。
    诚然,人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但是干劲不能代替科学,蛮干不能代替科学,苦干不能代替巧干。我们提倡埋头苦干的精神应和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结合起来。
    三、适应改革发展之需要
    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教育正在深刻变革之中,现在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正在面临挑战。
    2000年“十一”前夕,由《人民教育》编辑部和全国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21世纪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校长论坛在顺义举行。在这个会上,有一个论题就是《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通过讨论,大家认为进入21世纪,教师的角色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必须做如下调整。
    在未来的对世纪中,教师要扮演的角色,第一,是课程导演,也就是学生希望的教练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并给以帮助,使学习事半功倍。第二,是学习评估。学习是一种极为个人化的行为,有很多复杂的个人因素,需要靠老师来判断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到底怎么样,找出效果不好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第三,是生活辅导。当老师的应该承担起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事情,要教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加强个人修养;待人处事,要有同情心,有责任感;懂得爱。也就是要对他们进行怎样做人的教育。教会学生正确与人相处,培养成熟人格,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这是现代社会中最欠缺的东西,是学生做人的基础。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和老师相处的时间最长,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为学生所模仿,无形中对学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第四,是生涯指导,就是对学生一生如何发展作出规划,它不仅是为学生升什么学作规划。时至21世纪,如果学生没在中小学得到关于生涯规划——也就是一生怎样发展的概念,老师应该负很大责任。第五是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者。要在传授课本知识之外,给学生一定的空闲和独处的时间,让学生产生各种富有创意的思维,天马行空,不受限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用适当的方式促进这些潜能的发展。
    从以上可以看出,教师如果在新的时期里还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是要被淘汰的。因此就必须设法去更新自己,改造自己,这就必须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另外,教育体制、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也直接危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教师岗位实行聘任制、合同制,教师的工作也并非是铁饭碗,下岗分流这都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所以教师应有紧迫感、危机感。有人说:“户口是空饭碗,文凭是泥饭碗,能力是铁饭碗,创新能力是金饭碗。”这是很有道理的。假如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断地改造自己,充实自己,真正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科研型”、“创新型”的教师,还愁没饭吃吗?
    四、实现人生价值之需要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回答。即使有一百个人,也会有一百份答卷。
    曾有一位记者问一个 10岁的牧童:“放羊干什么?”/“挣钱”/“挣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孩子”/“生孩子干什么?”/“放羊。”
    悲夫!这便是人生的意义吗?当然,牧童的人生观不免有些幼稚。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思想来苛求他,但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如何使我们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应该是每个人所经常思考的问题。
    有人说:“时间的含金量取决于生命的质量。”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再引申地说,生命的质量又取决于人对社会的创造和贡献。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它的生命质量就越高,他的生命含金量也就越大。
    众所周知,人一生中有两件大事最能标明生命的质量:一是事业的成就;二是婚姻上的美满幸福。而在这二者中,有所作为,实现做人的价值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人问全国优秀班主任于漪老师:“您如何看待生命和生活?”她说:“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生活的道路在于开拓和踏平坎坷。”有人对120个优秀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您一生最大的追求是什么?”119人(占99.2%)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追求是“工作成功,做出贡献。”这些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教师是不无启发的。树立成才的崇高而远大的生活理想和信念,并为之而不懈奋斗,这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生活。
    过去,我们每每赞美教师总是讲教师是园丁、春蚕、红烛,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其实用新的思想和观念来看,这样看待教师的岗位、地位和作用是不够全面的。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教师这个职业对社会而言的外在价值和对自身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就统一在这个创造性上。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教师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如果不仅仅是把知识的传递看做教育的终极目标的话,那么他的工作就会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和能力发出挑战,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和成功的欢乐。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实现良己的人生价值,就不能去当“教书匠”,而要去当“研究员”、在创造中去享受幸福和快乐。
    有位校长说:“一个只能埋头教书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个‘教书匠’。只有既教书,又看路,投身教学改革,才是好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家。”有作为的教师应“志当存高远”不当“教书匠”。要当一个好教师,一个名教师。而要当一个名教师首先要当一个好教师,而要当一个好教师,就一定要搞教育科研。一个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他不能是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二道贩子,而是要把教学的全过程,当作一个创造过程去研究。去走一条学习—教学—科研三结合之路。只有通过这条路,才能实现由“辛苦型”、“经验型”,向“科研型”、“创造型”的转变。
    人生数创造最幸福,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多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荣幸福的道路上来”
    有人曾围绕着教师的“苦乐观”对26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一次调查,结果表明:80%的教师认为最使他们高兴的事就是教学工作中取得成就,最使他们感到有乐趣的是看到学生的学业和品德在不断提高。教师搞教育科研,不仅使自己走向成才,成为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而且能体验到幸福。
    五、提高社会地位之需要
    在谈到教师的社会职业地位时,教师会普遍感到自己的社会职业地位远不及政府官员、律师、医生、工程师等人的社会职业地位高。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难道教师的职业没有可资比较的专业技术性、学术创造性吗?不是,这里既有人们的传统观念还有国家政策导向等原因(如“文革”期间教师被搞得政治上臭、经济上穷、业务上空),但检讨教师自身的某些做法也有造成社会职业地位不高的一些因素。最近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把我国职业归为8个类,其中人民教师属“专业技术人员”一类(见《共产党员》2000年第十期41页)。可见教师的职业是属于技术性的,是有学术创造性的。
    中国教师多年来总习惯于把自己降低到一个知识传递者的社会角色,他们很少或者根本就不想把自己列入到教育学者,教育专家这个社会角色中来。他们基本满足于传授知识,而不重视在“传道授业”中去提高自己的学术职业地位,这又怎能在社会中树立起自己的专业技术的崇高地位呢?
长久以来,有些老师不安心教育工作,他们对这种职业抱消极态度,每一天都是在前途迷惘、没有希望、怨天尤人的状态下工作。这种状态永远是没有出路的。实践证明:成才的最佳途径是把研究工作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一个人假如在所处的现状里无法成功,那么,即使改换到其他环境也是不容易获得成功的。每个人都有超出自己已发挥出的几倍的能力;任何事情只要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会做成。改变教师职业形象也是同样道理。
 
 
 
 
 
 
 
从平凡的岗位,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我们说教育科研之所以能改变教师的命运是因为教育工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和研究,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工作成绩,而且也能在认识规律中去改造自己,提高自己,从平凡的岗位上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概括起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以下几种需要:
    一、自我提高之需要
通常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有磨道式循环和螺旋式上升两条路可走。
磨道式循环是走一条自我封闭的教学发展道路。它主要靠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就书本讲书本,知识不更新,方法不改造,又不善于总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总是在自我的圈子里往复和循环。沿着这条路使许多教师从黑发干到了白发。虽然兢兢业业,燃尽了蜡烛,抽尽了蚕丝,但教学业绩平平,汗水与成果不成正比。反之,螺旋式上升是教学能力充分发展的道路,所采取的是对外开放,对内改造的策略。对外开放,能广泛学习吸收先进的教改信息与教育教学经验;对内改造,在兼收并蓄别人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大量创新实验和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就形成了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老教材”进入新境界,“老办法”变成新模式,教学能力与水平一个学期一个新台阶,年年岁岁教此书,岁岁年年法不同。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通过科研活动,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就是一个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主要的是能提高能力。
    教育科研课题是一个载体,教师在从课题研究中,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通过讲座、报告、看音像资料、听课、专题评课、交流会等形式提高认识,取得共识,这是一条成才之路。
    有位中学语文教师在谈到自己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实验时说:“回顾十几年的经历,我在教育教学上逐步成熟的过程,就是专心致志搞教育科研的过程。我的体会:第一,搞教研的过程是自己不断丰富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的过程。毫不夸张地说,我现在绝大部分知识的贮备都是跨出校门以后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获得的。书到用时方恨少,搞教育科研时我发现自己底子薄,知识不够,必须多读一点书,子是逼着自己读书、进修,七年里学历上了两个台阶,取得了本科学历。同时,我还认真研读了不少跟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我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促进了业务素质的提高。第二,搞科研的过程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搞教育科研,使我少走弯路,教学能力也迅速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教室就是我的实验室;学生就是我的实验对象,遇到问题随时研究解决。每学期我都要写一两篇教学论文,现在当了校长行政事务多了,但仍坚持笔耕不懈。有了课题研究的任务也就有了压力,有了动力;有了压力和动力,提高也就解决了。”   
从这位老师的亲身经历和成长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是教育科研助了她一臂之力,是教育科研改造了她。能够“利其器”必然便可“善其事”。
    二、提高工作效能之需要
    当前,教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教师责任心很强,业务水平高,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轻,学习质量高;第二类,教师责任心较强,但业务水平一般,或者教学经验欠缺,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重,效果一般;第三类,教师没责任心也没有业务水平,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没负担,自然也没有学习质量。不少教师处于第二类。
    “教师苦、学生累、负担重、效率低”,这是当前一部分中小学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局面呢?对课堂教学缺乏规律性的认识,使其处于盲目状态,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当前的班主任工作就存在着“三多三不够”的现象:一是管事多,管人不够;二是研究事多,研究人不够;三是抓教育的“外化”过程多,抓“内化”过程不够,这都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目前,有些老师画地为牢,满足于当个“教书匠”,在他们看来,就是按部就班,在既定的路子上,亦步亦趋,陈陈相因。教案老老实实地写,甚至去抄现成的教案;作业按时批改,不愿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认为搞科学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搞科研,写论文是好高务远,不务正业。于是乎抢时间、占时间,课堂上照本宣科,面面俱到,学生晕头转向,课后,作业铺天盖地,整得学生无所适从,结果苦了学生害了自己。
    所以,要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变教师的低效率劳动为高效率劳动,就要改革课堂教学,这就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现在评价教师的理念也应改一改。
    过去,在人们的观念中,评价一个教师工作的好坏,主要看工作态度,看教师是不是工作认真、勤勤恳恳、热爱学生,特别是对那些“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埋头苦干的教师,不管是效率如何,成果如何,总是大加赞赏。显而易见,今天,这种完全用工作态度和干劲评价教师的做法应改一改了。
    诚然,人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但是干劲不能代替科学,蛮干不能代替科学,苦干不能代替巧干。我们提倡埋头苦干的精神应和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结合起来。
    三、适应改革发展之需要
    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教育正在深刻变革之中,现在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正在面临挑战。
    2000年“十一”前夕,由《人民教育》编辑部和全国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21世纪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校长论坛在顺义举行。在这个会上,有一个论题就是《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通过讨论,大家认为进入21世纪,教师的角色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必须做如下调整。
    在未来的对世纪中,教师要扮演的角色,第一,是课程导演,也就是学生希望的教练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并给以帮助,使学习事半功倍。第二,是学习评估。学习是一种极为个人化的行为,有很多复杂的个人因素,需要靠老师来判断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到底怎么样,找出效果不好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第三,是生活辅导。当老师的应该承担起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事情,要教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加强个人修养;待人处事,要有同情心,有责任感;懂得爱。也就是要对他们进行怎样做人的教育。教会学生正确与人相处,培养成熟人格,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这是现代社会中最欠缺的东西,是学生做人的基础。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和老师相处的时间最长,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为学生所模仿,无形中对学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第四,是生涯指导,就是对学生一生如何发展作出规划,它不仅是为学生升什么学作规划。时至21世纪,如果学生没在中小学得到关于生涯规划——也就是一生怎样发展的概念,老师应该负很大责任。第五是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者。要在传授课本知识之外,给学生一定的空闲和独处的时间,让学生产生各种富有创意的思维,天马行空,不受限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用适当的方式促进这些潜能的发展。
    从以上可以看出,教师如果在新的时期里还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是要被淘汰的。因此就必须设法去更新自己,改造自己,这就必须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另外,教育体制、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也直接危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教师岗位实行聘任制、合同制,教师的工作也并非是铁饭碗,下岗分流这都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所以教师应有紧迫感、危机感。有人说:“户口是空饭碗,文凭是泥饭碗,能力是铁饭碗,创新能力是金饭碗。”这是很有道理的。假如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断地改造自己,充实自己,真正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科研型”、“创新型”的教师,还愁没饭吃吗?
    四、实现人生价值之需要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回答。即使有一百个人,也会有一百份答卷。
    曾有一位记者问一个 10岁的牧童:“放羊干什么?”/“挣钱”/“挣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孩子”/“生孩子干什么?”/“放羊。”
    悲夫!这便是人生的意义吗?当然,牧童的人生观不免有些幼稚。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思想来苛求他,但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如何使我们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应该是每个人所经常思考的问题。
    有人说:“时间的含金量取决于生命的质量。”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再引申地说,生命的质量又取决于人对社会的创造和贡献。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它的生命质量就越高,他的生命含金量也就越大。
    众所周知,人一生中有两件大事最能标明生命的质量:一是事业的成就;二是婚姻上的美满幸福。而在这二者中,有所作为,实现做人的价值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人问全国优秀班主任于漪老师:“您如何看待生命和生活?”她说:“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生活的道路在于开拓和踏平坎坷。”有人对120个优秀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您一生最大的追求是什么?”119人(占99.2%)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追求是“工作成功,做出贡献。”这些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教师是不无启发的。树立成才的崇高而远大的生活理想和信念,并为之而不懈奋斗,这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生活。
    过去,我们每每赞美教师总是讲教师是园丁、春蚕、红烛,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其实用新的思想和观念来看,这样看待教师的岗位、地位和作用是不够全面的。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教师这个职业对社会而言的外在价值和对自身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就统一在这个创造性上。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教师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如果不仅仅是把知识的传递看做教育的终极目标的话,那么他的工作就会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和能力发出挑战,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和成功的欢乐。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实现良己的人生价值,就不能去当“教书匠”,而要去当“研究员”、在创造中去享受幸福和快乐。
    有位校长说:“一个只能埋头教书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个‘教书匠’。只有既教书,又看路,投身教学改革,才是好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家。”有作为的教师应“志当存高远”不当“教书匠”。要当一个好教师,一个名教师。而要当一个名教师首先要当一个好教师,而要当一个好教师,就一定要搞教育科研。一个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他不能是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二道贩子,而是要把教学的全过程,当作一个创造过程去研究。去走一条学习—教学—科研三结合之路。只有通过这条路,才能实现由“辛苦型”、“经验型”,向“科研型”、“创造型”的转变。
    人生数创造最幸福,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多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荣幸福的道路上来”
    有人曾围绕着教师的“苦乐观”对26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一次调查,结果表明:80%的教师认为最使他们高兴的事就是教学工作中取得成就,最使他们感到有乐趣的是看到学生的学业和品德在不断提高。教师搞教育科研,不仅使自己走向成才,成为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而且能体验到幸福。
    五、提高社会地位之需要
    在谈到教师的社会职业地位时,教师会普遍感到自己的社会职业地位远不及政府官员、律师、医生、工程师等人的社会职业地位高。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难道教师的职业没有可资比较的专业技术性、学术创造性吗?不是,这里既有人们的传统观念还有国家政策导向等原因(如“文革”期间教师被搞得政治上臭、经济上穷、业务上空),但检讨教师自身的某些做法也有造成社会职业地位不高的一些因素。最近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把我国职业归为8个类,其中人民教师属“专业技术人员”一类(见《共产党员》2000年第十期41页)。可见教师的职业是属于技术性的,是有学术创造性的。
    中国教师多年来总习惯于把自己降低到一个知识传递者的社会角色,他们很少或者根本就不想把自己列入到教育学者,教育专家这个社会角色中来。他们基本满足于传授知识,而不重视在“传道授业”中去提高自己的学术职业地位,这又怎能在社会中树立起自己的专业技术的崇高地位呢?
长久以来,有些老师不安心教育工作,他们对这种职业抱消极态度,每一天都是在前途迷惘、没有希望、怨天尤人的状态下工作。这种状态永远是没有出路的。实践证明:成才的最佳途径是把研究工作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一个人假如在所处的现状里无法成功,那么,即使改换到其他环境也是不容易获得成功的。每个人都有超出自己已发挥出的几倍的能力;任何事情只要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会做成。改变教师职业形象也是同样道理。
 
 
 
 
 
 
 
从平凡的岗位,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我们说教育科研之所以能改变教师的命运是因为教育工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和研究,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工作成绩,而且也能在认识规律中去改造自己,提高自己,从平凡的岗位上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概括起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以下几种需要:
    一、自我提高之需要
通常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有磨道式循环和螺旋式上升两条路可走。
磨道式循环是走一条自我封闭的教学发展道路。它主要靠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就书本讲书本,知识不更新,方法不改造,又不善于总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总是在自我的圈子里往复和循环。沿着这条路使许多教师从黑发干到了白发。虽然兢兢业业,燃尽了蜡烛,抽尽了蚕丝,但教学业绩平平,汗水与成果不成正比。反之,螺旋式上升是教学能力充分发展的道路,所采取的是对外开放,对内改造的策略。对外开放,能广泛学习吸收先进的教改信息与教育教学经验;对内改造,在兼收并蓄别人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大量创新实验和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就形成了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老教材”进入新境界,“老办法”变成新模式,教学能力与水平一个学期一个新台阶,年年岁岁教此书,岁岁年年法不同。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通过科研活动,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就是一个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主要的是能提高能力。
    教育科研课题是一个载体,教师在从课题研究中,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通过讲座、报告、看音像资料、听课、专题评课、交流会等形式提高认识,取得共识,这是一条成才之路。
    有位中学语文教师在谈到自己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实验时说:“回顾十几年的经历,我在教育教学上逐步成熟的过程,就是专心致志搞教育科研的过程。我的体会:第一,搞教研的过程是自己不断丰富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的过程。毫不夸张地说,我现在绝大部分知识的贮备都是跨出校门以后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获得的。书到用时方恨少,搞教育科研时我发现自己底子薄,知识不够,必须多读一点书,子是逼着自己读书、进修,七年里学历上了两个台阶,取得了本科学历。同时,我还认真研读了不少跟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我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促进了业务素质的提高。第二,搞科研的过程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搞教育科研,使我少走弯路,教学能力也迅速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教室就是我的实验室;学生就是我的实验对象,遇到问题随时研究解决。每学期我都要写一两篇教学论文,现在当了校长行政事务多了,但仍坚持笔耕不懈。有了课题研究的任务也就有了压力,有了动力;有了压力和动力,提高也就解决了。”   
从这位老师的亲身经历和成长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是教育科研助了她一臂之力,是教育科研改造了她。能够“利其器”必然便可“善其事”。
    二、提高工作效能之需要
    当前,教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教师责任心很强,业务水平高,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轻,学习质量高;第二类,教师责任心较强,但业务水平一般,或者教学经验欠缺,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重,效果一般;第三类,教师没责任心也没有业务水平,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没负担,自然也没有学习质量。不少教师处于第二类。
    “教师苦、学生累、负担重、效率低”,这是当前一部分中小学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局面呢?对课堂教学缺乏规律性的认识,使其处于盲目状态,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当前的班主任工作就存在着“三多三不够”的现象:一是管事多,管人不够;二是研究事多,研究人不够;三是抓教育的“外化”过程多,抓“内化”过程不够,这都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目前,有些老师画地为牢,满足于当个“教书匠”,在他们看来,就是按部就班,在既定的路子上,亦步亦趋,陈陈相因。教案老老实实地写,甚至去抄现成的教案;作业按时批改,不愿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认为搞科学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搞科研,写论文是好高务远,不务正业。于是乎抢时间、占时间,课堂上照本宣科,面面俱到,学生晕头转向,课后,作业铺天盖地,整得学生无所适从,结果苦了学生害了自己。
    所以,要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变教师的低效率劳动为高效率劳动,就要改革课堂教学,这就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现在评价教师的理念也应改一改。
    过去,在人们的观念中,评价一个教师工作的好坏,主要看工作态度,看教师是不是工作认真、勤勤恳恳、热爱学生,特别是对那些“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埋头苦干的教师,不管是效率如何,成果如何,总是大加赞赏。显而易见,今天,这种完全用工作态度和干劲评价教师的做法应改一改了。
    诚然,人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但是干劲不能代替科学,蛮干不能代替科学,苦干不能代替巧干。我们提倡埋头苦干的精神应和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结合起来。
    三、适应改革发展之需要
    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教育正在深刻变革之中,现在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正在面临挑战。
    2000年“十一”前夕,由《人民教育》编辑部和全国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21世纪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校长论坛在顺义举行。在这个会上,有一个论题就是《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通过讨论,大家认为进入21世纪,教师的角色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必须做如下调整。
    在未来的对世纪中,教师要扮演的角色,第一,是课程导演,也就是学生希望的教练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并给以帮助,使学习事半功倍。第二,是学习评估。学习是一种极为个人化的行为,有很多复杂的个人因素,需要靠老师来判断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到底怎么样,找出效果不好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第三,是生活辅导。当老师的应该承担起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事情,要教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加强个人修养;待人处事,要有同情心,有责任感;懂得爱。也就是要对他们进行怎样做人的教育。教会学生正确与人相处,培养成熟人格,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这是现代社会中最欠缺的东西,是学生做人的基础。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和老师相处的时间最长,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为学生所模仿,无形中对学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第四,是生涯指导,就是对学生一生如何发展作出规划,它不仅是为学生升什么学作规划。时至21世纪,如果学生没在中小学得到关于生涯规划——也就是一生怎样发展的概念,老师应该负很大责任。第五是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者。要在传授课本知识之外,给学生一定的空闲和独处的时间,让学生产生各种富有创意的思维,天马行空,不受限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用适当的方式促进这些潜能的发展。
    从以上可以看出,教师如果在新的时期里还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是要被淘汰的。因此就必须设法去更新自己,改造自己,这就必须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另外,教育体制、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也直接危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教师岗位实行聘任制、合同制,教师的工作也并非是铁饭碗,下岗分流这都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所以教师应有紧迫感、危机感。有人说:“户口是空饭碗,文凭是泥饭碗,能力是铁饭碗,创新能力是金饭碗。”这是很有道理的。假如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断地改造自己,充实自己,真正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科研型”、“创新型”的教师,还愁没饭吃吗?
    四、实现人生价值之需要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回答。即使有一百个人,也会有一百份答卷。
    曾有一位记者问一个 10岁的牧童:“放羊干什么?”/“挣钱”/“挣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孩子”/“生孩子干什么?”/“放羊。”
    悲夫!这便是人生的意义吗?当然,牧童的人生观不免有些幼稚。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思想来苛求他,但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如何使我们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应该是每个人所经常思考的问题。
    有人说:“时间的含金量取决于生命的质量。”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再引申地说,生命的质量又取决于人对社会的创造和贡献。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它的生命质量就越高,他的生命含金量也就越大。
    众所周知,人一生中有两件大事最能标明生命的质量:一是事业的成就;二是婚姻上的美满幸福。而在这二者中,有所作为,实现做人的价值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人问全国优秀班主任于漪老师:“您如何看待生命和生活?”她说:“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生活的道路在于开拓和踏平坎坷。”有人对120个优秀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您一生最大的追求是什么?”119人(占99.2%)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追求是“工作成功,做出贡献。”这些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教师是不无启发的。树立成才的崇高而远大的生活理想和信念,并为之而不懈奋斗,这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生活。
    过去,我们每每赞美教师总是讲教师是园丁、春蚕、红烛,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其实用新的思想和观念来看,这样看待教师的岗位、地位和作用是不够全面的。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教师这个职业对社会而言的外在价值和对自身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就统一在这个创造性上。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教师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如果不仅仅是把知识的传递看做教育的终极目标的话,那么他的工作就会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和能力发出挑战,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和成功的欢乐。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实现良己的人生价值,就不能去当“教书匠”,而要去当“研究员”、在创造中去享受幸福和快乐。
    有位校长说:“一个只能埋头教书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个‘教书匠’。只有既教书,又看路,投身教学改革,才是好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家。”有作为的教师应“志当存高远”不当“教书匠”。要当一个好教师,一个名教师。而要当一个名教师首先要当一个好教师,而要当一个好教师,就一定要搞教育科研。一个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他不能是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二道贩子,而是要把教学的全过程,当作一个创造过程去研究。去走一条学习—教学—科研三结合之路。只有通过这条路,才能实现由“辛苦型”、“经验型”,向“科研型”、“创造型”的转变。
    人生数创造最幸福,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多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荣幸福的道路上来”
    有人曾围绕着教师的“苦乐观”对26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一次调查,结果表明:80%的教师认为最使他们高兴的事就是教学工作中取得成就,最使他们感到有乐趣的是看到学生的学业和品德在不断提高。教师搞教育科研,不仅使自己走向成才,成为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而且能体验到幸福。
    五、提高社会地位之需要
    在谈到教师的社会职业地位时,教师会普遍感到自己的社会职业地位远不及政府官员、律师、医生、工程师等人的社会职业地位高。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难道教师的职业没有可资比较的专业技术性、学术创造性吗?不是,这里既有人们的传统观念还有国家政策导向等原因(如“文革”期间教师被搞得政治上臭、经济上穷、业务上空),但检讨教师自身的某些做法也有造成社会职业地位不高的一些因素。最近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把我国职业归为8个类,其中人民教师属“专业技术人员”一类(见《共产党员》2000年第十期41页)。可见教师的职业是属于技术性的,是有学术创造性的。
    中国教师多年来总习惯于把自己降低到一个知识传递者的社会角色,他们很少或者根本就不想把自己列入到教育学者,教育专家这个社会角色中来。他们基本满足于传授知识,而不重视在“传道授业”中去提高自己的学术职业地位,这又怎能在社会中树立起自己的专业技术的崇高地位呢?
长久以来,有些老师不安心教育工作,他们对这种职业抱消极态度,每一天都是在前途迷惘、没有希望、怨天尤人的状态下工作。这种状态永远是没有出路的。实践证明:成才的最佳途径是把研究工作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一个人假如在所处的现状里无法成功,那么,即使改换到其他环境也是不容易获得成功的。每个人都有超出自己已发挥出的几倍的能力;任何事情只要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会做成。改变教师职业形象也是同样道理。
 
 
 
 
 
 
 
从平凡的岗位,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我们说教育科研之所以能改变教师的命运是因为教育工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和研究,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工作成绩,而且也能在认识规律中去改造自己,提高自己,从平凡的岗位上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概括起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以下几种需要:
    一、自我提高之需要
通常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有磨道式循环和螺旋式上升两条路可走。
磨道式循环是走一条自我封闭的教学发展道路。它主要靠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就书本讲书本,知识不更新,方法不改造,又不善于总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总是在自我的圈子里往复和循环。沿着这条路使许多教师从黑发干到了白发。虽然兢兢业业,燃尽了蜡烛,抽尽了蚕丝,但教学业绩平平,汗水与成果不成正比。反之,螺旋式上升是教学能力充分发展的道路,所采取的是对外开放,对内改造的策略。对外开放,能广泛学习吸收先进的教改信息与教育教学经验;对内改造,在兼收并蓄别人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大量创新实验和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就形成了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老教材”进入新境界,“老办法”变成新模式,教学能力与水平一个学期一个新台阶,年年岁岁教此书,岁岁年年法不同。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通过科研活动,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就是一个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主要的是能提高能力。
    教育科研课题是一个载体,教师在从课题研究中,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通过讲座、报告、看音像资料、听课、专题评课、交流会等形式提高认识,取得共识,这是一条成才之路。
    有位中学语文教师在谈到自己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实验时说:“回顾十几年的经历,我在教育教学上逐步成熟的过程,就是专心致志搞教育科研的过程。我的体会:第一,搞教研的过程是自己不断丰富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的过程。毫不夸张地说,我现在绝大部分知识的贮备都是跨出校门以后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获得的。书到用时方恨少,搞教育科研时我发现自己底子薄,知识不够,必须多读一点书,子是逼着自己读书、进修,七年里学历上了两个台阶,取得了本科学历。同时,我还认真研读了不少跟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我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促进了业务素质的提高。第二,搞科研的过程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搞教育科研,使我少走弯路,教学能力也迅速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教室就是我的实验室;学生就是我的实验对象,遇到问题随时研究解决。每学期我都要写一两篇教学论文,现在当了校长行政事务多了,但仍坚持笔耕不懈。有了课题研究的任务也就有了压力,有了动力;有了压力和动力,提高也就解决了。”   
从这位老师的亲身经历和成长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是教育科研助了她一臂之力,是教育科研改造了她。能够“利其器”必然便可“善其事”。
    二、提高工作效能之需要
    当前,教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教师责任心很强,业务水平高,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轻,学习质量高;第二类,教师责任心较强,但业务水平一般,或者教学经验欠缺,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重,效果一般;第三类,教师没责任心也没有业务水平,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没负担,自然也没有学习质量。不少教师处于第二类。
    “教师苦、学生累、负担重、效率低”,这是当前一部分中小学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局面呢?对课堂教学缺乏规律性的认识,使其处于盲目状态,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当前的班主任工作就存在着“三多三不够”的现象:一是管事多,管人不够;二是研究事多,研究人不够;三是抓教育的“外化”过程多,抓“内化”过程不够,这都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目前,有些老师画地为牢,满足于当个“教书匠”,在他们看来,就是按部就班,在既定的路子上,亦步亦趋,陈陈相因。教案老老实实地写,甚至去抄现成的教案;作业按时批改,不愿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认为搞科学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搞科研,写论文是好高务远,不务正业。于是乎抢时间、占时间,课堂上照本宣科,面面俱到,学生晕头转向,课后,作业铺天盖地,整得学生无所适从,结果苦了学生害了自己。
    所以,要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变教师的低效率劳动为高效率劳动,就要改革课堂教学,这就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现在评价教师的理念也应改一改。
    过去,在人们的观念中,评价一个教师工作的好坏,主要看工作态度,看教师是不是工作认真、勤勤恳恳、热爱学生,特别是对那些“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埋头苦干的教师,不管是效率如何,成果如何,总是大加赞赏。显而易见,今天,这种完全用工作态度和干劲评价教师的做法应改一改了。
    诚然,人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但是干劲不能代替科学,蛮干不能代替科学,苦干不能代替巧干。我们提倡埋头苦干的精神应和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结合起来。
    三、适应改革发展之需要
    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教育正在深刻变革之中,现在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正在面临挑战。
    2000年“十一”前夕,由《人民教育》编辑部和全国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21世纪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校长论坛在顺义举行。在这个会上,有一个论题就是《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通过讨论,大家认为进入21世纪,教师的角色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必须做如下调整。
    在未来的对世纪中,教师要扮演的角色,第一,是课程导演,也就是学生希望的教练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并给以帮助,使学习事半功倍。第二,是学习评估。学习是一种极为个人化的行为,有很多复杂的个人因素,需要靠老师来判断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到底怎么样,找出效果不好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第三,是生活辅导。当老师的应该承担起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事情,要教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加强个人修养;待人处事,要有同情心,有责任感;懂得爱。也就是要对他们进行怎样做人的教育。教会学生正确与人相处,培养成熟人格,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这是现代社会中最欠缺的东西,是学生做人的基础。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和老师相处的时间最长,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为学生所模仿,无形中对学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第四,是生涯指导,就是对学生一生如何发展作出规划,它不仅是为学生升什么学作规划。时至21世纪,如果学生没在中小学得到关于生涯规划——也就是一生怎样发展的概念,老师应该负很大责任。第五是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者。要在传授课本知识之外,给学生一定的空闲和独处的时间,让学生产生各种富有创意的思维,天马行空,不受限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用适当的方式促进这些潜能的发展。
    从以上可以看出,教师如果在新的时期里还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是要被淘汰的。因此就必须设法去更新自己,改造自己,这就必须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另外,教育体制、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也直接危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教师岗位实行聘任制、合同制,教师的工作也并非是铁饭碗,下岗分流这都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所以教师应有紧迫感、危机感。有人说:“户口是空饭碗,文凭是泥饭碗,能力是铁饭碗,创新能力是金饭碗。”这是很有道理的。假如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断地改造自己,充实自己,真正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科研型”、“创新型”的教师,还愁没饭吃吗?
    四、实现人生价值之需要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回答。即使有一百个人,也会有一百份答卷。
    曾有一位记者问一个 10岁的牧童:“放羊干什么?”/“挣钱”/“挣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孩子”/“生孩子干什么?”/“放羊。”
    悲夫!这便是人生的意义吗?当然,牧童的人生观不免有些幼稚。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思想来苛求他,但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如何使我们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应该是每个人所经常思考的问题。
    有人说:“时间的含金量取决于生命的质量。”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再引申地说,生命的质量又取决于人对社会的创造和贡献。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它的生命质量就越高,他的生命含金量也就越大。
    众所周知,人一生中有两件大事最能标明生命的质量:一是事业的成就;二是婚姻上的美满幸福。而在这二者中,有所作为,实现做人的价值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人问全国优秀班主任于漪老师:“您如何看待生命和生活?”她说:“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生活的道路在于开拓和踏平坎坷。”有人对120个优秀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您一生最大的追求是什么?”119人(占99.2%)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追求是“工作成功,做出贡献。”这些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教师是不无启发的。树立成才的崇高而远大的生活理想和信念,并为之而不懈奋斗,这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生活。
    过去,我们每每赞美教师总是讲教师是园丁、春蚕、红烛,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其实用新的思想和观念来看,这样看待教师的岗位、地位和作用是不够全面的。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教师这个职业对社会而言的外在价值和对自身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就统一在这个创造性上。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教师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如果不仅仅是把知识的传递看做教育的终极目标的话,那么他的工作就会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和能力发出挑战,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和成功的欢乐。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实现良己的人生价值,就不能去当“教书匠”,而要去当“研究员”、在创造中去享受幸福和快乐。
    有位校长说:“一个只能埋头教书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个‘教书匠’。只有既教书,又看路,投身教学改革,才是好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家。”有作为的教师应“志当存高远”不当“教书匠”。要当一个好教师,一个名教师。而要当一个名教师首先要当一个好教师,而要当一个好教师,就一定要搞教育科研。一个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他不能是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二道贩子,而是要把教学的全过程,当作一个创造过程去研究。去走一条学习—教学—科研三结合之路。只有通过这条路,才能实现由“辛苦型”、“经验型”,向“科研型”、“创造型”的转变。
    人生数创造最幸福,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多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荣幸福的道路上来”
    有人曾围绕着教师的“苦乐观”对26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一次调查,结果表明:80%的教师认为最使他们高兴的事就是教学工作中取得成就,最使他们感到有乐趣的是看到学生的学业和品德在不断提高。教师搞教育科研,不仅使自己走向成才,成为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而且能体验到幸福。
    五、提高社会地位之需要
    在谈到教师的社会职业地位时,教师会普遍感到自己的社会职业地位远不及政府官员、律师、医生、工程师等人的社会职业地位高。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难道教师的职业没有可资比较的专业技术性、学术创造性吗?不是,这里既有人们的传统观念还有国家政策导向等原因(如“文革”期间教师被搞得政治上臭、经济上穷、业务上空),但检讨教师自身的某些做法也有造成社会职业地位不高的一些因素。最近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把我国职业归为8个类,其中人民教师属“专业技术人员”一类(见《共产党员》2000年第十期41页)。可见教师的职业是属于技术性的,是有学术创造性的。
    中国教师多年来总习惯于把自己降低到一个知识传递者的社会角色,他们很少或者根本就不想把自己列入到教育学者,教育专家这个社会角色中来。他们基本满足于传授知识,而不重视在“传道授业”中去提高自己的学术职业地位,这又怎能在社会中树立起自己的专业技术的崇高地位呢?
长久以来,有些老师不安心教育工作,他们对这种职业抱消极态度,每一天都是在前途迷惘、没有希望、怨天尤人的状态下工作。这种状态永远是没有出路的。实践证明:成才的最佳途径是把研究工作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一个人假如在所处的现状里无法成功,那么,即使改换到其他环境也是不容易获得成功的。每个人都有超出自己已发挥出的几倍的能力;任何事情只要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会做成。改变教师职业形象也是同样道理。
 
 
 
 
 
 
 
从平凡的岗位,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我们说教育科研之所以能改变教师的命运是因为教育工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和研究,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工作成绩,而且也能在认识规律中去改造自己,提高自己,从平凡的岗位上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概括起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以下几种需要:
    一、自我提高之需要
通常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有磨道式循环和螺旋式上升两条路可走。
磨道式循环是走一条自我封闭的教学发展道路。它主要靠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就书本讲书本,知识不更新,方法不改造,又不善于总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总是在自我的圈子里往复和循环。沿着这条路使许多教师从黑发干到了白发。虽然兢兢业业,燃尽了蜡烛,抽尽了蚕丝,但教学业绩平平,汗水与成果不成正比。反之,螺旋式上升是教学能力充分发展的道路,所采取的是对外开放,对内改造的策略。对外开放,能广泛学习吸收先进的教改信息与教育教学经验;对内改造,在兼收并蓄别人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大量创新实验和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就形成了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老教材”进入新境界,“老办法”变成新模式,教学能力与水平一个学期一个新台阶,年年岁岁教此书,岁岁年年法不同。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通过科研活动,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就是一个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主要的是能提高能力。
    教育科研课题是一个载体,教师在从课题研究中,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通过讲座、报告、看音像资料、听课、专题评课、交流会等形式提高认识,取得共识,这是一条成才之路。
    有位中学语文教师在谈到自己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实验时说:“回顾十几年的经历,我在教育教学上逐步成熟的过程,就是专心致志搞教育科研的过程。我的体会:第一,搞教研的过程是自己不断丰富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的过程。毫不夸张地说,我现在绝大部分知识的贮备都是跨出校门以后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获得的。书到用时方恨少,搞教育科研时我发现自己底子薄,知识不够,必须多读一点书,子是逼着自己读书、进修,七年里学历上了两个台阶,取得了本科学历。同时,我还认真研读了不少跟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我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促进了业务素质的提高。第二,搞科研的过程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搞教育科研,使我少走弯路,教学能力也迅速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教室就是我的实验室;学生就是我的实验对象,遇到问题随时研究解决。每学期我都要写一两篇教学论文,现在当了校长行政事务多了,但仍坚持笔耕不懈。有了课题研究的任务也就有了压力,有了动力;有了压力和动力,提高也就解决了。”   
从这位老师的亲身经历和成长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是教育科研助了她一臂之力,是教育科研改造了她。能够“利其器”必然便可“善其事”。
    二、提高工作效能之需要
    当前,教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教师责任心很强,业务水平高,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轻,学习质量高;第二类,教师责任心较强,但业务水平一般,或者教学经验欠缺,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重,效果一般;第三类,教师没责任心也没有业务水平,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没负担,自然也没有学习质量。不少教师处于第二类。
    “教师苦、学生累、负担重、效率低”,这是当前一部分中小学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局面呢?对课堂教学缺乏规律性的认识,使其处于盲目状态,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当前的班主任工作就存在着“三多三不够”的现象:一是管事多,管人不够;二是研究事多,研究人不够;三是抓教育的“外化”过程多,抓“内化”过程不够,这都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目前,有些老师画地为牢,满足于当个“教书匠”,在他们看来,就是按部就班,在既定的路子上,亦步亦趋,陈陈相因。教案老老实实地写,甚至去抄现成的教案;作业按时批改,不愿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认为搞科学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搞科研,写论文是好高务远,不务正业。于是乎抢时间、占时间,课堂上照本宣科,面面俱到,学生晕头转向,课后,作业铺天盖地,整得学生无所适从,结果苦了学生害了自己。
    所以,要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变教师的低效率劳动为高效率劳动,就要改革课堂教学,这就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现在评价教师的理念也应改一改。
    过去,在人们的观念中,评价一个教师工作的好坏,主要看工作态度,看教师是不是工作认真、勤勤恳恳、热爱学生,特别是对那些“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埋头苦干的教师,不管是效率如何,成果如何,总是大加赞赏。显而易见,今天,这种完全用工作态度和干劲评价教师的做法应改一改了。
    诚然,人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但是干劲不能代替科学,蛮干不能代替科学,苦干不能代替巧干。我们提倡埋头苦干的精神应和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结合起来。
    三、适应改革发展之需要
    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教育正在深刻变革之中,现在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正在面临挑战。
    2000年“十一”前夕,由《人民教育》编辑部和全国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21世纪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校长论坛在顺义举行。在这个会上,有一个论题就是《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通过讨论,大家认为进入21世纪,教师的角色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必须做如下调整。
    在未来的对世纪中,教师要扮演的角色,第一,是课程导演,也就是学生希望的教练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并给以帮助,使学习事半功倍。第二,是学习评估。学习是一种极为个人化的行为,有很多复杂的个人因素,需要靠老师来判断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到底怎么样,找出效果不好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第三,是生活辅导。当老师的应该承担起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事情,要教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加强个人修养;待人处事,要有同情心,有责任感;懂得爱。也就是要对他们进行怎样做人的教育。教会学生正确与人相处,培养成熟人格,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这是现代社会中最欠缺的东西,是学生做人的基础。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和老师相处的时间最长,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为学生所模仿,无形中对学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第四,是生涯指导,就是对学生一生如何发展作出规划,它不仅是为学生升什么学作规划。时至21世纪,如果学生没在中小学得到关于生涯规划——也就是一生怎样发展的概念,老师应该负很大责任。第五是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者。要在传授课本知识之外,给学生一定的空闲和独处的时间,让学生产生各种富有创意的思维,天马行空,不受限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用适当的方式促进这些潜能的发展。
    从以上可以看出,教师如果在新的时期里还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是要被淘汰的。因此就必须设法去更新自己,改造自己,这就必须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另外,教育体制、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也直接危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教师岗位实行聘任制、合同制,教师的工作也并非是铁饭碗,下岗分流这都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所以教师应有紧迫感、危机感。有人说:“户口是空饭碗,文凭是泥饭碗,能力是铁饭碗,创新能力是金饭碗。”这是很有道理的。假如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断地改造自己,充实自己,真正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科研型”、“创新型”的教师,还愁没饭吃吗?
    四、实现人生价值之需要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回答。即使有一百个人,也会有一百份答卷。
    曾有一位记者问一个 10岁的牧童:“放羊干什么?”/“挣钱”/“挣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孩子”/“生孩子干什么?”/“放羊。”
    悲夫!这便是人生的意义吗?当然,牧童的人生观不免有些幼稚。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思想来苛求他,但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如何使我们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应该是每个人所经常思考的问题。
    有人说:“时间的含金量取决于生命的质量。”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再引申地说,生命的质量又取决于人对社会的创造和贡献。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它的生命质量就越高,他的生命含金量也就越大。
    众所周知,人一生中有两件大事最能标明生命的质量:一是事业的成就;二是婚姻上的美满幸福。而在这二者中,有所作为,实现做人的价值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人问全国优秀班主任于漪老师:“您如何看待生命和生活?”她说:“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生活的道路在于开拓和踏平坎坷。”有人对120个优秀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您一生最大的追求是什么?”119人(占99.2%)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追求是“工作成功,做出贡献。”这些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教师是不无启发的。树立成才的崇高而远大的生活理想和信念,并为之而不懈奋斗,这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生活。
    过去,我们每每赞美教师总是讲教师是园丁、春蚕、红烛,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其实用新的思想和观念来看,这样看待教师的岗位、地位和作用是不够全面的。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教师这个职业对社会而言的外在价值和对自身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就统一在这个创造性上。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教师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如果不仅仅是把知识的传递看做教育的终极目标的话,那么他的工作就会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和能力发出挑战,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和成功的欢乐。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实现良己的人生价值,就不能去当“教书匠”,而要去当“研究员”、在创造中去享受幸福和快乐。
    有位校长说:“一个只能埋头教书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个‘教书匠’。只有既教书,又看路,投身教学改革,才是好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家。”有作为的教师应“志当存高远”不当“教书匠”。要当一个好教师,一个名教师。而要当一个名教师首先要当一个好教师,而要当一个好教师,就一定要搞教育科研。一个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他不能是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二道贩子,而是要把教学的全过程,当作一个创造过程去研究。去走一条学习—教学—科研三结合之路。只有通过这条路,才能实现由“辛苦型”、“经验型”,向“科研型”、“创造型”的转变。
    人生数创造最幸福,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多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荣幸福的道路上来”
    有人曾围绕着教师的“苦乐观”对26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一次调查,结果表明:80%的教师认为最使他们高兴的事就是教学工作中取得成就,最使他们感到有乐趣的是看到学生的学业和品德在不断提高。教师搞教育科研,不仅使自己走向成才,成为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而且能体验到幸福。
    五、提高社会地位之需要
    在谈到教师的社会职业地位时,教师会普遍感到自己的社会职业地位远不及政府官员、律师、医生、工程师等人的社会职业地位高。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难道教师的职业没有可资比较的专业技术性、学术创造性吗?不是,这里既有人们的传统观念还有国家政策导向等原因(如“文革”期间教师被搞得政治上臭、经济上穷、业务上空),但检讨教师自身的某些做法也有造成社会职业地位不高的一些因素。最近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把我国职业归为8个类,其中人民教师属“专业技术人员”一类(见《共产党员》2000年第十期41页)。可见教师的职业是属于技术性的,是有学术创造性的。
    中国教师多年来总习惯于把自己降低到一个知识传递者的社会角色,他们很少或者根本就不想把自己列入到教育学者,教育专家这个社会角色中来。他们基本满足于传授知识,而不重视在“传道授业”中去提高自己的学术职业地位,这又怎能在社会中树立起自己的专业技术的崇高地位呢?
长久以来,有些老师不安心教育工作,他们对这种职业抱消极态度,每一天都是在前途迷惘、没有希望、怨天尤人的状态下工作。这种状态永远是没有出路的。实践证明:成才的最佳途径是把研究工作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一个人假如在所处的现状里无法成功,那么,即使改换到其他环境也是不容易获得成功的。每个人都有超出自己已发挥出的几倍的能力;任何事情只要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会做成。改变教师职业形象也是同样道理。
 
 
 
 
 
 
 
从平凡的岗位,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我们说教育科研之所以能改变教师的命运是因为教育工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和研究,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工作成绩,而且也能在认识规律中去改造自己,提高自己,从平凡的岗位上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概括起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以下几种需要:
    一、自我提高之需要
通常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有磨道式循环和螺旋式上升两条路可走。
磨道式循环是走一条自我封闭的教学发展道路。它主要靠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就书本讲书本,知识不更新,方法不改造,又不善于总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总是在自我的圈子里往复和循环。沿着这条路使许多教师从黑发干到了白发。虽然兢兢业业,燃尽了蜡烛,抽尽了蚕丝,但教学业绩平平,汗水与成果不成正比。反之,螺旋式上升是教学能力充分发展的道路,所采取的是对外开放,对内改造的策略。对外开放,能广泛学习吸收先进的教改信息与教育教学经验;对内改造,在兼收并蓄别人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大量创新实验和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就形成了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老教材”进入新境界,“老办法”变成新模式,教学能力与水平一个学期一个新台阶,年年岁岁教此书,岁岁年年法不同。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通过科研活动,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就是一个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主要的是能提高能力。
    教育科研课题是一个载体,教师在从课题研究中,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通过讲座、报告、看音像资料、听课、专题评课、交流会等形式提高认识,取得共识,这是一条成才之路。
    有位中学语文教师在谈到自己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实验时说:“回顾十几年的经历,我在教育教学上逐步成熟的过程,就是专心致志搞教育科研的过程。我的体会:第一,搞教研的过程是自己不断丰富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的过程。毫不夸张地说,我现在绝大部分知识的贮备都是跨出校门以后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获得的。书到用时方恨少,搞教育科研时我发现自己底子薄,知识不够,必须多读一点书,子是逼着自己读书、进修,七年里学历上了两个台阶,取得了本科学历。同时,我还认真研读了不少跟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我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促进了业务素质的提高。第二,搞科研的过程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搞教育科研,使我少走弯路,教学能力也迅速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教室就是我的实验室;学生就是我的实验对象,遇到问题随时研究解决。每学期我都要写一两篇教学论文,现在当了校长行政事务多了,但仍坚持笔耕不懈。有了课题研究的任务也就有了压力,有了动力;有了压力和动力,提高也就解决了。”   
从这位老师的亲身经历和成长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是教育科研助了她一臂之力,是教育科研改造了她。能够“利其器”必然便可“善其事”。
    二、提高工作效能之需要
    当前,教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教师责任心很强,业务水平高,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轻,学习质量高;第二类,教师责任心较强,但业务水平一般,或者教学经验欠缺,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重,效果一般;第三类,教师没责任心也没有业务水平,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没负担,自然也没有学习质量。不少教师处于第二类。
    “教师苦、学生累、负担重、效率低”,这是当前一部分中小学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局面呢?对课堂教学缺乏规律性的认识,使其处于盲目状态,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当前的班主任工作就存在着“三多三不够”的现象:一是管事多,管人不够;二是研究事多,研究人不够;三是抓教育的“外化”过程多,抓“内化”过程不够,这都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目前,有些老师画地为牢,满足于当个“教书匠”,在他们看来,就是按部就班,在既定的路子上,亦步亦趋,陈陈相因。教案老老实实地写,甚至去抄现成的教案;作业按时批改,不愿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认为搞科学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搞科研,写论文是好高务远,不务正业。于是乎抢时间、占时间,课堂上照本宣科,面面俱到,学生晕头转向,课后,作业铺天盖地,整得学生无所适从,结果苦了学生害了自己。
    所以,要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变教师的低效率劳动为高效率劳动,就要改革课堂教学,这就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现在评价教师的理念也应改一改。
    过去,在人们的观念中,评价一个教师工作的好坏,主要看工作态度,看教师是不是工作认真、勤勤恳恳、热爱学生,特别是对那些“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埋头苦干的教师,不管是效率如何,成果如何,总是大加赞赏。显而易见,今天,这种完全用工作态度和干劲评价教师的做法应改一改了。
    诚然,人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但是干劲不能代替科学,蛮干不能代替科学,苦干不能代替巧干。我们提倡埋头苦干的精神应和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结合起来。
    三、适应改革发展之需要
    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教育正在深刻变革之中,现在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正在面临挑战。
    2000年“十一”前夕,由《人民教育》编辑部和全国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21世纪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校长论坛在顺义举行。在这个会上,有一个论题就是《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通过讨论,大家认为进入21世纪,教师的角色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必须做如下调整。
    在未来的对世纪中,教师要扮演的角色,第一,是课程导演,也就是学生希望的教练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并给以帮助,使学习事半功倍。第二,是学习评估。学习是一种极为个人化的行为,有很多复杂的个人因素,需要靠老师来判断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到底怎么样,找出效果不好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第三,是生活辅导。当老师的应该承担起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事情,要教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加强个人修养;待人处事,要有同情心,有责任感;懂得爱。也就是要对他们进行怎样做人的教育。教会学生正确与人相处,培养成熟人格,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这是现代社会中最欠缺的东西,是学生做人的基础。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和老师相处的时间最长,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为学生所模仿,无形中对学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第四,是生涯指导,就是对学生一生如何发展作出规划,它不仅是为学生升什么学作规划。时至21世纪,如果学生没在中小学得到关于生涯规划——也就是一生怎样发展的概念,老师应该负很大责任。第五是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者。要在传授课本知识之外,给学生一定的空闲和独处的时间,让学生产生各种富有创意的思维,天马行空,不受限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用适当的方式促进这些潜能的发展。
    从以上可以看出,教师如果在新的时期里还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是要被淘汰的。因此就必须设法去更新自己,改造自己,这就必须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另外,教育体制、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也直接危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教师岗位实行聘任制、合同制,教师的工作也并非是铁饭碗,下岗分流这都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所以教师应有紧迫感、危机感。有人说:“户口是空饭碗,文凭是泥饭碗,能力是铁饭碗,创新能力是金饭碗。”这是很有道理的。假如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断地改造自己,充实自己,真正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科研型”、“创新型”的教师,还愁没饭吃吗?
    四、实现人生价值之需要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回答。即使有一百个人,也会有一百份答卷。
    曾有一位记者问一个 10岁的牧童:“放羊干什么?”/“挣钱”/“挣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孩子”/“生孩子干什么?”/“放羊。”
    悲夫!这便是人生的意义吗?当然,牧童的人生观不免有些幼稚。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思想来苛求他,但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如何使我们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应该是每个人所经常思考的问题。
    有人说:“时间的含金量取决于生命的质量。”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再引申地说,生命的质量又取决于人对社会的创造和贡献。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它的生命质量就越高,他的生命含金量也就越大。
    众所周知,人一生中有两件大事最能标明生命的质量:一是事业的成就;二是婚姻上的美满幸福。而在这二者中,有所作为,实现做人的价值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人问全国优秀班主任于漪老师:“您如何看待生命和生活?”她说:“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生活的道路在于开拓和踏平坎坷。”有人对120个优秀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您一生最大的追求是什么?”119人(占99.2%)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追求是“工作成功,做出贡献。”这些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教师是不无启发的。树立成才的崇高而远大的生活理想和信念,并为之而不懈奋斗,这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生活。
    过去,我们每每赞美教师总是讲教师是园丁、春蚕、红烛,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其实用新的思想和观念来看,这样看待教师的岗位、地位和作用是不够全面的。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教师这个职业对社会而言的外在价值和对自身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就统一在这个创造性上。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教师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如果不仅仅是把知识的传递看做教育的终极目标的话,那么他的工作就会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和能力发出挑战,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和成功的欢乐。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实现良己的人生价值,就不能去当“教书匠”,而要去当“研究员”、在创造中去享受幸福和快乐。
    有位校长说:“一个只能埋头教书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个‘教书匠’。只有既教书,又看路,投身教学改革,才是好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家。”有作为的教师应“志当存高远”不当“教书匠”。要当一个好教师,一个名教师。而要当一个名教师首先要当一个好教师,而要当一个好教师,就一定要搞教育科研。一个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他不能是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二道贩子,而是要把教学的全过程,当作一个创造过程去研究。去走一条学习—教学—科研三结合之路。只有通过这条路,才能实现由“辛苦型”、“经验型”,向“科研型”、“创造型”的转变。
    人生数创造最幸福,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多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荣幸福的道路上来”
    有人曾围绕着教师的“苦乐观”对26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一次调查,结果表明:80%的教师认为最使他们高兴的事就是教学工作中取得成就,最使他们感到有乐趣的是看到学生的学业和品德在不断提高。教师搞教育科研,不仅使自己走向成才,成为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而且能体验到幸福。
    五、提高社会地位之需要
    在谈到教师的社会职业地位时,教师会普遍感到自己的社会职业地位远不及政府官员、律师、医生、工程师等人的社会职业地位高。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难道教师的职业没有可资比较的专业技术性、学术创造性吗?不是,这里既有人们的传统观念还有国家政策导向等原因(如“文革”期间教师被搞得政治上臭、经济上穷、业务上空),但检讨教师自身的某些做法也有造成社会职业地位不高的一些因素。最近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把我国职业归为8个类,其中人民教师属“专业技术人员”一类(见《共产党员》2000年第十期41页)。可见教师的职业是属于技术性的,是有学术创造性的。
    中国教师多年来总习惯于把自己降低到一个知识传递者的社会角色,他们很少或者根本就不想把自己列入到教育学者,教育专家这个社会角色中来。他们基本满足于传授知识,而不重视在“传道授业”中去提高自己的学术职业地位,这又怎能在社会中树立起自己的专业技术的崇高地位呢?
长久以来,有些老师不安心教育工作,他们对这种职业抱消极态度,每一天都是在前途迷惘、没有希望、怨天尤人的状态下工作。这种状态永远是没有出路的。实践证明:成才的最佳途径是把研究工作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一个人假如在所处的现状里无法成功,那么,即使改换到其他环境也是不容易获得成功的。每个人都有超出自己已发挥出的几倍的能力;任何事情只要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会做成。改变教师职业形象也是同样道理。
 
 
 
 
 
 
 
从平凡的岗位,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我们说教育科研之所以能改变教师的命运是因为教育工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和研究,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工作成绩,而且也能在认识规律中去改造自己,提高自己,从平凡的岗位上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概括起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以下几种需要:
    一、自我提高之需要
通常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有磨道式循环和螺旋式上升两条路可走。
磨道式循环是走一条自我封闭的教学发展道路。它主要靠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就书本讲书本,知识不更新,方法不改造,又不善于总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总是在自我的圈子里往复和循环。沿着这条路使许多教师从黑发干到了白发。虽然兢兢业业,燃尽了蜡烛,抽尽了蚕丝,但教学业绩平平,汗水与成果不成正比。反之,螺旋式上升是教学能力充分发展的道路,所采取的是对外开放,对内改造的策略。对外开放,能广泛学习吸收先进的教改信息与教育教学经验;对内改造,在兼收并蓄别人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大量创新实验和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就形成了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老教材”进入新境界,“老办法”变成新模式,教学能力与水平一个学期一个新台阶,年年岁岁教此书,岁岁年年法不同。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通过科研活动,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就是一个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主要的是能提高能力。
    教育科研课题是一个载体,教师在从课题研究中,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通过讲座、报告、看音像资料、听课、专题评课、交流会等形式提高认识,取得共识,这是一条成才之路。
    有位中学语文教师在谈到自己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实验时说:“回顾十几年的经历,我在教育教学上逐步成熟的过程,就是专心致志搞教育科研的过程。我的体会:第一,搞教研的过程是自己不断丰富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的过程。毫不夸张地说,我现在绝大部分知识的贮备都是跨出校门以后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获得的。书到用时方恨少,搞教育科研时我发现自己底子薄,知识不够,必须多读一点书,子是逼着自己读书、进修,七年里学历上了两个台阶,取得了本科学历。同时,我还认真研读了不少跟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我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促进了业务素质的提高。第二,搞科研的过程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搞教育科研,使我少走弯路,教学能力也迅速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教室就是我的实验室;学生就是我的实验对象,遇到问题随时研究解决。每学期我都要写一两篇教学论文,现在当了校长行政事务多了,但仍坚持笔耕不懈。有了课题研究的任务也就有了压力,有了动力;有了压力和动力,提高也就解决了。”   
从这位老师的亲身经历和成长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是教育科研助了她一臂之力,是教育科研改造了她。能够“利其器”必然便可“善其事”。
    二、提高工作效能之需要
    当前,教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教师责任心很强,业务水平高,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轻,学习质量高;第二类,教师责任心较强,但业务水平一般,或者教学经验欠缺,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重,效果一般;第三类,教师没责任心也没有业务水平,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没负担,自然也没有学习质量。不少教师处于第二类。
    “教师苦、学生累、负担重、效率低”,这是当前一部分中小学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局面呢?对课堂教学缺乏规律性的认识,使其处于盲目状态,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当前的班主任工作就存在着“三多三不够”的现象:一是管事多,管人不够;二是研究事多,研究人不够;三是抓教育的“外化”过程多,抓“内化”过程不够,这都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目前,有些老师画地为牢,满足于当个“教书匠”,在他们看来,就是按部就班,在既定的路子上,亦步亦趋,陈陈相因。教案老老实实地写,甚至去抄现成的教案;作业按时批改,不愿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认为搞科学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搞科研,写论文是好高务远,不务正业。于是乎抢时间、占时间,课堂上照本宣科,面面俱到,学生晕头转向,课后,作业铺天盖地,整得学生无所适从,结果苦了学生害了自己。
    所以,要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变教师的低效率劳动为高效率劳动,就要改革课堂教学,这就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现在评价教师的理念也应改一改。
    过去,在人们的观念中,评价一个教师工作的好坏,主要看工作态度,看教师是不是工作认真、勤勤恳恳、热爱学生,特别是对那些“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埋头苦干的教师,不管是效率如何,成果如何,总是大加赞赏。显而易见,今天,这种完全用工作态度和干劲评价教师的做法应改一改了。
    诚然,人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但是干劲不能代替科学,蛮干不能代替科学,苦干不能代替巧干。我们提倡埋头苦干的精神应和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结合起来。
    三、适应改革发展之需要
    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教育正在深刻变革之中,现在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正在面临挑战。
    2000年“十一”前夕,由《人民教育》编辑部和全国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21世纪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校长论坛在顺义举行。在这个会上,有一个论题就是《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通过讨论,大家认为进入21世纪,教师的角色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必须做如下调整。
    在未来的对世纪中,教师要扮演的角色,第一,是课程导演,也就是学生希望的教练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并给以帮助,使学习事半功倍。第二,是学习评估。学习是一种极为个人化的行为,有很多复杂的个人因素,需要靠老师来判断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到底怎么样,找出效果不好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第三,是生活辅导。当老师的应该承担起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事情,要教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加强个人修养;待人处事,要有同情心,有责任感;懂得爱。也就是要对他们进行怎样做人的教育。教会学生正确与人相处,培养成熟人格,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这是现代社会中最欠缺的东西,是学生做人的基础。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和老师相处的时间最长,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为学生所模仿,无形中对学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第四,是生涯指导,就是对学生一生如何发展作出规划,它不仅是为学生升什么学作规划。时至21世纪,如果学生没在中小学得到关于生涯规划——也就是一生怎样发展的概念,老师应该负很大责任。第五是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者。要在传授课本知识之外,给学生一定的空闲和独处的时间,让学生产生各种富有创意的思维,天马行空,不受限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用适当的方式促进这些潜能的发展。
    从以上可以看出,教师如果在新的时期里还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是要被淘汰的。因此就必须设法去更新自己,改造自己,这就必须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另外,教育体制、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也直接危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教师岗位实行聘任制、合同制,教师的工作也并非是铁饭碗,下岗分流这都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所以教师应有紧迫感、危机感。有人说:“户口是空饭碗,文凭是泥饭碗,能力是铁饭碗,创新能力是金饭碗。”这是很有道理的。假如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断地改造自己,充实自己,真正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科研型”、“创新型”的教师,还愁没饭吃吗?
    四、实现人生价值之需要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回答。即使有一百个人,也会有一百份答卷。
    曾有一位记者问一个 10岁的牧童:“放羊干什么?”/“挣钱”/“挣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孩子”/“生孩子干什么?”/“放羊。”
    悲夫!这便是人生的意义吗?当然,牧童的人生观不免有些幼稚。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思想来苛求他,但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如何使我们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应该是每个人所经常思考的问题。
    有人说:“时间的含金量取决于生命的质量。”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再引申地说,生命的质量又取决于人对社会的创造和贡献。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它的生命质量就越高,他的生命含金量也就越大。
    众所周知,人一生中有两件大事最能标明生命的质量:一是事业的成就;二是婚姻上的美满幸福。而在这二者中,有所作为,实现做人的价值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人问全国优秀班主任于漪老师:“您如何看待生命和生活?”她说:“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生活的道路在于开拓和踏平坎坷。”有人对120个优秀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您一生最大的追求是什么?”119人(占99.2%)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追求是“工作成功,做出贡献。”这些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教师是不无启发的。树立成才的崇高而远大的生活理想和信念,并为之而不懈奋斗,这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生活。
    过去,我们每每赞美教师总是讲教师是园丁、春蚕、红烛,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其实用新的思想和观念来看,这样看待教师的岗位、地位和作用是不够全面的。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教师这个职业对社会而言的外在价值和对自身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就统一在这个创造性上。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教师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如果不仅仅是把知识的传递看做教育的终极目标的话,那么他的工作就会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和能力发出挑战,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和成功的欢乐。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实现良己的人生价值,就不能去当“教书匠”,而要去当“研究员”、在创造中去享受幸福和快乐。
    有位校长说:“一个只能埋头教书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个‘教书匠’。只有既教书,又看路,投身教学改革,才是好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家。”有作为的教师应“志当存高远”不当“教书匠”。要当一个好教师,一个名教师。而要当一个名教师首先要当一个好教师,而要当一个好教师,就一定要搞教育科研。一个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他不能是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二道贩子,而是要把教学的全过程,当作一个创造过程去研究。去走一条学习—教学—科研三结合之路。只有通过这条路,才能实现由“辛苦型”、“经验型”,向“科研型”、“创造型”的转变。
    人生数创造最幸福,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多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荣幸福的道路上来”
    有人曾围绕着教师的“苦乐观”对26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一次调查,结果表明:80%的教师认为最使他们高兴的事就是教学工作中取得成就,最使他们感到有乐趣的是看到学生的学业和品德在不断提高。教师搞教育科研,不仅使自己走向成才,成为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而且能体验到幸福。
    五、提高社会地位之需要
    在谈到教师的社会职业地位时,教师会普遍感到自己的社会职业地位远不及政府官员、律师、医生、工程师等人的社会职业地位高。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难道教师的职业没有可资比较的专业技术性、学术创造性吗?不是,这里既有人们的传统观念还有国家政策导向等原因(如“文革”期间教师被搞得政治上臭、经济上穷、业务上空),但检讨教师自身的某些做法也有造成社会职业地位不高的一些因素。最近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把我国职业归为8个类,其中人民教师属“专业技术人员”一类(见《共产党员》2000年第十期41页)。可见教师的职业是属于技术性的,是有学术创造性的。
    中国教师多年来总习惯于把自己降低到一个知识传递者的社会角色,他们很少或者根本就不想把自己列入到教育学者,教育专家这个社会角色中来。他们基本满足于传授知识,而不重视在“传道授业”中去提高自己的学术职业地位,这又怎能在社会中树立起自己的专业技术的崇高地位呢?
长久以来,有些老师不安心教育工作,他们对这种职业抱消极态度,每一天都是在前途迷惘、没有希望、怨天尤人的状态下工作。这种状态永远是没有出路的。实践证明:成才的最佳途径是把研究工作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一个人假如在所处的现状里无法成功,那么,即使改换到其他环境也是不容易获得成功的。每个人都有超出自己已发挥出的几倍的能力;任何事情只要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会做成。改变教师职业形象也是同样道理。
 
 
 
 
 
 
 
从平凡的岗位,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我们说教育科研之所以能改变教师的命运是因为教育工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和研究,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工作成绩,而且也能在认识规律中去改造自己,提高自己,从平凡的岗位上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概括起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以下几种需要:
    一、自我提高之需要
通常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有磨道式循环和螺旋式上升两条路可走。
磨道式循环是走一条自我封闭的教学发展道路。它主要靠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就书本讲书本,知识不更新,方法不改造,又不善于总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总是在自我的圈子里往复和循环。沿着这条路使许多教师从黑发干到了白发。虽然兢兢业业,燃尽了蜡烛,抽尽了蚕丝,但教学业绩平平,汗水与成果不成正比。反之,螺旋式上升是教学能力充分发展的道路,所采取的是对外开放,对内改造的策略。对外开放,能广泛学习吸收先进的教改信息与教育教学经验;对内改造,在兼收并蓄别人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大量创新实验和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就形成了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老教材”进入新境界,“老办法”变成新模式,教学能力与水平一个学期一个新台阶,年年岁岁教此书,岁岁年年法不同。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通过科研活动,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就是一个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主要的是能提高能力。
    教育科研课题是一个载体,教师在从课题研究中,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通过讲座、报告、看音像资料、听课、专题评课、交流会等形式提高认识,取得共识,这是一条成才之路。
    有位中学语文教师在谈到自己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实验时说:“回顾十几年的经历,我在教育教学上逐步成熟的过程,就是专心致志搞教育科研的过程。我的体会:第一,搞教研的过程是自己不断丰富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的过程。毫不夸张地说,我现在绝大部分知识的贮备都是跨出校门以后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获得的。书到用时方恨少,搞教育科研时我发现自己底子薄,知识不够,必须多读一点书,子是逼着自己读书、进修,七年里学历上了两个台阶,取得了本科学历。同时,我还认真研读了不少跟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我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促进了业务素质的提高。第二,搞科研的过程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搞教育科研,使我少走弯路,教学能力也迅速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教室就是我的实验室;学生就是我的实验对象,遇到问题随时研究解决。每学期我都要写一两篇教学论文,现在当了校长行政事务多了,但仍坚持笔耕不懈。有了课题研究的任务也就有了压力,有了动力;有了压力和动力,提高也就解决了。”   
从这位老师的亲身经历和成长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是教育科研助了她一臂之力,是教育科研改造了她。能够“利其器”必然便可“善其事”。
    二、提高工作效能之需要
    当前,教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教师责任心很强,业务水平高,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轻,学习质量高;第二类,教师责任心较强,但业务水平一般,或者教学经验欠缺,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重,效果一般;第三类,教师没责任心也没有业务水平,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没负担,自然也没有学习质量。不少教师处于第二类。
    “教师苦、学生累、负担重、效率低”,这是当前一部分中小学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局面呢?对课堂教学缺乏规律性的认识,使其处于盲目状态,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当前的班主任工作就存在着“三多三不够”的现象:一是管事多,管人不够;二是研究事多,研究人不够;三是抓教育的“外化”过程多,抓“内化”过程不够,这都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目前,有些老师画地为牢,满足于当个“教书匠”,在他们看来,就是按部就班,在既定的路子上,亦步亦趋,陈陈相因。教案老老实实地写,甚至去抄现成的教案;作业按时批改,不愿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认为搞科学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搞科研,写论文是好高务远,不务正业。于是乎抢时间、占时间,课堂上照本宣科,面面俱到,学生晕头转向,课后,作业铺天盖地,整得学生无所适从,结果苦了学生害了自己。
    所以,要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变教师的低效率劳动为高效率劳动,就要改革课堂教学,这就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现在评价教师的理念也应改一改。
    过去,在人们的观念中,评价一个教师工作的好坏,主要看工作态度,看教师是不是工作认真、勤勤恳恳、热爱学生,特别是对那些“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埋头苦干的教师,不管是效率如何,成果如何,总是大加赞赏。显而易见,今天,这种完全用工作态度和干劲评价教师的做法应改一改了。
    诚然,人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但是干劲不能代替科学,蛮干不能代替科学,苦干不能代替巧干。我们提倡埋头苦干的精神应和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结合起来。
    三、适应改革发展之需要
    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教育正在深刻变革之中,现在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正在面临挑战。
    2000年“十一”前夕,由《人民教育》编辑部和全国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21世纪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校长论坛在顺义举行。在这个会上,有一个论题就是《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通过讨论,大家认为进入21世纪,教师的角色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必须做如下调整。
    在未来的对世纪中,教师要扮演的角色,第一,是课程导演,也就是学生希望的教练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并给以帮助,使学习事半功倍。第二,是学习评估。学习是一种极为个人化的行为,有很多复杂的个人因素,需要靠老师来判断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到底怎么样,找出效果不好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第三,是生活辅导。当老师的应该承担起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事情,要教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加强个人修养;待人处事,要有同情心,有责任感;懂得爱。也就是要对他们进行怎样做人的教育。教会学生正确与人相处,培养成熟人格,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这是现代社会中最欠缺的东西,是学生做人的基础。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和老师相处的时间最长,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为学生所模仿,无形中对学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第四,是生涯指导,就是对学生一生如何发展作出规划,它不仅是为学生升什么学作规划。时至21世纪,如果学生没在中小学得到关于生涯规划——也就是一生怎样发展的概念,老师应该负很大责任。第五是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者。要在传授课本知识之外,给学生一定的空闲和独处的时间,让学生产生各种富有创意的思维,天马行空,不受限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用适当的方式促进这些潜能的发展。
    从以上可以看出,教师如果在新的时期里还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是要被淘汰的。因此就必须设法去更新自己,改造自己,这就必须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另外,教育体制、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也直接危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教师岗位实行聘任制、合同制,教师的工作也并非是铁饭碗,下岗分流这都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所以教师应有紧迫感、危机感。有人说:“户口是空饭碗,文凭是泥饭碗,能力是铁饭碗,创新能力是金饭碗。”这是很有道理的。假如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断地改造自己,充实自己,真正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科研型”、“创新型”的教师,还愁没饭吃吗?
    四、实现人生价值之需要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回答。即使有一百个人,也会有一百份答卷。
    曾有一位记者问一个 10岁的牧童:“放羊干什么?”/“挣钱”/“挣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孩子”/“生孩子干什么?”/“放羊。”
    悲夫!这便是人生的意义吗?当然,牧童的人生观不免有些幼稚。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思想来苛求他,但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如何使我们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应该是每个人所经常思考的问题。
    有人说:“时间的含金量取决于生命的质量。”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再引申地说,生命的质量又取决于人对社会的创造和贡献。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它的生命质量就越高,他的生命含金量也就越大。
    众所周知,人一生中有两件大事最能标明生命的质量:一是事业的成就;二是婚姻上的美满幸福。而在这二者中,有所作为,实现做人的价值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人问全国优秀班主任于漪老师:“您如何看待生命和生活?”她说:“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生活的道路在于开拓和踏平坎坷。”有人对120个优秀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您一生最大的追求是什么?”119人(占99.2%)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追求是“工作成功,做出贡献。”这些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教师是不无启发的。树立成才的崇高而远大的生活理想和信念,并为之而不懈奋斗,这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生活。
    过去,我们每每赞美教师总是讲教师是园丁、春蚕、红烛,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其实用新的思想和观念来看,这样看待教师的岗位、地位和作用是不够全面的。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教师这个职业对社会而言的外在价值和对自身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就统一在这个创造性上。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教师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如果不仅仅是把知识的传递看做教育的终极目标的话,那么他的工作就会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和能力发出挑战,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和成功的欢乐。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实现良己的人生价值,就不能去当“教书匠”,而要去当“研究员”、在创造中去享受幸福和快乐。
    有位校长说:“一个只能埋头教书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个‘教书匠’。只有既教书,又看路,投身教学改革,才是好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家。”有作为的教师应“志当存高远”不当“教书匠”。要当一个好教师,一个名教师。而要当一个名教师首先要当一个好教师,而要当一个好教师,就一定要搞教育科研。一个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他不能是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二道贩子,而是要把教学的全过程,当作一个创造过程去研究。去走一条学习—教学—科研三结合之路。只有通过这条路,才能实现由“辛苦型”、“经验型”,向“科研型”、“创造型”的转变。
    人生数创造最幸福,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多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荣幸福的道路上来”
    有人曾围绕着教师的“苦乐观”对26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一次调查,结果表明:80%的教师认为最使他们高兴的事就是教学工作中取得成就,最使他们感到有乐趣的是看到学生的学业和品德在不断提高。教师搞教育科研,不仅使自己走向成才,成为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而且能体验到幸福。
    五、提高社会地位之需要
    在谈到教师的社会职业地位时,教师会普遍感到自己的社会职业地位远不及政府官员、律师、医生、工程师等人的社会职业地位高。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难道教师的职业没有可资比较的专业技术性、学术创造性吗?不是,这里既有人们的传统观念还有国家政策导向等原因(如“文革”期间教师被搞得政治上臭、经济上穷、业务上空),但检讨教师自身的某些做法也有造成社会职业地位不高的一些因素。最近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把我国职业归为8个类,其中人民教师属“专业技术人员”一类(见《共产党员》2000年第十期41页)。可见教师的职业是属于技术性的,是有学术创造性的。
    中国教师多年来总习惯于把自己降低到一个知识传递者的社会角色,他们很少或者根本就不想把自己列入到教育学者,教育专家这个社会角色中来。他们基本满足于传授知识,而不重视在“传道授业”中去提高自己的学术职业地位,这又怎能在社会中树立起自己的专业技术的崇高地位呢?
长久以来,有些老师不安心教育工作,他们对这种职业抱消极态度,每一天都是在前途迷惘、没有希望、怨天尤人的状态下工作。这种状态永远是没有出路的。实践证明:成才的最佳途径是把研究工作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一个人假如在所处的现状里无法成功,那么,即使改换到其他环境也是不容易获得成功的。每个人都有超出自己已发挥出的几倍的能力;任何事情只要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会做成。改变教师职业形象也是同样道理。
 
 
 
 
 
 
 
从平凡的岗位,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我们说教育科研之所以能改变教师的命运是因为教育工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和研究,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工作成绩,而且也能在认识规律中去改造自己,提高自己,从平凡的岗位上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概括起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以下几种需要:
    一、自我提高之需要
通常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有磨道式循环和螺旋式上升两条路可走。
磨道式循环是走一条自我封闭的教学发展道路。它主要靠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就书本讲书本,知识不更新,方法不改造,又不善于总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总是在自我的圈子里往复和循环。沿着这条路使许多教师从黑发干到了白发。虽然兢兢业业,燃尽了蜡烛,抽尽了蚕丝,但教学业绩平平,汗水与成果不成正比。反之,螺旋式上升是教学能力充分发展的道路,所采取的是对外开放,对内改造的策略。对外开放,能广泛学习吸收先进的教改信息与教育教学经验;对内改造,在兼收并蓄别人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大量创新实验和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就形成了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老教材”进入新境界,“老办法”变成新模式,教学能力与水平一个学期一个新台阶,年年岁岁教此书,岁岁年年法不同。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通过科研活动,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就是一个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主要的是能提高能力。
    教育科研课题是一个载体,教师在从课题研究中,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通过讲座、报告、看音像资料、听课、专题评课、交流会等形式提高认识,取得共识,这是一条成才之路。
    有位中学语文教师在谈到自己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实验时说:“回顾十几年的经历,我在教育教学上逐步成熟的过程,就是专心致志搞教育科研的过程。我的体会:第一,搞教研的过程是自己不断丰富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的过程。毫不夸张地说,我现在绝大部分知识的贮备都是跨出校门以后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获得的。书到用时方恨少,搞教育科研时我发现自己底子薄,知识不够,必须多读一点书,子是逼着自己读书、进修,七年里学历上了两个台阶,取得了本科学历。同时,我还认真研读了不少跟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我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促进了业务素质的提高。第二,搞科研的过程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搞教育科研,使我少走弯路,教学能力也迅速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教室就是我的实验室;学生就是我的实验对象,遇到问题随时研究解决。每学期我都要写一两篇教学论文,现在当了校长行政事务多了,但仍坚持笔耕不懈。有了课题研究的任务也就有了压力,有了动力;有了压力和动力,提高也就解决了。”   
从这位老师的亲身经历和成长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是教育科研助了她一臂之力,是教育科研改造了她。能够“利其器”必然便可“善其事”。
    二、提高工作效能之需要
    当前,教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教师责任心很强,业务水平高,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轻,学习质量高;第二类,教师责任心较强,但业务水平一般,或者教学经验欠缺,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重,效果一般;第三类,教师没责任心也没有业务水平,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没负担,自然也没有学习质量。不少教师处于第二类。
    “教师苦、学生累、负担重、效率低”,这是当前一部分中小学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局面呢?对课堂教学缺乏规律性的认识,使其处于盲目状态,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当前的班主任工作就存在着“三多三不够”的现象:一是管事多,管人不够;二是研究事多,研究人不够;三是抓教育的“外化”过程多,抓“内化”过程不够,这都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目前,有些老师画地为牢,满足于当个“教书匠”,在他们看来,就是按部就班,在既定的路子上,亦步亦趋,陈陈相因。教案老老实实地写,甚至去抄现成的教案;作业按时批改,不愿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认为搞科学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搞科研,写论文是好高务远,不务正业。于是乎抢时间、占时间,课堂上照本宣科,面面俱到,学生晕头转向,课后,作业铺天盖地,整得学生无所适从,结果苦了学生害了自己。
    所以,要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变教师的低效率劳动为高效率劳动,就要改革课堂教学,这就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现在评价教师的理念也应改一改。
    过去,在人们的观念中,评价一个教师工作的好坏,主要看工作态度,看教师是不是工作认真、勤勤恳恳、热爱学生,特别是对那些“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埋头苦干的教师,不管是效率如何,成果如何,总是大加赞赏。显而易见,今天,这种完全用工作态度和干劲评价教师的做法应改一改了。
    诚然,人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但是干劲不能代替科学,蛮干不能代替科学,苦干不能代替巧干。我们提倡埋头苦干的精神应和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结合起来。
    三、适应改革发展之需要
    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教育正在深刻变革之中,现在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正在面临挑战。
    2000年“十一”前夕,由《人民教育》编辑部和全国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21世纪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校长论坛在顺义举行。在这个会上,有一个论题就是《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通过讨论,大家认为进入21世纪,教师的角色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必须做如下调整。
    在未来的对世纪中,教师要扮演的角色,第一,是课程导演,也就是学生希望的教练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并给以帮助,使学习事半功倍。第二,是学习评估。学习是一种极为个人化的行为,有很多复杂的个人因素,需要靠老师来判断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到底怎么样,找出效果不好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第三,是生活辅导。当老师的应该承担起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事情,要教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加强个人修养;待人处事,要有同情心,有责任感;懂得爱。也就是要对他们进行怎样做人的教育。教会学生正确与人相处,培养成熟人格,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这是现代社会中最欠缺的东西,是学生做人的基础。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和老师相处的时间最长,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为学生所模仿,无形中对学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第四,是生涯指导,就是对学生一生如何发展作出规划,它不仅是为学生升什么学作规划。时至21世纪,如果学生没在中小学得到关于生涯规划——也就是一生怎样发展的概念,老师应该负很大责任。第五是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者。要在传授课本知识之外,给学生一定的空闲和独处的时间,让学生产生各种富有创意的思维,天马行空,不受限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用适当的方式促进这些潜能的发展。
    从以上可以看出,教师如果在新的时期里还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是要被淘汰的。因此就必须设法去更新自己,改造自己,这就必须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另外,教育体制、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也直接危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教师岗位实行聘任制、合同制,教师的工作也并非是铁饭碗,下岗分流这都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所以教师应有紧迫感、危机感。有人说:“户口是空饭碗,文凭是泥饭碗,能力是铁饭碗,创新能力是金饭碗。”这是很有道理的。假如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断地改造自己,充实自己,真正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科研型”、“创新型”的教师,还愁没饭吃吗?
    四、实现人生价值之需要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回答。即使有一百个人,也会有一百份答卷。
    曾有一位记者问一个 10岁的牧童:“放羊干什么?”/“挣钱”/“挣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孩子”/“生孩子干什么?”/“放羊。”
    悲夫!这便是人生的意义吗?当然,牧童的人生观不免有些幼稚。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思想来苛求他,但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如何使我们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应该是每个人所经常思考的问题。
    有人说:“时间的含金量取决于生命的质量。”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再引申地说,生命的质量又取决于人对社会的创造和贡献。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它的生命质量就越高,他的生命含金量也就越大。
    众所周知,人一生中有两件大事最能标明生命的质量:一是事业的成就;二是婚姻上的美满幸福。而在这二者中,有所作为,实现做人的价值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人问全国优秀班主任于漪老师:“您如何看待生命和生活?”她说:“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生活的道路在于开拓和踏平坎坷。”有人对120个优秀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您一生最大的追求是什么?”119人(占99.2%)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追求是“工作成功,做出贡献。”这些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教师是不无启发的。树立成才的崇高而远大的生活理想和信念,并为之而不懈奋斗,这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生活。
    过去,我们每每赞美教师总是讲教师是园丁、春蚕、红烛,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其实用新的思想和观念来看,这样看待教师的岗位、地位和作用是不够全面的。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教师这个职业对社会而言的外在价值和对自身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就统一在这个创造性上。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教师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如果不仅仅是把知识的传递看做教育的终极目标的话,那么他的工作就会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和能力发出挑战,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和成功的欢乐。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实现良己的人生价值,就不能去当“教书匠”,而要去当“研究员”、在创造中去享受幸福和快乐。
    有位校长说:“一个只能埋头教书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个‘教书匠’。只有既教书,又看路,投身教学改革,才是好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家。”有作为的教师应“志当存高远”不当“教书匠”。要当一个好教师,一个名教师。而要当一个名教师首先要当一个好教师,而要当一个好教师,就一定要搞教育科研。一个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他不能是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二道贩子,而是要把教学的全过程,当作一个创造过程去研究。去走一条学习—教学—科研三结合之路。只有通过这条路,才能实现由“辛苦型”、“经验型”,向“科研型”、“创造型”的转变。
    人生数创造最幸福,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多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荣幸福的道路上来”
    有人曾围绕着教师的“苦乐观”对26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一次调查,结果表明:80%的教师认为最使他们高兴的事就是教学工作中取得成就,最使他们感到有乐趣的是看到学生的学业和品德在不断提高。教师搞教育科研,不仅使自己走向成才,成为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而且能体验到幸福。
    五、提高社会地位之需要
    在谈到教师的社会职业地位时,教师会普遍感到自己的社会职业地位远不及政府官员、律师、医生、工程师等人的社会职业地位高。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难道教师的职业没有可资比较的专业技术性、学术创造性吗?不是,这里既有人们的传统观念还有国家政策导向等原因(如“文革”期间教师被搞得政治上臭、经济上穷、业务上空),但检讨教师自身的某些做法也有造成社会职业地位不高的一些因素。最近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把我国职业归为8个类,其中人民教师属“专业技术人员”一类(见《共产党员》2000年第十期41页)。可见教师的职业是属于技术性的,是有学术创造性的。
    中国教师多年来总习惯于把自己降低到一个知识传递者的社会角色,他们很少或者根本就不想把自己列入到教育学者,教育专家这个社会角色中来。他们基本满足于传授知识,而不重视在“传道授业”中去提高自己的学术职业地位,这又怎能在社会中树立起自己的专业技术的崇高地位呢?
长久以来,有些老师不安心教育工作,他们对这种职业抱消极态度,每一天都是在前途迷惘、没有希望、怨天尤人的状态下工作。这种状态永远是没有出路的。实践证明:成才的最佳途径是把研究工作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一个人假如在所处的现状里无法成功,那么,即使改换到其他环境也是不容易获得成功的。每个人都有超出自己已发挥出的几倍的能力;任何事情只要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会做成。改变教师职业形象也是同样道理。
 
 
 
 
 
 
 
从平凡的岗位,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我们说教育科研之所以能改变教师的命运是因为教育工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和研究,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工作成绩,而且也能在认识规律中去改造自己,提高自己,从平凡的岗位上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概括起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以下几种需要:
    一、自我提高之需要
通常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有磨道式循环和螺旋式上升两条路可走。
磨道式循环是走一条自我封闭的教学发展道路。它主要靠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就书本讲书本,知识不更新,方法不改造,又不善于总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总是在自我的圈子里往复和循环。沿着这条路使许多教师从黑发干到了白发。虽然兢兢业业,燃尽了蜡烛,抽尽了蚕丝,但教学业绩平平,汗水与成果不成正比。反之,螺旋式上升是教学能力充分发展的道路,所采取的是对外开放,对内改造的策略。对外开放,能广泛学习吸收先进的教改信息与教育教学经验;对内改造,在兼收并蓄别人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大量创新实验和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就形成了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老教材”进入新境界,“老办法”变成新模式,教学能力与水平一个学期一个新台阶,年年岁岁教此书,岁岁年年法不同。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通过科研活动,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就是一个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主要的是能提高能力。
    教育科研课题是一个载体,教师在从课题研究中,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通过讲座、报告、看音像资料、听课、专题评课、交流会等形式提高认识,取得共识,这是一条成才之路。
    有位中学语文教师在谈到自己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实验时说:“回顾十几年的经历,我在教育教学上逐步成熟的过程,就是专心致志搞教育科研的过程。我的体会:第一,搞教研的过程是自己不断丰富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的过程。毫不夸张地说,我现在绝大部分知识的贮备都是跨出校门以后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获得的。书到用时方恨少,搞教育科研时我发现自己底子薄,知识不够,必须多读一点书,子是逼着自己读书、进修,七年里学历上了两个台阶,取得了本科学历。同时,我还认真研读了不少跟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我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促进了业务素质的提高。第二,搞科研的过程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搞教育科研,使我少走弯路,教学能力也迅速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教室就是我的实验室;学生就是我的实验对象,遇到问题随时研究解决。每学期我都要写一两篇教学论文,现在当了校长行政事务多了,但仍坚持笔耕不懈。有了课题研究的任务也就有了压力,有了动力;有了压力和动力,提高也就解决了。”   
从这位老师的亲身经历和成长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是教育科研助了她一臂之力,是教育科研改造了她。能够“利其器”必然便可“善其事”。
    二、提高工作效能之需要
    当前,教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教师责任心很强,业务水平高,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轻,学习质量高;第二类,教师责任心较强,但业务水平一般,或者教学经验欠缺,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重,效果一般;第三类,教师没责任心也没有业务水平,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没负担,自然也没有学习质量。不少教师处于第二类。
    “教师苦、学生累、负担重、效率低”,这是当前一部分中小学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局面呢?对课堂教学缺乏规律性的认识,使其处于盲目状态,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当前的班主任工作就存在着“三多三不够”的现象:一是管事多,管人不够;二是研究事多,研究人不够;三是抓教育的“外化”过程多,抓“内化”过程不够,这都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目前,有些老师画地为牢,满足于当个“教书匠”,在他们看来,就是按部就班,在既定的路子上,亦步亦趋,陈陈相因。教案老老实实地写,甚至去抄现成的教案;作业按时批改,不愿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认为搞科学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搞科研,写论文是好高务远,不务正业。于是乎抢时间、占时间,课堂上照本宣科,面面俱到,学生晕头转向,课后,作业铺天盖地,整得学生无所适从,结果苦了学生害了自己。
    所以,要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变教师的低效率劳动为高效率劳动,就要改革课堂教学,这就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现在评价教师的理念也应改一改。
    过去,在人们的观念中,评价一个教师工作的好坏,主要看工作态度,看教师是不是工作认真、勤勤恳恳、热爱学生,特别是对那些“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埋头苦干的教师,不管是效率如何,成果如何,总是大加赞赏。显而易见,今天,这种完全用工作态度和干劲评价教师的做法应改一改了。
    诚然,人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但是干劲不能代替科学,蛮干不能代替科学,苦干不能代替巧干。我们提倡埋头苦干的精神应和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结合起来。
    三、适应改革发展之需要
    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教育正在深刻变革之中,现在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正在面临挑战。
    2000年“十一”前夕,由《人民教育》编辑部和全国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21世纪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校长论坛在顺义举行。在这个会上,有一个论题就是《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通过讨论,大家认为进入21世纪,教师的角色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必须做如下调整。
    在未来的对世纪中,教师要扮演的角色,第一,是课程导演,也就是学生希望的教练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并给以帮助,使学习事半功倍。第二,是学习评估。学习是一种极为个人化的行为,有很多复杂的个人因素,需要靠老师来判断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到底怎么样,找出效果不好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第三,是生活辅导。当老师的应该承担起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事情,要教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加强个人修养;待人处事,要有同情心,有责任感;懂得爱。也就是要对他们进行怎样做人的教育。教会学生正确与人相处,培养成熟人格,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这是现代社会中最欠缺的东西,是学生做人的基础。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和老师相处的时间最长,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为学生所模仿,无形中对学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第四,是生涯指导,就是对学生一生如何发展作出规划,它不仅是为学生升什么学作规划。时至21世纪,如果学生没在中小学得到关于生涯规划——也就是一生怎样发展的概念,老师应该负很大责任。第五是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者。要在传授课本知识之外,给学生一定的空闲和独处的时间,让学生产生各种富有创意的思维,天马行空,不受限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用适当的方式促进这些潜能的发展。
    从以上可以看出,教师如果在新的时期里还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是要被淘汰的。因此就必须设法去更新自己,改造自己,这就必须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另外,教育体制、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也直接危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教师岗位实行聘任制、合同制,教师的工作也并非是铁饭碗,下岗分流这都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所以教师应有紧迫感、危机感。有人说:“户口是空饭碗,文凭是泥饭碗,能力是铁饭碗,创新能力是金饭碗。”这是很有道理的。假如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断地改造自己,充实自己,真正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科研型”、“创新型”的教师,还愁没饭吃吗?
    四、实现人生价值之需要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回答。即使有一百个人,也会有一百份答卷。
    曾有一位记者问一个 10岁的牧童:“放羊干什么?”/“挣钱”/“挣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孩子”/“生孩子干什么?”/“放羊。”
    悲夫!这便是人生的意义吗?当然,牧童的人生观不免有些幼稚。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思想来苛求他,但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如何使我们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应该是每个人所经常思考的问题。
    有人说:“时间的含金量取决于生命的质量。”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再引申地说,生命的质量又取决于人对社会的创造和贡献。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它的生命质量就越高,他的生命含金量也就越大。
    众所周知,人一生中有两件大事最能标明生命的质量:一是事业的成就;二是婚姻上的美满幸福。而在这二者中,有所作为,实现做人的价值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人问全国优秀班主任于漪老师:“您如何看待生命和生活?”她说:“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生活的道路在于开拓和踏平坎坷。”有人对120个优秀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您一生最大的追求是什么?”119人(占99.2%)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追求是“工作成功,做出贡献。”这些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教师是不无启发的。树立成才的崇高而远大的生活理想和信念,并为之而不懈奋斗,这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生活。
    过去,我们每每赞美教师总是讲教师是园丁、春蚕、红烛,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其实用新的思想和观念来看,这样看待教师的岗位、地位和作用是不够全面的。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教师这个职业对社会而言的外在价值和对自身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就统一在这个创造性上。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教师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如果不仅仅是把知识的传递看做教育的终极目标的话,那么他的工作就会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和能力发出挑战,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和成功的欢乐。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实现良己的人生价值,就不能去当“教书匠”,而要去当“研究员”、在创造中去享受幸福和快乐。
    有位校长说:“一个只能埋头教书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个‘教书匠’。只有既教书,又看路,投身教学改革,才是好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家。”有作为的教师应“志当存高远”不当“教书匠”。要当一个好教师,一个名教师。而要当一个名教师首先要当一个好教师,而要当一个好教师,就一定要搞教育科研。一个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他不能是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二道贩子,而是要把教学的全过程,当作一个创造过程去研究。去走一条学习—教学—科研三结合之路。只有通过这条路,才能实现由“辛苦型”、“经验型”,向“科研型”、“创造型”的转变。
    人生数创造最幸福,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多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荣幸福的道路上来”
    有人曾围绕着教师的“苦乐观”对26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一次调查,结果表明:80%的教师认为最使他们高兴的事就是教学工作中取得成就,最使他们感到有乐趣的是看到学生的学业和品德在不断提高。教师搞教育科研,不仅使自己走向成才,成为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而且能体验到幸福。
    五、提高社会地位之需要
    在谈到教师的社会职业地位时,教师会普遍感到自己的社会职业地位远不及政府官员、律师、医生、工程师等人的社会职业地位高。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难道教师的职业没有可资比较的专业技术性、学术创造性吗?不是,这里既有人们的传统观念还有国家政策导向等原因(如“文革”期间教师被搞得政治上臭、经济上穷、业务上空),但检讨教师自身的某些做法也有造成社会职业地位不高的一些因素。最近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把我国职业归为8个类,其中人民教师属“专业技术人员”一类(见《共产党员》2000年第十期41页)。可见教师的职业是属于技术性的,是有学术创造性的。
    中国教师多年来总习惯于把自己降低到一个知识传递者的社会角色,他们很少或者根本就不想把自己列入到教育学者,教育专家这个社会角色中来。他们基本满足于传授知识,而不重视在“传道授业”中去提高自己的学术职业地位,这又怎能在社会中树立起自己的专业技术的崇高地位呢?
长久以来,有些老师不安心教育工作,他们对这种职业抱消极态度,每一天都是在前途迷惘、没有希望、怨天尤人的状态下工作。这种状态永远是没有出路的。实践证明:成才的最佳途径是把研究工作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一个人假如在所处的现状里无法成功,那么,即使改换到其他环境也是不容易获得成功的。每个人都有超出自己已发挥出的几倍的能力;任何事情只要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会做成。改变教师职业形象也是同样道理。
 
 
 
 
 
 
 
从平凡的岗位,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我们说教育科研之所以能改变教师的命运是因为教育工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和研究,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工作成绩,而且也能在认识规律中去改造自己,提高自己,从平凡的岗位上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概括起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以下几种需要:
    一、自我提高之需要
通常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有磨道式循环和螺旋式上升两条路可走。
磨道式循环是走一条自我封闭的教学发展道路。它主要靠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就书本讲书本,知识不更新,方法不改造,又不善于总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总是在自我的圈子里往复和循环。沿着这条路使许多教师从黑发干到了白发。虽然兢兢业业,燃尽了蜡烛,抽尽了蚕丝,但教学业绩平平,汗水与成果不成正比。反之,螺旋式上升是教学能力充分发展的道路,所采取的是对外开放,对内改造的策略。对外开放,能广泛学习吸收先进的教改信息与教育教学经验;对内改造,在兼收并蓄别人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大量创新实验和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就形成了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老教材”进入新境界,“老办法”变成新模式,教学能力与水平一个学期一个新台阶,年年岁岁教此书,岁岁年年法不同。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通过科研活动,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就是一个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主要的是能提高能力。
    教育科研课题是一个载体,教师在从课题研究中,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通过讲座、报告、看音像资料、听课、专题评课、交流会等形式提高认识,取得共识,这是一条成才之路。
    有位中学语文教师在谈到自己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实验时说:“回顾十几年的经历,我在教育教学上逐步成熟的过程,就是专心致志搞教育科研的过程。我的体会:第一,搞教研的过程是自己不断丰富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的过程。毫不夸张地说,我现在绝大部分知识的贮备都是跨出校门以后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获得的。书到用时方恨少,搞教育科研时我发现自己底子薄,知识不够,必须多读一点书,子是逼着自己读书、进修,七年里学历上了两个台阶,取得了本科学历。同时,我还认真研读了不少跟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我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促进了业务素质的提高。第二,搞科研的过程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搞教育科研,使我少走弯路,教学能力也迅速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教室就是我的实验室;学生就是我的实验对象,遇到问题随时研究解决。每学期我都要写一两篇教学论文,现在当了校长行政事务多了,但仍坚持笔耕不懈。有了课题研究的任务也就有了压力,有了动力;有了压力和动力,提高也就解决了。”   
从这位老师的亲身经历和成长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是教育科研助了她一臂之力,是教育科研改造了她。能够“利其器”必然便可“善其事”。
    二、提高工作效能之需要
    当前,教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教师责任心很强,业务水平高,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轻,学习质量高;第二类,教师责任心较强,但业务水平一般,或者教学经验欠缺,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重,效果一般;第三类,教师没责任心也没有业务水平,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没负担,自然也没有学习质量。不少教师处于第二类。
    “教师苦、学生累、负担重、效率低”,这是当前一部分中小学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局面呢?对课堂教学缺乏规律性的认识,使其处于盲目状态,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当前的班主任工作就存在着“三多三不够”的现象:一是管事多,管人不够;二是研究事多,研究人不够;三是抓教育的“外化”过程多,抓“内化”过程不够,这都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目前,有些老师画地为牢,满足于当个“教书匠”,在他们看来,就是按部就班,在既定的路子上,亦步亦趋,陈陈相因。教案老老实实地写,甚至去抄现成的教案;作业按时批改,不愿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认为搞科学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搞科研,写论文是好高务远,不务正业。于是乎抢时间、占时间,课堂上照本宣科,面面俱到,学生晕头转向,课后,作业铺天盖地,整得学生无所适从,结果苦了学生害了自己。
    所以,要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变教师的低效率劳动为高效率劳动,就要改革课堂教学,这就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现在评价教师的理念也应改一改。
    过去,在人们的观念中,评价一个教师工作的好坏,主要看工作态度,看教师是不是工作认真、勤勤恳恳、热爱学生,特别是对那些“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埋头苦干的教师,不管是效率如何,成果如何,总是大加赞赏。显而易见,今天,这种完全用工作态度和干劲评价教师的做法应改一改了。
    诚然,人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但是干劲不能代替科学,蛮干不能代替科学,苦干不能代替巧干。我们提倡埋头苦干的精神应和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结合起来。
    三、适应改革发展之需要
    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教育正在深刻变革之中,现在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正在面临挑战。
    2000年“十一”前夕,由《人民教育》编辑部和全国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21世纪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校长论坛在顺义举行。在这个会上,有一个论题就是《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通过讨论,大家认为进入21世纪,教师的角色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必须做如下调整。
    在未来的对世纪中,教师要扮演的角色,第一,是课程导演,也就是学生希望的教练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并给以帮助,使学习事半功倍。第二,是学习评估。学习是一种极为个人化的行为,有很多复杂的个人因素,需要靠老师来判断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到底怎么样,找出效果不好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第三,是生活辅导。当老师的应该承担起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事情,要教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加强个人修养;待人处事,要有同情心,有责任感;懂得爱。也就是要对他们进行怎样做人的教育。教会学生正确与人相处,培养成熟人格,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这是现代社会中最欠缺的东西,是学生做人的基础。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和老师相处的时间最长,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为学生所模仿,无形中对学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第四,是生涯指导,就是对学生一生如何发展作出规划,它不仅是为学生升什么学作规划。时至21世纪,如果学生没在中小学得到关于生涯规划——也就是一生怎样发展的概念,老师应该负很大责任。第五是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者。要在传授课本知识之外,给学生一定的空闲和独处的时间,让学生产生各种富有创意的思维,天马行空,不受限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用适当的方式促进这些潜能的发展。
    从以上可以看出,教师如果在新的时期里还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是要被淘汰的。因此就必须设法去更新自己,改造自己,这就必须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另外,教育体制、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也直接危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教师岗位实行聘任制、合同制,教师的工作也并非是铁饭碗,下岗分流这都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所以教师应有紧迫感、危机感。有人说:“户口是空饭碗,文凭是泥饭碗,能力是铁饭碗,创新能力是金饭碗。”这是很有道理的。假如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断地改造自己,充实自己,真正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科研型”、“创新型”的教师,还愁没饭吃吗?
    四、实现人生价值之需要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回答。即使有一百个人,也会有一百份答卷。
    曾有一位记者问一个 10岁的牧童:“放羊干什么?”/“挣钱”/“挣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孩子”/“生孩子干什么?”/“放羊。”
    悲夫!这便是人生的意义吗?当然,牧童的人生观不免有些幼稚。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思想来苛求他,但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如何使我们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应该是每个人所经常思考的问题。
    有人说:“时间的含金量取决于生命的质量。”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再引申地说,生命的质量又取决于人对社会的创造和贡献。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它的生命质量就越高,他的生命含金量也就越大。
    众所周知,人一生中有两件大事最能标明生命的质量:一是事业的成就;二是婚姻上的美满幸福。而在这二者中,有所作为,实现做人的价值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人问全国优秀班主任于漪老师:“您如何看待生命和生活?”她说:“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生活的道路在于开拓和踏平坎坷。”有人对120个优秀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您一生最大的追求是什么?”119人(占99.2%)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追求是“工作成功,做出贡献。”这些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教师是不无启发的。树立成才的崇高而远大的生活理想和信念,并为之而不懈奋斗,这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生活。
    过去,我们每每赞美教师总是讲教师是园丁、春蚕、红烛,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其实用新的思想和观念来看,这样看待教师的岗位、地位和作用是不够全面的。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教师这个职业对社会而言的外在价值和对自身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就统一在这个创造性上。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教师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如果不仅仅是把知识的传递看做教育的终极目标的话,那么他的工作就会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和能力发出挑战,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和成功的欢乐。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实现良己的人生价值,就不能去当“教书匠”,而要去当“研究员”、在创造中去享受幸福和快乐。
    有位校长说:“一个只能埋头教书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个‘教书匠’。只有既教书,又看路,投身教学改革,才是好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家。”有作为的教师应“志当存高远”不当“教书匠”。要当一个好教师,一个名教师。而要当一个名教师首先要当一个好教师,而要当一个好教师,就一定要搞教育科研。一个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他不能是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二道贩子,而是要把教学的全过程,当作一个创造过程去研究。去走一条学习—教学—科研三结合之路。只有通过这条路,才能实现由“辛苦型”、“经验型”,向“科研型”、“创造型”的转变。
    人生数创造最幸福,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多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荣幸福的道路上来”
    有人曾围绕着教师的“苦乐观”对26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一次调查,结果表明:80%的教师认为最使他们高兴的事就是教学工作中取得成就,最使他们感到有乐趣的是看到学生的学业和品德在不断提高。教师搞教育科研,不仅使自己走向成才,成为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而且能体验到幸福。
    五、提高社会地位之需要
    在谈到教师的社会职业地位时,教师会普遍感到自己的社会职业地位远不及政府官员、律师、医生、工程师等人的社会职业地位高。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难道教师的职业没有可资比较的专业技术性、学术创造性吗?不是,这里既有人们的传统观念还有国家政策导向等原因(如“文革”期间教师被搞得政治上臭、经济上穷、业务上空),但检讨教师自身的某些做法也有造成社会职业地位不高的一些因素。最近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把我国职业归为8个类,其中人民教师属“专业技术人员”一类(见《共产党员》2000年第十期41页)。可见教师的职业是属于技术性的,是有学术创造性的。
    中国教师多年来总习惯于把自己降低到一个知识传递者的社会角色,他们很少或者根本就不想把自己列入到教育学者,教育专家这个社会角色中来。他们基本满足于传授知识,而不重视在“传道授业”中去提高自己的学术职业地位,这又怎能在社会中树立起自己的专业技术的崇高地位呢?
长久以来,有些老师不安心教育工作,他们对这种职业抱消极态度,每一天都是在前途迷惘、没有希望、怨天尤人的状态下工作。这种状态永远是没有出路的。实践证明:成才的最佳途径是把研究工作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一个人假如在所处的现状里无法成功,那么,即使改换到其他环境也是不容易获得成功的。每个人都有超出自己已发挥出的几倍的能力;任何事情只要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会做成。改变教师职业形象也是同样道理。
 
 
 
 
 
 
 
从平凡的岗位,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我们说教育科研之所以能改变教师的命运是因为教育工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和研究,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工作成绩,而且也能在认识规律中去改造自己,提高自己,从平凡的岗位上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概括起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以下几种需要:
    一、自我提高之需要
通常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有磨道式循环和螺旋式上升两条路可走。
磨道式循环是走一条自我封闭的教学发展道路。它主要靠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就书本讲书本,知识不更新,方法不改造,又不善于总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总是在自我的圈子里往复和循环。沿着这条路使许多教师从黑发干到了白发。虽然兢兢业业,燃尽了蜡烛,抽尽了蚕丝,但教学业绩平平,汗水与成果不成正比。反之,螺旋式上升是教学能力充分发展的道路,所采取的是对外开放,对内改造的策略。对外开放,能广泛学习吸收先进的教改信息与教育教学经验;对内改造,在兼收并蓄别人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大量创新实验和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就形成了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老教材”进入新境界,“老办法”变成新模式,教学能力与水平一个学期一个新台阶,年年岁岁教此书,岁岁年年法不同。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通过科研活动,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就是一个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主要的是能提高能力。
    教育科研课题是一个载体,教师在从课题研究中,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通过讲座、报告、看音像资料、听课、专题评课、交流会等形式提高认识,取得共识,这是一条成才之路。
    有位中学语文教师在谈到自己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实验时说:“回顾十几年的经历,我在教育教学上逐步成熟的过程,就是专心致志搞教育科研的过程。我的体会:第一,搞教研的过程是自己不断丰富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的过程。毫不夸张地说,我现在绝大部分知识的贮备都是跨出校门以后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获得的。书到用时方恨少,搞教育科研时我发现自己底子薄,知识不够,必须多读一点书,子是逼着自己读书、进修,七年里学历上了两个台阶,取得了本科学历。同时,我还认真研读了不少跟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我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促进了业务素质的提高。第二,搞科研的过程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搞教育科研,使我少走弯路,教学能力也迅速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教室就是我的实验室;学生就是我的实验对象,遇到问题随时研究解决。每学期我都要写一两篇教学论文,现在当了校长行政事务多了,但仍坚持笔耕不懈。有了课题研究的任务也就有了压力,有了动力;有了压力和动力,提高也就解决了。”   
从这位老师的亲身经历和成长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是教育科研助了她一臂之力,是教育科研改造了她。能够“利其器”必然便可“善其事”。
    二、提高工作效能之需要
    当前,教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教师责任心很强,业务水平高,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轻,学习质量高;第二类,教师责任心较强,但业务水平一般,或者教学经验欠缺,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重,效果一般;第三类,教师没责任心也没有业务水平,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没负担,自然也没有学习质量。不少教师处于第二类。
    “教师苦、学生累、负担重、效率低”,这是当前一部分中小学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局面呢?对课堂教学缺乏规律性的认识,使其处于盲目状态,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当前的班主任工作就存在着“三多三不够”的现象:一是管事多,管人不够;二是研究事多,研究人不够;三是抓教育的“外化”过程多,抓“内化”过程不够,这都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目前,有些老师画地为牢,满足于当个“教书匠”,在他们看来,就是按部就班,在既定的路子上,亦步亦趋,陈陈相因。教案老老实实地写,甚至去抄现成的教案;作业按时批改,不愿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认为搞科学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搞科研,写论文是好高务远,不务正业。于是乎抢时间、占时间,课堂上照本宣科,面面俱到,学生晕头转向,课后,作业铺天盖地,整得学生无所适从,结果苦了学生害了自己。
    所以,要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变教师的低效率劳动为高效率劳动,就要改革课堂教学,这就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现在评价教师的理念也应改一改。
    过去,在人们的观念中,评价一个教师工作的好坏,主要看工作态度,看教师是不是工作认真、勤勤恳恳、热爱学生,特别是对那些“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埋头苦干的教师,不管是效率如何,成果如何,总是大加赞赏。显而易见,今天,这种完全用工作态度和干劲评价教师的做法应改一改了。
    诚然,人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但是干劲不能代替科学,蛮干不能代替科学,苦干不能代替巧干。我们提倡埋头苦干的精神应和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结合起来。
    三、适应改革发展之需要
    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教育正在深刻变革之中,现在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正在面临挑战。
    2000年“十一”前夕,由《人民教育》编辑部和全国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21世纪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校长论坛在顺义举行。在这个会上,有一个论题就是《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通过讨论,大家认为进入21世纪,教师的角色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必须做如下调整。
    在未来的对世纪中,教师要扮演的角色,第一,是课程导演,也就是学生希望的教练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并给以帮助,使学习事半功倍。第二,是学习评估。学习是一种极为个人化的行为,有很多复杂的个人因素,需要靠老师来判断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到底怎么样,找出效果不好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第三,是生活辅导。当老师的应该承担起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事情,要教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加强个人修养;待人处事,要有同情心,有责任感;懂得爱。也就是要对他们进行怎样做人的教育。教会学生正确与人相处,培养成熟人格,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这是现代社会中最欠缺的东西,是学生做人的基础。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和老师相处的时间最长,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为学生所模仿,无形中对学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第四,是生涯指导,就是对学生一生如何发展作出规划,它不仅是为学生升什么学作规划。时至21世纪,如果学生没在中小学得到关于生涯规划——也就是一生怎样发展的概念,老师应该负很大责任。第五是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者。要在传授课本知识之外,给学生一定的空闲和独处的时间,让学生产生各种富有创意的思维,天马行空,不受限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用适当的方式促进这些潜能的发展。
    从以上可以看出,教师如果在新的时期里还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是要被淘汰的。因此就必须设法去更新自己,改造自己,这就必须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另外,教育体制、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也直接危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教师岗位实行聘任制、合同制,教师的工作也并非是铁饭碗,下岗分流这都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所以教师应有紧迫感、危机感。有人说:“户口是空饭碗,文凭是泥饭碗,能力是铁饭碗,创新能力是金饭碗。”这是很有道理的。假如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断地改造自己,充实自己,真正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科研型”、“创新型”的教师,还愁没饭吃吗?
    四、实现人生价值之需要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回答。即使有一百个人,也会有一百份答卷。
    曾有一位记者问一个 10岁的牧童:“放羊干什么?”/“挣钱”/“挣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孩子”/“生孩子干什么?”/“放羊。”
    悲夫!这便是人生的意义吗?当然,牧童的人生观不免有些幼稚。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思想来苛求他,但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如何使我们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应该是每个人所经常思考的问题。
    有人说:“时间的含金量取决于生命的质量。”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再引申地说,生命的质量又取决于人对社会的创造和贡献。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它的生命质量就越高,他的生命含金量也就越大。
    众所周知,人一生中有两件大事最能标明生命的质量:一是事业的成就;二是婚姻上的美满幸福。而在这二者中,有所作为,实现做人的价值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人问全国优秀班主任于漪老师:“您如何看待生命和生活?”她说:“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生活的道路在于开拓和踏平坎坷。”有人对120个优秀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您一生最大的追求是什么?”119人(占99.2%)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追求是“工作成功,做出贡献。”这些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教师是不无启发的。树立成才的崇高而远大的生活理想和信念,并为之而不懈奋斗,这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生活。
    过去,我们每每赞美教师总是讲教师是园丁、春蚕、红烛,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其实用新的思想和观念来看,这样看待教师的岗位、地位和作用是不够全面的。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教师这个职业对社会而言的外在价值和对自身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就统一在这个创造性上。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教师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如果不仅仅是把知识的传递看做教育的终极目标的话,那么他的工作就会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和能力发出挑战,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和成功的欢乐。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实现良己的人生价值,就不能去当“教书匠”,而要去当“研究员”、在创造中去享受幸福和快乐。
    有位校长说:“一个只能埋头教书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个‘教书匠’。只有既教书,又看路,投身教学改革,才是好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家。”有作为的教师应“志当存高远”不当“教书匠”。要当一个好教师,一个名教师。而要当一个名教师首先要当一个好教师,而要当一个好教师,就一定要搞教育科研。一个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他不能是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二道贩子,而是要把教学的全过程,当作一个创造过程去研究。去走一条学习—教学—科研三结合之路。只有通过这条路,才能实现由“辛苦型”、“经验型”,向“科研型”、“创造型”的转变。
    人生数创造最幸福,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多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荣幸福的道路上来”
    有人曾围绕着教师的“苦乐观”对26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一次调查,结果表明:80%的教师认为最使他们高兴的事就是教学工作中取得成就,最使他们感到有乐趣的是看到学生的学业和品德在不断提高。教师搞教育科研,不仅使自己走向成才,成为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而且能体验到幸福。
    五、提高社会地位之需要
    在谈到教师的社会职业地位时,教师会普遍感到自己的社会职业地位远不及政府官员、律师、医生、工程师等人的社会职业地位高。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难道教师的职业没有可资比较的专业技术性、学术创造性吗?不是,这里既有人们的传统观念还有国家政策导向等原因(如“文革”期间教师被搞得政治上臭、经济上穷、业务上空),但检讨教师自身的某些做法也有造成社会职业地位不高的一些因素。最近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把我国职业归为8个类,其中人民教师属“专业技术人员”一类(见《共产党员》2000年第十期41页)。可见教师的职业是属于技术性的,是有学术创造性的。
    中国教师多年来总习惯于把自己降低到一个知识传递者的社会角色,他们很少或者根本就不想把自己列入到教育学者,教育专家这个社会角色中来。他们基本满足于传授知识,而不重视在“传道授业”中去提高自己的学术职业地位,这又怎能在社会中树立起自己的专业技术的崇高地位呢?
长久以来,有些老师不安心教育工作,他们对这种职业抱消极态度,每一天都是在前途迷惘、没有希望、怨天尤人的状态下工作。这种状态永远是没有出路的。实践证明:成才的最佳途径是把研究工作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一个人假如在所处的现状里无法成功,那么,即使改换到其他环境也是不容易获得成功的。每个人都有超出自己已发挥出的几倍的能力;任何事情只要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会做成。改变教师职业形象也是同样道理。
 
 
 
 
 
 
 
从平凡的岗位,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我们说教育科研之所以能改变教师的命运是因为教育工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和研究,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工作成绩,而且也能在认识规律中去改造自己,提高自己,从平凡的岗位上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概括起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以下几种需要:
    一、自我提高之需要
通常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有磨道式循环和螺旋式上升两条路可走。
磨道式循环是走一条自我封闭的教学发展道路。它主要靠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就书本讲书本,知识不更新,方法不改造,又不善于总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总是在自我的圈子里往复和循环。沿着这条路使许多教师从黑发干到了白发。虽然兢兢业业,燃尽了蜡烛,抽尽了蚕丝,但教学业绩平平,汗水与成果不成正比。反之,螺旋式上升是教学能力充分发展的道路,所采取的是对外开放,对内改造的策略。对外开放,能广泛学习吸收先进的教改信息与教育教学经验;对内改造,在兼收并蓄别人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大量创新实验和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就形成了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老教材”进入新境界,“老办法”变成新模式,教学能力与水平一个学期一个新台阶,年年岁岁教此书,岁岁年年法不同。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通过科研活动,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就是一个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主要的是能提高能力。
    教育科研课题是一个载体,教师在从课题研究中,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通过讲座、报告、看音像资料、听课、专题评课、交流会等形式提高认识,取得共识,这是一条成才之路。
    有位中学语文教师在谈到自己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实验时说:“回顾十几年的经历,我在教育教学上逐步成熟的过程,就是专心致志搞教育科研的过程。我的体会:第一,搞教研的过程是自己不断丰富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的过程。毫不夸张地说,我现在绝大部分知识的贮备都是跨出校门以后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获得的。书到用时方恨少,搞教育科研时我发现自己底子薄,知识不够,必须多读一点书,子是逼着自己读书、进修,七年里学历上了两个台阶,取得了本科学历。同时,我还认真研读了不少跟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我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促进了业务素质的提高。第二,搞科研的过程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搞教育科研,使我少走弯路,教学能力也迅速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教室就是我的实验室;学生就是我的实验对象,遇到问题随时研究解决。每学期我都要写一两篇教学论文,现在当了校长行政事务多了,但仍坚持笔耕不懈。有了课题研究的任务也就有了压力,有了动力;有了压力和动力,提高也就解决了。”   
从这位老师的亲身经历和成长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是教育科研助了她一臂之力,是教育科研改造了她。能够“利其器”必然便可“善其事”。
    二、提高工作效能之需要
    当前,教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教师责任心很强,业务水平高,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轻,学习质量高;第二类,教师责任心较强,但业务水平一般,或者教学经验欠缺,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重,效果一般;第三类,教师没责任心也没有业务水平,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没负担,自然也没有学习质量。不少教师处于第二类。
    “教师苦、学生累、负担重、效率低”,这是当前一部分中小学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局面呢?对课堂教学缺乏规律性的认识,使其处于盲目状态,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当前的班主任工作就存在着“三多三不够”的现象:一是管事多,管人不够;二是研究事多,研究人不够;三是抓教育的“外化”过程多,抓“内化”过程不够,这都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目前,有些老师画地为牢,满足于当个“教书匠”,在他们看来,就是按部就班,在既定的路子上,亦步亦趋,陈陈相因。教案老老实实地写,甚至去抄现成的教案;作业按时批改,不愿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认为搞科学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搞科研,写论文是好高务远,不务正业。于是乎抢时间、占时间,课堂上照本宣科,面面俱到,学生晕头转向,课后,作业铺天盖地,整得学生无所适从,结果苦了学生害了自己。
    所以,要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变教师的低效率劳动为高效率劳动,就要改革课堂教学,这就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现在评价教师的理念也应改一改。
    过去,在人们的观念中,评价一个教师工作的好坏,主要看工作态度,看教师是不是工作认真、勤勤恳恳、热爱学生,特别是对那些“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埋头苦干的教师,不管是效率如何,成果如何,总是大加赞赏。显而易见,今天,这种完全用工作态度和干劲评价教师的做法应改一改了。
    诚然,人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但是干劲不能代替科学,蛮干不能代替科学,苦干不能代替巧干。我们提倡埋头苦干的精神应和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结合起来。
    三、适应改革发展之需要
    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教育正在深刻变革之中,现在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正在面临挑战。
    2000年“十一”前夕,由《人民教育》编辑部和全国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21世纪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校长论坛在顺义举行。在这个会上,有一个论题就是《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通过讨论,大家认为进入21世纪,教师的角色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必须做如下调整。
    在未来的对世纪中,教师要扮演的角色,第一,是课程导演,也就是学生希望的教练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并给以帮助,使学习事半功倍。第二,是学习评估。学习是一种极为个人化的行为,有很多复杂的个人因素,需要靠老师来判断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到底怎么样,找出效果不好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第三,是生活辅导。当老师的应该承担起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事情,要教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加强个人修养;待人处事,要有同情心,有责任感;懂得爱。也就是要对他们进行怎样做人的教育。教会学生正确与人相处,培养成熟人格,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这是现代社会中最欠缺的东西,是学生做人的基础。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和老师相处的时间最长,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为学生所模仿,无形中对学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第四,是生涯指导,就是对学生一生如何发展作出规划,它不仅是为学生升什么学作规划。时至21世纪,如果学生没在中小学得到关于生涯规划——也就是一生怎样发展的概念,老师应该负很大责任。第五是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者。要在传授课本知识之外,给学生一定的空闲和独处的时间,让学生产生各种富有创意的思维,天马行空,不受限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用适当的方式促进这些潜能的发展。
    从以上可以看出,教师如果在新的时期里还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是要被淘汰的。因此就必须设法去更新自己,改造自己,这就必须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另外,教育体制、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也直接危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教师岗位实行聘任制、合同制,教师的工作也并非是铁饭碗,下岗分流这都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所以教师应有紧迫感、危机感。有人说:“户口是空饭碗,文凭是泥饭碗,能力是铁饭碗,创新能力是金饭碗。”这是很有道理的。假如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断地改造自己,充实自己,真正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科研型”、“创新型”的教师,还愁没饭吃吗?
    四、实现人生价值之需要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回答。即使有一百个人,也会有一百份答卷。
    曾有一位记者问一个 10岁的牧童:“放羊干什么?”/“挣钱”/“挣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孩子”/“生孩子干什么?”/“放羊。”
    悲夫!这便是人生的意义吗?当然,牧童的人生观不免有些幼稚。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思想来苛求他,但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如何使我们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应该是每个人所经常思考的问题。
    有人说:“时间的含金量取决于生命的质量。”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再引申地说,生命的质量又取决于人对社会的创造和贡献。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它的生命质量就越高,他的生命含金量也就越大。
    众所周知,人一生中有两件大事最能标明生命的质量:一是事业的成就;二是婚姻上的美满幸福。而在这二者中,有所作为,实现做人的价值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人问全国优秀班主任于漪老师:“您如何看待生命和生活?”她说:“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生活的道路在于开拓和踏平坎坷。”有人对120个优秀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您一生最大的追求是什么?”119人(占99.2%)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追求是“工作成功,做出贡献。”这些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教师是不无启发的。树立成才的崇高而远大的生活理想和信念,并为之而不懈奋斗,这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生活。
    过去,我们每每赞美教师总是讲教师是园丁、春蚕、红烛,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其实用新的思想和观念来看,这样看待教师的岗位、地位和作用是不够全面的。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教师这个职业对社会而言的外在价值和对自身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就统一在这个创造性上。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教师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如果不仅仅是把知识的传递看做教育的终极目标的话,那么他的工作就会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和能力发出挑战,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和成功的欢乐。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实现良己的人生价值,就不能去当“教书匠”,而要去当“研究员”、在创造中去享受幸福和快乐。
    有位校长说:“一个只能埋头教书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个‘教书匠’。只有既教书,又看路,投身教学改革,才是好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家。”有作为的教师应“志当存高远”不当“教书匠”。要当一个好教师,一个名教师。而要当一个名教师首先要当一个好教师,而要当一个好教师,就一定要搞教育科研。一个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他不能是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二道贩子,而是要把教学的全过程,当作一个创造过程去研究。去走一条学习—教学—科研三结合之路。只有通过这条路,才能实现由“辛苦型”、“经验型”,向“科研型”、“创造型”的转变。
    人生数创造最幸福,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多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荣幸福的道路上来”
    有人曾围绕着教师的“苦乐观”对26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一次调查,结果表明:80%的教师认为最使他们高兴的事就是教学工作中取得成就,最使他们感到有乐趣的是看到学生的学业和品德在不断提高。教师搞教育科研,不仅使自己走向成才,成为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而且能体验到幸福。
    五、提高社会地位之需要
    在谈到教师的社会职业地位时,教师会普遍感到自己的社会职业地位远不及政府官员、律师、医生、工程师等人的社会职业地位高。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难道教师的职业没有可资比较的专业技术性、学术创造性吗?不是,这里既有人们的传统观念还有国家政策导向等原因(如“文革”期间教师被搞得政治上臭、经济上穷、业务上空),但检讨教师自身的某些做法也有造成社会职业地位不高的一些因素。最近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把我国职业归为8个类,其中人民教师属“专业技术人员”一类(见《共产党员》2000年第十期41页)。可见教师的职业是属于技术性的,是有学术创造性的。
    中国教师多年来总习惯于把自己降低到一个知识传递者的社会角色,他们很少或者根本就不想把自己列入到教育学者,教育专家这个社会角色中来。他们基本满足于传授知识,而不重视在“传道授业”中去提高自己的学术职业地位,这又怎能在社会中树立起自己的专业技术的崇高地位呢?
长久以来,有些老师不安心教育工作,他们对这种职业抱消极态度,每一天都是在前途迷惘、没有希望、怨天尤人的状态下工作。这种状态永远是没有出路的。实践证明:成才的最佳途径是把研究工作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一个人假如在所处的现状里无法成功,那么,即使改换到其他环境也是不容易获得成功的。每个人都有超出自己已发挥出的几倍的能力;任何事情只要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会做成。改变教师职业形象也是同样道理。
 
 
 
 
 
 
 
从平凡的岗位,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我们说教育科研之所以能改变教师的命运是因为教育工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和研究,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工作成绩,而且也能在认识规律中去改造自己,提高自己,从平凡的岗位上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概括起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以下几种需要:
    一、自我提高之需要
通常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有磨道式循环和螺旋式上升两条路可走。
磨道式循环是走一条自我封闭的教学发展道路。它主要靠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就书本讲书本,知识不更新,方法不改造,又不善于总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总是在自我的圈子里往复和循环。沿着这条路使许多教师从黑发干到了白发。虽然兢兢业业,燃尽了蜡烛,抽尽了蚕丝,但教学业绩平平,汗水与成果不成正比。反之,螺旋式上升是教学能力充分发展的道路,所采取的是对外开放,对内改造的策略。对外开放,能广泛学习吸收先进的教改信息与教育教学经验;对内改造,在兼收并蓄别人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大量创新实验和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就形成了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老教材”进入新境界,“老办法”变成新模式,教学能力与水平一个学期一个新台阶,年年岁岁教此书,岁岁年年法不同。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通过科研活动,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就是一个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主要的是能提高能力。
    教育科研课题是一个载体,教师在从课题研究中,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通过讲座、报告、看音像资料、听课、专题评课、交流会等形式提高认识,取得共识,这是一条成才之路。
    有位中学语文教师在谈到自己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实验时说:“回顾十几年的经历,我在教育教学上逐步成熟的过程,就是专心致志搞教育科研的过程。我的体会:第一,搞教研的过程是自己不断丰富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的过程。毫不夸张地说,我现在绝大部分知识的贮备都是跨出校门以后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获得的。书到用时方恨少,搞教育科研时我发现自己底子薄,知识不够,必须多读一点书,子是逼着自己读书、进修,七年里学历上了两个台阶,取得了本科学历。同时,我还认真研读了不少跟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我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促进了业务素质的提高。第二,搞科研的过程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搞教育科研,使我少走弯路,教学能力也迅速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教室就是我的实验室;学生就是我的实验对象,遇到问题随时研究解决。每学期我都要写一两篇教学论文,现在当了校长行政事务多了,但仍坚持笔耕不懈。有了课题研究的任务也就有了压力,有了动力;有了压力和动力,提高也就解决了。”   
从这位老师的亲身经历和成长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是教育科研助了她一臂之力,是教育科研改造了她。能够“利其器”必然便可“善其事”。
    二、提高工作效能之需要
    当前,教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教师责任心很强,业务水平高,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轻,学习质量高;第二类,教师责任心较强,但业务水平一般,或者教学经验欠缺,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重,效果一般;第三类,教师没责任心也没有业务水平,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没负担,自然也没有学习质量。不少教师处于第二类。
    “教师苦、学生累、负担重、效率低”,这是当前一部分中小学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局面呢?对课堂教学缺乏规律性的认识,使其处于盲目状态,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当前的班主任工作就存在着“三多三不够”的现象:一是管事多,管人不够;二是研究事多,研究人不够;三是抓教育的“外化”过程多,抓“内化”过程不够,这都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目前,有些老师画地为牢,满足于当个“教书匠”,在他们看来,就是按部就班,在既定的路子上,亦步亦趋,陈陈相因。教案老老实实地写,甚至去抄现成的教案;作业按时批改,不愿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认为搞科学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搞科研,写论文是好高务远,不务正业。于是乎抢时间、占时间,课堂上照本宣科,面面俱到,学生晕头转向,课后,作业铺天盖地,整得学生无所适从,结果苦了学生害了自己。
    所以,要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变教师的低效率劳动为高效率劳动,就要改革课堂教学,这就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现在评价教师的理念也应改一改。
    过去,在人们的观念中,评价一个教师工作的好坏,主要看工作态度,看教师是不是工作认真、勤勤恳恳、热爱学生,特别是对那些“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埋头苦干的教师,不管是效率如何,成果如何,总是大加赞赏。显而易见,今天,这种完全用工作态度和干劲评价教师的做法应改一改了。
    诚然,人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但是干劲不能代替科学,蛮干不能代替科学,苦干不能代替巧干。我们提倡埋头苦干的精神应和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结合起来。
    三、适应改革发展之需要
    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教育正在深刻变革之中,现在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正在面临挑战。
    2000年“十一”前夕,由《人民教育》编辑部和全国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21世纪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校长论坛在顺义举行。在这个会上,有一个论题就是《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通过讨论,大家认为进入21世纪,教师的角色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必须做如下调整。
    在未来的对世纪中,教师要扮演的角色,第一,是课程导演,也就是学生希望的教练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并给以帮助,使学习事半功倍。第二,是学习评估。学习是一种极为个人化的行为,有很多复杂的个人因素,需要靠老师来判断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到底怎么样,找出效果不好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第三,是生活辅导。当老师的应该承担起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事情,要教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加强个人修养;待人处事,要有同情心,有责任感;懂得爱。也就是要对他们进行怎样做人的教育。教会学生正确与人相处,培养成熟人格,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这是现代社会中最欠缺的东西,是学生做人的基础。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和老师相处的时间最长,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为学生所模仿,无形中对学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第四,是生涯指导,就是对学生一生如何发展作出规划,它不仅是为学生升什么学作规划。时至21世纪,如果学生没在中小学得到关于生涯规划——也就是一生怎样发展的概念,老师应该负很大责任。第五是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者。要在传授课本知识之外,给学生一定的空闲和独处的时间,让学生产生各种富有创意的思维,天马行空,不受限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用适当的方式促进这些潜能的发展。
    从以上可以看出,教师如果在新的时期里还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是要被淘汰的。因此就必须设法去更新自己,改造自己,这就必须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另外,教育体制、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也直接危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教师岗位实行聘任制、合同制,教师的工作也并非是铁饭碗,下岗分流这都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所以教师应有紧迫感、危机感。有人说:“户口是空饭碗,文凭是泥饭碗,能力是铁饭碗,创新能力是金饭碗。”这是很有道理的。假如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断地改造自己,充实自己,真正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科研型”、“创新型”的教师,还愁没饭吃吗?
    四、实现人生价值之需要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回答。即使有一百个人,也会有一百份答卷。
    曾有一位记者问一个 10岁的牧童:“放羊干什么?”/“挣钱”/“挣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孩子”/“生孩子干什么?”/“放羊。”
    悲夫!这便是人生的意义吗?当然,牧童的人生观不免有些幼稚。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思想来苛求他,但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如何使我们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应该是每个人所经常思考的问题。
    有人说:“时间的含金量取决于生命的质量。”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再引申地说,生命的质量又取决于人对社会的创造和贡献。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它的生命质量就越高,他的生命含金量也就越大。
    众所周知,人一生中有两件大事最能标明生命的质量:一是事业的成就;二是婚姻上的美满幸福。而在这二者中,有所作为,实现做人的价值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人问全国优秀班主任于漪老师:“您如何看待生命和生活?”她说:“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生活的道路在于开拓和踏平坎坷。”有人对120个优秀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您一生最大的追求是什么?”119人(占99.2%)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追求是“工作成功,做出贡献。”这些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教师是不无启发的。树立成才的崇高而远大的生活理想和信念,并为之而不懈奋斗,这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生活。
    过去,我们每每赞美教师总是讲教师是园丁、春蚕、红烛,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其实用新的思想和观念来看,这样看待教师的岗位、地位和作用是不够全面的。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教师这个职业对社会而言的外在价值和对自身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就统一在这个创造性上。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教师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如果不仅仅是把知识的传递看做教育的终极目标的话,那么他的工作就会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和能力发出挑战,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和成功的欢乐。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实现良己的人生价值,就不能去当“教书匠”,而要去当“研究员”、在创造中去享受幸福和快乐。
    有位校长说:“一个只能埋头教书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个‘教书匠’。只有既教书,又看路,投身教学改革,才是好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家。”有作为的教师应“志当存高远”不当“教书匠”。要当一个好教师,一个名教师。而要当一个名教师首先要当一个好教师,而要当一个好教师,就一定要搞教育科研。一个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他不能是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二道贩子,而是要把教学的全过程,当作一个创造过程去研究。去走一条学习—教学—科研三结合之路。只有通过这条路,才能实现由“辛苦型”、“经验型”,向“科研型”、“创造型”的转变。
    人生数创造最幸福,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多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荣幸福的道路上来”
    有人曾围绕着教师的“苦乐观”对26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一次调查,结果表明:80%的教师认为最使他们高兴的事就是教学工作中取得成就,最使他们感到有乐趣的是看到学生的学业和品德在不断提高。教师搞教育科研,不仅使自己走向成才,成为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而且能体验到幸福。
    五、提高社会地位之需要
    在谈到教师的社会职业地位时,教师会普遍感到自己的社会职业地位远不及政府官员、律师、医生、工程师等人的社会职业地位高。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难道教师的职业没有可资比较的专业技术性、学术创造性吗?不是,这里既有人们的传统观念还有国家政策导向等原因(如“文革”期间教师被搞得政治上臭、经济上穷、业务上空),但检讨教师自身的某些做法也有造成社会职业地位不高的一些因素。最近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把我国职业归为8个类,其中人民教师属“专业技术人员”一类(见《共产党员》2000年第十期41页)。可见教师的职业是属于技术性的,是有学术创造性的。
    中国教师多年来总习惯于把自己降低到一个知识传递者的社会角色,他们很少或者根本就不想把自己列入到教育学者,教育专家这个社会角色中来。他们基本满足于传授知识,而不重视在“传道授业”中去提高自己的学术职业地位,这又怎能在社会中树立起自己的专业技术的崇高地位呢?
长久以来,有些老师不安心教育工作,他们对这种职业抱消极态度,每一天都是在前途迷惘、没有希望、怨天尤人的状态下工作。这种状态永远是没有出路的。实践证明:成才的最佳途径是把研究工作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一个人假如在所处的现状里无法成功,那么,即使改换到其他环境也是不容易获得成功的。每个人都有超出自己已发挥出的几倍的能力;任何事情只要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会做成。改变教师职业形象也是同样道理。
 
 
 
 
 
 
 
从平凡的岗位,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我们说教育科研之所以能改变教师的命运是因为教育工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和研究,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工作成绩,而且也能在认识规律中去改造自己,提高自己,从平凡的岗位上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概括起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以下几种需要:
    一、自我提高之需要
通常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有磨道式循环和螺旋式上升两条路可走。
磨道式循环是走一条自我封闭的教学发展道路。它主要靠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就书本讲书本,知识不更新,方法不改造,又不善于总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总是在自我的圈子里往复和循环。沿着这条路使许多教师从黑发干到了白发。虽然兢兢业业,燃尽了蜡烛,抽尽了蚕丝,但教学业绩平平,汗水与成果不成正比。反之,螺旋式上升是教学能力充分发展的道路,所采取的是对外开放,对内改造的策略。对外开放,能广泛学习吸收先进的教改信息与教育教学经验;对内改造,在兼收并蓄别人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大量创新实验和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就形成了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老教材”进入新境界,“老办法”变成新模式,教学能力与水平一个学期一个新台阶,年年岁岁教此书,岁岁年年法不同。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通过科研活动,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就是一个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主要的是能提高能力。
    教育科研课题是一个载体,教师在从课题研究中,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通过讲座、报告、看音像资料、听课、专题评课、交流会等形式提高认识,取得共识,这是一条成才之路。
    有位中学语文教师在谈到自己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实验时说:“回顾十几年的经历,我在教育教学上逐步成熟的过程,就是专心致志搞教育科研的过程。我的体会:第一,搞教研的过程是自己不断丰富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的过程。毫不夸张地说,我现在绝大部分知识的贮备都是跨出校门以后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获得的。书到用时方恨少,搞教育科研时我发现自己底子薄,知识不够,必须多读一点书,子是逼着自己读书、进修,七年里学历上了两个台阶,取得了本科学历。同时,我还认真研读了不少跟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我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促进了业务素质的提高。第二,搞科研的过程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搞教育科研,使我少走弯路,教学能力也迅速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教室就是我的实验室;学生就是我的实验对象,遇到问题随时研究解决。每学期我都要写一两篇教学论文,现在当了校长行政事务多了,但仍坚持笔耕不懈。有了课题研究的任务也就有了压力,有了动力;有了压力和动力,提高也就解决了。”   
从这位老师的亲身经历和成长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是教育科研助了她一臂之力,是教育科研改造了她。能够“利其器”必然便可“善其事”。
    二、提高工作效能之需要
    当前,教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教师责任心很强,业务水平高,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轻,学习质量高;第二类,教师责任心较强,但业务水平一般,或者教学经验欠缺,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重,效果一般;第三类,教师没责任心也没有业务水平,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没负担,自然也没有学习质量。不少教师处于第二类。
    “教师苦、学生累、负担重、效率低”,这是当前一部分中小学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局面呢?对课堂教学缺乏规律性的认识,使其处于盲目状态,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当前的班主任工作就存在着“三多三不够”的现象:一是管事多,管人不够;二是研究事多,研究人不够;三是抓教育的“外化”过程多,抓“内化”过程不够,这都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目前,有些老师画地为牢,满足于当个“教书匠”,在他们看来,就是按部就班,在既定的路子上,亦步亦趋,陈陈相因。教案老老实实地写,甚至去抄现成的教案;作业按时批改,不愿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认为搞科学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搞科研,写论文是好高务远,不务正业。于是乎抢时间、占时间,课堂上照本宣科,面面俱到,学生晕头转向,课后,作业铺天盖地,整得学生无所适从,结果苦了学生害了自己。
    所以,要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变教师的低效率劳动为高效率劳动,就要改革课堂教学,这就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现在评价教师的理念也应改一改。
    过去,在人们的观念中,评价一个教师工作的好坏,主要看工作态度,看教师是不是工作认真、勤勤恳恳、热爱学生,特别是对那些“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埋头苦干的教师,不管是效率如何,成果如何,总是大加赞赏。显而易见,今天,这种完全用工作态度和干劲评价教师的做法应改一改了。
    诚然,人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但是干劲不能代替科学,蛮干不能代替科学,苦干不能代替巧干。我们提倡埋头苦干的精神应和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结合起来。
    三、适应改革发展之需要
    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教育正在深刻变革之中,现在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正在面临挑战。
    2000年“十一”前夕,由《人民教育》编辑部和全国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21世纪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校长论坛在顺义举行。在这个会上,有一个论题就是《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通过讨论,大家认为进入21世纪,教师的角色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必须做如下调整。
    在未来的对世纪中,教师要扮演的角色,第一,是课程导演,也就是学生希望的教练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并给以帮助,使学习事半功倍。第二,是学习评估。学习是一种极为个人化的行为,有很多复杂的个人因素,需要靠老师来判断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到底怎么样,找出效果不好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第三,是生活辅导。当老师的应该承担起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事情,要教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加强个人修养;待人处事,要有同情心,有责任感;懂得爱。也就是要对他们进行怎样做人的教育。教会学生正确与人相处,培养成熟人格,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这是现代社会中最欠缺的东西,是学生做人的基础。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和老师相处的时间最长,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为学生所模仿,无形中对学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第四,是生涯指导,就是对学生一生如何发展作出规划,它不仅是为学生升什么学作规划。时至21世纪,如果学生没在中小学得到关于生涯规划——也就是一生怎样发展的概念,老师应该负很大责任。第五是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者。要在传授课本知识之外,给学生一定的空闲和独处的时间,让学生产生各种富有创意的思维,天马行空,不受限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用适当的方式促进这些潜能的发展。
    从以上可以看出,教师如果在新的时期里还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是要被淘汰的。因此就必须设法去更新自己,改造自己,这就必须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另外,教育体制、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也直接危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教师岗位实行聘任制、合同制,教师的工作也并非是铁饭碗,下岗分流这都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所以教师应有紧迫感、危机感。有人说:“户口是空饭碗,文凭是泥饭碗,能力是铁饭碗,创新能力是金饭碗。”这是很有道理的。假如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断地改造自己,充实自己,真正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科研型”、“创新型”的教师,还愁没饭吃吗?
    四、实现人生价值之需要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回答。即使有一百个人,也会有一百份答卷。
    曾有一位记者问一个 10岁的牧童:“放羊干什么?”/“挣钱”/“挣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孩子”/“生孩子干什么?”/“放羊。”
    悲夫!这便是人生的意义吗?当然,牧童的人生观不免有些幼稚。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思想来苛求他,但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如何使我们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应该是每个人所经常思考的问题。
    有人说:“时间的含金量取决于生命的质量。”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再引申地说,生命的质量又取决于人对社会的创造和贡献。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它的生命质量就越高,他的生命含金量也就越大。
    众所周知,人一生中有两件大事最能标明生命的质量:一是事业的成就;二是婚姻上的美满幸福。而在这二者中,有所作为,实现做人的价值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人问全国优秀班主任于漪老师:“您如何看待生命和生活?”她说:“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生活的道路在于开拓和踏平坎坷。”有人对120个优秀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您一生最大的追求是什么?”119人(占99.2%)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追求是“工作成功,做出贡献。”这些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教师是不无启发的。树立成才的崇高而远大的生活理想和信念,并为之而不懈奋斗,这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生活。
    过去,我们每每赞美教师总是讲教师是园丁、春蚕、红烛,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其实用新的思想和观念来看,这样看待教师的岗位、地位和作用是不够全面的。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教师这个职业对社会而言的外在价值和对自身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就统一在这个创造性上。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教师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如果不仅仅是把知识的传递看做教育的终极目标的话,那么他的工作就会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和能力发出挑战,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和成功的欢乐。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实现良己的人生价值,就不能去当“教书匠”,而要去当“研究员”、在创造中去享受幸福和快乐。
    有位校长说:“一个只能埋头教书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个‘教书匠’。只有既教书,又看路,投身教学改革,才是好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家。”有作为的教师应“志当存高远”不当“教书匠”。要当一个好教师,一个名教师。而要当一个名教师首先要当一个好教师,而要当一个好教师,就一定要搞教育科研。一个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他不能是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二道贩子,而是要把教学的全过程,当作一个创造过程去研究。去走一条学习—教学—科研三结合之路。只有通过这条路,才能实现由“辛苦型”、“经验型”,向“科研型”、“创造型”的转变。
    人生数创造最幸福,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多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荣幸福的道路上来”
    有人曾围绕着教师的“苦乐观”对26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一次调查,结果表明:80%的教师认为最使他们高兴的事就是教学工作中取得成就,最使他们感到有乐趣的是看到学生的学业和品德在不断提高。教师搞教育科研,不仅使自己走向成才,成为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而且能体验到幸福。
    五、提高社会地位之需要
    在谈到教师的社会职业地位时,教师会普遍感到自己的社会职业地位远不及政府官员、律师、医生、工程师等人的社会职业地位高。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难道教师的职业没有可资比较的专业技术性、学术创造性吗?不是,这里既有人们的传统观念还有国家政策导向等原因(如“文革”期间教师被搞得政治上臭、经济上穷、业务上空),但检讨教师自身的某些做法也有造成社会职业地位不高的一些因素。最近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把我国职业归为8个类,其中人民教师属“专业技术人员”一类(见《共产党员》2000年第十期41页)。可见教师的职业是属于技术性的,是有学术创造性的。
    中国教师多年来总习惯于把自己降低到一个知识传递者的社会角色,他们很少或者根本就不想把自己列入到教育学者,教育专家这个社会角色中来。他们基本满足于传授知识,而不重视在“传道授业”中去提高自己的学术职业地位,这又怎能在社会中树立起自己的专业技术的崇高地位呢?
长久以来,有些老师不安心教育工作,他们对这种职业抱消极态度,每一天都是在前途迷惘、没有希望、怨天尤人的状态下工作。这种状态永远是没有出路的。实践证明:成才的最佳途径是把研究工作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一个人假如在所处的现状里无法成功,那么,即使改换到其他环境也是不容易获得成功的。每个人都有超出自己已发挥出的几倍的能力;任何事情只要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会做成。改变教师职业形象也是同样道理。
 
 
 
 
 
 
 
从平凡的岗位,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我们说教育科研之所以能改变教师的命运是因为教育工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和研究,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工作成绩,而且也能在认识规律中去改造自己,提高自己,从平凡的岗位上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概括起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以下几种需要:
    一、自我提高之需要
通常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有磨道式循环和螺旋式上升两条路可走。
磨道式循环是走一条自我封闭的教学发展道路。它主要靠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就书本讲书本,知识不更新,方法不改造,又不善于总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总是在自我的圈子里往复和循环。沿着这条路使许多教师从黑发干到了白发。虽然兢兢业业,燃尽了蜡烛,抽尽了蚕丝,但教学业绩平平,汗水与成果不成正比。反之,螺旋式上升是教学能力充分发展的道路,所采取的是对外开放,对内改造的策略。对外开放,能广泛学习吸收先进的教改信息与教育教学经验;对内改造,在兼收并蓄别人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大量创新实验和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就形成了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老教材”进入新境界,“老办法”变成新模式,教学能力与水平一个学期一个新台阶,年年岁岁教此书,岁岁年年法不同。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通过科研活动,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就是一个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主要的是能提高能力。
    教育科研课题是一个载体,教师在从课题研究中,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通过讲座、报告、看音像资料、听课、专题评课、交流会等形式提高认识,取得共识,这是一条成才之路。
    有位中学语文教师在谈到自己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实验时说:“回顾十几年的经历,我在教育教学上逐步成熟的过程,就是专心致志搞教育科研的过程。我的体会:第一,搞教研的过程是自己不断丰富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的过程。毫不夸张地说,我现在绝大部分知识的贮备都是跨出校门以后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获得的。书到用时方恨少,搞教育科研时我发现自己底子薄,知识不够,必须多读一点书,子是逼着自己读书、进修,七年里学历上了两个台阶,取得了本科学历。同时,我还认真研读了不少跟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我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促进了业务素质的提高。第二,搞科研的过程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搞教育科研,使我少走弯路,教学能力也迅速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教室就是我的实验室;学生就是我的实验对象,遇到问题随时研究解决。每学期我都要写一两篇教学论文,现在当了校长行政事务多了,但仍坚持笔耕不懈。有了课题研究的任务也就有了压力,有了动力;有了压力和动力,提高也就解决了。”   
从这位老师的亲身经历和成长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是教育科研助了她一臂之力,是教育科研改造了她。能够“利其器”必然便可“善其事”。
    二、提高工作效能之需要
    当前,教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教师责任心很强,业务水平高,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轻,学习质量高;第二类,教师责任心较强,但业务水平一般,或者教学经验欠缺,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负担重,效果一般;第三类,教师没责任心也没有业务水平,受教于他的门下,学生没负担,自然也没有学习质量。不少教师处于第二类。
    “教师苦、学生累、负担重、效率低”,这是当前一部分中小学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局面呢?对课堂教学缺乏规律性的认识,使其处于盲目状态,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当前的班主任工作就存在着“三多三不够”的现象:一是管事多,管人不够;二是研究事多,研究人不够;三是抓教育的“外化”过程多,抓“内化”过程不够,这都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目前,有些老师画地为牢,满足于当个“教书匠”,在他们看来,就是按部就班,在既定的路子上,亦步亦趋,陈陈相因。教案老老实实地写,甚至去抄现成的教案;作业按时批改,不愿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认为搞科学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搞科研,写论文是好高务远,不务正业。于是乎抢时间、占时间,课堂上照本宣科,面面俱到,学生晕头转向,课后,作业铺天盖地,整得学生无所适从,结果苦了学生害了自己。
    所以,要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变教师的低效率劳动为高效率劳动,就要改革课堂教学,这就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现在评价教师的理念也应改一改。
    过去,在人们的观念中,评价一个教师工作的好坏,主要看工作态度,看教师是不是工作认真、勤勤恳恳、热爱学生,特别是对那些“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埋头苦干的教师,不管是效率如何,成果如何,总是大加赞赏。显而易见,今天,这种完全用工作态度和干劲评价教师的做法应改一改了。
    诚然,人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但是干劲不能代替科学,蛮干不能代替科学,苦干不能代替巧干。我们提倡埋头苦干的精神应和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结合起来。
    三、适应改革发展之需要
    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教育正在深刻变革之中,现在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正在面临挑战。
    2000年“十一”前夕,由《人民教育》编辑部和全国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21世纪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校长论坛在顺义举行。在这个会上,有一个论题就是《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通过讨论,大家认为进入21世纪,教师的角色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必须做如下调整。
    在未来的对世纪中,教师要扮演的角色,第一,是课程导演,也就是学生希望的教练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并给以帮助,使学习事半功倍。第二,是学习评估。学习是一种极为个人化的行为,有很多复杂的个人因素,需要靠老师来判断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到底怎么样,找出效果不好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第三,是生活辅导。当老师的应该承担起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事情,要教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加强个人修养;待人处事,要有同情心,有责任感;懂得爱。也就是要对他们进行怎样做人的教育。教会学生正确与人相处,培养成熟人格,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这是现代社会中最欠缺的东西,是学生做人的基础。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和老师相处的时间最长,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为学生所模仿,无形中对学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第四,是生涯指导,就是对学生一生如何发展作出规划,它不仅是为学生升什么学作规划。时至21世纪,如果学生没在中小学得到关于生涯规划——也就是一生怎样发展的概念,老师应该负很大责任。第五是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者。要在传授课本知识之外,给学生一定的空闲和独处的时间,让学生产生各种富有创意的思维,天马行空,不受限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用适当的方式促进这些潜能的发展。
    从以上可以看出,教师如果在新的时期里还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是要被淘汰的。因此就必须设法去更新自己,改造自己,这就必须要借助于教育科研。
    另外,教育体制、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也直接危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教师岗位实行聘任制、合同制,教师的工作也并非是铁饭碗,下岗分流这都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所以教师应有紧迫感、危机感。有人说:“户口是空饭碗,文凭是泥饭碗,能力是铁饭碗,创新能力是金饭碗。”这是很有道理的。假如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断地改造自己,充实自己,真正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科研型”、“创新型”的教师,还愁没饭吃吗?
    四、实现人生价值之需要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回答。即使有一百个人,也会有一百份答卷。
    曾有一位记者问一个 10岁的牧童:“放羊干什么?”/“挣钱”/“挣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孩子”/“生孩子干什么?”/“放羊。”
    悲夫!这便是人生的意义吗?当然,牧童的人生观不免有些幼稚。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思想来苛求他,但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如何使我们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应该是每个人所经常思考的问题。
    有人说:“时间的含金量取决于生命的质量。”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再引申地说,生命的质量又取决于人对社会的创造和贡献。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它的生命质量就越高,他的生命含金量也就越大。
    众所周知,人一生中有两件大事最能标明生命的质量:一是事业的成就;二是婚姻上的美满幸福。而在这二者中,有所作为,实现做人的价值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人问全国优秀班主任于漪老师:“您如何看待生命和生活?”她说:“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生活的道路在于开拓和踏平坎坷。”有人对120个优秀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您一生最大的追求是什么?”119人(占99.2%)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追求是“工作成功,做出贡献。”这些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教师是不无启发的。树立成才的崇高而远大的生活理想和信念,并为之而不懈奋斗,这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生活。
    过去,我们每每赞美教师总是讲教师是园丁、春蚕、红烛,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其实用新的思想和观念来看,这样看待教师的岗位、地位和作用是不够全面的。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教师这个职业对社会而言的外在价值和对自身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就统一在这个创造性上。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教师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如果不仅仅是把知识的传递看做教育的终极目标的话,那么他的工作就会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和能力发出挑战,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和成功的欢乐。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实现良己的人生价值,就不能去当“教书匠”,而要去当“研究员”、在创造中去享受幸福和快乐。
    有位校长说:“一个只能埋头教书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个‘教书匠’。只有既教书,又看路,投身教学改革,才是好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家。”有作为的教师应“志当存高远”不当“教书匠”。要当一个好教师,一个名教师。而要当一个名教师首先要当一个好教师,而要当一个好教师,就一定要搞教育科研。一个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他不能是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二道贩子,而是要把教学的全过程,当作一个创造过程去研究。去走一条学习—教学—科研三结合之路。只有通过这条路,才能实现由“辛苦型”、“经验型”,向“科研型”、“创造型”的转变。
    人生数创造最幸福,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多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荣幸福的道路上来”
    有人曾围绕着教师的“苦乐观”对26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一次调查,结果表明:80%的教师认为最使他们高兴的事就是教学工作中取得成就,最使他们感到有乐趣的是看到学生的学业和品德在不断提高。教师搞教育科研,不仅使自己走向成才,成为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而且能体验到幸福。
    五、提高社会地位之需要
    在谈到教师的社会职业地位时,教师会普遍感到自己的社会职业地位远不及政府官员、律师、医生、工程师等人的社会职业地位高。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难道教师的职业没有可资比较的专业技术性、学术创造性吗?不是,这里既有人们的传统观念还有国家政策导向等原因(如“文革”期间教师被搞得政治上臭、经济上穷、业务上空),但检讨教师自身的某些做法也有造成社会职业地位不高的一些因素。最近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把我国职业归为8个类,其中人民教师属“专业技术人员”一类(见《共产党员》2000年第十期41页)。可见教师的职业是属于技术性的,是有学术创造性的。
    中国教师多年来总习惯于把自己降低到一个知识传递者的社会角色,他们很少或者根本就不想把自己列入到教育学者,教育专家这个社会角色中来。他们基本满足于传授知识,而不重视在“传道授业”中去提高自己的学术职业地位,这又怎能在社会中树立起自己的专业技术的崇高地位呢?
长久以来,有些老师不安心教育工作,他们对这种职业抱消极态度,每一天都是在前途迷惘、没有希望、怨天尤人的状态下工作。这种状态永远是没有出路的。实践证明:成才的最佳途径是把研究工作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一个人假如在所处的现状里无法成功,那么,即使改换到其他环境也是不容易获得成功的。每个人都有超出自己已发挥出的几倍的能力;任何事情只要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会做成。改变教师职业形象也是同样道理。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