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学理念下有关教学设计的几个思考
发布者:cj_sfy 发布时间:2010-06-17 09:53:27 点击数:
听了几节信息技术的研讨课,感觉当前正在进行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使广大教师教学思想得以很大的改变,打破了以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过去旧的教育观念,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而现在大多数教师都能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和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使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教学,以活动式、探究式、分层教学为主,重视教学的多向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做的更多更细,教学准备更多面更丰富,对教师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而教学设计上也更要下功夫。我们的教师在这些方面确实做了很多工作,效果也是很明显的,下面就一些我有感触的几个细节,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1、关于教学情境的设计:
在现在的教学设计中,老师都会设计一个或多个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感知,引起他们学习的高涨热情和兴趣,但如何算是一个好的情境设计呢?首先让我们对比一下下面两节课教师所设计的情境。
教学内容同样是WINDOWS中画笔教学的图块操作。
第一个教师设计的是出示一张学生的照片,任务一是将这张照片放入到旁边的相框里面。由于相框小于照片本身,就要求学生学习图块的移动和缩放。任务二是要求把这张照片进行翻转,让本来冲左的脸冲右。
第二个教师设计制作了FLASH的课件,内容是哈里波特,他的魔法棒丢了,校长给了他一张破碎的地图,可以依图找到魔法棒。可图撕成了几块,要求学生进行组合。这就用到了图块的移动和旋转。有了图,找到了一座城堡,可城堡的大门是关闭的,要把几块宝石放到相应的位置上门才能打开。宝石形状不一,大小也不完全符合要求,练习了图块的移动和缩放。成功破解大门的密码,进入城堡中,终于找到了他的魔法棒。
两个教学设计都有情境,相比之下,还是很有差距的。
就趣味性而言,第一个平淡无奇,第二个却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全吸引过来,整节课上没有注意力走神的学生,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就完整性而言,第一个设计两个任务都围绕一张照片,也算是一个主题,只是两个任务感觉关系不是很紧凑;第二个设计有头有尾,情节连贯,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就任务的合理性而言,第一个任务是现实生活中的情况,我们会拿它与真实的生活去比对,就可能产生一些问题:生活中的照片和相框不一样大,我们只能裁去多余的部分,要么就要到专业照像的地方去重新洗一张小些的,自己能这样把原来完整的照片整体变小吗?还有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让照片中本来冲左的人物冲右呢?细细想来,这些确实不太合理。而第二个任务发生在魔幻的背景中,既然不是真实的,可开发的空间就大多了,一切皆有可能,同时这两个任务也非常符合魔法类故事的情节,合理而自然。
就制作难度来讲,第一个情境教师课前准备容易,制作简单,可行性强,这应该算是一个优点。第二个设计课件制作麻烦,教师必须会使用FLASH软件,而且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可行性差一点。但正是一节好课所必须付出的努力。本课件图片精美,声音效果逼真,影音配合恰到好处,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设计。
综上所述,我认为教学情境要注意完整性,要有始有终;注意趣味性,尽量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任务设计要合理,要讲的通,不能太生硬;可行性尽可能的要高些。当然有时非常态教学中,如研讨课、观摩课,制作设计课件要下很大功夫也是正常的。
2、关于任务的设置:
“任务驱动法”的出发点是,抓住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以信息处理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对象,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实现方式为线索,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于学科的学习应用中的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带动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理论联系于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独立意识和协作精神。
任务驱动教学法已深入信息技术教师的内心,现在的课基本上都采用这一方法进行教学。在任务的设置上,有的重点突出,有的针对性强,有的设计巧妙,不乏很有新意的创造。不过有的任务,我认为有的地方值得商榷。
比如在讲画笔教学中有个老师讲图形的翻转和旋转时,设计了这样的任务:在门上贴春联,两幅春联一个是正确的,一个全是反字,要求学生使用翻转功能把文字正过来。本身的设计初衷是好的,学生要想完成任务,就要学习、掌握翻转的操作方法。不过我要问:我们什么时候可能看到这样的春联呢?如果字是上下倒着的,我们可以说是主人马虎,字贴倒了,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出现反字的现象啊?真要反贴的话字是反了,可是纸不是透明的,我们只能看到红纸的背面,反字被贴在墙面上,我们是不可能看到的。所以这样的任务,为了突出教学目的,进行牵强的设计,让人感觉是为了任务而任务,细细思考,便漏洞百出了。
我们设计的任务既要完成教学目标,又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也要真实合理。有的教学要点确实不好设计出符合这两条的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用心观察生活。比如刚才的那个对文字进行翻转,真的就没有生活中的例子了吗?我想了一下,不妨这样设计。把“福”字或别的文字贴在玻璃窗上(窗子是关闭的,此时字是正常的。而且窗户是非推拉式的),外面画上些白雪和明亮的太阳,设计成冬天里的大晴天,要求学生改成打开窗子为室内进行换气的图画,你想,正常的话,窗户打开了,字是不是翻转过来了?
所以,任务的设计绝不是随手抓一个就用,是真的需要老师们去思索的,尽量做到目的明确,同时兼具真实性,不要为任务而任务。
3、关于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运用:
在教学中,老师们都尽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互助学习、合作学习等,同时尽量避免教师讲解和演示。这样是好的,但教师讲解和演示真的要彻底摒弃?我想从课上使用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来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1) 所谓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学条件下能够主动地进行学习,是和被动学习相对而言的。自主学习应体现在"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等方面。这是一个理想的境界,最终的目标。
信息技术学科中自主学习可以使用多种方式,看书、上网浏览、查阅资料、看课件或教程等都是自主学习。在课上有的老师做了导学或教程类的课件,让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做成幻灯片,在里面插上一步步操作的图片,要点哪个钮就用红圈圈上,一目了然。让学生自己去看应该如何操作。然后再跟着做。类似这种方法我在自己的教学中也曾使用过,不过我是做的视频,让学生看操作的影片。
不错,这确实是自主学习,但分析其本质,其实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演示。只是由老师的演示变成了由计算机演示。教师演示有它的优点:速度是快慢有度的,特别是在演示的同时,教师会强调重难点,或反复重复重难点,针对性更强。而计算机演示虽然是一种新方法,同时有它的优势――由学生自己操作,兴趣性强,可以反复看,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不知道重难点应该在哪?他不一定会反复看这里,可能他看一遍就认为自己会了,但当他真正自己去做任务时,才发现还有问题,再回来看。对于学习习惯不是很好的学生,他甚至不一定会认真看,遇到问题也不一定会回头再学。效果说不定还不如传统的老师演示呢!
难道新兴的事物不如传统的教学模式吗?我们还要走回过去的老路吗?我认为不应这样绝对地看问题,不能非此即彼,应该二者兼收。传统的教学方式既然能够被延用这么长时间,它必然有其合理性、优越性。新生事物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当然也具备先进性。我们应该二者结合,扬长避短,形成最佳组合。
具体应用上我认为老师可以制作学生的学习课件或教程,同时教师要深钻教材,找准重难点。在学生自主学习课件时后可以让学生说说遇到什么困难没有?应该如何解决?对于有难度的地方,教师要大胆地去演示,对于学生讲不清的地方,教师也要大胆地进行讲解。然后学生再去操作,还有问题,可以同时辅以课件进行自主学习,有目的地去查找解决的方法。这样结合的教学,我认为既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守旧僵化。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导,而不能完全跟着学生在后面跑,导的作用要突出,要少而精,要适时适当。
另外,教师还要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课本对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应起到主导作用,而课件要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将两者的关系混淆。自主学习也要重点在课本,或制作的课件要遵循课本教材,学生使用课件,实际也是在变相使用课本。
(2) 所谓的探究性学习
现在大部分信息技术课上,学习新知的时候,教师都会让学生先去探究,去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根据新的教学理念,这无疑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不少老师只要是新授时,都要让学生去探究,然后由个别成功的学生演示给其他学生看,其他学生再照着他的样子去完成任务。这几乎成了模式。
我们首先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学习都适合让学生去探究呢?有的知识比较难,一般学生很难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课上我们花费了时间,却没有学生能够探出结果,怎么办?然后改成教师去讲解吗?那我们当初就不如不让学生去探究这一问题。
每个班里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是很悬殊的,总有那么几个尖子生,教材中要学习的内容,还没学早就会了,所以探究时,他们轻车熟路,很快就解决了任务,而大部分学生可能此时还没有头绪。老师让这些好学生演示后,大部分学生真的就学会了吗?这不还是演示法教学吗?只不过由原来的老师演示换成了个别学生演示。同是演示,作用效果却是不一样的。学生演示,包括边演示边说做法,都是平平顺顺一路下来,学生不知道重难点,就算知道也不知强调或讲不清楚,其他学生掌握的绝不如老师演示加讲解的好,问题在接下来的任务中就应该会体现出来了。
有人会说大部分学生没探究出结果没关系,主要是我们让学生去探究了。这话不错,可是效果呢?如果题目太难或很多学生都搞不出结果来,第一是用掉了课上宝贵的时间。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在很多学校中的事实是一般一周只安排一次,原来不多的时间就在所谓的这探究中过去了。第二有的学生总也探不出个所以然来,时间长了,总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势必要失去兴趣,接下来就是对这一学科失去兴趣,这是可怕的,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第三就算有学生探出了究竟,他的讲解走的还是原来讲解示范的老路,而且是效果不如老路,其他学生听得懂的照葫芦画瓢,听不懂的不一定敢再提出来,无头绪的乱试,全班整体的教学目标将不能完成。
综上分析,我认为不要一概而论地什么都去探究,要掌握好教学内容,备好教材同时备好学生。内容相对浅显的,可以让学生去探究;学生整体能力强的,可以多探究。同时探究过程中还是与教师的引导密不可分,关键时刻的一丝点拨,便会起到峰回路转的效果。尖子生示范以后,重点难点老师如果觉得没讲透还是有必要再次强调的。
总之,传统的东西不全是糟粕,其中老旧的、过时的、落后的,我们要彻底地摒弃,毫不犹豫;但实用的、有效的、精华的,我们还要保留。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进步。教学改革之路既漫长又艰辛,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当然会走一些弯路,多总结经验,多找问题的根源,改偏以正同时又不能矫枉过正,就能接近成功的目的地。改革的路我们会一无返顾地走下去,吸收前人的优点,正确审视自己,一步步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