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课堂讲授的思考
发布者:cj_sfy 发布时间:2010-05-25 10:08:30 点击数: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老师们能够理解课程改革不仅仅表现为文本的变化,如课程标准替代教学大纲、新教材替代旧教材,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等新的教学方式。在调研中发现两种情况,一是在观摩课、研讨课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探究、小组合作等新的教学方式,但有时使用不当,双基没有得到落实。二是在常态下的课,绝大多数教师运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可以说,对讲授法口头上否定着,实际上使用着。为什么会存在这种情况?对讲授法如何创造性运用[7]?这需要我们对讲授法进行新的思考。
一、讲授法的特点
目前,讲授法仍占据大部分课堂。讲授法之所以被教师广泛地使用,这恐怕源于讲授法具有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优点。首先,讲授法可以高效率、系统化的传递信息。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时,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传递大量系统化信息。讲授可以使学生学得更快、更多。例如地理教学中"昼夜长短的变化"这一内容学生自己看懂,需两节甚至三节课,老师教,则需一节课(更快);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节课,不用老师教,学生可以看懂,因为老师教,学到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其次,讲授法使课堂的可控性强。教师在传授知识时,由于主动驾驭的因素,对课堂教学有较强的控制力。这节课讲什么,讲多少,怎么讲,教师可以自己把握。教师可以及时发现教学进程中的问题,如学生听懂了没有?是否感兴趣?注意力是否集中?内容深浅如何?会不会解题等,针对有关情况随机应变,对内容、方法及进程都可以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再次,讲授法是其他教学方法的基础。很多教学方法实际都是在讲授的基础上,或围绕讲授而结合进行的。例如,演示法必须伴有讲授,实验法必须在教师讲授指导下进行。教师只有讲得好,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才有了前提。任何教学方法在运用时都必须与讲授法相结合,只有这样,其他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5]。
正是由于讲授法的上述优点和作用,才使得讲授法成为一种实用和常用的教学方法。当然,讲授法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不足,使用不当还可能造成很多的弊端,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受到很多质疑。教授法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欠缺。根据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传递,互动交流和互相促进的过程。显然讲授法在课堂上的传递只限于师――生间的单向,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尤其当教师对此缺乏认识时,容易造成机械性的讲授,单纯的传递,久而久之,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第二,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的差异。面向全体学生的讲授,势必难以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难以落实。在课堂接受学习时,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往往由于教师对集体的讲授而掩盖了个别学生接受的困难,也使教师不易观察到这种现象的存在。第三,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之间的矛盾。当讲授过多时,将占据课堂学习的大量时间,必然要以学生的活动时间作为代价,学生课堂上活动时间减少,势必影响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3]。
二、课堂讲授存在的问题
虽然讲授法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也独具优势,讲授法还是普遍被广大教师使用者。但教师在课堂教授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在调研中发现教师课堂讲授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照本宣科。只是把课本的内容读一遍,学生不感兴趣,不注意听讲,往往自己埋头看书。②讲授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知识讲授凌乱,或只是简单的知识点堆积,没有讲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③讲授没有达到一定的教学要求。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简单的问答,懂的要问、不懂的不问,本应该达到理解水平的课,就此下降为记忆水平。④语言平淡,缺乏感染力。⑤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做到准确、清晰,但不能达到精练和生动。⑥就多数教师而言,具有一定解疑的能力,但不善于设问。⑦课堂上注重传授,忽视启发、指导与训练。对于教学中重要的知识点多讲、细讲,但有时学生仍然出错,教师再多讲、细讲。学生仅满足于听讲,缺乏在教师启发指导下的练习。⑧没有做到师生结合,共同思维。讲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思维的过程,教师离开了学生单独思维,那是在备课,学生离开教师单独思维,那是在自习。教师在讲课时,只管讲授,不接受学生的反馈,学生反应不好时,也不考虑原因何在,不对自己的讲法做出调整、修改,好似一个人在自言自语。对学生而言,如果前面讲的没听懂,后面讲的就没听见。⑨教师包办代替。教师讲得多,讲的细,把每个问题的解决方法都讲得具体、细致,低估和忽视学生的能力。
教师存在上述问题,是因为讲授法应用的不得法,讲授有法,但无定法,妙在变化,重在得法。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讲授,要充分发挥讲授法的优势,努力避免其不足的一面。
三、讲授法教学的原则
有效地运用讲授法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强调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和实践,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讲授的启发性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要明确教和学的目的。一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哪里是重点、难点,不仅教师心中有数,还要告知学生。其二,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在讲课时,要设计容易引起学生思考和激发学生探究的问题,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听,而不是盲目被动的接受,让学生在思考中聆听,在聆听中思考,把听与思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动状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其三,要给学生必要的提示、指导和帮助。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结合教学内容、情境、时机、等对学生进行提示、指导,把学习困难缩小到学生力所能及的程度,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方法和经验。使他们学会学习。
2、精通性原则
运用启发性原则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但是,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思考问题,需要教师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学功底,即要体现精通性原则。"精"字包含着三个意思:①精细。对重要概念的讲授要精细入微,尤其是那些似是而非,容易混淆的概念,要让学生看清他们原来看不到的精细结构和细微差别。地理教学中的沙漠与荒漠、水力资源与水利资源等概念的区别。②精辟。对难懂的、抽象的、复杂的问题能够精辟论道,深入浅出,把知识讲懂、讲透。③精炼。精讲重点内容、核心内容,能迅速抓住其精髓,提炼掌握要领。"通"字包含着四个意思:①通晓、广博。教师要通晓专业知识,有广博的知识覆盖面,这些对教师的讲授起着支持的作用。②沟通、融会贯通。所教学科各部分内容能很好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掌握得不是零碎的、散乱的知识,而是整体性、结构化的知识,这样才能保证思维畅通。③通俗、具体。这里要特别强调"例子第一"的口号。作为教师,要讲授,第一件事就是要找到尽可能好的例子。有了教材,为什么还要教师来讲授,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要教师来举例说明。可以说,没有例子,就不是教师,就不是在讲授。在讲授的时候,要寻求具体的、有说服力的例子来说明。例子要有针对性。要有典型性。要确切合理。要生动活泼。④变通、代换。在课堂讲授中,要注意随时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变通的处理教学,当学生一时不明白教材和教师的表述时,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处理,作灵活的变通,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1]。
教师要针对每节课题,广泛搜集有关信息,深入领会要点内容,吃透其精髓,让这些积累和储备作为讲授的根基,支撑起丰富的课堂。
3、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是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原则。直观教学能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容易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讲授的直观性原则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作用,把教材语言、教案语言转换成讲授语言,变繁为简,变深为浅,变抽象为具体,变呆板为生动。第二,要恰当地运用板书。板书是讲授的重要辅助手段,能在讲授过程中弥补口语表达的不足。精心设计的板书可以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对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板书字迹要工整,不潦草,字的大小要合适,要保证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也能看清。板书还应具有条理性。第三,要适时地使用直观教学手段。在讲授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具、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引起学生各种感官的兴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直观的教学手段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奠定感性认识的基础。
4、感染性原则
苏联学者斯卡特金指出:"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们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教学不能是冷冰冰的知识传授,也不能是传授冷冰冰的知识。课堂讲授的感染性原则应注重以下三方面:第一,讲授时要尽可能地触动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一个好的教师时刻会利用课堂教学的时机,在传递知识和文化信息的同时触动学生的真实情感,于无声处渗透教师的教育职能。教师富有情感的生动讲授,更容易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讲授时要尽可能地诱发学生的灵感。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自己对所教学科的娴熟讲授,游刃有余中抒发对知识深邃精辟的论道,可以触动学生的灵感和直觉,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才能。第三,教师必须热爱教学工作,热爱所教学科,热爱学生。要想让学生认真学习、热爱学习,教师自己要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中,认真讲授、认真答疑、认真批改、认真对待学生遇到的困难,并加以解决。
5、艺术性原则
教学是一门艺术,讲授也是一门艺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只有学会在表情、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做出二十种风格韵调时,才能成为出色的教师。"讲授的艺术性可以从语音、语句、和无声语言等方面来考虑。
从语音方面看,发音要规范清晰,尽量避免方言。音量要高低适中并有变化,音量的控制可使坐在最后一排的同学能听清楚即可,音量过低,学生听不清,音量过高,听起来不舒服,不要有尾音。语速要快慢适度有节奏,语速过快,学生应接不暇,记不住;语速过慢,学生心里着急,甚至打瞌睡,语速的快慢还要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而定,如讲解重点、难点时语速要放慢,给学生理解的时间,总结结论或规律、方法时,要给学生纪录的时间。从语句方面看,语句要流畅。说话时,不要使用"嗯"、"啊"、"这个"、"那个",一句话,要么不讲,要讲就讲清楚,课堂上每一句话都应该是有用的。要多用短句。一般人在日常说话时,总是把要说的意思连贯地一口气说出来,而讲授的语言,总是把意思分成一小块一小块地说,不要用修辞成分过多的长句,课堂上要用通俗的语言,清晰地表达思想。教师的语言功底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讲情绪,影响着教学质量。无声语言要注意表情、眼神、手势的使用。①表情。教师的基本表情应该是和悦。有的教师上课时常面带微笑,尤其是年轻教师,具有亲近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的表情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变化自己的表情。设置悬念时、启发思考时要作思考状,有时还需一些逼真的、夸张的表情,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②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体最能传递心理信息的部分。在讲课时,教师两眼要环视全班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在老师的注意之中"、"老师正在给我讲课",而且还可以观察到全班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听课的反应。在注视学生时,教师目光要自然、亲切、专注,不能游移;不要过于长久直视某个学生,会使学生感到不自然;也不要斜视学生,会使学生误认为老师对她不满会轻视。在讲到重点内容时,教师可稍作停顿,两眼扫视全班,或用语言提示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时而注视该学生,时而侧耳倾听,时而观察其他学生的反应,不能对被提问的学生目光旁落,这样容易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③手势。手势是口语表达的重要辅助手段,可以使口语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常用的手势有指示手势,既用一只手指示某人、某物、某一方向。如指示某位同学,(要手心朝上非手背朝上),指示板书、挂图、实物等。象形手势是用手比划事物的形状,大小、长短、高低等,或用手模拟某些活动。情感手势是用手表示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如挥拳表示愤怒,翘大拇指表示赞赏等。手势运用要取决于教学内容的需要,不能过多,否则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手势要自然得体,与授课内容和谐一致[3]。
教师的讲授如果能做到声音悦耳动听、语调抑扬顿挫、语句风趣简练、表情丰富生动、举止优雅大方、讲解循循善诱,那么,讲授的水平可以达到艺术的境界了。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用性问题,受教学时间、空间、资源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在稳步推进高中新课程实施的今天,要实现高中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教师要研究各种教学方式的特点,趋利避害,吸收其合理成分。对于讲授法教学,要批判地继承和发展,要赋予其新的内涵[6],那些不顾学生兴趣照本宣科、面面俱到、机械重复的讲授必须废止;那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丰富情感、形成学生有意义学习的讲授应当得到发扬,这样,
讲授法就会在新课程改革中焕发出新的活力。